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45张PPT。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8 杜牧诗三首第二单元 唐诗之旅(下)过目不忘
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中进士后,携友人到寺庙玩耍,听庙中禅僧所言,似觉句句暗含玄机。禅僧看到风流倜傥的杜牧,就问:“这位公子是谁?”旁边的人争相告白:“他就是刚刚进士及第、名震京师的才子杜牧!”那禅僧却笑道:“我怎么就没听说过呢?”
杜牧听禅师这么一说,若有所悟,便题诗曰:“家在城南杜曲旁,两枝仙桂一时芳。禅师都未知名姓,始觉空门意味长。”
杜牧难得!难得其清醒。◆ 作者卡片 ◆杜牧善于选取清新明朗、能给人以快感的景物来抒写他的情怀,用色彩鲜明而飞动流走的语言,创造出情景交融的优美诗境,给人美妙的艺术感受。其咏史怀古的
七绝多写得才气纵横;写伤别诗、纪行诗和写景诗,也笔调清新飘逸,不落窠臼,在晚唐诗坛自成一格。理应,要追随厌弃依次难以预料有才能的人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1.试赏析诗句“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名师指津]抓住“孤影过”“数声来”等词语,从形、声的角度分析诗句描写的景物的特点,并进而把握诗人的情感。我的理解:这两句写鸿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时的情景。与“云外惊飞四散哀”相呼应。“秋半”冷月照在孤立于院中的“仙掌”,已经够孤独、清凉了,几只孤雁又经过这儿,更加重了孤独清寂的气氛。那失宠者幽居的冷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着愁绪,传来几声失群征雁的哀鸣,使人更觉阴沉、凄凉。“孤影过”“数声来”:绘形绘声,哀婉欲绝,极其细腻感人。2.《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名师指津]第一问考查的是对象征手法的理解和把握。象征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和比喻修辞手法有相似之处。正如比喻要求喻体和被喻事物之间要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一样,象征也要求象征之物与被象征之物之间有某种相似的特点,从而可以让人引起由此及彼的联想。结合诗句分析即可。第二问考查的是对使用了同一手法的诗歌的积累。我的理解:《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3.试赏析诗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名师指津]先解释诗句的大意,再结合诗歌主旨,点明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我的理解:“绣成堆”,形容华清宫及其周围的花卉树木一片翠绿,远远望去如同锦绣一般,赞美骊山景色美不胜收。“山顶千门次第开”写华清宫的景象。用特写镜头——平时紧闭的宫门一道道开启,给人感觉似有军国要事发生了。可见使者被重视,也说明唐玄宗与杨贵妃对私人生活享受的重视。4.吴乔《围炉诗话》说:“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的艺术魅力就在于含蓄、精深,试作分析。我的理解:本诗不直接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含蓄的点出,就收到了比直抒己见强烈得多的艺术效果。“妃子笑”三字颇有深意。春秋时周幽王为博妃子一笑,点燃烽火,导致国破家亡。当我们读到这里时,不是很容易联想到这个尽人皆知的故事吗?“无人知”三字也发人深思。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全诗不用难字,不使典故,不事雕琢,朴素自然,寓意精深,含蓄有力,是唐人咏史绝句中的佳作。5.如何理解“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名师指津]诗句直抒胸臆,表明了诗人对成败和英雄标准的看法,联系项羽事迹,揣摩作者态度。6.《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简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名师指津]比较诗歌的异同,一般要从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两个角度入手。本题作答时,可从立意和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谈。
我的理解:《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都有所不同。在立意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现手法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叙,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早 雁》
1.象征手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纥南侵的边民比作四散的早雁。
2.细腻、传神的描写。如颔联写四散惊飞的大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渲染方面细腻传神。
3.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全诗通过写雁来写边地人民的困苦,既有对人民的同情,亦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1.以小见大,从进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的角度出发,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
2.耐人寻味的讽刺艺术,表达含蓄,用语精辟,讽刺之意见于其中。这首诗含蓄而精深,诗人不说玄宗荒淫好色,杨贵妃恃宠而骄,而是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含蓄点出,含意深远。“一骑红尘”隐含的是无数个驿卒的血汗和无数
匹战马的死亡;“妃子笑”的背后,正是封建统治者不恤民力,逞一己之私欲而置民于水火之中的形象写照。《题乌江亭》
