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蓟中作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6. 蓟中作 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9:12:5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0张PPT。边塞战争诗四首《蓟中作》
----高适 边塞诗兴盛于唐代,与田园诗恰成对比。其兴起的原因,由于唐代国力强大,不断拓展疆域,许多青年投身塞外,同时有若干仕途失意的文人,把立功塞外视为求取功名的新途径。而塞外的风光迥异,黄沙、孤城、衰草、胡尘、羌笛、边月,种种新的生活经验与不同的视野,刺激了写诗的灵感。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其中主要的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王翰等。以岑参、高适为最著名,故又称岑高诗派。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黄沙、孤城、衰草、胡尘、边月等。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这类诗歌的语言特点往往是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
常见的表达技巧为衬托对比、虚实结合、借景抒情、象征……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
2、把握时代特征,理解所描写 事物的特征。
3、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 想。
朗读蓟中作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读这4句,找出文中表现边塞风光(景)的词,分析它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沙漠、塞垣、萧条、白日、黄云,昏黄沙漫漫,浩瀚伟岸,衰草遍地,寒风呼啸,白日昏暗,寒云苍茫,风起云涌、天地玄黄的萧条荒凉苍茫大漠景观。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在这萧条荒凉苍茫阔大的大漠背景中,诗人融入了怎样的动态(人)描写?请找出相关词语。策马、长驱、登人物未出场,但他的声势作风却凸显出来,请简单说出他的人物形象。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请在前四句中找出最能表现诗人忧国忧时之深切的词多么地!何等地! 这是一种化不开的忧伤和叹息。何面对奇丽、风起云涌的大漠和边疆城市的萧条荒凉,多情的诗人怎能不触景生情!究竟是什么在牵动诗人情怀?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征战不息!
这两句中哪个词最能表现忧愤之切?每每!常常!总是!千回百转,挥之不去,忧心如焚每高适虽仅“栖迟(休憩)一尉”,却始终以“国家安危为己任”,如今国难当头,正可一抒报国热忱,为何还有那诉说不尽的“愁”?是谁阻挡了他的安边宏图?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哪些词表现了这些感慨?岂已承恩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的沉痛哀伤诗人感情激越愤慨,发出强烈反诘!暗示讽刺:
玄宗偏听偏信。在这一起一伏中,情感由激越转为沉痛,自然引出末尾两句惆怅孙吴事,
归来独闭门。本诗主题思想此处用典。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知识小结:边塞诗主题二:对将帅腐败无
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
志难酬的苦闷。“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王昌龄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高适
“苟能制侵凌,岂在多杀伤?” 杜甫艺术手法白描
衬托
用典作业 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