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杜牧诗三首 学案
齐安郡晚秋
(唐)杜牧
柳岸风来影渐疏,使君家似野人居。
云容水态还堪赏,啸志歌怀亦自如。
雨暗残灯棋散后,酒醒孤枕雁来初。
可怜赤壁争雄渡,唯有蓑翁坐钓鱼。
【内容赏析】 首联写居住环境荒凉幽静,秋风使柳叶飘落,自家宛如野人居处。颔联写白天游
赏山水,长啸歌吟心中的志向,日子似乎过得闲适潇洒。其实是姑且用寄情山水的方式来掩饰官场失意的悲凉。颈联写雨夜与友人饮酒下棋,众人走后自己酒醉沉睡,醒来只听见北来的大雁声声啼鸣,倍感孤独寂寞。尾联写三国英雄在赤壁争雄,如今只有披蓑衣的渔翁在此垂钓。暗示自己有英雄建功立业的壮志,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百般无奈,无限的不平郁闷蕴含其中。
早 雁
晚唐“小杜”——杜牧
杜牧(803-853),晚唐杰出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
最终官至中书舍人。诗以七言绝句著称,晚唐诸家让渠独步。人谓之小杜,和李商隐合称“小李杜”,以别于李白与杜甫。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
唐武宗会昌二年八月,北方回纥部族大举南侵大同、太原等地,大肆掳掠,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痛苦不堪。诗人当时在黄州任上,听到这个消息,对边地人民的命运充满关切。八月是大雁开始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而作者对此寄予了深切同情。
《早雁》此诗借雁抒怀,以惊飞四散的鸿雁比喻流离失所的人民,对他们有家而不能归的悲惨处境寄予深切的同情;又借汉言唐,对当权统治者昏庸腐败,不能守边安民进行讽刺。
1.首联展示了两个怎样的镜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个镜头,一个是鸟瞰的镜头——中秋时分,金河边上的胡人一个个都在弯弓往天上放箭;另一个是仰视的镜头——云层外群雁见纷纷射来的箭,便惊恐万状地向四处逃窜,有的中箭就发出凄惨的哀鸣而坠落。
2.颔联中,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起到烘托作用。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3.本来春回大地,正是雁儿飞回家乡的好时节,可诗人为什么劝雁儿留在南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正告大雁那些胡人还纷纷地在金河一带布阵,所以千万不能随着春季的到来而北回,虽然潇湘一带人烟稀少,可是那里确实水草丰美,菰米和莓苔尽可作食物,所以不要厌弃此地,还把这里当作安全的栖息之所吧。
4.综观全诗,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些流离失所的雁儿们持什么态度?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请说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对这些雁儿们是深切同情的。从“须知”、“岂逐”可以看出,这是一种在无可奈何中发出的劝慰和嘱咐。哀怜大雁的惊飞离散,想到它们异日的无家可归。这是对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无微不至的关切。“须知”“岂逐”,与其说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更像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
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鉴赏】 这两句诗续写“惊飞四散”的征雁飞经都城长安上空的情景。汉代建章宫有金铜仙人舒掌托承露盘,“仙掌”指此。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这景象已在静谧中显出几分冷寂;在这静寂的画面上又飘过孤雁缥缈的身影,就更显出境界之清寥和雁影之孤孑。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黯淡,本就充满悲愁凄冷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中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就更显出境界的孤寂与雁鸣的悲凉。“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应,写的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之雁。两句在情景的描写、气氛的烘染方面,极细腻而传神。透过这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征图,可以隐约感受到那个衰颓时代悲凉的气氛。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阙的上空,似乎还隐喻着委婉的讽慨。它让人感到,居住在深宫中的皇帝,不但无力、而且也无意拯救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月明灯暗,影孤啼哀,整个境界,正透出一种无言的冷漠。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公元723年(唐玄宗开元十一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此诗为杜牧经过骊山华清宫时有感而作。后代有许多诗人写过以华清宫为题的咏史诗,而杜牧的这首绝句尤为精妙绝伦,脍炙人口。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咏史诗是杜牧路经华清宫抵达长安时,有感于唐玄宗、杨贵妃荒淫误国而作的。华清宫曾是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游乐之所,此诗通过送荔枝这一典型事件,鞭挞了玄宗与杨贵妃骄奢淫逸的生活,有着以微见著的艺术效果。
