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边塞战争诗四首
学案
( http: / / www.21cnjy.com )
“平步”岂能“轻云”
2013年5月1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中有这样一句话:“袁牧声名多么显赫,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平步轻云……”句中的“轻云”应是“青云”之误。
成语“平步青云”,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经常遇
( http: / / www.21cnjy.com )到。“平步”即平常步行,这里指“走上”。“青云”指青空、高空,比喻高官显爵。“平步青去”指一下子就升到很高的地位。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字致于青云之上。’”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袁牧晋升之快,是十分恰当的。
“轻云”指薄云、淡云。没有“平步轻云”的说法。
——摘自《咬文嚼字》2013年合订本,作者:阎德喜
( http: / / www.21cnjy.com )
简介
王昌龄(约698—75
( http: / / www.21cnjy.com )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年(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
( http: / / www.21cnjy.com )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年(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年(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年(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年(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
作品
王昌龄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有《王昌龄集》。高适,有《高常侍集》。岑参,有《岑嘉川集》。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
边塞战争诗
边塞战争诗多具有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特点。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在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突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羌笛(qiānɡ) 金闺(ɡuī) 蓟中(jì) 塞垣(yuán)
“且”读“zǔ”,是个象形字,甲骨
( http: / / www.21cnjy.com )文的形体,像祭祀时放置礼品的礼器。本义为放置礼品的礼器。作连词时读作qiě,当“而且”“又”“尚且”讲;作副词时读作qiě,义为“暂且”“还将”“还”。
“且”可以作声符,如“姐”“阻”“狙”“组”等,一般词典均不立“且”部。
从军行(其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案:广漠边塞中的边城西面,百尺高的烽火楼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更显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最为浓烈。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鉴赏诗歌的技巧】(1)诗歌最后一句“无那金闺万里愁”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具体分析。
(2)这首诗的抒情方式有何特色?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答案:(1)运用了曲笔。作者表现征人思念亲人、怀恋乡土的感情,但作者不直接写出来,而是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中反映出来。实际情形是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
(2)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3.【鉴赏诗歌的语言】诗句“黄昏独上海风秋”中的“独”字用得很经典,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烽火城是一片孤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百尺楼为一座高楼。征人独上瞭望台。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独”字有“一击两鸣”之妙。
4.【鉴赏诗歌的情感】有人说,边塞诗中所反映的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结合诗歌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答案:诗歌前三句借征人的所见、所感、所
( http: / / www.21cnjy.com )闻刻画其怀乡思亲的情感,最后一句写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诗人运用曲笔,把征人思亲和思妇念远巧妙融合,却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 http: / / www.21cnjy.com )
“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
答案: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城西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烽火瞭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
蓟中作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蓟中作》,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1)首联连用三个动词,勾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2)诗人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塞外图景?
答案:(1)“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形象。
(2)诗一开篇,就以“沙漠”“塞垣
( http: / / www.21cnjy.com )”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图画。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到了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悲凉景象。
2.【鉴赏诗歌的情感】(1)“一”与“每”是说“愁”的什么?而“愁”的具体内容又是什么?
(2)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
答案:(1)“一”与“每”相互关联是说“
( http: / / www.21cnjy.com )愁”的频度;而“愁”的具体内容表面上看当然是“胡虏翻”,外敌进犯作乱,而实际上愁的是朝廷用人不当,把守边关的将领都是平庸无能之辈。
(2)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3.【鉴赏诗歌的技巧】诗歌最后一联是实写还是虚写?为什么?
答案:是虚写,因为此诗是“蓟中作”,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两联是记写行踪及见闻,属于实写;最后一联是诗人面对眼前萧条的边城景象的所想,是诗人的内心活动,当然是虚写。
( http: / / www.21cnjy.com )
有人认为,高适情景交融的作品不多,请以此诗为例,谈谈你对这一问题的看法。
答案:本诗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诗中的“何萧条”“黄云昏”展现在读者眼前的是荒凉、阴沉的画面,烘托出诗人抑郁、愁苦的心境,而“愁”“已承恩”“惆怅”等直接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
诗评家徐献忠在《唐诗品》中称高适的诗“直举胸臆”,你同意这一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同意。高适的诗多直抒胸臆。他的诗是真情的流露,以充实的内容、饱满的情感吸引人。如诗句“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直接表达了对叛逆的忧虑。
热海行送崔御史归京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热海行送崔御史归京》,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边塞风光?
