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四川省成都市树德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19:4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树德中学高 2024 级高一下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
考试时间:75 分钟 总分:100 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
1.1953 年,农业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试办国营农业机器拖拉机站,帮助组织起来的农民耕种、收割。机耕土地的粮棉产量普遍高于传统耕种土地粮棉产量的 30%以上,这对很多尚未入社的农民触动很大,他们纷纷要求加入合作社。这有利于()
A . 农村经济快速恢复 B .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C . 农村生产关系变革 D . 农业现代化的全面实现
2.1955 年,在万隆会议上,中国有意识地采取“不争论”的策略,不仅自己不提出容易引起争论的议题,还对指责和攻击极力避免革命性和意识形态化的回应。此举旨在( )
A . 维护亚非国家团结合作的大局 B . 树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形象
C . 反对大国推行的意识形态外交 D . 推进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
下图为刊登在1980年《人民日报》“市场随笔”栏目的一篇短文(部分)。这篇短文的刊登反映了(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效显著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起步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D . 对外开放的高度繁荣
在中亚阿姆河右岸的铁尔梅兹城下游约 30 千米的“Kampyr Tepe”遗址中,发现了公元前 4 世纪希腊人的哨所和城堡遗址;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撒马尔罕的阿弗拉西亚卜遗址上,考古学者发现了一些具有希腊文化特征的公元前 4 世纪—前 2 世纪的陶器和高脚杯。上述现象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
A . 波斯帝国与古印度的交往 B . 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
C . 亚历山大东征后文化交融 D . 罗马帝国的对外扩张
5.11 至 13 世纪,法国一些城镇的居民联合起来,要求他们所依附的封建主或君主给予他们一些特权,允许他们不再交纳向农民征收的各项费用,并聚在一起达成了属于“公众”的协定,法国历史学家将其称为“公社运动”,运动涉及整个西欧。“公社运动”的发展说明西欧( )
A . 封建秩序受到挑战 B . 王权的不断衰弱
C . 民族国家逐步成形 D . 农民地位的提升
6.中古时期的亚洲各政权在政治制度、文化传统及对外交流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下列对各国历史特征的描述,错误的是( )
A . 日本通过大化改新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 . 朝鲜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
C .《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代表作
D . 奥斯曼一度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
7.16 世纪末,郁金香传入荷兰,因其娇美的外形和艳丽的颜色受到宠爱。1636 年,一株稀有品种的郁金香能换取一辆马车、几匹马等;1637 年,一株名为“永远的奥古斯都”的郁金香售价高达 6700 荷兰盾,这笔钱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出现“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主要反映了( )
A . 商业贸易范围不断扩大 B . 商业经营方式出现新变化
C . 商业贸易规模不断扩大 D . 商贸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8.1623 年意大利的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畅想“这里的居民,劳动不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社会。这里没有私有财产,一切归大家所有。社会的运行基于公平与协作,整个社会是一个和谐运转的有机体”这反映了
A .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萌芽 B . 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 . 宗教改革在意大利的扩展 D . 科学精神得到了推崇
