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含解析)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含解析)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3 12:48:37

文档简介

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2025·贵州中考·1)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D.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2.(2025·内蒙古中考·1)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这里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具有(  )
A.分散性 B.复杂性 C.独特性 D.交融性
3.(2025·湖南长沙中考·1)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图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该器物出土于(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4.(2025·甘肃金昌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B.C.D.
5.(2025·广东中考·1)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6.(2025·吉林中考·1)“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7.(2025·龙东中考·1)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
8.(2025·齐齐哈尔中考·1)同学们在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参观的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9.(2025·新疆中考·1)我国先民在万年前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粟和黍,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下列我国先民中,主要种植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人 D.炎黄部落
10.(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1)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11.(2025·广西中考·1)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
A.延续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样性
12.(2025·深圳中考·1)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
13.(2025·湖北中考·1) 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商品交换活跃 D.审美观念形成
14.(2025·河南·1)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15.(2025·四川宜宾中考·1)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
A.渔猎采集的进步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贫富差距的扩大
16.(2025·湖南中考·1)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
A.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铁器时代 D.蒸汽时代
17.(2025·江苏苏州中考·1)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
A.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18.(2025·江苏扬州中考·1)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随后不同部落人群不断融入,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
A.华夏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蒙古族
19.(2025·四川泸州中考·1)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城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城内外还发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以印证当时(  )
A.出现了早期国家 B.长江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
C.分封制开始瓦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20.(2025·云南中考·1)图1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  )
图1
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21.(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知道使用火 B.会简单制衣
C.已有了原始农业 D.建立了早期国家
22.(2024·江苏无锡中考·1)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各项事件中,有关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传颂不息。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人物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23.(2024·江苏盐城中考·1)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在该遗址可发现(  )
A.用火遗迹 B.骨针化石 C.炭化稻粒 D.陶器葬品
24.(2024·青海西宁中考·1)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该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磨制精细的骨笛、骨哨等乐器。这说明(  )
A.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开展娱乐活动
B.当地先民们掌握最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
C.该地区是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源地
D.诺木洪遗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25.(2024·山东青岛中考·1)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26.(2024·山东东营中考·1)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27.(2024·西藏中考·1)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利用碳—14年代测定等技术,在北京人遗址中鉴定出了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前的灰烬层。这表明北京人已经(  )
A.学会使用火 B.掌握钻孔技术 C.有爱美意识 D.使用磨制石器
28.(2024·山西中考·1)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29.(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1)“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30.(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31.(2024·贵州黔西南中考·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32.(2024·山东临沂中考·1)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33.(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34.(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35.(2024·黑龙江龙东中考·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36.(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37.(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38.(2024·福建中考·1)如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39.(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40.(2024·重庆(B卷)中考·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41.(2024·甘肃金昌中考·1)如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42.(2024·吉林长春中考·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龛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43.(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44.(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45.(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46.(2024·甘肃兰州中考·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47.(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48.(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1)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49.(2024·湖南中考·1)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50.(2024·四川成都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51.(2023·山东青岛中考·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52.(2023·浙江绍兴中考·3)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53.(2023·江西中考·1)给如图拟定标题,合适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54.(2023·浙江温州中考·2)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55.(2023·浙江温州中考·1)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 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6.(2023·山东聊城中考·1)“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先民中从事这一“活动”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57.(2023·山东潍坊中考·1)“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58.(2023·山东菏泽中考·1)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59.(2023·山东济南中考·1)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其制陶工艺最具特色。在对城子崖遗址首次发掘中,出土的龙山文化的标志性陶器是(  )
A.彩陶 B.红陶 C.灰陶 D.黑陶
60.(2023·湖北武汉中考·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61.(2023·湖北恩施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图1 稻谷 图2 猪纹陶钵 图3 骨耜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62.(2023·山东东营中考·1)下图是192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63.(2023·陕西(A卷)中考·1)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甲骨文 D.商鞅铜方量
64.(2023·湖南株洲中考·1)下图所示是首届株洲旅游发展大会的宣传标语。标语中的“神农”指的是(  )
A.尧 B.黄帝 C.禹 D.炎帝
65.(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66.(2023·吉林中考·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67.(2023·甘肃兰州中考·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68.(2023·甘肃平凉中考·1)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69.(2023·黑龙江龙东中考·1)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70.(2023·河南中考·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71.(2023·新疆中考·1)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72.(2023·天津中考·1)根据考古发现,远古农耕时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
73.(2023·湖南怀化中考·1)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74.(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1)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二、非选择题
75.(2024·浙江中考·13)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古老的文明有四种,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其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
——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属于文献史料。
(2)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明炎帝和黄帝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并总结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
76.(2024·安徽中考·16)黄帝与炎帝在涿鹿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判断:×
改正:涿鹿改为阪泉
77.(2023·江苏苏州中考·25)(1)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考古学者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如浙江余姚的 ▲ 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 ▲ 遗址。
(2)某校史地兴趣小组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成就”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他们可以从下图中选择A处的“长春 ▲ ”和B处的“武汉 ▲ ”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 ▲ (人名)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领导了 ▲ (国名)改革。
78.(2023·贵州贵阳中考·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79.(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21)某校历史宣传小组设计一张主题为“人类文明交相辉映,地球家园和谐共生”的海报,在选取相关板块材料时出现争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文明】
材料一
农业生产最早兴起于亚洲,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考古学家们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发现,在距今约9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摘编自王灵桂、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工业文明】
材料二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经历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大量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被生产出来,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风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文明互鉴】
材料三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摘编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入选【农业文明】板块的理由。
(2)材料二入选【工业文明】板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支持哪方观点,请根据材料二,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作出简要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回答: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80.(2023·新疆中考·16)通过不同类别的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 A 《福乐智慧》中有太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提出“要仁受为怀,保护人风”“化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简明新疆地方史》 B 左宗棠 C
(1)将以上材料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只填写字母)(3分)
①文献类:________;②实物类:________;③图像类:________。
(2)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________和________。(只填写字母)(4分)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C【解析】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出土的炭化稻谷是原始农业的直接证据,证明我国长江流域已开始水稻种植,故选C项;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狩猎和采集活动,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反映缝纫技术和原始审美,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无农业痕迹,排除B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代表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与手工业或祭祀相关,时代晚于原始农业阶段,排除D项。
2.【答案】D【解析】题干提到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础上发展,形成文明新格局,这体现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可见其具有交融性,故选D项;分散性强调各自独立、分散发展,与材料中吸收各地文明不符,排除A项;复杂性侧重于情况繁多、复杂,材料重点强调交融,与复杂性关联不大,排除B项;独特性突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融合各地文明而非独特,排除C项。
3.【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彩陶之一 ,故选C项;北京人还处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制作陶器的技术尚未出现,排除A项;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他们使用的装饰品有骨针、石珠等,但没有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没有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其陶器以黑陶为主,与仰韶文化的彩陶风格不同,排除D项。
4.【答案】B【解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说明已经能够种植水稻,可以作为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的证据,故选B项;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狩猎采集,未出现农业活动,排除A项;玉琮代表手工业发展,与原始农业起源无关,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最重青铜器,属于手工业发展表现,与农业不符,排除D项。
5.【答案】C【解析】仰韶文化中晚期属于新石器时代,出土石刀石斧等工具是原始农业的典型农具,用于耕作和收割作物;人骨遗存中龋齿比例高,与饮食淀粉量增加相关,反映当时谷物种植普及,印证原始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铁制农具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仰韶文化早于该时代,尚未进入铁器时代,排除A项;青铜工艺在夏商周时期才发展进步,仰韶文化时期青铜器未出现,材料中工具为石器,排除B项;制陶技艺虽在仰韶文化中成熟,但材料焦点是农具和龋齿现象,直接指向农业活动而非陶器制作,排除D项。
6.【答案】C【解析】河姆渡人位于长江下游,种植水稻为主食,居住干栏式房屋以适应湿地环境,并已使用天然漆制作器物,与材料所述完全相符,故选C项;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以狩猎采集为生,无农业和定居房屋建筑,排除A项;北京人同样处于旧石器时代,穴居生活,无稻作农业和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半坡人主要种植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房屋中,与干栏式特征不符,排除D项。
7.【答案】C【解析】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出土大量粟粒,证明原始农耕发展,故选C项;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典型特征,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A项;木结构水井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半坡遗址无此类遗迹,排除B项;天然漆使用证据首见于河姆渡或更晚良渚文化,半坡时期未发现相关文物,排除D项。
8.【答案】C【解析】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居民主要种植粟并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这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完全一致,故选C项;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且当时还未进入农耕居住时代,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也未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建造房屋,排除B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9.【答案】C【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气候湿润、水网密布,适宜水稻生长,在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说明其主要种植水稻,故选C项;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还未进入农耕时代,排除A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炎黄部落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代表黄帝和炎帝时期,以粟和黍种植为主,水稻栽培集中于长江流域,排除D项。