1.首句中说“回望”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看到傍山而建的华清宫被骊山一带的花卉树木掩映着,那秀丽的景色就像锦绣一样美丽。
2.第三句 “笑”的背后有诗人怎样的情感?这句诗暗用了一个什么典故,其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那个“笑”在背后又有诗人满腔的悲愤,因为为了这美人的一笑,全国上下有多少人要伤心落泪啊。这里暗用了“烽火戏诸侯”的典故,目的不但是对唐明皇如此荒淫无度的嘲讽,而且还揭示了他们最后在安史之乱中,个人乐极生悲,国势开始衰落下来的原因。
用 典
用典,就是在诗歌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鉴赏诗歌的用典主要明确两点:一是典故的来源及其含义;二是用典的作用。
(1)按引用内容分:引用历史故事、引用前人诗句。
A.引用历史故事(用事):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B.引用前人诗句(用诗):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
(2)按表现形式分:
①明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意在以魏尚自况,希望有一个像冯唐那样识才敢谏之人,为自己在宋神宗面前保荐,派人将自己召回,委以重任。
②暗用典故 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暗用《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天狼,是星名,古代用以代表贪残掠夺,作者在此代指辽和西夏统治者;“射天狼”则表明自己御敌保国的决心。
③正用典故 如: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蓬莱”,为海中神山名,传说仙府中难得的典籍,均藏于此。《后汉书·窦章传》言:“是时学者称东观(后汉政府的藏书机构)为老氏藏室,道家蓬莱山。”这首诗中的“蓬莱”,是借指校书郎李云。“建安骨”为建安风骨之简称。东汉末建安时期,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歌,风格清新刚健,被后人称为建安风骨。“小谢”指谢朓;区别于“大谢”(谢灵运)。这里有自比的意味。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
④反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孙权、刘裕、刘义隆等,诗人借助这些历史事实,含蓄自然而又充分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设问方式:
1.诗中作者大量引用典故,有何表达效果?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诗歌中作者为什么引用这一典故?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什么样的典故。
2.结合诗句阐释使用典故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的第(1)小题
3.“无人知”三字有何深层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人知”三个字发人深省。其实“荔枝来”并非绝无人知,至少“妃子”知,“一骑”知,还有一个诗中没有点出的皇帝更是知道的。这样写,意在说明此事重大紧急,外人无由得知,这就不仅揭露了皇帝为讨宠妃欢心无所不为的荒唐,也与前面渲染的不寻常的气氛相呼应。
长安回望绣成堆。
【鉴赏】 起句描写华清宫所在地骊山的景色。诗人从长安“回望”的角度来写,犹如电影摄影师,在观众面前先展现一个广阔深远的骊山全景: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绣成堆”,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是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语意双关。
题乌江亭
晚唐诗人杜牧于公元841年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心生感慨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楚汉争霸”时期,项羽失败自刎之处。项羽溃败来到乌江,乌江亭长建议他渡江回去,招兵买马、东山再起。项羽觉得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诗中暗寓讽刺之意。
1.首句话用了熟语,这句熟语是什么?对这句熟语还发挥了“事不期”三个字,请问其了面意思是什么?其言外之意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化用了“胜败乃兵家常事”,“事不期”字面意思是“这种常事往往是难以预测的”;其言外之意就是,目前的失败并不意味着最终的失败。
2.第二句“包羞忍耻是男儿”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是批评项羽,说他不能“包羞忍耻”,不算一个真正的男人。
3.分析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判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惋惜他负气自刎,使如日中天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
卷地重来未可知。
