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 落花生
【核心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学习花生默默奉献的品质,懂得“做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道理。
语言运用:理解文章含义深刻的句子,懂得运用。
思维能力:学会详略得当的写法。
审美创造:学习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教学目标】
1.认识“亩、吩”等5个生字,会写“亩、播”等10个字,会写“播种、浇水”等6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落花生说明的做人的道理。(重难点)
4.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一、结合预习,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引导交流: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第2课《落花生》,你们知道落花生是什么吗?
2.自主交流,引导观察。学生交流课前查阅的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常识。(课件出示花生的图片)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花生的果实在哪里,说说对花生的印象。(果实长在地底下;矮矮的,花很小,很普通)
课件出示:
落花生名字的由来: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是在地上开花,在地面上结果,但花生却是在地上开花,地面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
3.引导学生预测课文内容:课文《白鹭》中作者描写白鹭,抒发了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落花生》一课,作者又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设计意图】“落花生”这一事物很常见,但这个名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却很陌生,从课题质疑导入,引导学生了解花生的生长特点及有关常识,为下文深入理解花生的品格打下基础。预测课文内容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读准课文,理清脉络
1.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1)课件出示自读提示。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2)学生按提示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3)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4)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第1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写了种花生和收花生。(板书:种花生 收花生)
第2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写了尝花生。(板书:尝花生)
第3-15自然段为第三部分,写了议花生。(板书:议花生)
(设计意图:设计这一环节,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下一环节的教学打下基础。)
2.交流:作者写种花生、收花生和尝花生都只有寥寥几笔,而议花生却花了很多的笔墨,为什么
预设:课文是要借助落花生说明道理,而道理在议花生部分。
教师小结:课文主要是借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叙述上有详略之分,目的是要突出主旨。(板书:略 详)
四、学习第1—3自然段
边读1—3自然段,边思考问题:
①写“种花生”和“收花生”时,为什么说“居然收获了”?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②为什么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小组内讨论,交流汇报:
(1)读句子: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预设1:“我”从母亲的话里知道,这里本是荒地,而且姐弟几个又是第一次种花生,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这种结果当然令“我”感到意外。
预设2:“居然”的意思是“竟然”,表示“出乎意料”。收获了花生出乎“我们”一家人的意料。
预设3:这意外的收获,也可以看出花生的好种,易活,生命力强。
读句子: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补充资料,帮助理解。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
预设:因为父亲公务繁忙,能跟“我们”一起来吃花生非常难得。
点拨: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请你们的父亲”“实在很难得”也为后文父亲的出场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打下基础。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1.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2.课堂演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初步了解课文借助花生说明做人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由某一种事物想到的人。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巩固生字新词
回顾:这篇课文围绕花生写了哪几个过程?(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过渡: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花生”的内容。
二、小组合作,聚焦核心问题
1.默读思考:从第4—14自然段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预设:味道很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
教师相机指导,花生还可以做肥料和饲料。
2.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
分析相关语句后小结:父亲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想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
3.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
父亲是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人不要只看重外表,要做有用的人。(板书:做有用的人)
小结:没错,这就是借物喻人,由花生的品质总结出做人的道理。
追问:父亲为什么这样教育“我们”?
点拨: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想象父亲和“我们”对话时的情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角色,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第4—14自然段。
朗读指导:对话中没有人物的心情、神态、动作等提示语,可联系第1自然段,读出大家种花生、收花生的喜悦,再揣摩父亲说话的语气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在读中体会大家对花生的喜爱。
5.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
预设1:体面就是有面子、有身份。比较体面的人有衣着光彩的人、样子好看的人……
预设2:好处就是对人或事物有利的因素。像清洁工、义工、老农、边疆战士等,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既能巩固这节课所学的知识,又能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悟或体会加深理解,运用到实践中去,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读写结合,实践体验感悟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让你想到身边的某些人?
提示:可思考一下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引发“叶落归根”“生命轮回”“无私奉献”“自由快乐”等情感。
示例:我想说像蜡烛一样的人。我们亲爱的老师,他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设计意图:在练笔的同时,进一步让学生感受课文写法。)
四、巩固练习,布置作业
1.结构梳理、主题概括。
2.课堂演练。
3.布置作业:你身边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吗?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他(她)的故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我把重点部分设立了三个环节,先是从文字表面看花生的特点和父亲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再是借助“借物喻人”的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借花生教育“我们”的原因;三是联系生活,帮助学生理解花生与人物品质之间的联系,体会文章的写法。
不足之处在于对文章中提到的桃子、石榴、苹果,这样的人就不好吗?课堂中应当让学生大胆质疑,在思维碰撞中明白做人的道理,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2 落花生
(部编)五年级
上
第1课时
你们知道落花生是什么吗?
观察花生的果实在哪里,说说对花生的印象。
落花生名字的由来
陆地上的植物,几乎都是在地上开花,在地面上结果,但花生却是在地上开花,地面下结果,所以人们叫它落花生。
课文《白鹭》中作者描写白鹭,抒发了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落花生》一课,作者又会表达怎样的情感呢?