9.17 世纪 90 年代,英国议会根据《财政筹款特别法案》,批准成立英格兰银行。英王威廉三世与玛丽二世成为其股东。该行宗旨“促进广大公众的利益”,规定军费批文除需要议会通过,还需要国王印章。据此判断,此时英国实行( )
A . 民主共和制 B . 君主立宪制 C . 责任内阁制 D. 等级君主制
在 19 世纪不断的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工人们逐渐组织起来,矛头直指资产阶级与资本主义制度。
19 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规模更大,组织性和政治性更强。这主要是因为
A . 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B . 工厂制强化了群体意识
C . 世界市场逐渐粗具规模 D . 资本家改变了镇压方式
下图为1922年8月新西兰漫画家戴维·洛发表于英国《星报》的漫画《凡尔赛之锁》作者意在( )
A . 呼吁美苏参与战后安全问题 B . 嘲讽欧美国家之间勾心斗角
C . 批评美国奉行中立主义政策 D . 倡导集体维护战后世界和平
“一战”把东方各族人民卷入国际政治生活,帮助他们熟悉军事技术装备和新式武器,使他们开阔眼界,加深了对帝国主义的认识。殖民地人民民族自决意识和民族独立观念大大强化。与以往相比,一战后的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
A.将反殖反封建相结合影响更加深入 B.推动帝国主义殖民体系走向了崩溃 C.都以推翻本国封建主义为主要目标 D.直接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3.1929 年,苏联机器设备进口量占总进口量的 30.1%,1932 年则高达 55.7%。1929—1932 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 60.1 亿卢布。这表明苏联( )
A . 打破了西方孤立敌视的局面 B . 改变了经济建设的主要战略
C . 陷入了经济结构失调的窘境 D . 抓住了国际形势剧变的时机
14.19 世纪 60 年代末,德国 20 至 34 岁的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只略高于法国。1910 年德法青壮年男性人口数量比例达到 1.6:1,1939 年已扩大到 2:1。戴高乐曾感叹,每有一个法国男子达到兵役年龄,就有两个德国人如此。材料描述的状况( )
A . 显示法国人口持续减少 B . 促使法国放弃军备竞赛
C . 加剧法国绥靖主义倾向 D . 使法国加快与苏联结盟
15.1956 年,埃及总统纳塞尔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主权,此举引发了以色列、英国和法国对埃及的军事入侵。当苏联宣布支持埃及进行干预时,美国迅速向三个入侵国施压并迫使他们撤兵。这反映出( )
A . 种族冲突、民族矛盾和地区冲突更加激化
B . 美苏两国争霸阻碍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C . 两极对峙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解放运动的开展
D . 美苏两国的全面较量已超出欧洲范围
美国政治史上,暴力事件屡屡发生,远者如 1865 年林肯被刺,1968 年马丁·路德·金和罗伯特·肯尼迪接连在两个多月内遇袭身亡;近者如 2024 年唐纳德·特朗普在竞选期间遭遇两次暗杀。这是因为
A . 种族矛盾持续加深 B . 社会主义影响不断扩大
C . 三权分立遭到破坏 D.西方政治制度走向极化二、非选择题(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 分)
材料一
13 世纪末期西欧的庄园制度达到了鼎盛时期,在每个大庄园中封建主每天的日常生活用品都可以基本达到自给自足的程度,一个大庄园基本包括草地、牧地、森林、鱼塘、面包房和酿酒坊几个部分,所以封建主每天的食物基本可以直接从自己的庄园中获得。中世纪封建主们主要的饮品就是啤酒和葡萄酒,同时将大量的财富花费在肉类上。中世纪一个普通农民之家的食物,通常来自种植产品和服徭役期间得到的配给,主食是谷物,辅以少量豆制品,肉类食物是极为罕见的。
——隋瑶《略论欧洲中世纪后期的饮食》
材料二
19 世纪后期,得益于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与国际化物流运输,来自北美的廉价小麦和澳洲美洲的航运冻肉等丰富了英国工人的餐桌。1877 至 1889 年间英国工人食物预算降低了 30%。根据 1880 年的调查,普通英国工人家庭日常食物增加了果酱、人造黄油、蛋类、咖啡、牛奶、可可等,还更多地消费鲑鱼罐头、沙丁鱼罐头以及奶酪黄油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人工作忙碌,街头商铺摊贩售卖的姜汁啤酒、三明治、馅饼、熏鲱鱼等方便食品,以及炸鱼薯条等路边小吃,成为工人饮食的一部分。
——周悦琅《19 世纪英国工人家庭饮食变迁》