10.【答案】B【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周口店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灰烬层,证明他们不仅学会使用火,还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符合题干时间范围和特征,故选B项;元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前,时间远早于70万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约3万年前,时间晚于20万年,超出题干时间范围,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约7000前,是新石器时代,时间远晚于20万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答案】D【解析】题干描述旧石器文化分南北传统,且内部在原料、技术、种类、形态上各具特色,这直接体现了多样性,因中国旧石器时代如北京猿人使用石英岩打制刮削器,而元谋人用砂岩制作砍砸器,不同地区适应环境发展出独特石器类型,故选D项;延续性指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承如工具演变,但材料聚焦空间差异而非历史进程,排除A项;包容性涉及吸收融合如文化交流,材料未提元素互鉴,只强调内部特色,排除B项;凝聚性侧重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材料中未体现这一特性,排除C项。
12.【答案】C【解析】半坡先民通过制作陶器解决水火相容问题,陶器如罐在烹饪时充当隔离层,火加热外部而水在内部沸腾,实现共存,这基于半坡遗址出土陶器证据,故选C项;人工取火虽被半坡人掌握用于生火,但未提供水火隔离,排除A项;种植水稻是半坡农业活动,与烹饪中水火关系无关,排除B项;建造房屋提供住所,但不涉及水火在烹饪中的相互作用,排除D项。
13.【答案】B【解析】考古发现的水利设施、水稻田、稻谷遗存及精细农具如耘田器和犁形器,表明良渚时期水稻种植规模大、技术先进,体现了原始农业发达,故选B项;社会分化严重需要等级墓葬或宫殿等证据,材料中无此类发现,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跃需贸易物品或市场遗迹支持,材料未提供相关信息,排除C项;审美观念形成通常由玉器或装饰品体现,农具实用性强,无艺术特征,排除D项。
14.【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考古学家认为图片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部落的分析可知,部落同盟有利于减少争斗,壮大力量,实现部落双赢,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彩陶双联壶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及内涵意义,不能展现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排除A项;彩陶双联壶属于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代表及体现,不属于农业生产领域,不能体现先民重视农业活动,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创新体现在磨制石器、骨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等方面,彩陶双联壶属于生活用具而非生产工具,不能体现生产工具的创新,排除C项。
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图片文物和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出土的稻谷,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直接证据,东胡林遗址(黄河流域)出土的粟(小米)和黍(黄米)是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这些都是原始农业种植的农作物遗存,直接佐证原始农业产生,符合题意,故选B项;渔猎采集主要涉及捕鱼、狩猎、采集野果等,图中是稻谷、碳化粟和黍,属于农作物,与渔猎采集无关,排除A项;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有城址、文字、礼仪性建筑等,有阶级对立,农作物种植在早期国家出现之前就存在,排除C项;贫富差距扩大需体现财富分配不均,材料是农作物,不能反映贫富差距,排除D项。
16.【答案】A【解析】毛泽东词句“人猿相揖别”指人类从猿类进化分离,“只几个石头磨过”描述磨制石器工具,反映石器时代特征,该时期人类主要使用石器,如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历史早期阶段,故选A项;青铜时代以青铜器使用为标志,如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材料强调石头而非金属工具,故不符史实,排除B项;铁器时代始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和武器普及,材料所述为更原始的石头工具阶段,排除C项;蒸汽时代属于工业革命,18世纪蒸汽机发明应用,材料描述史前时期,无关联,排除D项。
17.【答案】C【解析】陶寺遗址墓葬等级分化,贵族垄断财富权力,都城规模宏大,表明社会分层和早期国家形态,符合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社会复杂化史实,故选C项;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采集狩猎为主,无定居农业和大型聚落,陶寺都城和墓葬显示新石器时代特征,排除A项;原始农耕生活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如河姆渡遗址,陶寺时代农耕成熟,非起始阶段,排除B项;成熟文字系统商朝才有,时间不符,材料也未体现,排除D项。
18.【答案】A【解析】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融合其他部落如蚩尤部,逐渐形成华夏族,成为汉族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故选A项;匈奴族是秦汉时期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独立发展,未源于炎黄联盟,排除B项;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建立政权,属于东胡族系,非炎黄后裔,排除C项;蒙古族于13世纪崛起并建立元朝,时间远晚于题干所述时期,排除D项。
19.【答案】A【解析】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出土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及等级分化的墓葬,表明社会已出现城市管理、阶层分化等国家特征,符合早期国家定义,故选A项;该遗址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期虽有良渚文化等文明,但材料未提长江,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的制度,陶寺时代远早于此,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陶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形成统一国家,排除D项。
20.【答案】A【解析】根据图1卡片中提供的信息,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黄河流域,房屋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陶器为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些特征与半坡遗址相符。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区,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故选A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距今约170万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约7000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3万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
21.【答案】C【解析】遗址出土大量稻谷及稻的堆积,还有骨耜等工具,稻谷是农作物,骨耜是农具,表明当时已有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故选C项;知道使用火在更早的旧石器时代已普及,但材料未提火或灰烬证据,不能推断此时此地有此行为,排除A项;会简单制衣在新石器时代可能发生,如骨针发现,但材料未涉及衣物或纺织物,无法证明制衣技术,排除B项;建立早期国家如夏朝约4000年前出现,7000年前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未形成国家制度,排除D项。
22.【答案】D【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治水人物采用疏导方法开凿河渠,并将洪水引入大海,且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符合大禹治水的史实,禹继承父亲鲧的治水任务,改堵为疏,历经13年成功治理水患,被后世尊为治水英雄,故选D项;黄帝是华夏始祖,主要功绩在联合部落、发明农具等,与治水无关,排除A项;尧是禅让制开创者,曾派鲧治水但未成功,排除B项;舜以孝道闻名,继位后让禹负责治水,自身未参与具体治水工程,排除C项。
23.【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A项;骨针化石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炭化稻粒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因此,陶器葬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4.【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诺木洪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各种生产生活工具,还有精细的乐器,说明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开展娱乐活动,故选A项;当地先民们掌握最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没有对比,排除B项;该地区是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源地的说法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对其他地区影响,排除C项;诺木洪遗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的说法也是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涉及对比,排除D项。
25.【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图片可知,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在体态上与原始家猪相同,可见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猪等家畜,故选B项;题干图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猪,但不能体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也不能反映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排除A项、D项;题干图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经学会制作陶器,但不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排除C项。
26.【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并结合所学可知,禹吸取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故选D项;黄帝、炎帝、舜都是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但都与治水无关,排除A项、B项、C项。
27.【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灰烬层是火燃烧后的遗存,根据题干中“北京人遗址中鉴定出……灰烬层”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A项;山顶洞人掌握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使用磨制石器,不是北京人,排除B项、C项、D项。
28.【答案】C【解析】分析图片信息可知,图一“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彩绘龙纹陶盘”、图二“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及图三所示“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玉龙”造型各异,但又都呈现首尾相接、近似蛇形的状态,可见,考古发现的龙形器物充分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普遍流行对龙的崇拜”,也共同印证了我国早期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图二所示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图三所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并非中原地区,不能共同印证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排除A项;图一所示反映彩陶制作水平高超,不是玉器制造业,排除B项;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指形成早期城市、社会分化加剧、阶级出现等,题干三幅图片均不能反映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
29.【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姬姓,号轩辕氏”并结合所学可知,“姬姓,号轩辕氏”指的是黄帝。炎黄组成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项;唐尧、虞舜和夏禹皆为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实行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首领,排除B项、C项、D项。
30.【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但是此时并未出现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
31.【答案】D【解析】据材料“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可知,“兴义人”会用火,且大量使用打制石器,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这与“兴义人”生活特征类似,因此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山顶洞人,故选D项;元谋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与元谋人的生活状态较为相似,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未进行人工取火,排除C项。
32.【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故选C项;北京人使用是自然火,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项;北京人不会饲养家畜,排除B项;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排除D项。
33.【答案】C【解析】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经居住房屋,且种植粟,并且出现了储粮窖,这体现了半坡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项;人工取火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是在旧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说法错误,“很多粟的遗存”体现了半坡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
34.【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会制作陶器,故选A项;河姆渡人能够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图片表现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与建造房屋无关,排除C项;题目没有提及原始居民的乐器,排除D项。
3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与北京人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铁器春秋时期才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6.【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说明北京人采集,动物的化石可以说明北京人狩猎,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结合所学可知已经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北京人不会人工用火,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被发现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为生,但不能说明北京人开始种植农作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
37.【答案】C【解析】根据题目“半地穴式房址”、“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可知,该地区的原始居民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说明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故选C项;兴隆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排除A项;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出现,不涉及财富的多寡,排除D项。
38.【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来自不同的流域,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故选A项;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猎的场景,与狩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展示的“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不能说明“龙的文化”已经定型,排除C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材料还包括辽河、长江流域,排除D项。
39.【答案】D【解析】据材料“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灰烬积层厚达6米,说明北京人通过不断添加燃烧物,让火持续燃烧,这说明北京人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才出现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并不会使用陶器,排除A项;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说法错误,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项。
40.【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水利系统”“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可知,这些考古遗存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炎帝和黄帝,这些考古遗存无法研究炎黄部落起源,排除A项;发现的是磨光黑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排除C项;虽然发现了水利系统,但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无法确定是大禹领导修建的,排除D项。
41.【答案】C【解析】由题干材料所述可知,题干所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出土于我国不同的地区,但它们却有相同的“龙”的元素,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故选A项;题干材料所示器物的确出土自不同的地方,但它们都有共同的“龙”元素,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无法从中判断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玉龙和玉镯并非生活用器物,无法体现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强,排除B项;阶级分化需要通过墓葬陪葬品的多寡、财富分化来判断,从题干所示器物无法得出这些信息,排除D项。
42.【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玉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已经能够制作精美的玉器,这说明这一时期红山文化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因此可以用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A项;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C项;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项。
43.【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发现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故选B项;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头讲述为来源的史料,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文献史料需要文字记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现文字记录的史料信息,排除C项;二手史料是指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述的史料文书,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中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现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项。
44.【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的早起人类,其中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遗址材料齐全,内涵丰富,考古研究证实北京人会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采集狩猎,北京人还学会使用火,知道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为先进,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人工取火。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考古研究揭示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远古人类,没有实现农耕定居,排除B项;我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与早期人类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古人类没有建立政权,排除D项。
45.【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的早期人类,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无法用于研究农耕生活,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群居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46.【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大量的稻谷在当时属于重大物资,一般掌控在权贵手中,故选A项;奴隶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资,排除B项、C项;地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7.【答案】A【解析】据材料“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人工栽培的粟”可知,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不仅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锄等,还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粟,这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农业生产工具和粟等,与家畜饲养关系不大,排除B项;兴隆洼遗址属于原始聚落遗址,但材料未体现聚落发展情况,排除C项;粮食剩余出现体现的是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分化的产生,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48.【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项;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他们三人并非“人文初祖”,排除B项、C项、D项。
