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杜牧诗三首 课件 (2)

文档属性

名称 8. 杜牧诗三首 课件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9:44: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50张PPT。杜牧诗三首学科网你对杜牧了解多少? 杜牧(803-853),字牧之,一生仕途不得意,始终未能施展抱负。晚年居长安城南樊川别墅,世称杜樊川。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齐名,世称“小李杜”。其诗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中,尤其长于七言律诗和绝句。 杜牧才气纵横,抱负远大,但生活在盛世不再、大厦将倾的时代;虽满怀抑郁怀旧情绪,但生性豪俊,因此他的诗歌并没有走向消沉凄恻,不管是感慨时事,抒发襟怀,还是咏史怀古,写景题咏酬赠,大都溢露出豪宕俊爽的意气和悠远飘逸的情韵。尤其是论史绝句,议论警拔,别具一格。
学科网你读过杜牧的哪些诗?能背诵哪些?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 夕
红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江南春绝句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赤 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遣 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 别
多情却似总无情,
唯觉尊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
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 别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你能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
默写出其中的两首诗吗?你还记得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吗?一、弄清史实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你还记得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吗?二、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你还记得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吗?三、领悟感情 诗人怀古咏史,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第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 。你还记得如何鉴赏怀古咏史诗吗?四、分析写法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有议论引发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在杜牧流传下来的诗篇中,尤其是三十多首咏史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晚唐消沉纤弱的文坛上独树一帜,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你知道华清宫及相关的事情吗? 华清宫在长安东二十五公里临潼县城南骊山下,唐贞观十八年,太宗皇帝诏令在此造殿,赐名汤泉宫。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修建为行宫,“治汤井为池,环山列为宫室,又筑罗城,置百司及十宅”。原名温泉宫,天宝六载改名华清官,长生殿就在此宫内,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安史之乱后,华清宫遭到了破坏。 多年过后,杜牧经过这里,面对断壁残垣,诗人回忆史事,感慨万千,写下了三首七绝。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杜牧写华清宫诗有五排《华清宫三十韵》一首、七绝 《华清宫》 一首、《过华清宫绝句》三首。教材选的这一首流传最广。关于唐明皇与杨贵妃荒淫误国,杜甫以来的不少诗人已作过充分反映。此诗也表现了这一主题,却选取了新鲜角度,收到了独特效果。杨贵妃喜吃鲜荔枝,唐明皇命蜀中、南海并献。驿骑传送,六、七日间飞驰数千里, 送到长安, 色味未变。此诗即从此处切入,以“一骑红尘”与“妃子笑”之间的戏剧性冲突为中心组织全诗,构思、布局之妙,令人叹服。
对唐玄宗因宠爱杨贵妃而酿成安史之乱的不满和批判。《过华清宫》的立意:从选材与结构安排的角度,
谈谈这首诗的特色。 此诗以小见大,从贡荔枝这一看似小事角度出发,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深沉思考,语含讽刺。选材进贡荔枝选材与结构 起句,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展示一个广阔深远秀丽的骊山全景。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和西绣岭 又暗含骊山景色美不盛收之意。双关意味长安回望绣成堆镜头一:镜头推向行宫:宫外:山顶千门次第开 宫内:两个特写镜头:千门次第开 :夸张之语,平时紧闭
的宫门依次大开,有人专门在等待。给人感觉似
有国事发生一骑红尘为“荔枝来”铺垫
妃子笑对比“一骑红尘”隐含
的是无数个驿卒
的血汗和无数匹
战马的死亡。此诗表达含蓄,用语精
警,讽刺之意见于其中批判玄宗荒淫好色,
杨贵妃恃宠而骄。含义深远几个镜头的关系貌似互不相关,实
包蕴着诗人的精心安排,巧设悬念。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因何而开?因何而笑?荔枝来事情的原委《新唐书·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
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几个镜头便自然而然地连成一体。拓展练习:把杜牧的《过华清宫 》与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宫》比较,回答问题: 行尽江南数十程,晓风残月入华清。 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向长扬作雨声。 【注】① 朝元阁:唐朝宫殿。
②长扬:指长扬宫,汉代宫殿。 1.从内容上看,他们都属于 诗。 2.这两首诗所咏对象相同,但写法不同:甲诗是通过描述 ,讽刺了