材料三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前,阿兹特克人、玛雅人等已形成以玉米、辣椒、豆类为基本元素的饮食文化。 1519 年西班牙殖民后,猪、牛、羊等食材被引入,产生一系列的融合性菜肴。在调味品方面,本土的辣椒、香草与欧洲香料混合,产生多样的酱料体系。1910 年墨西哥大革命后,玉米饮食价值被认可,塔玛尔和塔可逐渐成为国民美食。如今,墨西哥美食走向世界,2010 年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摘编自张青仁《塔可里包裹的不是馅料,而是时光——墨西哥美食的历史记忆》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世纪西欧饮食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原因(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工业革命对英国工人饮食产生的影响。(8 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墨西哥美食的变化,并分析墨西哥美食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9 分)
点评 AI(人工智能)(12 分)
某同学在学习冷战史时向 AI 提出了一个问题:
结合冷战相关史实,谈谈你对“弱国无外交”的认识。
某 AI 平台作答:冷战时期(1947-1991 年)是“弱国无外交”现象的典型缩影。这一时期的国际格局以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对抗为核心,中小国家往往在大国博弈中沦为棋子或附庸,冷战初期,美苏分别组建了北约和华约,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立。许多中小国家被迫加入某一阵营以换取安全庇护。冷战期间,朝鲜战争、越南战争都是“代理人战争”。中小国家在军事上无法与美苏抗衡,经济上也缺乏独立发展的能力。例如:朝鲜和越南的工业化进程长期依赖苏联的援助,这种依附性使它们在美苏博弈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冷战史实表明,弱国若缺乏经济、军事和科技实力,难以在国际事务中获得平等地位。尽管“弱国无外交”是冷战的普遍现象,但少数国家通过提升实力或灵活外交策略实现了突破。
结合所学,对 AI 的作答加以点评。(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条理清晰)
19.(1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工业战,毒气、机关枪、带刺铁丝网、铲子、罐装食品、制服和靴子等都从欧洲的工厂流出,有助于形成战争独特的风格。工业化使政府在这次冲突中能够大规模地调动士兵,源源不断地提供武器、弹药和其他必需品。的确,“计划经济”的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先得到了应用,因为交战中的各个国家都试图将整个社会的财富、资源与精神上的意图统统引向单一的目标——战胜自己的民族对手。
——摘编自布赖恩·莱瓦克《西方世界碰撞与转型》、R. R. 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二
尽管威尔逊总统竭力避免英法继续与德国为敌。但显然他是高估自己的影响力了。《凡尔赛条约》的赔偿条款极其苛刻,战败国只能吞下满腹苦涩……日本获准接管德国自 1914 年起占领的中国领土,这也导致属于“特殊利益国家”的中国拒绝接受和谈结果。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因而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
——摘编自韦斯特威尔《一战战史》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谈一谈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工业化时代的第一次总体战”。(8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凡尔赛条约》对后世的影响。(7 分)
一、选择题
树德中学高 2024 级高一下期期末测试历史试题评分参考
意 2 点 4 分)
意义:保护和传承墨西哥的饮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丰富人类文化多样性;增强墨西哥人的民族文化认同,提升文化自信;为研究墨西哥多族群文化融合的历史提供依据;推动墨西哥饮食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每点 2 分,任意 3 点 5 分
18.【答案】
CABCA ABABB BADCC D
2.【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召开于 1955 年万隆会议,是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为了维护二战之后亚非国家之间的团结合作,中国有意淡化了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化,从而避免使中国陷入关于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的争论,在此基础在此基础之上,采取了“不争论”的策略,故选 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而不单单是在万隆会议上,排除 B 项;参加万隆会议的都是二战之后,亚非地区刚成立的国家,没有大国的参与,排除 C 项;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是在 20 世纪 70 年代之后,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 D 项。