【鉴赏】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荒淫误国的唐玄宗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因此,许多差官累死、驿马倒毙于四川至长安的路上。《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咏史诗选取唐玄宗命人用快马从四川、广州等地为贵妃飞骑送荔枝这一件事,形象地揭露了统治者为满足一己口腹之欲,竟不惜兴师动众,劳民伤财,有力地鞭挞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穷奢极欲的生活,抨击了封建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昏庸无道,以史讽今,警戒世君。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骄奢淫逸与误国”、“职责”、“逸豫与忧患”、“以史为鉴”等话题相关的写作中。
池州杏花村
杜牧的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得池州
杏花村成为了闻名天下的4A景区。
河南文化产业网2012年4月1日消息:记者今天在池州杏花村景区采访时获悉,今年清明节之际,因晚唐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名诗而闻名天下的国家4A景区——杏花村景区将为诗人杜牧举办祭祀活动。
诗人杜牧曾于唐会昌四至六年(公元844-846)任池州刺史,在当地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尤其那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诗,使池州杏花村成为天下名村。
池州杏花村首届祭祀杜牧活动将于4月1日上午9时在杏花村景区隆重举办,届时社会各界人士、池州杜氏家族后裔及广大游客将可参加此次祭祀活动。
【媒评文摘】 1.池州的旅游接待设施上去后,又能辐射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这就让安徽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工作有了抓手。现在建设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已到了该“亮剑”的时候了,这对历史是一个交代,对全省旅游大格局的形成也是一个呼应。
——河南文化产业网
2.从某种角度讲,杏花村不仅是池州的,也不仅是安徽的,更是全国乃至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需要后人去挖掘。把它作为一种文化产业来发展。
——中安在线
与杜牧共遣怀
亦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三千郁愁结我心。
寂寥空对天边月,
痴人相寻到玉清。
曾忆佳人好风景,
楚腰纤细掌中轻。
如今零落烟雨处,
默书杜牧一篇吟。
十年一觉痴心梦,
多情却是总无情。
闻似东风怨啼鸟,
留得负心薄幸名。
我非常喜欢杜牧的诗人气质。“落魄江湖载酒行”是杜牧最让我神迷的一句诗,我忍不住于三年前借杜牧的句子写了上面那首诗。杜牧才华出众,而所处时代则是晚唐,政治上很不得意,书生正心了修身了齐家了而不能治国平天下是件很郁闷的事,只好十年一觉扬州梦了,而回头看看时,空有一身才华一腔抱负,只能落魄江湖载酒行,只能赢得青楼薄幸名,怎能不抑郁、忧愁、才华横溢地写一首遣怀呢?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一个落魄才子行走在街灯下。他最喜欢的事是在灿烂的灯火中看穿梭的人群,自己默默行走,用沉默来抚平心中的伤痛。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忧郁,为何不开心。他也不知道自己为何对这个世界如此失望,对自己如此失望。他浮躁。他失去意义。他盲目寻找。他最喜欢喝酒想心事。他喜欢孤独又害怕孤独。他喜欢深夜,害怕白昼。
他不可能以科举进入政界,只能以卑微的身份进入商界。他自认为自己有才华,却又换来别人的冷眼哂笑。他想十年一觉扬州梦,没有钱,风尘女子也太风尘。他想写写诗、写写文,又怕饿死在街头。
杜牧兄有时候会在我耳边说:“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们一起振奋,一起努力地面对着世界,包羞忍耻,咽气吞声。我们要证明自己的才华、自己的能力。我们血气方刚,我们充满理想,到头来却被世俗钉上轻浮、幼稚、华而不实的标签。
和杜牧兄相隔千年,我不知道我以此攀附他的情感和感受,他会不会无奈地笑;不知道我以我的忧郁来攀附他的忧郁,他会不会感到无聊。但我们一起强烈地感受到落魄江湖载酒行,这就是缘分,缘分哪!杜牧兄感叹他落魄江湖载酒行之后是赢得青楼薄幸名,其实是以其自嘲而潇洒的个性对此失望世界的无言抗议。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再过许多年后,不知道还有没有一位才子或自以为自己是才子的人再来吟咏这些诗,再有这些忧郁,再有这些失意,再来说落魄江湖载酒行。
(选自“豆瓣网”,有删改)
【精要赏析】 作者以一个现代人的眼光去审视杜牧,辩证地写出了杜牧凄凉不得志的一生。然后作者以杜牧的创作经历为写作顺序,填补了读者对杜牧的认识空白,从而丰富了杜牧的形象。作者看似有意写杜牧,实则写出了对一个时代的哀叹,写出了文人同病相怜、今夕同一的命运感慨。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书写或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霉苔 铜铸 菰米(ɡū)
B.虏弦 稀少 骊山(Lí)
C.次第 避暑 胡骑(jì)
D.潇湘 锦绣 妃子(fēi)
【解析】 霉—莓。
【答案】 A
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云外惊飞四散哀 哀:哀鸣
B.须知胡骑纷纷在 骑:一人一马的合称
C.山顶千门次第开 次第:依次
D.胜败兵家事不期 期:期限
【解析】 期:预料。
【答案】 D
