课件49张PPT。哲思短章
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地听从一位教师的话,将我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来挥不出拳头,教练气急后几近歇斯底里的“出手啊,出手啊”的喊声狂!风一样在我耳边呼呼刮过,但这只能让我把头缩得更低,背弓得更弯。 最后,教练找到母亲,说明情况,并要求我退出训练。晚上,母亲问:“为什么总不出拳呢?”我告诉她,我的臂太短,总是打不到别人。就在这时,母亲平静地说了一句:“往前一步,臂就长了。”就是这么普通的一句话,使我彻底改变了一切。修身名句
赏读: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富贵不是人们想求就必然能够得到的,也不是得到之后就永远能拥有的,因此,不必有意地去提倡追求“利”,却应该提倡做好此时此刻该做、能做的事。1.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 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
赏读: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3.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
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
之称。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
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
南京)丞,后贬龙标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高适(700-765),字达夫,沧州渤海(今河北沧县)人,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高岑”,其诗作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作品收录于《高常侍集》。《蓟中作》
岑参(约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
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
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代表作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轮
台歌》。《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其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作品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塞下曲》2.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本诗刻画了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是天宝十载(751)高适送兵到北部边境后回程中经过蓟中,看到边境状况感慨而作。 :是岑参在热海(今伊塞克湖)时,崔侍御到边地监察,岑为其送行,看到西北边塞奇异景色,结合少数民族神话而创作的。
《塞下曲》: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3.审美视窗
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
传王昌龄《诗格》中提出“诗有三境”,即物境、情境、意境,认为物境“得形似”,情境“深得其情”,意境“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物境偏重“形似”之美,情境追求“情”美,意境追求“真”美。无论《诗格》是否真的为王昌龄所作,在他的诗歌创作中都确实的将这三境之美发挥到了极致,并在细微之处融于一炉,创作出了令人“爱不释口”的锦玉之作。 王昌龄的边塞诗格带给我们的是亘古的幽思,千年的豪迈;尤其是其中的七绝,更是将词句的锻炼之美带入了一座难以企及的高峰。他的边塞诗清丽、平实、通脱、高远,意味深长;使人不觉也生出对边塞遥远的想念。想来,一代诗人能将自己的思绪以这样的方式传之后人,该是他们所最能聊以自慰的了。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qiānɡ sài yuán chóu chànɡshuò yú bǎn chán yú kū 2.词语释义
(1)更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无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塞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海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遍遍地吹 无奈 边塞的城墙有何必要 指当时沙漠中的敌营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__,无那金闺万里愁。
(2)策马自沙漠,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白日黄云昏。
(4)________________,热海炎气为之薄。
(5)________________,定远何须生入关。
(6)莫遣只轮归海窟,________________。更吹羌笛关山月 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 柏台霜威寒逼人 伏波惟愿裹尸还 仍留一箭射天山 结构图示
1.《从军行(其一)》
这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写了一幅悲凉伤感的边塞战争画面,抒发了戍卒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流露出作者渴盼和平、厌恶战争的情绪。
2.《蓟中作》
这首诗描绘了苦寒萧条、肃杀黯淡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慨与悲叹。主旨归纳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这首诗用浪漫主义手法描绘了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以此为衬托,赞颂了为官公正、清廉无私的友人崔侍御。
4.《塞下曲》
这首诗,引用前代名将典故,以高昂的情调抒发了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表明了杀敌卫边必须要彻底的态度和决心。重点突破
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根据传说并极其夸张地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提示 诗人用夸张性的语言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突出热海的炎威令人畏惧。而最后“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如此的炎热而因侍御的威严而消退,极力赞美崔侍御的谨严清正,执法无私,正面照应了“送崔侍御”。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提示 “伏波惟愿裹尸还”,引用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表现了马援以死报国的决心,这里是正用,表达诗人以死报国的决心。