【答案】A【解析】公社运动中城镇居民联合要求封建主或君主给予特权,如免除向农民征收的费用,并达成自治协定,这直接挑战了封建领主的传统权威,体现了封建秩序的松动,故选 A 项;运动期间居民常寻求君主支持以对抗地方领主,由此可能强化王权集中,而非王权不断衰弱,排除 B 项;公社运动限于地方自治,未推动国家统一进程,排除 C 项;材料说的是城镇居民争取特权,并非农民,且未提及农民地位提升相关内容,排除 D 项。
7.【答案】B【解析】据题干可知,1636、1637 年荷兰出现了“郁金香狂热”的泡沫经济现象,作为一种花,价格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实际价值,显然是人为炒作的,是一种虚假的泡沫经济。当时是新航路开辟后的早期殖民扩张时期,它带来了商业革命,特别是商业经营方式的新变化,如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等,正是这些新的经营方式的出现,助推了郁金香价格炒作形成泡沫经济,故选 B项;与商业贸易范围、贸易规模、商贸中心转移关系不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A.C.D 项。
14.【答案】C【解析】19 世纪 60 年代末到 20 世纪上半叶,德国青壮年男性人口相对法国不断增多,意味着德国军事潜力增强,法国军事压力增大,这使得法国为避免战争,倾向于对德国妥协,从而加剧了绥靖主义倾向,故选 C 项;比例失衡主要因德国人口激增,法国人口在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缓慢增长但非持续减少,如 1900—1910 年法国人口从 3890 万增至 3960 万,排除 A 项;法国并未放弃军备,1930年代加强马奇诺防线等防御,但军事实力相对不足,促使绥靖而非退出竞赛,排除 B 项;法苏 1935 年互助条约是结盟尝试,但材料状况直接强化绥靖倾向,1939 年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削弱结盟效果,排除 D 项。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特点:饮食自给自足程度较高;饮食结构阶层差异明显(封建主饮食丰富,农民饮食简单)。(4 分,
1 点 2 分)
原因:农业生产方式传统(自然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发展有限);贸易范围有限;(2 分,任答 1 点即可)社会等级分明(封君封臣制度的影响)。(2 分)
农业生产的机械化,提高了粮食产量,使得食品供应充足;国际贸易的发展拓宽了食品供应渠道,丰富了食品种类,拓宽了人们的饮食选择;新型交通工具使远距离运输便捷,提高了食品的供应效率,降低了食品的成本;食品加工和储存技术进步,延长了食物保存时间,食品生产更加高效和规模化(传统的手工制作的食品则逐渐被工业化生产的食品所取代);城市化进程促进饮食选择多样化,人们开始追求更加精致和方便快捷的饮食体验。(8 分,1 点 2 分,任答 4 点即可)
变化:食材增加;形成多样酱料体系;产生融合性菜肴;本土玉米美食受到冲击。(每点 2 分,任
AI 的作答有一定合理之处,冷战期间,形成了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展开激烈交锋,弱国确实缺乏自主外交空间。AI 以朝鲜、越南的工业化依赖苏联援助为例,说明弱国经济依附性对政治独立的制约,符合史实。AI 认为少数国家通过提升实力或灵活外交策略实现了突破,西欧与日本经济的复苏,能够说明这一点。(4 分,至少说出两个 AI 作答的合理之处,言之有理即可)
但是 AI 的回答具有一定局限性。一是遗漏了关键史实,如不结盟运动就是小国在大国霸权政治下展开的“自救”,中国在六七十年代逐渐崛起,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弱国无外交”的不足。二是并未解释“弱国无外交”的根源是不公正的国际秩序,弱国困境本质是霸权秩序所致,并非单纯国力问题。(4 分,至少说出两个 AI 作答的不合理之处,言之有理即可)
我们要认识到,“弱国无外交”是霸权秩序的产物,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才能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AI 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虽然提供了便利和效率,但也存在着忽视历史复杂性、批判性削弱等问题。(4 分,包括学生对历史问题本身的认识和对 AI 辅助学习的认识,言之有理即可) 19.【答案】
战争是政治、经济的延续;两次工业革命的科学技术成果得到了广泛运用;新式武器装备的使用;政府职能扩大;民族国家间的全面冲突(原理 2 分,其余每点 2 分,共 8 分)
影响:巴黎和会由于只满足了少数与会者的利益,遗留下了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凡尔赛条约》的签订,暂时解决了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构建了欧洲和平体系——凡尔赛体系,为欧洲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过分打压德国导致德国民族复仇心理的产生,为 20 世纪 30 年代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隐患;中国作为战胜国并未能从德国手中收回本国的权益,引发中国国内的五四运动。
(1 点 1 分,2 点 4 分,3 点 7 分)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