49.【答案】B【解析】据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这体现了半坡居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选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已经掌握种植技术,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半坡遗址并未出现井,排除C项;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50.【答案】A【解析】据材料“家蚕”“农作物”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等农作物都发现于我国,蚕的培育需要桑叶,由此可见5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农桑齐备,彰显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特点,故选A项;距今约3万年前,在北京龙骨山顶生活的山顶洞人,并未出现农耕技术,且时间地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纺织技术是指纺纱和织布过程中技术的总称,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但材料未涉及纺织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且材料未提及城市功能,排除D项。
51.【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故选A项;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C项;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部落首领,活动于新时期时代,而周口店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排除D项。
52.【答案】A【解析】据“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其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无法体现数量庞大,未能表现中华文化的浩如烟海,排除B项:据“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可知,材料未提及国外文化的内容,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兼容并包,排除C项;“多元”指中国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成一“元”;“一体”指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排除D项。
53.【答案】C【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图片中的原始先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屋,会使用火,由此可见该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这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该图片的合适标题为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故选C项;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当中,排除A项;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当中,排除B项;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项。
54.【答案】A【解析】由题干图片可知,宫殿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集中分布的墓葬,这说明地位高的位居中心,这证明了夏朝等级有序,阶级分化,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于东周时期,排除B项;网格式布局体现不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这一政策汉朝曾经实行过,排除C项;繁荣开放,盛世气象是唐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55.【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考古发现”“让……传说成为信史”可知,考古发现让由传说成为了信史,这说明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说法有误,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的传说就是史实,①表述有误;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太过绝对,文献有时需要与考古相互印证,④表述有误,排除A、B、D项。
56.【答案】C【解析】据“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可知,其是对栽培谷物等农业种植方面的描述,而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故选C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等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项、B项、D项。
5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舜……以孝闻”“尧举之”“代尧践帝位”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这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是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58.【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已经懂得烧制黏土、建造房屋,这说明该遗址居民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故选C项;能够饲养家畜,广泛使用磨制石,从事农业生产等,都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材料未体现这些,排除A、B、D三项。
59.【答案】D【解析】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故D项正确;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排除A项;裴李岗文化以红陶为主,排除B项;灰陶最早见于仰韶文化遗址,排除C项。
60.【答案】D【解析】据“河姆渡先民”“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故选D项;河姆渡居民与“黄河流域”不符,排除A项;“稻作文明”与“手工业生产”无关,排除B项;“稻作文明”与“饲养家禽家畜”不符,排除C项。
61.【答案】B【解析】据“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可知,它们共同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遗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选B项;人类起源的内容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的发现等,排除A项;远古的传说主要包括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的传说等,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D项。
62.【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192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信息和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巴前伸,因此这一原始人类是北京人,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不是元谋人、蓝田人,排除A、B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63.【答案】A【解析】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在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故选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时制作的青铜器,排除B项;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朝,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铜器,排除D项。
64.【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因此“神农”指的是炎帝,故选D项;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排除A项;黄帝是华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等,排除B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排除C项。
65.【答案】A【解析】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D项。
66.【答案】C【解析】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据的是化石和遗址。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故选C项;传说属于后世的编造和艺术加工,不具有客观性,排除A项;原始人类时期尚未出现文字,因而没有文字记录,排除B项;影像属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不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
67.【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故选A项;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68.【答案】C【解析】据“房址241座”可知,大地湾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据“黍和油菜籽”可知,大地湾原始居民已经有原始农耕,故选C项;“房址241座”只能说明其已有定居,但未能说明定居的具体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农耕,“黍和油菜籽”与采集渔猎不符,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69.【答案】C【解析】据远古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此后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华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故选C项;蚩尤是炎帝、黄帝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排除A项、B项;尧、舜、禹是炎帝、黄帝之后据禅让制产生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
70.【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炉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产生时间最早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相对独立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体系最为完备的问题,排除D项。
7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成就,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有初步的发展,贾湖遗址居民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故选C项;材料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有初步的发展,不能体现已经学会保存火种,排除A项;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材料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有初步的发展,未涉及制造乐器,排除D项。
72.【答案】B【解析】据“河姆渡人”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故选B项;粟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排除A项;葡萄是汉朝从西域引进的,排除C项;甘薯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排除D项。
73.【答案】B【解析】根据题干“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的外表与现代人基本相似,但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学会保存火种,故选B项;元谋人遗址只发现了门齿化石,并未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排除A项;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项;半坡人已进入农耕时代,从事农业生产,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74.【答案】B【解析】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成堆的灰烬,说明他们学会了长时间保存火种。可见,题干关键词符合“北京人”的生活特征,故选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的洞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5.【答案】
(1)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史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地位:人文初祖。
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
发展的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解析】
(1)四大文明: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文献史料:据材料一“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可知,文献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属于文献史料。
(2)地位: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起源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中“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发展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既有刚性又有韧性”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
76.【答案】
判断:×;
改正:涿鹿改为阪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两大部落打败蚩尤的才是涿鹿之战,故题干错误,应把涿鹿改为阪泉。
77.【答案】
(1)河姆渡;半坡
(2)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江大桥
(3)甘地;墨西哥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其中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遗址是典型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
(2)根据材料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领导了墨西哥改革。
78.【答案】
(1)A;B
(2)图一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三对应推论1。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解析】
(1)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即地图中的A所在位置。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即地图中的B所在位置。
(2)据图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属于粮食作物,即农业生产出来的,可以对应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据图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游猎生活,因为出现了定居房屋,且因为半坡人所在北方气候较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了干栏式建筑,即图2可以对应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据图三“人面鱼纹彩陶盆”“猪纹陶钵”可知,原始先民已经可以使用陶器,这得益于原始制陶业的发展,而“纹彩”“猪纹”说明原始先民已出现审美观念,即图3可以对应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共同点:据活动三“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围墙环绕的宫城”“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据“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墓葬;据“精美的玉礼器”“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礼器。
意义:据“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约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79.【答案】
(1)大麦、小麦、小扁豆、稻谷等的种植,均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且距今年代久远,可以作为研究农业起源的重要依据。
(2)观点:赞成。
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出现。
(3)坚持对等、平等原则;坚持多元、多向原则;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兼收并蓄的态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农业生产……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是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考古发现的大麦、小麦、小扁豆、稻谷等的种植,均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且距今年代久远,可以作为研究农业起源和文明诞生的重要依据。
(2)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阐述了工业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支持材料二入选【工业文明】板块。从材料二中的“人口的大量增长”“社会经历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从“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从“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出现。
(3)根据材料三中的“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知,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对等、平等、多元、多项的原则,与其他文明平等交流,相互学习,交流互鉴,共同进步。
80.【答案】
(1)①B②A③C(每点1分,共3分)
(2)A、B (每点2分,共4分)(注:选A或AC或B或BC得2分,选AB得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简明新疆地方史》结合所学可知,文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因此B属于文献史料;②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出图的彩陶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因此A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左宗棠”图像结合所学可知,用图片、照片、地图、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事件、事物或人物的史料,属于图像史料,因此C属于图像类史料。
(2)新疆哈密出图的彩陶罐反映的都是中原文明与新疆文化的融合;《福乐智慧》是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人创作的民族文学,书中“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了祖国中原汉文化与回鹘传统的有机融合,从而明确表现了它同祖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A、B。2023-2025年中考真题衔接教材分类汇编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一、选择题
1.(2025·贵州中考·1)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是(  )
A.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 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
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 D.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
【答案】C
【解析】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属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7000年,出土的炭化稻谷是原始农业的直接证据,证明我国长江流域已开始水稻种植,故选C项;北京人遗址出土的石器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狩猎和采集活动,不涉及农业生产,排除A项;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反映缝纫技术和原始审美,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无农业痕迹,排除B项;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代表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与手工业或祭祀相关,时代晚于原始农业阶段,排除D项。
2.(2025·内蒙古中考·1)距今4000多年,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础上发展起来,以中原地区为引领的文明新格局开始形成。这里文明新格局的形成具有(  )
A.分散性 B.复杂性 C.独特性 D.交融性
【答案】D
【解析】题干提到中原地区在广泛吸收各地文明要素基础上发展,形成文明新格局,这体现了不同文明相互交流融合,可见其具有交融性,故选D项;分散性强调各自独立、分散发展,与材料中吸收各地文明不符,排除A项;复杂性侧重于情况繁多、复杂,材料重点强调交融,与复杂性关联不大,排除B项;独特性突出自身独一无二的特点,材料强调的是融合各地文明而非独特,排除C项。
3.(2025·湖南长沙中考·1)我国先民在劳动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图为仰韶文化代表器物。该器物出土于(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北京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东郊半坡村,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人面鱼纹彩陶盆是半坡遗址出土的最具代表性的彩陶之一 ,故选C项;北京人还处于旧石器时代,以采集和狩猎为生,制作陶器的技术尚未出现,排除A项;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他们使用的装饰品有骨针、石珠等,但没有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没有出土人面鱼纹彩陶盆,其陶器以黑陶为主,与仰韶文化的彩陶风格不同,排除D项。
4.(2025·甘肃金昌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
A.B.C.D.