答案:水热得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2.【鉴赏诗歌的技巧】(1)“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
(2)岑参《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一诗,根据传说并极其夸张地描绘热海神异奇特的景色,这与“送崔侍御”有什么关系?
答案:(1)此句用了想象和比喻,想象的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表达了“热海”之“热”。
(2)这与“送崔侍御”构成了反衬关系。诗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先通过神奇的想象极写了热海之“热”,然后再写友人公正威严执法无私的为官品德,说“柏台霜威寒逼人,热海炎气为之薄”。这就很有力地突显了对友人赞赏与勉励之主题。
3.【鉴赏诗歌的情感】最后四句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运用了对比烘托的手法,朋友为官公正,使热海的炎威都为之消减,热海的“炎热”与朋友的“霜威”对比,赞美了朋友的为官品行。
塞下曲
( http: / / www.21cnjy.com )
阅读《塞下曲》,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读这首诗,你会想象出怎样的情境?
答案:能想象出诗人像一个将领在战前的动员大会上带领战士高呼口号的情境:一定要与敌人血战到底,誓与祖国的边疆同存亡。
2.【鉴赏诗歌的情感】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即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个典故的正用与反用。
答案:第一句是正用,表示自己
( http: / / www.21cnjy.com )要像当年马援一样,宁肯战死沙场以马革裹尸而还。第二句是反用,表明自己从军不愿像当年的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要誓死报国。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的典故,表明要完全彻底消灭侵略者;这是正用,而且比原典故更进一步,典故原意是说,敌人被打得落荒而逃,而这里却说“莫遣”,也就是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不让一个敌人逃回去。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表明不但要平定边疆,而且还要长久守住边疆;这也是正用,而且有所变化。
一、基础训练
1.对《从军行(其一)》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这首诗前三句写景,第四句抒情。写景是抒情的铺垫和基础。
B.诗人巧妙地处理了写景与抒情的关系。前三句写景,采用了层层深入、反复渲染的手法。
C.“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作者借笛声表达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D.诗中明显流露出一种思乡之情,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有一种消极颓废情绪。
解析:D项,诗中没有表现诗人对战争的反感和消极颓废情绪。
二、课外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寒 闺 怨
白居易
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注:唐代府兵制度规定,兵士自备甲兵、粮
( http: / / www.21cnjy.com )食和衣服,存入官库,行军时领取备用。但征戍日久,衣服破损,就要由家中寄去补充更换,特别是需要御寒的棉衣。
(1)细读此诗,谈谈诗中所刻画的闺中女子心有何“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表达技巧上看,此诗后两句妙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内心思念,寂寞孤独。②秋霜欲下,冬衣未成,心中焦虑。
(2)女子灯下裁衣,忽感剪刀冰冷,连手也觉得
( http: / / www.21cnjy.com )凉了。诗人于此不直接写出主人公内心的凄凉之意。而捕捉这一丝细腻的心理感受,表达女子内心之“怨”,虽简实丰,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 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沦陷之时。
(1)这首诗写了_______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重阳节 “九日”“登高”“送酒”“菊”
(2)①两句诗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②诗人一是直抒其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象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在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描绘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军城早秋
严 武①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①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三、语言运用
5.根据所给例句仿写新语句。
山水田园诗是乡村牧童的一支短笛,清新幽雅,绿林、落日、孤烟,尽收眼底。
边塞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甫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边塞诗是大漠沙场的一弯冷月,清远而瑰奇,黄沙、雪峰、烽火、弓刀,豪情填膺。
李白诗是倚天长啸的一柄长剑,逸兴遄飞,蜀道、飞瀑、美酒、芙蓉,纵情山水。
杜甫诗是幽咽泉流中的一弦琵琶,忧愤而慷慨,风急、天哀、浊酒、涕流,肠热黎民。
6.根据上下文意,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句子,使内容相对,句式一致。
江南文化与西北文化是特色迥异的两大体系。比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以人物,若江南文化是眉清目秀、伶牙俐齿的才女,西北文化则是粗犷豁达、驰骋沙场的武将;比之以季节,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之以宋词,若江南文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文化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
( http: / / www.21cnjy.com )乱飞的阳春,(西北文化则是)大红大绿、丰硕饱满的金秋;(若江南文化是)缠绵悱恻、婉约柔美的柳词,(西北文化则是)铿锵雄浑、高亢豪放的苏词。
(要求符合语境中“季节”和“宋词”的限制,体现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的特征,句式基本一致;语句通顺、修饰恰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