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边塞战争诗四首 教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6. 边塞战争诗四首 教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9:37: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6.
边塞战争诗四首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
【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
【教学难点】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法】讲解法、研讨法、演练法。
【教学内容】从军行(其一)(王昌龄)
蓟中作(高适)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岑参)
塞下曲(李益)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
( http: / / www.21cnjy.com )、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赏析边塞诗,要了解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
( http: / / www.21cnjy.com )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二、边塞诗知识小解
边塞诗的主要内容
1、表现英勇作战,保家卫国的豪迈、奔放、一往无前的主题。
2、对将帅腐败无能的讽刺,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
3、对战争的厌恶,归家无门的悲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4、边塞风光。
鉴赏要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边塞风貌(景和人),理解所描写事物的特征。
2、把握时代特征,作者生活经历和思想倾向,推敲作品中所蕴含的不同思想。
3、把握表达技巧。
教学内容研讨
从军行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早年曾漫游四方,到过塞上。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开始了仕宦生涯。后获罪被谪岭南,又被贬至龙标县尉。安史之乱发生,王昌龄北还,路过毫州郡时,为刺史闾丘晓所杀。21cnjy.com
其边塞诗,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
”“诗家夫子”之称。
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是《出塞》和《从军行》。
2.自主学习10分钟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5分
3.研讨分析
(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5分
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
( http: / / www.21cnjy.com )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2)“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在这幅黄昏边塞图中如何情寓于景中?5分
作者在这幅画面中点明了青海烽火城西的眺
( http: / / www.21cnjy.com )望台上,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楼,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于役在外的亲人。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www.21-cn-jy.com
4.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之一: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
蓟中作
1.作者简介
高适,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
( http: / / www.21cnjy.com )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
2.自主学习
10分钟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5分
(2)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5分
3.研讨分析
(1)抓住文中表现边塞风貌的词,分析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5分
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2·1·c·n·j·y
(2)看到边塞如此萧条的景象,作者有何感慨?5分
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 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21·世纪
教育网
4.
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之二: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作者简介
岑参,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
( http: / / www.21cnjy.com )湖北)。天宝三载,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2.自主学习
10分钟
(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3分
(2)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此边塞风景? 4分“
(3)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4分
3.研讨分析
(1)本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光?3分
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
( http: / / www.21cnjy.com )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作者用了怎样的手法来表现此边塞风景? 4分
侧面描写
夸张
想象
(3)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二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4分
此句用了想象和比喻,想象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只烘烤西方这一个天地呢。表达“热海”之“热”。
4.本诗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
( http: / / www.21cnjy.com )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www-2-1-cnjy-com
5.
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之三: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
塞下曲
1.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进士第
( http: / / www.21cnjy.com ),授郑县尉。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2-1-c-n-j-y
2.自主学习
10分钟
(1)通过我们对本诗的了解,本诗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样写作手法)2分
(2)“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
( http: / / www.21cnjy.com )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5分
3.研讨分析
(1)通过我们对本诗的了解,本诗中最大的特点是什么?(用了什么样写作手法)
用典
(2)“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之别。正用即不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5分
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
( http: / / www.21cnjy.com )未改典故原意;第二句用定远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从军态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翻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与姜戎合力败秦典故;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诗人将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4.技法探究:用典
诗歌中借用历史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包括对现实生活的某些问题和个人愿望等,属于借古抒怀或借古讽今。21·cn·jy·com
此诗成功地运用四个典故,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将典故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收到了语言简练、形象丰富的艺术效果。真实的反映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该诗借用古代安边塞将士誓死保卫边疆,不惜战死疆场。体现了作者欲杀敌立功和安定边疆的心愿。  21
cnjy
com
5.本诗小结
这首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的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
此诗句句用典,语言凝练,准确生动.
直抒胸臆
6.
知识点
边塞诗主题之四:
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总结归纳
边塞诗的主题
盛唐:体现国运兴衰,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
中晚唐: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
宋代: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21教育网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