3.对《早雁》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秋天是大雁南飞的季节,诗人目送征雁触景感怀,因此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明写大雁四散惊飞,暗指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B.“孤影过”、“数声来”,一绘影,一写声,都与上联“惊飞四散”相呼应。写的虽是失群离散、形单影只的孤雁,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
C.诗人特意使惊飞四散的征雁出现在长安宫殿的上空,还隐喻着讽刺和感慨,暗中委婉谴责了统治者对国土被践踏和人民受难的现实采取漠不关心的消极态度。
D.这首诗通篇采用比喻的手法,表面似乎句句写雁,实际句句写时事,句句写人,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
【解析】 “通篇采用比喻的手法”错,应为象征手法。
【答案】 D
4.请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
(1)须知胡骑纷纷在,______________。
(2)莫厌潇湘少人处,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无人知是荔枝来。
(4)_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答案】 (1)岂逐春风一一回 (2)水多菰米岸莓苔 (3)一骑红尘妃子笑 (4)江东子弟多才俊
二、课内阅读
5.阅读《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完成(1)~(2)题。
(1)诗中哪个词语点明骊山的全景?全景如何?这个词语起到了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绣成堆”点明骊山全景。骊山全景:广阔深远,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语意双关的作用,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
(2)请赏析“次第”、“红尘”两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次第”是“依次”的意思,山门被守门者早早地打开,等候运送荔枝的专使的到来,可见唐玄宗对运送荔枝一事的极端重视,从而表现唐玄宗的荒淫和杨贵妃的骄逸。“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得地面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两个词语同时揭示主题,一唱一和,杜牧可谓炼字如神。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
【注】 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
(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借代。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
(2)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蜀先主庙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①。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②
【注】 ①五铢钱:汉武帝元狩五年铸行的一种钱币。后来王莽将它罢废,东汉初年,光武帝刘秀又恢复。②典出《汉晋春秋》:“司马文王(昭)与禅宴,为之作故蜀伎。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
★(1)[对应《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重难突破”第2题]作者在尾联使用的典故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写刘禅不惜祖业,只求享乐而毫无廉耻,进一步揭示蜀国败亡的原因。
(2)全诗除了使用典故之外,还有什么手法阐明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古代怀古咏史诗大致有倾向于感性和倾向于理性之细别,前者通过一些氛围情调的渲染,感叹前朝,发思古之幽情;后者则通过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以为后世之借鉴。这首诗属于后者,作者用意在于揭示刘备基业丧失的原因(短于教子)本可避免。
【答案】 全诗先写蜀之盛,后写蜀之衰,在鲜明的对比中道出了古今兴亡的深刻教训:人才得失是大业成败的关键,善于择相使刘备开创大业,短于教子却葬送了基业。(也可回答为:该诗不仅有盛衰对比,还以刘备长于任贤择相和短于教子对比,说明创业难,守成更难。)
四、语言表达
8.项羽的是非成败,引发了后人无数的评说 。杜牧批评项羽,说他不能“包羞忍耻”,不算一个真正的男人。你怎么评价项羽?(写100字左右的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本色英雄”,多么精辟的四个字。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亦不失本色。但本色英雄很难成就霸业,只能成为霸王。世界不是一个人的,想要让世人听命于你,就必须有足以让人心服的本事;武力显然不是最佳的选择,武力能征服人一时,却不能征服人一世。
9.在“礁石”、“落叶”、“星星”中任选一种,仿照下面《小溪》的格式,另写一组句子。
小 溪
从不高声喧哗显示自己
只默默地在崇山峻岭中
寻找属于自己的天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礁石:从不清冷孤傲标榜自己/只静静地在惊涛骇浪中/坚持属于自己的位置
星星:从不光芒四射炫耀自己/只静静地在广漠苍穹中/守住属于自己的位置
落叶:从不恣意舒展招摇自己/只静静地在西风残照里/孕育属于明天的希望(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任选其一即可)
课件59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