此诗借古抒怀,重评历史,暗含诗人以英雄自许的气质风范。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的惋惜、批判之意,亦有与项羽惺惺相惜之情。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如果用上“生不逢时”,往往会让人觉得格外悲怆,倘若再加上一个“天不假年”,更是让人情何以堪了,而这两个词却恰恰都用在了杜牧的身上。名士、浪子、才人、兵家,这些听起来很是动听的前缀,其底色却是两个字:无奈。杜牧的有生之年,不足半百(803-852),却被无端地搅和在长达40年之久的牛李党争之中,如花的生命就这样被异化和贬损!但是这被异化和贬损的生活,却在晚唐的诗坛上开出了璀璨夺目的奇葩!1.抒情文段
时值安史初定,藩镇四起。朝堂之上,党争愈烈,宦官横行。行于晚唐的破败穷途之上,你未尝没有大厦将倾、狂澜已倒之感。心中仿若有巨石压胸,悲凉莫名。于是借古讽今,感时伤世,你将满腹的感时伤世融作心底的一塘春水,于不觉之处微风乍起,掀起国将不国的哀怨波澜。
你遍览丹书汗青,自负才经武略得比周公武侯。七绝之中,是你快意挥洒、指点古人的点点墨迹。在你眼中,折戟沉沙,岁月难销,东风与便,始二乔得保。西楚项子,胜败不论,包羞忍耻,卷土重来,犹尚未可知。你能献策古人,却难于登堂入阁,睥睨天下,你洞古察今,却终究看不破世事兴亡,恩怨情愁,只是一味耿耿于历史机缘的种种。众人皆醉而你独醒,于是“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不仅不敢言,且欲言而言之不得。“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十年幕僚,寄人篱下,流水明月,二十四桥仍在,不见玉人吹箫。你唯有放浪形骸之外,流连歌楼酒馆之间。于那秦淮河畔独自品味六朝衰败的苦酒,方能忘却失魂落魄的哀愁。2.议论文段
杜牧精通兵法,擅长诗文,有参政治世的雄心,只可惜他为人秉性刚直,性格又豪爽开朗,这种性格不宜投身阴暗的官场,身在官场的他常常受人打压排挤,导致生活不得意。我想,假如杜牧没有参政治世的要求和雄心、能够远离朝政官僚的话,杜牧的生活也许会好得多。可杜牧偏偏是一个想从政的善良诗人,当他备受打击的时候,落魄的他难免会心灰意冷、感时伤情,成为一个放浪文人。但是,杜牧与那些浮于生活表象的浪荡公子是不同的。杜牧也许更深地认识到自己为什么会流于懒散颓废、放浪形骸,当他站在大唐晚期的土地上再次审视历史、岁月以及人生的时候,他有了从未有过的一种开阔视野。所以,清醒的杜牧不仅能在金陵城写下含蓄深沉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更能在寒山旷野写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那样高朗俊逸的诗歌。杜牧的江南
余显斌
江南,是杜牧的。
没有杜牧,江南,该是何等的寂寞?就如淅沥的细雨中,没有油纸伞的古朴,从而缺乏一种古诗的典雅;就如长长的小巷里,没有一架紫藤萝,从而缺乏一种绿意荡漾的清新;就如断桥边,没有如烟的细柳,从而缺乏一种吴侬软语的娇媚。 江南,是幸运的,在长久的沉寂之后,迎来了青衣飘飘的杜牧。江南女儿,也是幸运的,在长久的冷寂之后,又重现了青春的颜色。
那时的江南,一定是寂寞得很久了,寂寞得连西湖的水也泛不起一点涟漪。那时的江南,已经没有了丝毫的浪漫,江南采莲的曲子,已经凋谢在寒冷的池塘里;吴越争霸的战鼓,已半入江风半入云,渺茫难寻了。至于西施浣衣的样子,已经在传说中流向岁月的天尽头,白云的深影里了。当然,包括当年的丝竹,当年的歌舞,当年的风流潇洒,都已经如周郎的微笑,隐入历史的硝烟中。 江南,太寂寞了,寂寞成一池浮萍,连红叶也舞不起一点声音。就在这时,杜牧来了,在清明时节前后,嫩草如诗的日子里,一匹马,一身长衫,外带一支笔,踢踢跶跶地走过丝雨江南,走过杏花如雪的江南,走过四百八十寺的江南,举一举杏花村的佳酿,饮醉了清明时节,饮醉了自己,也饮醉了唐诗,醉后不知故乡远,错把江南作故乡。从此,江南,收容了一颗漂泊的诗魂,也收容了一片灵秀,一片浪漫。在江南行走,杜牧一定是风神潇洒志气昂扬的,因为,他终于寻到了自己心中美的极致,诗的栖息地。在江南,杜牧一定是心情舒展眉宇青葱的,因为,长久的失落后,他找到了心灵的归宿和安慰。 二十四桥的夜晚,月光如昼,桂香如梦。秋来的江南,依然山温水软,草木含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江南,就适意于洒脱地生活,诗意地游走。小杜,深得江南三味。春风十里,柳丝飘飘,有哪一缕春风,美得过江南?有哪一处女儿,轻浅一笑,婉约过江南?不是爱风流,似被红尘误。诗人并不想隐居于江南山水,诗人并不想在二十四桥的箫音中沉醉。“江南好烟月,门系钓鱼船”“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些美妙,也不能让诗人沉醉。所有的音乐,所有的云烟风月,并没有遮住诗人的眼睛。诗人站在高山上,站在红楼上,日日凝目而视,翘首企盼,在等待着一个时代的到来,等待着万民欢乐的和谐盛世到来,“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诗人总是心有不甘,在晚唐的夕阳残照中,遥望着太宗所开创的盛世,万民同乐,百国来朝。可是,诗人失望了,心冷了。天边,夕阳西下,一片暗影茫然。 在一声长叹中,诗人走入江南。所有的肮脏,所有的红尘,与江南山水,与江南儿女相比,是如此不堪,如此肮脏。“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诗人轻轻叹息一声,定格在江南的烟雨中,静静地观看着,看“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美丽;看“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的轻歌曼舞;看江南儿女在月夜里一把凉扇,笑扑流萤的娇憨情态;看扬州烟水,秦淮月光。
江南,安慰着诗人。诗人,沉醉于江南。
(摘自《渤海早报》)[赏评] 杜牧与江南有着不解之缘,江南慰藉了杜牧的心灵,杜牧润泽了江南的诗意。于是在杜牧的诗歌中,有那么多描写江南风景、赠遗江南女子的诗歌,这些诗歌成了江南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文章化用了许多杜牧的诗句,以诗句串联行踪,诗意氤氲,文化气息浓郁。杜牧诗歌名句
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②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夜泊秦淮》)
③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④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杜牧《赠别二首(其二)》]
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⑥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秋思》)
⑦学非探其花,要自拔其根。(杜牧《留诲曹师等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