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杜牧诗三首 课件 (3)

文档属性

名称 8. 杜牧诗三首 课件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5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9:4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19张PPT。第8课 杜牧诗三首 唐诗之旅(下) 七 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第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第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趣出情思,便通身灵动。”目标学法1.了解中晚唐社会现实在诗歌中的大致反映,了解杜牧生平及创作风格。
2.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
3.学习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了解杜牧诗歌中表现出来的诗人对统治者的不满和讽刺,对人民疾苦同情的情怀。
杜牧诗以七言律绝见长,俊爽圆淳,风流华美,气势豪宕而情韵缠绵,并常能寓讽喻、感慨于景物描写之中。学习时要把握咏史诗的鉴赏方法及托物寓意的艺术手法,并体味诗人借古讽今、忧时伤乱的情怀。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
胡骑(jì)       潇湘(xiāo xiānɡ)
菰米(ɡū) 莓苔(méi tái)
樊川(fán)
2.字形辨析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杜牧(803-852),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因有别墅在樊川,亦称“杜樊川”。唐文宗太和进士,又登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为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宣歙观察使幕和淮南节度使幕,后入朝为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曾任黄州、池州、睦州等地刺史,后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终中书舍人。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2)背景链接
《早雁》
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八月,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南侵,北方边地各族人民流离四散,痛苦不堪。杜牧当时任黄州刺史,听到这个消息,对北方边地人民的命运深为关注。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伤怀,于是以“早雁”为题写了这首诗。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托物寓意,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并寄予深切同情。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修建的行宫,玄宗和杨贵妃曾在这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尤以杜牧的这首绝句为佳,脍炙人口。《题乌江亭》
唐武宗会昌年间,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来到乌江亭。相传乌江亭就是项羽自杀的地方,诗人见到乌江亭,想到昔日西楚霸王丧身于此,心生感慨,便写下了这首咏史诗。1.主旨感悟
《早雁》采用象征手法,借写早雁往南飞翔的“四散哀鸣”的痛苦状况,表达自己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仅仅选取杨贵妃要吃荔枝这件事的一个细节,表达了对历史兴亡的感慨,讽刺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骄奢淫逸,同时表达了对驿使的同情。
《题乌江亭》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忍辱负重和总结失败的教训而重新奋发图强,暗寓讽刺。课文解读2.句段赏析
(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品评:这是想象雁遭射击哀鸣的情景。金河,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这里泛指北方边地。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常借秋天狩猎之机,乘中原地区军民在无防范情况下突然袭击,其罪魁祸首当然是其贵族统治者。“云外惊飞”,点明秋高气爽时节,本是大雁翱翔长空、无拘无束之时,却因战乱不得不极力高飞以避祸。一“哀”字,写出了大雁群飞无序之状和叫声之凄惨。
(2)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品评:必须要知道胡人的骑兵还纷纷布满金河一带,明春雁儿们又怎能随着春风一一重返故乡呢?这是劝早雁既已到了南方,即使到了春天也不要忙于回去。这里的“春风”含有对朝廷的军事努力效果的怀疑和讥讽。(3)一骑红尘妃子笑。
品评:骑马飞奔,赶送鲜荔枝的差官,千辛万苦,与嫣然一笑的贵妃,进行了绝妙的对比,把如此严肃的历史主题在一个幽默的“笑”字中形象表现出来,具有高度的历史概括性和典型性。这就回答了读者对上句“山顶千门”为何要“次第”大开的疑窦。这句乃全诗的点睛之笔,并且揭示了“安史之乱”的祸根。
(4)包羞忍耻是男儿。
品评:只有能够“包羞忍耻”,才是真正的“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是真正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自然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他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真是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其实,作者这里点明项羽兵败的性格弱点:意气用事,经受不了挫折的打击,暗含作者的批评之意。3.探究拓展
(1)《早雁》一诗表面写雁,实际写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你能再举出相似的例子吗?
剖析:《早雁》表面写雁,实际写人,是一种托物言志、托物寓意的手法,也可以称为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在古人诗词中常见。如虞世南的《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于谦的《石灰吟》、黄巢的《题菊花》、王勃的《咏风》、张九龄的《归燕诗》、李商隐的《流莺》等,这些诗都是表面写物而实际写人、写意。(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请结合有关资料信息说说两诗在立意与表达方式方面的不同之处。
剖析:《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和《题乌江亭》都是咏史诗。但二者在立意和表达方式上都有所不同。
首先,《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通过送荔枝的典型事件,来鞭挞唐玄宗和杨贵妃的骄奢淫逸,批判的意向明显。而《题乌江亭》则在为项羽的覆灭惋惜的同时,提出有别于传统说法的见解,讽刺是次要的。
在表达方式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运用描写、记叙,不发议论、不抒情,把思想倾向蕴含于冷静客观的描写、记叙中。《题乌江亭》则通过议论表明诗人的见解。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虏弦 悬疑 玄妙   B.才俊 疏浚 竣工
C.四散 播撒 撤退 D.潇湘 肃穆 啸傲解析:A项,xián/xuán/xuán;B项,jùn/jùn/jùn;C项,sàn/sǎ/chè;D项,xiāo/sù/xiào。
答案:B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孤影 莓台 菰米 B.妃子 次第 荔枝
C.红尘 不期 忍耻 D.胡骑 别墅 羌笛解析:A项,台—苔。
答案:A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5.阅读《早雁》,完成后面各题。
早 雁
杜牧
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
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
(1)此诗的颔联,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是如何描写的?
(2)“须知”、“岂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1)起烘托作用。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不时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2)“须知”、“岂逐”,字面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实质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表达作者对流民的深切同情。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