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58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单元序曲
白居易诗四首
“琵琶声声,点碎江心一枚秋月,绽放几朵漂泊,愁成瘦瘦荻花;雪落晚窗,红泥小火炉,温一杯清冷记忆,连天涯也会叹息,湿了的,又何止青衫。”白居易,这位中唐新乐府诗歌创作的主要倡导者,这位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诗人,没有被大唐王朝表面的强盛遮住慧眼,也没有因浔阳江头的荻花枫叶而纵酒哀歌,他用流泪的诗句记录了下层百姓的哀伤。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杜牧诗三首
诗人的身上总是流露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与厚重感,无论是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还是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诗人都是嗤之以鼻,痛心不已。现实的黑暗与唐王朝的岌岌可危远胜于此,可诗人却回天无力,报国无门。“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只能羡慕于周郎的“东风”,感叹着时不予我。诗人把对自己才略的叹惋寄寓于如此构思新颖,意味深长的诗文之中,读来怎能不让人感动呢?如此意境,古来诗人,几人能有?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李商隐诗三首
“你耗尽一生为万物寻找对仗,可你自己的下联是什么?在那个喧闹而热爱偶数的朝代,你是唯一孤独无匹的事物。”在晚唐诗坛上,李商隐的确是一位最为耀眼的孤独的明星。不幸的遭遇让他一生左右为难,忧愁伤感,无所适从;满腹的才华使他的诗众体兼备,情致深蕴,影响深远。于是,那些“无题”或咏史的篇章,谜一般的《锦瑟》和那些欲说还休的心事,都成了滋润后人心灵的甘霖。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酬赠诗四首
高山流水,天涯毗邻,给我们以知己的情怀;相濡以沫,举案齐眉,给我们以情爱的感动;合家欢乐,天伦之乐,给我们以亲情的温馨。表情达意,把诗歌变成应答的问候,带去我们的思念和抚慰。唱和之声,悠然穿透书页,在耳旁泠泠作响,那是孤傲的表白,是友情的力量,是期望的烛火,是有情人眼中的那轮明月……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咏物诗四首
松柏挺拔,经冬不凋,是坚强的表现;翠竹虚中亮节,是正直谦虚的象征;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坚贞纯洁的代表;牡丹花枝繁茂,是富贵繁荣的象征。菊花傲霜,寒梅迎春,明月寄远,鸿雁传情。这些美好的事物,经过古代诗人们的锦心绣口,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含生活的哲理,或展现生活的情趣。咏史诗三首
我国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江山胜迹,人物风流。尽管历史如大浪淘沙,但无数前人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留下多少辉煌业绩,令人钦佩仰慕;留下多少经验教训,让人唏嘘感慨。于是,产生了这样一类诗,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或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怀古伤今的忧患意识……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7 白居易诗四首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过目不忘
白居易写“检讨”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期间,从不向民间索取任何名贵物品。想不到离任回家后,他竟发现自己做了一件错事,于是写了一首“检讨”诗:“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叶,惟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此抵有千金,无乃伤清白。”原来,白居易在游天竺山时,发现有两块山石玲珑可爱,便带回了家。后来他反省自己,要是每个游人都带回两片可爱的石头,天竺山将成什么样子,这不破坏了大自然之美吗?这种做法,抵得上贪污千金,实在不像个为官清白的人所做的事情。他感到对不起杭州,对不起天竺山,载着良知的重压和深深的自责写下了“检讨”诗。白居易的“检讨”流传至今,让后人感之、念之、叹之。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 作者卡片 ◆《花非花》
这首诗几乎所有的资料都没有介绍背景,作者于何时、在何种情况下所写不详,但从诗的内容与风格上看,当属白居易后期作品,旨在表现对某种存在过而又消逝了的美好的人或物的追念、惋惜之情。《问刘十九》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遭权贵诬陷,被贬为江州司马。从此白居易在严酷的政治斗争中消沉起来,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与其朋友嵩阳处士刘珂来往密切,写下了不少反映这种生活的诗作,《问刘十九》就是其中一首。◆ 知识链接 ◆
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即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宋代郭茂倩指出: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乐府诗集》)明代胡震亨说:乐府内又有往题新题之别,往题者,汉魏以下,陈隋以上乐府,古题唐人所拟作也;新题者,古乐府所无,唐人新制为。神态盛酒的器具摆自如、安然自得的样子神气十足扬花奏明(皇帝)对官员考评定级,以定升降抵押困顿免除免除酿造下雪酒酣气益振衢州人食人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夺我口中粟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绿蚁新醅酒能饮一杯无1.《轻肥》中“意气骄满路,鞍马光照尘。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为何不直接说明其“内臣”身份?