【答案】B
【解析】我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地之一。在长期的食物采集活动中,我国先民对各类可食用植物的认识逐渐加深。距今约2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1万年,我国南北方都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目前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水稻、粟和黍均发现于我国。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说明已经能够种植水稻,可以作为了解原始农业发展的证据,故选B项;周口店的北京人和山顶洞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主要用于狩猎采集,未出现农业活动,排除A项;玉琮代表手工业发展,与原始农业起源无关,排除C项;司母戊鼎是目前已知最重青铜器,属于手工业发展表现,与农业不符,排除D项。
5.(2025·广东中考·1)在黄河中游地区的仰韶文化中晚期部分遗址中,出土了石刀、石斧等工具;在遗址的人骨遗存中,还发现有较高比例的龋齿现象,考古学家推测这与饮食中淀粉量的增加有关。这印证了当时(  )
A.铁制农具的出现 B.青铜工艺的进步
C.原始农业的发展 D.制陶技艺的成熟
【答案】C
【解析】仰韶文化中晚期属于新石器时代,出土石刀石斧等工具是原始农业的典型农具,用于耕作和收割作物;人骨遗存中龋齿比例高,与饮食淀粉量增加相关,反映当时谷物种植普及,印证原始农业的发展,故选C项;铁制农具在中国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仰韶文化早于该时代,尚未进入铁器时代,排除A项;青铜工艺在夏商周时期才发展进步,仰韶文化时期青铜器未出现,材料中工具为石器,排除B项;制陶技艺虽在仰韶文化中成熟,但材料焦点是农具和龋齿现象,直接指向农业活动而非陶器制作,排除D项。
6.(2025·吉林中考·1)“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
【答案】C
【解析】河姆渡人位于长江下游,种植水稻为主食,居住干栏式房屋以适应湿地环境,并已使用天然漆制作器物,与材料所述完全相符,故选C项;元谋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以狩猎采集为生,无农业和定居房屋建筑,排除A项;北京人同样处于旧石器时代,穴居生活,无稻作农业和干栏式房屋,排除B项;半坡人主要种植粟,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半地穴式房屋中,与干栏式特征不符,排除D项。
7.(2025·龙东中考·1)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
【答案】C
【解析】半坡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考古出土大量粟粒,证明原始农耕发展,故选C项;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文化典型特征,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A项;木结构水井在浙江河姆渡遗址发现,半坡遗址无此类遗迹,排除B项;天然漆使用证据首见于河姆渡或更晚良渚文化,半坡时期未发现相关文物,排除D项。
8.(2025·齐齐哈尔中考·1)同学们在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参观的这处遗址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解析】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居民主要种植粟并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这与题干中的关键词句完全一致,故选C项;元谋人生活在云南元谋县,属于长江流域,且当时还未进入农耕居住时代,排除A项;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也未开始种植农作物和建造房屋,排除B项;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9.(2025·新疆中考·1)我国先民在万年前培育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粟和黍,表现出突出的创新性。下列我国先民中,主要种植水稻的是(  )
A.北京人 B.半坡居民 C.河姆渡人 D.炎黄部落
【答案】C
【解析】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那里气候湿润、水网密布,适宜水稻生长,在其遗址中发现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说明其主要种植水稻,故选C项;北京人处于旧石器时代,靠采集和狩猎为生,还未进入农耕时代,排除A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种植的主要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炎黄部落是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代表黄帝和炎帝时期,以粟和黍种植为主,水稻栽培集中于长江流域,排除D项。
10.(2025·黑龙江绥化中考·1)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答案】B
【解析】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的周口店遗址,考古发现大量灰烬层,证明他们不仅学会使用火,还能长时间保存火种,符合题干时间范围和特征,故选B项;元谋人生活在约170万年前,时间远早于70万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约3万年前,时间晚于20万年,超出题干时间范围,排除C项;河姆渡人生活在约7000前,是新石器时代,时间远晚于20万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
11.(2025·广西中考·1)中国旧石器文化可以划分为南北两大石器传统,即使在南方或北方地区内部,各类石器在原料、制作技术、种类和形态方面也各具特色。这体现了旧石器文化的(  )
A.延续性 B.包容性 C.凝聚性 D.多样性
【答案】D
【解析】题干描述旧石器文化分南北传统,且内部在原料、技术、种类、形态上各具特色,这直接体现了多样性,因中国旧石器时代如北京猿人使用石英岩打制刮削器,而元谋人用砂岩制作砍砸器,不同地区适应环境发展出独特石器类型,故选D项;延续性指文化在时间上的传承如工具演变,但材料聚焦空间差异而非历史进程,排除A项;包容性涉及吸收融合如文化交流,材料未提元素互鉴,只强调内部特色,排除B项;凝聚性侧重文化的向心力和认同感,材料中未体现这一特性,排除C项。
12.(2025·深圳中考·1)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
【答案】C
【解析】半坡先民通过制作陶器解决水火相容问题,陶器如罐在烹饪时充当隔离层,火加热外部而水在内部沸腾,实现共存,这基于半坡遗址出土陶器证据,故选C项;人工取火虽被半坡人掌握用于生火,但未提供水火隔离,排除A项;种植水稻是半坡农业活动,与烹饪中水火关系无关,排除B项;建造房屋提供住所,但不涉及水火在烹饪中的相互作用,排除D项。
13.(2025·湖北中考·1) 在良渚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大型水利设施、大面积水稻田、数量惊人的稻谷遗存,以及精细加工的石质“耘田器”和犁形器。上述考古发现共同证实了当时(  )
A.社会分化严重 B.原始农业发达 C.商品交换活跃 D.审美观念形成
【答案】B
【解析】考古发现的水利设施、水稻田、稻谷遗存及精细农具如耘田器和犁形器,表明良渚时期水稻种植规模大、技术先进,体现了原始农业发达,故选B项;社会分化严重需要等级墓葬或宫殿等证据,材料中无此类发现,排除A项;商品交换活跃需贸易物品或市场遗迹支持,材料未提供相关信息,排除C项;审美观念形成通常由玉器或装饰品体现,农具实用性强,无艺术特征,排除D项。
14.(2025·河南·1)有考古学家认为,下图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的部落。从这一视角看,双连壶独特的设计可能体现了先民对(  )
郑州大河村遗址出土的彩陶双联壶
A.自然环境的认知 B.农业活动的重视
C.生产工具的创新 D.共赢精神的表达
【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中考古学家认为图片中分别用不同线条装饰的两侧陶壶,可能代表了两个缔结同盟部落的分析可知,部落同盟有利于减少争斗,壮大力量,实现部落双赢,故选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彩陶双联壶体现的是手工业生产的水平及内涵意义,不能展现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认知,排除A项;彩陶双联壶属于手工业生产发展的代表及体现,不属于农业生产领域,不能体现先民重视农业活动,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创新体现在磨制石器、骨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等方面,彩陶双联壶属于生活用具而非生产工具,不能体现生产工具的创新,排除C项。
15.(2025·四川宜宾中考·1)如图中的文物可以直接佐证的是(  )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东胡林遗址出土的碳化粟和黍
A.渔猎采集的进步 B.原始农业的产生
C.早期国家的出现 D.贫富差距的扩大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片文物和所学可知,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出土的稻谷,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原始稻作农业的直接证据,东胡林遗址(黄河流域)出土的粟(小米)和黍(黄米)是北方旱作农业的代表,这些都是原始农业种植的农作物遗存,直接佐证原始农业产生,符合题意,故选B项;渔猎采集主要涉及捕鱼、狩猎、采集野果等,图中是稻谷、碳化粟和黍,属于农作物,与渔猎采集无关,排除A项;早期国家出现的标志有城址、文字、礼仪性建筑等,有阶级对立,农作物种植在早期国家出现之前就存在,排除C项;贫富差距扩大需体现财富分配不均,材料是农作物,不能反映贫富差距,排除D项。
16.(2025·湖南中考·1)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道:“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磨过,小儿时节。”该词句描述的历史阶段属于(  )
A.石器时代 B.青铜时代 C.铁器时代 D.蒸汽时代
【答案】A
【解析】毛泽东词句“人猿相揖别”指人类从猿类进化分离,“只几个石头磨过”描述磨制石器工具,反映石器时代特征,该时期人类主要使用石器,如新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历史早期阶段,故选A项;青铜时代以青铜器使用为标志,如商周时期青铜礼器,材料强调石头而非金属工具,故不符史实,排除B项;铁器时代始于春秋战国,铁制农具和武器普及,材料所述为更原始的石头工具阶段,排除C项;蒸汽时代属于工业革命,18世纪蒸汽机发明应用,材料描述史前时期,无关联,排除D项。
17.(2025·江苏苏州中考·1)陶寺遗址的考古成就:1985年,发掘9座大墓,80余座中型墓,610余座小型墓,研究表明极少数贵族占有大量财富和拥有权力,90%的墓主没有任何随葬品;经世纪之交三年的发掘,一座面积达280多万平方米的都城展露真容。这些表明4000多年前黄河中游地区(  )
A.进入了旧石器时代晚期 B.开始有原始农耕生活
C.已产生阶级和早期国家 D.拥有成熟的文字系统
【答案】C
【解析】陶寺遗址墓葬等级分化,贵族垄断财富权力,都城规模宏大,表明社会分层和早期国家形态,符合4000多年前龙山文化时期黄河中游社会复杂化史实,故选C项;旧石器时代晚期以采集狩猎为主,无定居农业和大型聚落,陶寺都城和墓葬显示新石器时代特征,排除A项;原始农耕生活始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如河姆渡遗址,陶寺时代农耕成熟,非起始阶段,排除B项;成熟文字系统商朝才有,时间不符,材料也未体现,排除D项。
18.(2025·江苏扬州中考·1)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随后不同部落人群不断融入,逐渐演化为后来的(  )
A.华夏族 B.匈奴族 C.鲜卑族 D.蒙古族
【答案】A
【解析】五六千年前炎帝和黄帝结成部落联盟,融合其他部落如蚩尤部,逐渐形成华夏族,成为汉族及中华民族的起源,故选A项;匈奴族是秦汉时期兴起的北方游牧民族,独立发展,未源于炎黄联盟,排除B项;鲜卑族在魏晋南北朝时建立政权,属于东胡族系,非炎黄后裔,排除C项;蒙古族于13世纪崛起并建立元朝,时间远晚于题干所述时期,排除D项。
19.(2025·四川泸州中考·1)距今约4300—4000年的陶寺古城遗址,城内出土的遗物有陶器、玉器、骨器、铜器等,发现了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等重要遗迹。城内外还发掘了1300余座墓葬,且表现出明显的等级分化。这可以印证当时(  )
A.出现了早期国家 B.长江流域进入了文明社会
C.分封制开始瓦解 D.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
【答案】A
【解析】陶寺古城遗址距今约4300—4000年,出土宫殿区、仓储区、祭祀区及等级分化的墓葬,表明社会已出现城市管理、阶层分化等国家特征,符合早期国家定义,故选A项;该遗址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同期虽有良渚文化等文明,但材料未提长江,排除B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的制度,陶寺时代远早于此,排除C项;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始于秦朝(公元前221年),陶寺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尚未形成统一国家,排除D项。
20.(2025·云南中考·1)图1卡片记录了某遗存的相关信息,据此推断该文化遗存是(  )
图1
A.半坡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山顶洞人遗址
【答案】A
【解析】根据图1卡片中提供的信息,该遗址距今约6000年,位于黄河流域,房屋为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陶器为人面鱼纹彩陶盆,这些特征与半坡遗址相符。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半坡区,距今约6000年,是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故选A项;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距今约170万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B项;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距今约7000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C项;山顶洞人遗址位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距今约3万年,与图1卡片中信息不符,排除D项。
21.(2025·江苏连云港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发掘出一处距今约7000年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稻秆和稻叶堆积。同时,出土了骨耜等工具。这表明,当时该地区(  )
A.知道使用火 B.会简单制衣
C.已有了原始农业 D.建立了早期国家
【答案】C
【解析】遗址出土大量稻谷及稻的堆积,还有骨耜等工具,稻谷是农作物,骨耜是农具,表明当时已有原始农业生产活动,故选C项;知道使用火在更早的旧石器时代已普及,但材料未提火或灰烬证据,不能推断此时此地有此行为,排除A项;会简单制衣在新石器时代可能发生,如骨针发现,但材料未涉及衣物或纺织物,无法证明制衣技术,排除B项;建立早期国家如夏朝约4000年前出现,7000年前仍处于氏族社会阶段,未形成国家制度,排除D项。
22.(2024·江苏无锡中考·1)中国古史传说时代的各项事件中,有关治水的故事几千年来传颂不息。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传说人物是(  )
A.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D
【解析】题干中提到的治水人物采用疏导方法开凿河渠,并将洪水引入大海,且留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典故,符合大禹治水的史实,禹继承父亲鲧的治水任务,改堵为疏,历经13年成功治理水患,被后世尊为治水英雄,故选D项;黄帝是华夏始祖,主要功绩在联合部落、发明农具等,与治水无关,排除A项;尧是禅让制开创者,曾派鲧治水但未成功,排除B项;舜以孝道闻名,继位后让禹负责治水,自身未参与具体治水工程,排除C项。
23.(2024·江苏盐城中考·1) 北京人遗址位于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在该遗址可发现(  )
A.用火遗迹 B.骨针化石 C.炭化稻粒 D.陶器葬品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A项;骨针化石是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炭化稻粒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陶器是新石器时代,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因此,陶器葬品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
24.(2024·青海西宁中考·1)诺木洪文化遗址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部,该遗址出土的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陶制的生活用具和磨制精细的骨笛、骨哨等乐器。这说明(  )