初读课文
初读课文,读准确、读通顺。
自读提示:
自由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同桌互相检查朗读情况。
小组内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
语境识字
我们家的后园有半亩空地。母亲说:“让它荒着怪可惜的,你们那么爱吃花生,就开辟出来种花生吧。”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读准加点词的读音。
mǔ
kònɡ
bō zhǒnɡ
jiāo
kōnɡ 空间
zhònɡ 种地
右上方是撇加“米”。
右半部分“尧”的右上角不要加点。
母亲把花生做成了好几样食品,还吩咐就在后园的茅亭里过这个节。
读准加点词的读音,并结合语境理解意思。
口字旁写小些,位置偏上。
下面部分是“小”字右边多一点。
中间的秃宝盖写得宽扁一些,“口”写得扁小一些。
左部的“矢”最后一笔变成点,和右下部“女”的撇形成避让。
种花生、收花生
尝花生
3
6
议花生
1
2
4
5
7
8
9
10
11
15
12
13
14
整体感知
学习课文1、2自然段
你从“居然”中体会到什么
互动课堂
本是荒地,生长时间不长,出乎意料
花生好种,易活,生命力强
那晚的天色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
为什么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
补充资料
许地山的父亲叫许南英,进士出身,是位爱国诗人,也是颇受百姓爱戴的好官。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他曾率领台湾人民苦撑危局,死守孤城台南。战争失败之后,他不愿当亡国奴,就携家眷搬到祖籍福建龙溪。他曾出任广东省三水县县令,因公务繁忙,很少参与家庭活动。
这些资料帮助我们理解了为什么作者说父亲的到来“实在很难得”。“请你们的父亲”“实在很难得”也为后文父亲的出场以及他对孩子的教育打下基础。
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
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解了一些词语的意思
课堂小结
本文是按照_____的顺序写的。
A.议花生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B.种花生 收花生 议花生 尝花生
C.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C
课堂演练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这篇课文写了 、 、
、 的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默读思考:从第4—14自然段可以看出,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学习“议花生”
互动课堂
父亲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我们争着回答:“爱!”
“谁能把花生的好处说出来?”
姐姐说:“花生的味道很美。”
哥哥说:“花生可以榨油。”
我说:“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花生具有什么特点?
其他好处:可以做肥料 可以做饲料
父亲说花生的最可贵之处时,为什么要说桃子、石榴、苹果?
朴实无华
默默无闻
不炫耀
把它们放在一起比较,是想强调花生默默无闻、朴实无华的特点。
借物喻人,由花生的品质总结出做人的道理。
做人不要只重外表,要做有用的人。
借花生教育孩子:
你对父亲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是怎么理解的?
父亲的价值观和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系。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因清政府的腐败,台湾沦为日本殖民地。作者许地山的父亲鄙弃荣华富贵,反对浮华虚荣,毅然抛弃家产,携全家回福建定居,宁可过清贫的生活。也正因为他崇尚质朴,力求老老实实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而也会教育子女为人做事要踏踏实实,不求虚荣。
父亲为什么会这样教育“我们”?
想象父亲和“我们”对话时的情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角色,在小组内练习分角色朗读。
朗读指导
对话中没有人物的心情、神态、动作等提示语,可联系第1自然段,读出大家种花生、收花生的喜悦,再揣摩父亲说话的语气和“我们”有什么不同,读出父亲的语重心长,在读中体会大家对花生的喜爱。
你是怎么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的?
借物喻人
清洁工、义工、老农、边疆战士……看着虽然不起眼,但一直在为他人和社会默默奉献。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作者心上,对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他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就是为了时刻激励自己,做一个有用的人。
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小练笔
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事物也像落花生一样能引发思考,让你想到身边的某些人?
可思考一下事物特点与人物品质之间的关联。如:由“蜜蜂”可能会想到勤劳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由“落叶”可能会引发叶落归根、生命轮回、无私奉献、自由快乐等情感。
温馨提示
我们亲爱的 ,他像 一样, ,默默奉献,不求回报。
老师
蜡烛
燃烧自己、照亮别人
借物喻人
小练笔
种花生
收花生
尝花生
议花生
做有用的人
结构梳理
略
详
落花生
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种花生、 、尝花生、 的过程,着重写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时 的情景,由花生的特点道出“人要做 ,不要做 ,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这个耐人寻味的道理,体现了 、
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有用的人
不为名利
收花生
议花生
议花生
只讲体面
只求有益于社会
主题概括
下面的事物代表什么品质呢?用线连一连。
花 生
老 牛
小 草
蜡 烛
牺牲自己、照亮他人
勤勤恳恳、默默无闻
生生不息、顽强不屈
不求虚名、默默奉献
课堂演练
你身边有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吗?拿起你的笔写一写他(她)的故事吧。
环卫工人
建筑工地上的工人
田里的农民
保卫国家的战士
课后作业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