[名师指津]先解释诗句的具体内容,再结合当时写诗的表达习惯及其表达效果来作答。我的理解:《轻肥》一诗的开头描绘一群豪门贵族的神态,说他们一路上趾高气扬,神气骄纵,漂亮的马鞍,把灰尘照得清清楚楚。“意气骄满路”活现出这伙人的趾高气扬,“鞍马光照尘”则渲染其豪华、高贵。这两句只十个字,便使人想到这伙人非同一般,不是皇亲国戚就是公卿重臣,下文接着说:“借问何为者?人称是内臣。”用“借问”“人称”点出所指的人物,是唐诗惯用手法,比从诗人角度直接说出,显得间接、含蓄。2.《轻肥》中是怎样写内臣们的“骄”“奢”的?
[名师指津]从诗中对内臣赴宴的神态、宴中盛况等方面来分析作答。
我的理解:诗歌前八句通过“内臣”们“赴军中宴”的神态骄横、耀武扬威的场面,揭露其“骄”。紧接着四句,通过“内臣”们“军中宴”的盛况表现其“奢”,“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又由“奢”写到“骄”。写内臣,则只写食山珍、饱海味,其脑满肠肥,大腹便便,已不言而喻。“气益振”遥应首句。赴宴之时,已然“意气骄满路”,如今食饱、酒酣,神态自然益发骄横,不可一世了。3.试赏析“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名师指津]把比喻的修辞效果与所喻之物的特点结合起来作答。[名师指津]作答程序:交代诗句所写内容——点明所用表现手法及其效果——分析诗人对贪官污吏和贫苦百姓的不同态度。我的理解:“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是白居易站在“杜陵叟”们的立场上,对那些统治阶级,对只管自己升官不顾百姓死活的贪官污吏进行的面对面的严厉痛斥。诗歌运用比喻、反问的手法极具讽刺意味,把统治阶级比喻成了“钩爪锯牙食人肉”的“豺狼”,语气极为强烈,激愤之情跃然纸上。白居易作为一个衣食无忧的政府官吏,能够对“农夫之困”如此感同身受,能够如此直接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这是难能可贵的。5.试赏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名师指津]前两句要答出酒之新,酒之香,酒之热气腾腾,酒之诱人;后两句要答出天之寒,人之纯朴、热情。
我的理解:“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二句,写酒香袭人。酒是新酿的酒,还未滤清,上面浮着酒渣,微绿色,细小如蚁。炉火正旺,炉是红泥铸就的,小巧而又简朴雅致。红红的炉火,泡沫浮动的绿酒,香气自然十分诱人。三、四句“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邀对方傍晚过来饮酒。一场暮雪眼看就要飘洒下来,室外寒气袭人,而时值黄昏,还有什么比朋友间饮酒叙情更能令人快慰的事呢?结句虽为问句,但给人盛情难却之感。6.《问刘十九》是邀请人喝酒的小诗,虽然简短,而景与情相得益彰。请说说诗中的景和情是如何完美结合的。
[名师指津]指出场景本身的特点、气氛以及通过场景流露的人物的情感即可。
我的理解:本诗虽然短小,却有浓浓的情意,寓情于景,景与情相得益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描写了富有生活情趣的新酒红火的画面:小巧又朴素的泥炉、嫣红的火苗、浮动着的泡沫、芳香的绿酒,一切显得那么醉人,再加上特殊的天气——晚来天欲雪,与相知之友围炉饮酒正适合消度这欲雪的黄昏。正是这种场景透出一种动人的精神因素:白居易对朋友的那种深情和厚谊。2.大量赋笔,铺叙了统治者的奢华生活,体现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问刘十九》
前三句情景交融,描写了冬日傍晚的景色,给人一种亲近感。采用寻常之事,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现了与友人的真挚情谊。在我们的记忆里,白居易的诗歌总是给我们以关注百姓、同情弱者的印象。从“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卖炭翁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琵琶女,再到“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杜陵叟,白居易对这些生活中的弱者,都给予了无限的同情,为统治阶级对他们的肆意剥削发出了强有力的抗议之声。1.抒情文段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父,是音乐把他们联系了起来;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州后的悲愤心情。“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情感体验,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泪湿青衫”不是一个传说,而是一种心情,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2.议论文段