A.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开展娱乐活动
B.当地先民们掌握最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
C.该地区是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源地
D.诺木洪遗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诺木洪文化遗址不仅出土了各种生产生活工具,还有精细的乐器,说明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开展娱乐活动,故选A项;当地先民们掌握最发达的科学技术手段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与史实不符,且材料没有对比,排除B项;该地区是世界文化艺术领域的发源地的说法错误,材料也没有提及对其他地区影响,排除C项;诺木洪遗址代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的说法也是过于绝对,且材料不涉及对比,排除D项。
25.(2024·山东青岛中考·1)研究表明,野生动物被饲养后,体态和骨骼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分析下图信息可知(  )
A.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 B.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家畜
C.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 D.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所示图片可知,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陶猪在体态上与原始家猪相同,可见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猪等家畜,故选B项;题干图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经学会饲养猪,但不能体现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畜的国家,也不能反映河姆渡人的食物以猪肉为主,排除A项、D项;题干图示只能反映出河姆渡人已经学会制作陶器,但不能说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制作陶器的国家,排除C项。
26.(2024·山东东营中考·1)在中国古老的传说中,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是(  )
A.黄帝 B.炎帝 C.舜 D.禹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水患”“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部落联盟首领”并结合所学可知,禹吸取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故选D项;黄帝、炎帝、舜都是我国古代部落联盟的首领,但都与治水无关,排除A项、B项、C项。
27.(2024·西藏中考·1)中国科学院古人类研究所利用碳—14年代测定等技术,在北京人遗址中鉴定出了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前的灰烬层。这表明北京人已经(  )
A.学会使用火 B.掌握钻孔技术 C.有爱美意识 D.使用磨制石器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灰烬层是火燃烧后的遗存,根据题干中“北京人遗址中鉴定出……灰烬层”可知,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故选A项;山顶洞人掌握钻孔技术、有爱美意识、使用磨制石器,不是北京人,排除B项、C项、D项。
28.(2024·山西中考·1) 2024年是中国甲辰龙年。远古时期,中华大地上就普遍流行着对龙的崇拜。下列出土于不同地区史前时期文化遗址中的龙形器物,共同印证了(  )
A.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 B.玉器制造业的水平高超
C.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特点 D.黄河流域孕育早期国家
【答案】C
【解析】分析图片信息可知,图一“山西陶寺遗址”中发现的“彩绘龙纹陶盘”、图二“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玉猪龙”及图三所示“安徽凌家滩遗址”中发现的“玉龙”造型各异,但又都呈现首尾相接、近似蛇形的状态,可见,考古发现的龙形器物充分反映了我国远古时期“普遍流行对龙的崇拜”,也共同印证了我国早期文明发展呈现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项;图二所示内蒙古红山文化遗址、图三所示的安徽凌家滩遗址并非中原地区,不能共同印证中原地区较高的文明程度,排除A项;图一所示反映彩陶制作水平高超,不是玉器制造业,排除B项;早期国家诞生的标志指形成早期城市、社会分化加剧、阶级出现等,题干三幅图片均不能反映早期国家的出现,排除D项。
29.(2024·贵州六盘水中考·1)“姬姓,号轩辕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传曾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 B.唐尧 C.虞舜 D.夏禹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姬姓,号轩辕氏”并结合所学可知,“姬姓,号轩辕氏”指的是黄帝。炎黄组成的部落联盟与东方的蚩尤部落在涿鹿激战,最终蚩尤战败。黄帝与炎帝共同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项;唐尧、虞舜和夏禹皆为黄河流域的部落首领。相传在黄帝之后,尧、舜、禹实行禅让制,依次成为部落首领,排除B项、C项、D项。
30.(2024·北京中考·1)以下北京地区的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序号 考古发现 结论
① 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 会使用磨制石器
② 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 会建干栏式房屋
③ 门头沟东胡林遗址:距今10000—8000年栽培粟和黍的遗存 原始农业形成
④ 平谷上宅遗址:距今约7000年前的陶器 贫富分化出现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1万年左右,我国出现了最早的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北方地区的先民开始栽培栗和黍,证明原始农业形成,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③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正确,故选C项;北京人采用打制石器的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处于旧石器时代,“北京人遗址:灰烬、烧石和烧骨等”反映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很火种,①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A项;“山顶洞人遗址:穿孔骨针”表明山顶洞人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光技术,干栏式房屋属于河姆渡人的建筑,②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B项;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贫富分化,但是此时并未出现贫富分化,④考古发现与结论对应错误,排除D项。
31.(2024·贵州黔西南中考·1)1975年,贵州省博物馆人员在位于兴义市附近的顶效镇猫猫山东侧进行发掘,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中国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人类画集》,将猫猫洞出土的人骨化石定名为“兴义人”。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获人类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及大量打制石器,并发现用火遗址”可知,“兴义人”会用火,且大量使用打制石器,结合所学可知,山顶洞人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已经懂得人工取火,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会缝制衣服,这与“兴义人”生活特征类似,因此与“兴义人”同一时期懂得人工取火的中国境内原始人类是山顶洞人,故选D项;元谋人不会人工取火,排除A项;蓝田人生活在距今约160万年,与元谋人的生活状态较为相似,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北京人使用天然火,并未进行人工取火,排除C项。
32.(2024·山东临沂中考·1)如图是2021年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页的一幅图。这幅图反映了(  )
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
A.北京人已经懂得了人工取火 B.北京人正在烧烤水牛等家畜
C.北京人学会了用火改善生活 D.北京人烧烤的食物中有甘薯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北京人用火烧烤食物、防寒、照明、驱兽,从而改善了生存条件,故选C项;北京人使用是自然火,会保存火种,山顶洞人懂得人工取火,排除A项;北京人不会饲养家畜,排除B项;原产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粮食作物,明代从国外引进,排除D项。
33.(2024·内蒙古包头中考·1)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在其中一个深不足1米,底径约1米的窖穴内有粟粒朽灰堆积,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据此可知,半坡先民(  )
A.掌握人工取火技术 B.处于打制石器时代
C.过着农耕定居生活 D.依靠食物采集为生
【答案】C
【解析】据材料“西安半坡遗址的房屋、窖穴、墓葬中发现了很多粟的遗存”“专家推测其为储粮窖”可知,半坡居民已经居住房屋,且种植粟,并且出现了储粮窖,这体现了半坡居民过着农耕定居生活,故选C项;人工取火技术在旧石器时代便已经被掌握,且材料并不涉及火的使用,排除A项;处于打制石器时代是在旧石器时代,半坡遗址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依靠食物采集为生说法错误,“很多粟的遗存”体现了半坡居民已经进入农耕时代,排除D项。
34.(2024·辽宁中考·1)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如图文物反映出我国原始居民已经学会(  )
A.烧制陶器 B.种植水稻 C.建造房屋 D.制作乐器
【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可知,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说明河姆渡人和半坡人都会制作陶器,故选A项;河姆渡人能够种植水稻,半坡人种植的农作物是粟,排除B项;图片表现的是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陶器,都是生活用具,与建造房屋无关,排除C项;题目没有提及原始居民的乐器,排除D项。
35.(2024·黑龙江龙东中考·1)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在遗址中可以看到(  )
A.打制石器 B.磨制石器 C.青铜器 D.铁器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北京人会使用打制石器,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成不同的工具,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不会使用磨制石器,排除B项;青铜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末期,与北京人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铁器春秋时期才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36.(2024·新疆中考·1)考古学家在北京人地层处发现了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里,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由此可知北京人(  )
A.以采集狩猎为生 B.已经会人工取火
C.开始种植农作物 D.会使用磨制石器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大量的朴树籽,还有榛子、胡桃、松、榆等植物孢粉”“发现了不同动物的化石”并结合所学可知,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说明北京人采集,动物的化石可以说明北京人狩猎,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北京人用火,结合所学可知已经会人工取火的是山顶洞人,北京人不会人工用火,排除B项;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大量的树籽、植物孢粉被发现可以得出北京人以采集为生,但不能说明北京人开始种植农作物,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北京人使用的是打制石器,不是磨制石器,排除D项。
37.(2024·安徽中考·1)距今8000多年的内蒙古兴隆洼遗址,有半地穴式房址百余座,这些房屋排列整齐,内有石锄、石铲等生产工具及陶钵、陶罐等生活用具。据此可知,当时该地区(  )
A.处于旧石器时代 B.形成了早期国家
C.出现了定居生活 D.产生了贫富分化
【答案】C
【解析】根据题目“半地穴式房址”、“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可知,该地区的原始居民有较为稳定的生活环境,说明该地区出现了定居生活,故选C项;兴隆洼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聚落遗址,排除A项;禹建立了夏朝,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早期国家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贫富分化的出现,不涉及财富的多寡,排除D项。
38.(2024·福建中考·1)如图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可用于佐证(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游牧民族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半坡居民的耕作生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黄河流域出土的蛋壳黑陶高柄杯”“长江流域出土的骨耜”可以看出,这些早期文明成果都来自不同的流域,这说明新石器时代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故选A项;材料未展示游牧民族狩猎的场景,与狩猎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是展示的“辽河流域出土的玉龙”,不能说明“龙的文化”已经定型,排除C项;半坡居民生活在黄河流域,材料还包括辽河、长江流域,排除D项。
39.(2024·云南中考·1)经过考古学家的长期发掘,在北京人居住的洞穴中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这一考古发现,可用来说明北京人(  )
A.学会了制作陶器的方法 B.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
C.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D.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发现了厚达6米的灰烬积层,灰烬中有很多石块、兽骨和朴树籽等”可知,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这反映出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灰烬积层厚达6米,说明北京人通过不断添加燃烧物,让火持续燃烧,这说明北京人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选D项;新石器时代才出现陶器,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并不会使用陶器,排除A项;已经掌握农作物种植技术说法错误,新石器时代才出现原始农业,排除B项;居住于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的是半坡人,排除C项。
40.(2024·重庆(B卷)中考·1)在湖北屈家岭遗址,考古工作者发掘出距今约5100年的规模庞大的史前水利系统,以及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等。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  )