“定远何须生入关”,引用东汉班超的典故,表现了班超希望在有生之年回到中原,这里是反用,表达了诗人报国的决心。“莫遣只轮归海窟”,引用《春秋公羊传》中“匹马只轮无反”,表现将士英勇杀敌的决心,这里是正用。
“仍留一箭射天山”,引用唐代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这里是反用,“仍留一箭射天山”,意谓留下军队驻守边防要塞。 王昌龄《从军行》(其一)与(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什么特色?在环境与心理描写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 抒情上:诗一抒情委婉曲折,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不直接写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同时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而不得归的结果。这样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诗四的结尾处直接抒情——不破楼兰终不还,抒写了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环境和心理描写上:诗一的环境描写是定点观察,站在瞭望台上四顾原野,荒凉寂寥,而这种氛围也渲染了征人心理上的孤独寂寞。在心理描写上,不直接写抒情主人公的心理,而是写主人公的对面——闺中妻子的心理感受,来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诗四中景物是次第展现的,空间上不连续,青海湖上空——雪山——玉门关,画面开阔,这些转换的画面渗透着战士复杂的心理情感: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情。各种情感都融会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中。最后的“不破楼兰终不还”是直抒胸臆,直接表现戍边战士坚定、深沉的心理世界。 名句品评
品评 “更吹羌笛关山月”,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既像亲人在呼唤,又像是游子在叹息。这缕缕笛声,恰似一根导火线,使边塞征人积郁在心中的思亲感情再也控制不住,终于来了个大爆发,引出了诗的最后一句。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使环境更具体、内容更丰富了。诗人用这亦情亦景的句子,不露痕迹,完成了由景入情的转折过渡,何等巧妙,何等自然!(1)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所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不直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出来。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就全篇而言,这一句如画龙点睛,立马使全诗神韵飞腾,而更具动人的力量了。(2)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品评 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3)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品评 两句出言精警,意绪起伏,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春秋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闭门”指东汉末年大名士陈寔有感于世道黑暗,拒绝入仕,故“闭门悬车,栖迟养老”(见《后汉书·陈寔传》)。此二句蕴含的情感十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不过,第二句的“闭门”之说,是对现实极为不满的反语,其实高适对现实是十分关注的,对政治是极为热衷的。典故的巧妙使用,间接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曲折透射出了对朝廷的不满。(4)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
品评 诗人抓住与海水密切关联的几种具体物象:岸旁青草、空中白雪、沙石虏云和浪波汉月,由“侧闻”转入“所见”,由虚入实,岸边的草木非但没有被热水灼伤而萎枯,反而青青常绿;但空中的白雪,却在很远的地方遇到热气旋即化为乌有。上有云天白雪,下有绿叶青枝,中间夹着热气腾腾的热海,风光奇异。“蒸沙烁石然虏云,沸浪炎波煎汉月。”两句十四字中,用了“蒸”“烁”“然”“沸”“炎”“煎”六个动词,夸张地描绘出热海的威力:蒸热了沙子,熔化了岩石,点燃了天边云朵,煮沸了细浪,烤热了波涛,煎烫了高空明月,充分显示出诗人炼字之工和大胆而奇异的想象。(5)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
品评 用了联想和比喻。“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6)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品评 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被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这两个典故的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两个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考点链接边塞诗
边塞诗高产期在“大唐盛世”,从玄宗即位到代宗登基(712-762),这半个世纪通常称为盛唐。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开疆拓土,不少文人,或投笔从戎,或置身幕府,因而出现了大量的边塞战争题材的作品,形成了唐代蔚为壮观的边塞诗派。又称为“高岑诗派”。
边塞诗是特定时期的作品,赏析这类诗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明确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通过典型意象的开拓,体察这些特定的景物描绘出的特定的地域特征和反映出的特定时代的精神风貌。
比如借“大漠”、“长河”、“落日”等描绘塞外景象的雄奇壮美,借“金鼓”、“旌旗”、“烽烟”等展现边关战事的壮怀激烈,借“大雪”、“秋月”、“黄草”等抒写戍守将士的悲凉愁苦。抓住典型意象,以之作为切入点,无疑等于找到了解读的一把钥匙。上例中,作者选用了“秋月”,再结合“琵琶声”、“关山情”、“边愁”等关键词,诗歌的情感就显而易见了。二、把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创作的时代背景密切结合起来,做到知人论世。