;乙诗是通过描绘华清宫凄清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历代王朝的 感慨。咏史送荔枝一事唐玄宗、杨贵妃的淫逸误国兴 衰你觉得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借吟咏杨贵妃吃荔枝之事,寄寓自己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对唐玄宗和杨贵妃骄奢淫逸生活的批判。你觉得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艺术魅力在于:表达含蓄、精深。诗人没有明确说出玄宗的荒淫好色,杨贵妃的恃宠而娇,而形象地用“一骑红尘”和“妃子笑”构成鲜明的对比,就收到比直抒己见更强烈的艺术效果。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楚汉相争时,项羽败退乌江边,遂自刎而死。后人在其地建有项羽衣冠亭,并塑像纪念。唐书法家李阳冰在亭上题有“西楚霸王灵祠”。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年,杜牧结束在南方十余年的漂泊生涯后,由宣州赴京时渡江经过乌江亭,写了这首诗。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人心尽散,不可能卷土重来。.杜诗如何评论项羽?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兵败,乌江亭长备好船劝他渡江回江东再图发展,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乃自刎于江边。
别出心裁,标新立异。人们历来欣赏项羽这一语,认为表现了
一种英雄气节。 包羞忍耻:意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应有忍受屈辱的胸襟气度。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不期:难以预料 。 包羞忍耻是男儿 胜败兵家事不期 ?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刚愎自用,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士重来未可知。主旨: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杜牧《题乌江亭》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流露诗人对项羽怎么样的态度?你从中可以悟出什么道理来? ——此诗通过议论(借古抒怀)重评历史,表达了诗人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从中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即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诗人对历史事实作出了假设,表达了自己对项羽的惋惜、批判之意。 对于项羽自刎乌江,你觉得作者抱怎样的态度?欣赏以下诗词,看作者表达的情感。 咏项羽
(唐)于季子
北伐虽全赵,
东归不王秦。
空歌拔山力,
羞作渡江人。
乌 江
(唐)胡曾
争帝图王势已倾,
八千兵散楚歌声。
乌江不是无船渡,
耻向东吴再起兵。 这首诗分析了项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
因,在紧要关头没有战斗到底的决心,
骨子里有一种妇人之仁,结果兵败垓下,
自刎而死。 项 羽
(宋)刘克庄
顿无英霸气,尚有妇儿仁。 闻汉购吾首,持将赠故人。 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 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 ? 悲项羽
郑板桥? 玉帐深宵悲骏马,楚歌四面促红妆。
乌江水冷秋风急,寂寞野花开战场。?
夏日绝句 李清照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死不屈,讲气节的高度赞扬(抨击南宋委曲求全) 绝 句
霸气震神州,
凌云志未酬。
乌江夜若渡,
两汉不姓刘。乌江亭 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败势已定,民心向背,历史规律不可背各抒己见 历代诗人对项羽的死评论不一,请结合王安石的《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谈谈你的看法(交流作业)。《早雁》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写作背景简介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刺史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命运充满关切。农历八月是秋季的第二个月,故称此时南飞的大雁为“早雁” 。反复诵读后思考: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
感情? 这首诗借写早雁,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暗含了对统治者的不满。 首联“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想象雁遭射击四散哀鸣的情景。金河,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并无防范情况时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凄惨。 颔联“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想象雁失群后南飞途中情形。当大雁飞过长安上空时,景象凄凉,令人心碎:在清凉的月色下,汉宫中当年汉武帝所建承露盘上的仙掌孤单地高高耸立,形单影只;当年陈皇后幽居的长门冷宫里,灯光黯淡,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陆续传来。 颈联“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是说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微讽。 尾联“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告知雁儿们,不要厌恶南方人迹稀少的地方,因为这里食物充分,菰米和莓苔处处都有。潇湘,潇水,湘水,均在湖南。相传深秋北雁南飞到衡山回雁峰就不再南飞,潇湘一带是大雁过冬的地方。 《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 象征方法的运用。表面写雁,实为写人,即把逃避回鹘南侵的边民写作四散的早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