A.炎黄部落起源 B.原始农耕生产 C.史前制瓷技术 D.大禹治水过程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水利系统”“大量稻作遗存、磨光黑陶”可知,这些考古遗存与农业生产有关,所以这些考古遗存可用于研究原始农耕生产,故选B项;题干未提及炎帝和黄帝,这些考古遗存无法研究炎黄部落起源,排除A项;发现的是磨光黑陶,是陶器而不是瓷器,排除C项;虽然发现了水利系统,但从题干提供的信息来看无法确定是大禹领导修建的,排除D项。
41.(2024·甘肃金昌中考·1)如表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这些器物均有“龙”的元素。这说明(  )
三星塔拉遗址 红山玉龙(内蒙古) 陶寺遗址 彩绘龙纹陶盘(山西) 齐家文化遗址 凸堆龙纹红陶罐(甘肃) 良渚遗址 龙首玉镯(浙江)
A.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明发展 B.器物的生活化功用加强
C.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 D.当时社会阶级分化明显
【答案】C
【解析】由题干材料所述可知,题干所示的新石器时代的器物出土于我国不同的地区,但它们却有相同的“龙”的元素,这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点,故选A项;题干材料所示器物的确出土自不同的地方,但它们都有共同的“龙”元素,这体现的是多元一体,无法从中判断地理环境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玉龙和玉镯并非生活用器物,无法体现器物的生活化功能加强,排除B项;阶级分化需要通过墓葬陪葬品的多寡、财富分化来判断,从题干所示器物无法得出这些信息,排除D项。
42.(2024·吉林长春中考·1)如图文物出土于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对其研究,可以了解(  )
红山文化玉龛
A.中华文明起源 B.奴隶社会瓦解 C.封建国家形成 D.皇帝制度确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距今五六千年的红山文化遗址”“玉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已经能够制作精美的玉器,这说明这一时期红山文化已经出现文明的曙光,因此可以用来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故选A项;红山文化距今五六千年,它的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属于原始社会,不是奴隶社会,排除B项;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逐渐瓦解,公元前221年秦朝完成统一,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排除C项;皇帝制度确立于秦朝,排除D项。
43.(2024·青海中考·1)2024年2月,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入围“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该遗址发现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是研究青海历史的(  )
A.口述史料 B.实物史料 C.文献史料 D.二手史料
【答案】B
【解析】据材料“有石(城)墙、房屋建筑基址、(铜)冶铸遗存等重要遗迹”并结合所学可知,实物史料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各种物件,如遗迹、遗址、遗物、出土文物等,材料中考古发现的房屋建筑基址等都属于实物史料,故选B项;口述史料是指以人的口头讲述为来源的史料,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A项;文献史料需要文字记述,材料信息并未出现文字记录的史料信息,排除C项;二手史料是指并非历史事态的直接见证者所撰述的史料文书,是经过后人运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材料中的考古发现都属于一手史料,并未出现后人研究的成果等,排除D项。
44.(2024·吉林中考·1)考古学者通过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研究,揭示人类的(  )
A.进化过程 B.农耕生活 C.王朝更迭 D.政权并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中国境内的早起人类,其中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前,是我国境内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元谋人能够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北京人遗址材料齐全,内涵丰富,考古研究证实北京人会采用不同的打制方法,制作不同类型的工具,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采集狩猎,北京人还学会使用火,知道长时间保存火种。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他们依然使用打制石器,但山顶洞人比北京人更为先进,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还会人工取火。从元谋人、北京人到山顶洞人,考古研究揭示了人类的进化过程,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是远古人类,没有实现农耕定居,排除B项;我国第一个王朝是夏王朝,大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与早期人类生活的时代不符,排除C项;材料中的古人类没有建立政权,排除D项。
45.(2024·黑龙江牡丹江中考·1)化石是记录地球历史的特殊文字。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  )
A.人类起源 B.农耕生活 C.部落联盟 D.国家产生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元谋人和北京人都是我国的早期人类,因此考古学者发掘的元谋人和北京人的“特殊文字”可用于研究人类起源,故选A项;元谋人、北京人不会种植农作物,因此无法用于研究农耕生活,排除B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在原始社会的群居时期,不是部落联盟时期,排除C项;元谋人、北京人生活的时期国家还没有产生,排除D项。
46.(2024·甘肃兰州中考·1)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良渚文化等考古发现表明,这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部落中出现了权贵阶层,大量的稻谷在当时属于重大物资,一般掌控在权贵手中,故选A项;奴隶和平民等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并不能掌握大量生活物资,排除B项、C项;地主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47.(2024·内蒙古赤峰中考·1)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石铲、石斧等石制工具以及刀、匕形器、鱼镖等复合工具,遗址中还发现了经过人工栽培的粟。据此推断,兴隆洼时期(  )
A.原始农业发展 B.家畜饲养出现 C.原始聚落发展 D.粮食剩余出现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兴隆洼遗址中出土了石锄……人工栽培的粟”可知,兴隆洼遗址是距今8000多年前的原始村落遗址,其不仅出土了农业生产工具,如石锄等,还出现了人工栽培的粟,这体现了中国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故选A项;材料仅体现农业生产工具和粟等,与家畜饲养关系不大,排除B项;兴隆洼遗址属于原始聚落遗址,但材料未体现聚落发展情况,排除C项;粮食剩余出现体现的是剩余产品的出现,贫富分化的产生,材料信息与此无关,排除D项。
48.(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1)五千年的文明沉淀;铸就了灿烂的华夏文明。被尊崇为中华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
A.炎帝和黄帝 B.尧 C.舜 D.禹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这一部落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A项;相传在黄帝之后,黄河流域有许多部族,为了增强实力,陶唐氏、有虞氏和夏后氏三个部族结成联盟,尧、舜、禹依次成为联盟的首领,他们三人并非“人文初祖”,排除B项、C项、D项。
49.(2024·湖南中考·1)如图是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文物。该文物说明当时的人们已掌握(  )
人面鱼纹彩陶盆
A.种植技术 B.制陶技术 C.凿井技术 D.纺织技术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人面鱼纹彩陶盆”并结合所学可知,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彩陶以红底黑色纹饰为主,纹饰多是几何图案,还有动植物纹饰,其中以鱼纹、鹿纹为多,图案栩栩如生,这体现了半坡居民已掌握制陶技术,故选B项;半坡居民种植粟,已经掌握种植技术,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A项;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学者还发现了木结构水井,这是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木结构水井,半坡遗址并未出现井,排除C项;半坡遗址中出土了骨针、骨锥,陶制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经会简单的纺织、制衣,但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
50.(2024·四川成都中考·1)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一处距今5300多年的都邑遗址内,发现了由野猪牙雕刻而成的、外形酷似正在吐丝状态的家蚕以及大量的农作物。这反映了当时(  )
A.农桑文明的出现 B.山顶洞人的存在
C.纺织技术的成熟 D.城市功能的完备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家蚕”“农作物”并结合所学可知,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等农作物都发现于我国,蚕的培育需要桑叶,由此可见5000多年前的中原地区农桑齐备,彰显了中华农业文明的特点,故选A项;距今约3万年前,在北京龙骨山顶生活的山顶洞人,并未出现农耕技术,且时间地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纺织技术是指纺纱和织布过程中技术的总称,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的骨针,但材料未涉及纺织技术的发展,排除C项;城市功能是指城市在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中所能发挥的作用,城市是伴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发展而产生的,一般处于原始社会末期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且材料未提及城市功能,排除D项。
51.(2023·山东青岛中考·1)遗址是古人无声的语言,是与我们跨越时空的对话。周口店遗址是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遗址能够告诉我们(  )
A.北京人使用天然火 B.河姆渡人种植水稻
C.半坡人会制作彩陶 D.炎帝教民开垦耕种
【答案】A
【解析】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山洞里,距今约70—20万年,他们仍保留猿的特征,会打制石器,会使用天然火,并会保存火种,采集和狩猎,并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故选A项;河姆渡遗址在浙江余姚,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B项;半坡人在陕西西安,不在北京周口店,排除C项;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是部落首领,活动于新时期时代,而周口店遗址是旧石器时代的,排除D项。
52.(2023·浙江绍兴中考·3)七千多年前余姚河姆渡的一根榫卯,穿越时光与北京故宫惊艳世界的榫卯结构遥相呼应,这从侧面说明中华文化(  )
A.源远流长 B.浩如烟海 C.兼容并包 D.多元一体
【答案】A
【解析】据“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榫卯结构遥相呼应”可知,其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故选A项;材料仅涉及“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无法体现数量庞大,未能表现中华文化的浩如烟海,排除B项:据“余姚河姆渡”“北京故宫”可知,材料未提及国外文化的内容,无法体现中华文化兼容并包,排除C项;“多元”指中国各民族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各成一“元”;“一体”指各民族因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共同利益而形成的共同体——中华民族,排除D项。
53.(2023·江西中考·1)给如图拟定标题,合适的是(  )
A.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B.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C.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片内容可知,图片中的原始先民住着干栏式的房屋,会使用火,由此可见该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这是长江流域农耕文明的代表,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种植水稻,该图片的合适标题为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故选C项;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洞穴当中,排除A项;山顶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山顶的洞穴当中,排除B项;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项。
54.(2023·浙江温州中考·2)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的发现,可以证明夏朝(  )
A.等级有序,阶级分化 B.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C.轻徭薄赋,休养生息 D.繁荣开放,盛世气象
【答案】A
【解析】由题干图片可知,宫殿位居中心,四周有贵族集中分布的墓葬,这说明地位高的位居中心,这证明了夏朝等级有序,阶级分化,故选A项;根据所学可知,二里头遗址属于夏朝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出现于东周时期,排除B项;网格式布局体现不出轻徭薄赋,休养生息,这一政策汉朝曾经实行过,排除C项;繁荣开放,盛世气象是唐朝时期的特征,排除D项。
55.(2023·浙江温州中考·1)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让夏朝由传说成为信史。这说明(  )
①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 ②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
③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 ④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考古发现”“让……传说成为信史”可知,考古发现让由传说成为了信史,这说明考古发现是重要的史料来源,实物资料可以证实文献记载,②③符合题意,故选C项;传说故事毫无史学研究价值说法有误,有考古资料作为证明的传说就是史实,①表述有误;文献资料所载历史完全可信太过绝对,文献有时需要与考古相互印证,④表述有误,排除A、B、D项。
56.(2023·山东聊城中考·1)“人类第一次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从而改变了整个社会的经济面貌,对人类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先民中从事这一“活动”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据“通过自己的活动来增殖天然的产品”可知,其是对栽培谷物等农业种植方面的描述,而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故选C项;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都生活在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等为生,没有从事原始农业生产,排除A项、B项、D项。