白居易是一个“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的诗人,更是一个铁肩担道义、巨笔写良知的勇士,他把目光投向了田野,他看到人民在饥饿的死亡线上挣扎;他把心灵融进了土地,他体察到了人民耕田种地的艰辛;他把悲悯送给穷人,他把忏悔留给自己。他的诗歌见证了一种苦难的命运,折射出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正直作家的心灵光芒。白居易的长归
吴光辉
皈依龙门是一代清官官场失意之后的人生选择,是一代诗人仕途绝望之后的人生归宿。 唐文宗大和三年,一个秋天的傍晚,长安古道之上,中国文学史上的顶级大师——白居易默默地坐在一匹老马牵拉的破车里,一路颠簸朝洛阳的龙门而来,古道两旁的老树缓缓地向后退去,几只乌鸦在头顶盘旋,发出凄厉的长鸣。这就是公元826年白居易从反腐败的战场上败下阵来,从此归隐田园、沉湎山水的人生转折。 当看到白居易的这副满脸沮丧、穷困潦倒的模样,谁会想到他曾在庙堂之上和腐败势力舌战斗法的英雄模样?那个29岁就进士及第,34岁成为翰林学士,35岁担任左拾遗,38岁升为户曹参军,仕途上可谓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连续上书提出广开言路、惩贪倡廉、举贤任能等十大改革主张的斗志昂扬的白居易哪里去了?那个用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倡导“新乐府运动”,写出大量讽喻诗,义愤填膺地揭露贪官权贵丑恶和人民大众疾苦的刚正不阿的白居易哪里去了?是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白居易已不复存在,眼下,他坐在破车之上,或许还在慢慢回想着唐宪宗元和六年的那次对他的致命一击吧? 元和六年初,唐宪宗决定讨伐藩镇,准备启用一个贪官做统帅,白居易在早朝之上第一个站出来反对皇上下旨,气得唐宪宗要治他大不敬之罪,差点被推出斩首。然而,白居易还是没向贪官屈服。是年秋,革新人物武元衡被贪官刘祺暗杀了,无人敢提出侦查元凶,白居易以戴罪之身站出来呈上奏章,请求彻查此案,结果被贪官们以莫须有的罪名打入天牢。白居易从此被逐出京城外放江州,变成沦落天涯青衫湿的江州司马。 恐怕文学史要好好地感谢唐宪宗的忠奸不辨,也要感谢贪官权贵的阴险狠毒——他们把白居易从庙堂之高打入江湖之远,反而把他推上了文学艺术之巅。如果白居易不是沦落江州,也就创作不出让千古陶醉、让历史定格、让世界喝彩的《琵琶行(并序)》:“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然而,白居易因为《琵琶行(并序)》而一举成名,13年之后他却又选择了龙门琵琶峰作为自己的人生归宿。唐文宗即位之后,曾将白居易召回京城,任了几个闲职,可白居易终于明白那里不是自己的久留之地,遂有了本文开头所描写的洒泪告别长安,赶往龙门了却残生的情景。 那纤纤古道之上,车上承载的是一路长叹,车辙留下的是一路忧伤,老马踟蹰的前方不是洛阳的龙门,而是人生的无奈。或许白居易已预感到龙门的18年最后人生:“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从此,白居易也就变成了避世消沉、一蹶不振的香山居士。因而,他在破车之上仰天长叹:“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其实,这岂止是白居易个人的悲剧?这是整个大唐王朝的历史悲剧呀!白居易就是半个盛唐。他败了,就是盛唐的衰败;他走了,更是带走了盛唐思想王国的半壁江山。[赏评] 这篇散文以倒叙手法,以白居易晚年归隐龙门为中心事件,简要回顾了白居易为民请命、为国家谋太平的一生,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位关心百姓疾苦的大诗人的赞扬与同情之心。叙议结合是本文最大的特点。白居易诗词名句
①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③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
④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长恨歌》)
⑤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⑦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⑨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⑩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白居易《长相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