上例《从军行七首》的作者是盛唐著名诗人王昌龄,他曾被贬为龙标尉,丰富的边塞生活激荡着他的诗情,使他成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他把边塞战争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从各个视角进行深入的思考,尤其是他把笔触深入到士卒的内心生活中去,开掘出征人戍士最普遍最真切的情思,使他的诗歌以深刻的内涵和饱满的热情,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历史感。结合有关作者的这些知识,对我们体会诗歌的内容和感情是大有帮助的。三、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1.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2.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3.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4.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5.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6.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7.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8.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四、体味边塞诗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边塞诗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的豪迈旷达,有的雄奇壮美,有的豪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深刻体味,才可能准确领会边塞诗异彩纷呈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善于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烘托、用典等手法来丰富内容,强化情感,要认真分析这些表达方式所达到的艺术效果。上例《从军行七首(其二)》是缠绵婉转的,以对照的手法和寓情于景的方式写出了乡愁的浓重。
1.《从军行(其一)》
(1)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作者以“羌笛”入诗,抒发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2)暗示的表现方法。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
2.《蓟中作》
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一、文本审美3.《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想像、夸张的浪漫主义手法。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像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4.《塞下曲》
用典。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诗中句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二、写作迁移
【角度】 走近王昌龄
题目:请以“走近王昌龄”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不少于500字。
【示例】
旗亭赛诗
唐玄宗开元年间。
天上下着雪,虽然不大,但路上已经泥泞起来,使行走变得极为艰难。而呜呜作响的一阵风吹来,吹得雪花直往人的袖子里、脖子间窜。昔日繁华的长安大街上已经没有几个行人:这样的寒冷天气,人们大都躲在屋子里了。
自然,一边烤着火炉,一边喝酒、谈天,是这种天气下最幸福的选择。
因此,这家名为“秦楼”的酒店里人满为患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酒店的一角,有三个看起来很儒雅的书生就正一边围着火炉畅饮美酒,一边谈着天,从他们中间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来。
这时,从门外陆续进来一群打扮艳丽的男女:原来,酒店为了给客人助兴,特意请了梨园子弟前来表演。走在最后的四个姑娘,更是美丽无比,显出一种与众不同的高雅和大方气质。看得出,她们是这一梨园的台柱子。
只见她们每人手执琵琶,开始唱起歌来,唱的都是时下特别流行的词曲。
那三位书生显然知道她们要唱什么。
“我们来打个赌,如何?”
其中一人在姑娘们唱歌之前,这样提议道。
另两人来了兴趣,一同说:“好啊,赌什么?” “我们三人也称得上当今诗坛上的名人了,但一直没分出过高下,今天我们就来赌赌她们唱谁的诗更多,看看到底谁更有名,如何?”
“哈哈哈,”那二人都大笑起来,连忙表示赞同。
只听得第一位姑娘清声宛转地唱道: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哈哈哈,我的。”提议赛诗的那人得意地在背后墙壁上画了一道横线,以示自己有了一首。
那两人都含笑不语。只听得第二位姑娘又唱了开来: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三人中身材看上去最魁梧的书生拍掌大笑起来:“我的,一首。”一边也在墙上画了一道横线。
说话间,第三位姑娘已唱开了: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未等唱完,提议赛诗者已大笑着:“又是我的。哈哈。两首。”一边在墙上又画了道线。
一看前三首都没自己的份,年龄最大的那位倒也没有慌忙:
“她们唱的都是下里巴人的东西,我的嘛,乃属阳春白雪,自然不可让她们唱的。 一边说,他一边指着最后出场的、也是四人中最漂亮的那位姑娘道:
“这位最漂亮的姑娘唱的肯定是我的。如若不然,我甘愿拜你们为师;假如唱的是我的话,你们可就得奉我为师啦!”
这时,只听那姑娘唱道: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哈哈哈哈”,三人听了,不由一同放声大笑起来,一边举杯相碰,一饮而尽。
这三位赛诗者,正是唐代诗坛上有名的三位诗人:王之涣、王昌龄和高适。
这就是诗史上著名的“旗亭赛诗”。
其中,那个提议赛诗的,即是王昌龄。 【漫漫古典情】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的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首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的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麦 笛
姚 笛
迎着四月的天空,明媚得像成熟的麦穗的天空,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
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果园像一顶花冠,龙眼树开放着米黄色的小花,橙花散发着醇酒一般的浓香。故乡的歌手呵,四月来了。麦田像一座天空,里面注满阳光和流动的风。呵,故乡的歌手,我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阳光一般的音乐。 把劳动的欢情,从那小小的笛管里吹出来吧。吹出劳动的欢情,吹出梦和收获的甘美。一往情深的,把音乐的阳光和花瓣,洒在我们自己的土地上,洒在我们自己劳动又由自己收割的土地上,洒在我们自由的国土上。
四月来了。在故乡的广阔的平原上,我走到哪里,我都听见麦笛在吹着。吹出花一般的音乐,吹出南方的阳光一般明媚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