57.(2023·山东潍坊中考·1)“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郡县制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舜……以孝闻”“尧举之”“代尧践帝位”可知,尧因舜“孝”进行推荐,后来舜继尧位,这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的首领位子的传递方法是禅让制,即将联盟首领的位子传给贤德之人,故选A项;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B项;世袭制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逊位后,将国王或皇帝的位子转给自己的子孙的传承制度,排除C项;郡县制是中央垂直管理地方,地方官员由皇帝直接任免的地方管理制度,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排除D项。
58.(2023·山东菏泽中考·1)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的“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常用于建造房屋”可知,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已经懂得烧制黏土、建造房屋,这说明该遗址居民已经开始过定居生活,故选C项;能够饲养家畜,广泛使用磨制石,从事农业生产等,都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但材料未体现这些,排除A、B、D三项。
59.(2023·山东济南中考·1)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其制陶工艺最具特色。在对城子崖遗址首次发掘中,出土的龙山文化的标志性陶器是(  )
A.彩陶 B.红陶 C.灰陶 D.黑陶
【答案】D
【解析】城子崖遗址是龙山文化的命名地,在遗址内首次发现以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最初称之为“黑陶文化”,后以遗址命名为“龙山文化”,故D项正确;马家窑文化中的彩陶最具代表性,排除A项;裴李岗文化以红陶为主,排除B项;灰陶最早见于仰韶文化遗址,排除C项。
60.(2023·湖北武汉中考·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参观河姆渡遗址时说,河姆渡先民开拓了人类稻作文明史,表明浙江余姚是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这反映了(  )
A.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 B.手工业成为当时主要的生产部门
C.河姆渡居民开始饲养家禽家畜 D.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
【答案】D
【解析】据“河姆渡先民”“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可知,河姆渡居民属于长江流域的居民,题干表明长江中下游是亚洲稻起源地之一,故选D项;河姆渡居民与“黄河流域”不符,排除A项;“稻作文明”与“手工业生产”无关,排除B项;“稻作文明”与“饲养家禽家畜”不符,排除C项。
61.(2023·湖北恩施中考·1)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三个从河姆渡遗址出土的文物共同反映了(  )
图1 稻谷 图2 猪纹陶钵 图3 骨耜
A.人类的起源 B.原始农耕生活 C.远古的传说 D.早期国家产生
【答案】B
【解析】据“河姆渡遗址出土文物”可知,它们共同反映了原始农耕生活:河姆渡人遗址发现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表明长江下游是亚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农业工具以骨耜最为典型,河姆渡人还会制作陶器和玉器,如猪纹陶钵,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故选B项;人类起源的内容主要包括元谋人、北京人的发现等,排除A项;远古的传说主要包括黄帝、炎帝,尧舜禹时期的传说等,排除C项;夏商周时期属于早期国家的产生,排除D项。
62.(2023·山东东营中考·1)下图是192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头骨化石复原的某原始人类头像。这一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蓝田人 C.北京人 D.山顶洞人
【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29年古人类学家根据发掘出来”的信息和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1929年,中国的青年学者裴文中发现了第一个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北京人的头骨,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巴前伸,因此这一原始人类是北京人,故选C项;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不是元谋人、蓝田人,排除A、B项;山顶洞人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63.(2023·陕西(A卷)中考·1)陕西西安有丰富的文物资源。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人面鱼纹彩陶盆 B.司母戊鼎 C.甲骨文 D.商鞅铜方量
【答案】A
【解析】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约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为彩陶,在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彩陶盆,故选A项;司母戊鼎是商朝时制作的青铜器,排除B项;甲骨文主要出现在商朝,排除C项;商鞅铜方量是战国时期秦国的铜器,排除D项。
64.(2023·湖南株洲中考·1)下图所示是首届株洲旅游发展大会的宣传标语。标语中的“神农”指的是(  )
A.尧 B.黄帝 C.禹 D.炎帝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传说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动于陕西渭河流域。传说炎帝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种植五谷和蔬菜,因此“神农”指的是炎帝,故选D项;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之一,排除A项;黄帝是华夏人文初祖之一,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等,排除B项;禹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版图为九州,排除C项。
65.(2023·黑龙江牡丹江中考·1)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
【答案】A
【解析】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故选A项;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B项;半坡居民距今约6000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不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排除D项。
66.(2023·吉林中考·1)下列选项中,研究北京人,山顶洞人等远古人类最可靠的证据是(  )
A.传说 B.文献 C.化石 D.影像
【答案】C
【解析】原始人类时期没有文字,研究原始人类历史的主要据的是化石和遗址。北京人、山顶洞人等早期人类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证据是化石,故选C项;传说属于后世的编造和艺术加工,不具有客观性,排除A项;原始人类时期尚未出现文字,因而没有文字记录,排除B项;影像属于后世的艺术创作,不具有客观性,排除D项。
67.(2023·甘肃兰州中考·1)考古学者在云南省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这说明元谋人(  )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C.已经进入磨制石器时代 D.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可知,粗糙的石器说明元谋人会制造工具,炭屑和烧骨说明元谋人知道使用火,故选A项;元谋人处于旧石器时代,不会从事农业生产,排除B项;元谋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项;我国在商周时期广泛使用青铜工具,排除D项。
68.(2023·甘肃平凉中考·1)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重要的文化遗址之一。该遗址发掘房址241座,还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据此推断,大地湾原始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是(  )
A.集体群居 B.采集渔猎 C.农耕定居 D.铁犁牛耕
【答案】C
【解析】据“房址241座”可知,大地湾原始居民过着定居生活,据“黍和油菜籽”可知,大地湾原始居民已经有原始农耕,故选C项;“房址241座”只能说明其已有定居,但未能说明定居的具体方式,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原始农耕,“黍和油菜籽”与采集渔猎不符,排除B项;铁犁牛耕出现于春秋时期,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
69.(2023·黑龙江龙东中考·1)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出现的华夏族逐渐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的主体。其首领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初祖”的是(  )
A.黄帝和蚩尤 B.炎帝和蚩尤 C.黄帝和炎帝 D.尧、舜、禹
【答案】C
【解析】据远古传说,黄帝和炎帝是五六千年前黄河流域的杰出部落联盟首领,他们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蚩尤部落,此后他们的部落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华夏族的前身,因此被后人尊奉为“人文始祖”,中国人也以炎黄子孙自居,故选C项;蚩尤是炎帝、黄帝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的部落首领,排除A项、B项;尧、舜、禹是炎帝、黄帝之后据禅让制产生的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D项。
70.(2023·河南中考·1)有学者说,在我国史前时期的各个文化区当中,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该学者肯定了中原文化区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  )
A.产生时间最早 B.居于核心地位 C.发展相对独立 D.体系最为完备
【答案】B
【解析】依据题干“中原有‘居天下之中’的地理优势,扮演了中华文明大熔炉的角色”的信息可知,题干材料表明中原文化地理位置优越,在中华文明中占据重要位置,起到了大熔炉的角色,居于核心地位,故选B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产生时间最早的问题,排除A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发展相对独立的问题,排除C项;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体系最为完备的问题,排除D项。
71.(2023·新疆中考·1)在河南东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处距今8000多年的舞阳贾湖遗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这证实贾湖居民(  )
A.已经学会保存火种 B.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过着原始农耕生活 D.会制作简单乐器骨哨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炭化稻粒和家猪骨骼”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农业和畜牧业成就,说明当时的农业和畜牧业有初步的发展,贾湖遗址居民过着原始农耕生活,故选C项;材料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有初步的发展,不能体现已经学会保存火种,排除A项;半坡居民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B项;材料体现农业和畜牧业有初步的发展,未涉及制造乐器,排除D项。
72.(2023·天津中考·1)根据考古发现,远古农耕时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
【答案】B
【解析】据“河姆渡人”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的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栏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故选B项;粟是半坡原始居民种植的农作物,排除A项;葡萄是汉朝从西域引进的,排除C项;甘薯是明朝时从美洲引进的,排除D项。
73.(2023·湖南怀化中考·1)考古学家在某一早期人类遗址中发现了一些古人类头骨化石,头骨具有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额骨突出等特征;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该早期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半坡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遗址中还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用火痕迹。”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的外表与现代人基本相似,但还保留着猿的某些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较上肢略长,能直立行走,学会保存火种,故选B项;元谋人遗址只发现了门齿化石,并未发现古人类头骨化石,排除A项;山顶洞人的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项;半坡人已进入农耕时代,从事农业生产,体貌特征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项。
74.(2023·江苏连云港中考·1)一位导游在介绍某遗址时提到的关键词有:约70万—20万年、保存火种、打制粗糙石器。该遗址可能是(  )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山顶洞人遗址 D.河姆渡人遗址
【答案】B
【解析】据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北京人会制造和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过着群居生活,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成堆的灰烬,说明他们学会了长时间保存火种。可见,题干关键词符合“北京人”的生活特征,故选B项;元谋人生活在距今约170万年的云南省元谋县,排除A项;山顶洞人生活在距今约3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的洞穴,排除C项;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是长江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75.(2024·浙江中考·13)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特性,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人类古老的文明有四种,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其中,中华文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对中华文明共同祖先炎、黄二帝的崇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探讨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原因,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使这个文明既有刚性又有韧性。
——编自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写出“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并指出文中哪些属于文献史料。
(2)阅读材料一,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用一句话概括说明炎帝和黄帝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并总结中华文明起源及发展的特征。
【答案】
(1)文明: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或“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史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2)地位:人文初祖。
起源的特征:多元一体
发展的特征: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
【解析】
(1)四大文明: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沿着江河发祥”的世界四大古老文明分别是古埃及文明、古代两河流域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
文献史料:据材料一“我们注意到古代典籍所载中华文明中‘自强不息’(即努力向上不停止)和‘厚德载物’(即宽厚的德行可以承载万物)的精神”可知,文献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资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属于文献史料。
(2)地位:根据所学及掌握的知识可知,炎帝和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起源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中“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可知,中华文明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
发展的特征:根据材料一“中华文明……一以贯之地保持了连续性……既有刚性又有韧性”可知,中华文明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特征。
76.(2024·安徽中考·16)黄帝与炎帝在涿鹿大战,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以后逐渐形成为华夏族。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判断:×
改正:涿鹿改为阪泉
【答案】
判断:×;
改正:涿鹿改为阪泉。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与炎帝展开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最后炎帝失败,归顺黄帝,两大部落结成联盟,炎黄两大部落打败蚩尤的才是涿鹿之战,故题干错误,应把涿鹿改为阪泉。
77.(2023·江苏苏州中考·25)(1)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考古学者在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了一些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如浙江余姚的 ▲ 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 ▲ 遗址。
(2)某校史地兴趣小组以“‘一五’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成就”为主题开展项目学习,他们可以从下图中选择A处的“长春 ▲ ”和B处的“武汉 ▲ ”作为案例进行研究。
(3)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 ▲ (人名)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领导了 ▲ (国名)改革。
【答案】
(1)河姆渡;半坡
(2)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江大桥
(3)甘地;墨西哥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大地进入新石器时代后,我们的祖先开始定居生活,其中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和陕西西安东部的半坡遗址是典型长江和黄河流域发现的古代人类活动的遗址。
(2)根据材料的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1万多个工业项目,钢铁、煤炭、电力、机械制造等各个领域快速发展,捷报频传,鞍山钢铁公司无缝钢管厂等三大工程、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建成投产。交通运输建设也取得很大成就,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高涨。其中,甘地领导了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卡德纳斯领导了墨西哥改革。
78.(2023·贵州贵阳中考·14)考古发现是研究史前时期的重要依据之一,李慎思同学开展了以下历史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共同完成。
活动一 【探寻我国百万年人类史】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之一。
(1)下图中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位于________处;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位于________处。(填写图中字母即可)
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
活动二 【探寻我国一万年文化史】
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在我国各省各地都有发现,约有一万余处。
北京门头沟区东湖林遗址中出土的炭化的粟和黍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和骨耜
图一
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
图二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 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图三
(2)将活动二中图1、图2、图3的考古发现与推论进行连线。
考古发现 推论
图① 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图② 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
图③ 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
活动三 【探寻我国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古城遗址 陶寺都城遗址 二里头遗址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杭州,距今5300—4300年,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古城北面一个20余千米的外围水利系统,及同时期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 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里,随葬着数十件至数百件数量不等制作精美的玉礼器。 陶寺都城遗址位于山西襄汾、距今4300—4000年,遗址中有一个围墙环绕的宫城。 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大型墓葬中分布。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城内还出土小件青铜器和带有刻画符号的陶壶。 二里头遗址发现于河南偃师,距今约4100年左右,遗址中发现了宫殿建筑群。 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和手工业作坊,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还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成套的青铜酒器,镶嵌绿松石的精美铜牌。王室使用的高贵礼器。
(3)说出活动三中三处遗址的考古发现有哪些共同点,并概括这些考古发现的重要意义。
(4)综上所述,请你为李慎思同学的历史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
【答案】
(1)A;B
(2)图一对应推论3;图2对应推论2;图三对应推论1。
(3)共同点: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都发现了墓葬;都发现了礼器等。
重要意义: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解析】
(1)据“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遗址”可知,考古学者在云南元谋县发掘出远古人类的两颗门齿化石,以及一些粗糙的石器,还发现了炭屑和烧骨,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即地图中的A所在位置。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可知,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类之一,这一发现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即地图中的B所在位置。
(2)据图一“炭化的粟和黍”可知,粟和黍属于粮食作物,即农业生产出来的,可以对应推论3: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原始农业出现等。据图二“半坡人的房屋”“河姆渡人的房屋”可知,原始先民已经不再主要依靠游猎生活,因为出现了定居房屋,且因为半坡人所在北方气候较为寒冷,有了半地穴式房屋,而河姆渡人所在的长江流域,气候温暖湿润,有了干栏式建筑,即图2可以对应推论2:先民们已经过上了定居生活;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成了建筑形式上的差异等。据图三“人面鱼纹彩陶盆”“猪纹陶钵”可知,原始先民已经可以使用陶器,这得益于原始制陶业的发展,而“纹彩”“猪纹”说明原始先民已出现审美观念,即图3可以对应推论1:出现了制陶业,改变了先民们的生活方式;先民们已经有了朴素的审美观念等。
(3)共同点:据活动三“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围墙环绕的宫城”“宫殿建筑群”可知,三处遗址都出现了宫殿或宫城;据“城内外祭坛上权贵们的墓地”“城内有两处高等级墓地”“在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墓葬;据“精美的玉礼器”“大的墓葬往往随葬陶鼓、石磬、玉钺、龙盘等表明墓主人尊贵身份的礼器”“出土了用于祭祀的精美玉器和乐器”可知,三处遗址都发现了礼器。
意义:据“距今5300—4300年”“距今4300—4000年”“距今约4100年左右”可知,距今约5000—4000年左右,我国长江流域、黄河流域都出现了早期国家。
(4)主题: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中国广袤的大地,曾孕育早期的人类,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从北京人遗址的考古发掘中,我们可以看出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以及他们在进化过程中的特点,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即“中国境内主要古人类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遗址和遗物”“良渚古城遗址”“陶寺都城遗址”“二里头遗址”也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中华文明探源等。
79.(2023·内蒙古赤峰中考·21)某校历史宣传小组设计一张主题为“人类文明交相辉映,地球家园和谐共生”的海报,在选取相关板块材料时出现争议。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文明】
材料一
农业生产最早兴起于亚洲,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考古学家们在今天伊拉克北部的耶莫地区发现,在距今约9000年前这里的人们已种植大麦、小麦、小扁豆等农作物,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
——摘编自王灵桂、徐轶杰《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工业文明】
材料二
与工业化一起到来的是人口的大量增长、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工业化过程中的社会经历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大量高质量低价格的商品被生产出来,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著,魏风莲译:《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文明互鉴】
材料三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而不应该是强制的、强迫的,不应该是单一的、单向的。我们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促进亚洲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摘编自习近平《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亚洲命运共同体——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1)根据材料一,指出其入选【农业文明】板块的理由。
(2)材料二入选【工业文明】板块,有人赞成,有人反对。你支持哪方观点,请根据材料二,从工业革命影响的角度作出简要说明。
(3)根据材料三,概括回答:怎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
【答案】
(1)大麦、小麦、小扁豆、稻谷等的种植,均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且距今年代久远,可以作为研究农业起源的重要依据。
(2)观点:赞成。
说明: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出现。
(3)坚持对等、平等原则;坚持多元、多向原则;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兼收并蓄的态度。
【解析】
(1)根据材料一中的“农业生产……为亚洲文明领先于世界其他地方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原始农业是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考古发现的大麦、小麦、小扁豆、稻谷等的种植,均属于农业文明范畴,且距今年代久远,可以作为研究农业起源和文明诞生的重要依据。
(2)根据所学解读材料二可知,材料二阐述了工业化的影响,因此可以支持材料二入选【工业文明】板块。从材料二中的“人口的大量增长”“社会经历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转变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从“劳工阶层的壮大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可知,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使得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增加了对工业产品的需求;从“大规模移民与迅速的城市化”可知,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城市化出现。
(3)根据材料三中的“文明交流互鉴应该是对等的、平等的,应该是多元的、多向的”“应该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可知,为了更好地促进人类文明在交流互鉴中共同前进,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兼收并蓄的态度,坚持对等、平等、多元、多项的原则,与其他文明平等交流,相互学习,交流互鉴,共同进步。
80.(2023·新疆中考·16)通过不同类别的材料,我们可以感受到历史演进的脉搏。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7分)
新疆哈密出土的彩陶罐 A 《福乐智慧》中有太量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提出“要仁受为怀,保护人风”“化良的品德乃为善之本”等思想。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 ——《简明新疆地方史》 B 左宗棠 C
(1)将以上材料按不同类别进行分类。(只填写字母)(3分)
①文献类:________;②实物类:________;③图像类:________。
(2)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________和________。(只填写字母)(4分)
【答案】
(1)①B②A③C(每点1分,共3分)
(2)A、B (每点2分,共4分)(注:选A或AC或B或BC得2分,选AB得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简明新疆地方史》结合所学可知,文献资料是记载、描写、评论历史的文字、书籍、卷宗。因此B属于文献史料;②根据材料“新疆哈密出图的彩陶罐”结合所学可知,考古遗迹和遗物都属于实物史料,因此A属于实物史料;根据材料“左宗棠”图像结合所学可知,用图片、照片、地图、绘画等形式记录历史事件、事物或人物的史料,属于图像史料,因此C属于图像类史料。
(2)新疆哈密出图的彩陶罐反映的都是中原文明与新疆文化的融合;《福乐智慧》是北宋时期维吾尔族人创作的民族文学,书中“关于国家观念和伦理道德的阐述……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表现了祖国中原汉文化与回鹘传统的有机融合,从而明确表现了它同祖国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能印证“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材料是A、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