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杜牧诗三首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8. 杜牧诗三首 同步练习 (含答案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19:5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 杜牧诗三首 同步练习
1.掌握诗人:
杜牧,唐朝诗人,亦称_____________,与齐名_____________,并称为_____________。
2.诗句填空:
(1)莫厌潇湘少人处,_____________。
(2)一骑红尘妃子笑,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卷土重来未可知。
3.解释词语:
(1)胡骑:_____________;逐:_____________。
(2)次第:_____________。
(3)不期:_____________。
4.翻译诗句:
(1)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

(2)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3)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5.诗歌赏析:
(1)《早雁》这首诗歌采用艺术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2)《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这首诗选取题材与表达主题的关系是。“山顶千门次第开”疑惑由“”来回答。

(3)《题乌江亭》中项羽至死不过江东,反映他的性格弱点是。表达作者假设和想象的诗句是。

我综合 我发展
一、阅读理解
(一)阅读本文的杜牧这三首诗,完成6—8题。
6.阅读杜牧的《早雁》,回答问题:
(1)以“早雁”为题,托物寓意,以描写大雁四散惊飞,喻指______________。
(2)分析这首诗歌的主题。


(3)此诗的颔联,诗人写汉代的“仙掌”“长门”有什么作用?


(4)“须知”“岂逐”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7.阅读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回答问题:
(1)哪个词语点明骊山的全景?全景如何?这个词语起到什么作用?试说明之。


(2)“山顶千门”为什么开?这说明了什么?


(3)请赏析“次第”“红尘”两词的妙处。


(4)“一骑红尘”与“妃子笑”说明了什么深刻的含意?


8.阅读杜牧的《题乌江亭》,回答问题:
(1)解释:卷土重来: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首咏史诗,吟咏的史实是______________。诗人的情感基调是______________。
(3)作者认为“男儿”的真义是______________。
(4)此诗通过议论表达了一个人生哲理是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三首诗歌,完成9—11题。
归 雁
钱 起
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哀怨却归来。
注:潇湘:二水名,在今湖南境内。等闲:轻易、随便。苔:鸟类的食物,雁尤喜食。水碧沙明:《太平御览》卷六五引《湘中记》:“湘水至清……白沙如雪。”二十五弦:指瑟《楚辞·远游》:“使湘灵鼓瑟兮。”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
杜 牧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背景提示:唐玄宗时,安禄山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后伺机谋反,玄宗却对他十分宠信。皇太子和宰相杨国忠屡屡启奏,方派中使辅璆琳以赐柑为名去探听虚实。璆琳受安禄山厚赂,回来后盛赞他的忠心。玄宗轻信谎言,自此更加高枕无忧,恣情享乐了。
题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9.阅读钱起的《归雁》,回答问题:
(1)解释:胜:
(2)潇湘的“雁”为什么早“归”北方?


(3)请赏析这首诗。


10.阅读杜牧的《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二)》,回答问题:
(1)解释:黄埃:
(2)“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描写的是什么情景?“新丰绿树起黄埃”象征着什么?


(3)“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刻画了唐玄宗的什么形象?


11.阅读王安石的《题乌江亭》,回答问题:
(1)翻译: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2)王安石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是什么?从哪句可以看出来?


二、语言运用
12.(2006湖南高考,6)下列六个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个人从出生到老死,一生都经历着审美发展 ②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审美教育也具有阶段性 ③也就是说,审美教育伴随着人的一生 ④然而,由于人的生理和心理在一生的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 ⑤个体的审美发展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⑥所以,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呈现出阶段性
A.⑤①③④②⑥ B.①⑤③②④⑥ C.⑤①③④⑥② D.①③⑤②④⑥
读书做人
杜牧生活在内忧外患日益加深的晚唐时期,从青年时起,他就关心国事,抱有挽救危亡、恢复唐王朝繁荣昌盛的理想。在地方官任上,他常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革弊政,免除猾吏豪胥额外强征的苛捐杂税。会昌年间,宰相李德裕主持抗击回纥侵扰和平安泽潞藩镇叛乱的军事活动。杜牧为了实现其政治主张,上书陈述用兵方略,得到采纳,并取得“泽潞平,略如牧策”(《新唐书·杜牧传》)的成效。可见他确有实际政治才干。
同时,他的诗歌创作也是风格独特,自成一家,并且成就斐然,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虽然由于生性耿介,不屑逢迎权贵,仕宦不很得意,使得他的抱负难以施展的苦闷,而有纵情声色、生活颓废的现象,但这并不能隐没他过人的才智与爱国情操。
13、你是怎样评价杜牧和他的诗歌的?




参考答案
1、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记忆,注意一些合称的作家,准确记忆他们的名字,并能正确理解他们为什么会并称在一起。如“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大李杜”等。
答案:杜樊川 李商隐 “小李杜”
2、解析:注意字句正确,尤其注意“菰”“莓”等字的字形。
答案:(1)水多菰米岸莓苔
(2)无人知是荔枝来
(3)江东子弟多才俊
3、解析:解释时要结合整句诗的含意去理解,不要仅仅停留于字面意思或简单地与现代汉语同解。
答案:(1)回鹘的军队 随着
(2)依次
(3)难以预料
4、解析:注意重点字的翻译和句子的整体意义,翻译出的句子要做到语义通顺,涵盖内容准确。
答案:(1)惊恐四散之雁南飞经过长安上空,见到月光照着高擎的仙掌和灯光暗淡的宫殿——冷宫。
(2)一名专使骑着驿马飞驰而来,身后扬起一团团红尘,于是宫内的妃子嫣然而笑了。没有人知道原来那是专门为妃子从南方运来了荔枝。
(3)胜败乃兵家常事,谁也难以预料,不怕挫折能经受失败打击的才是真正的男子汉。
5、解析:据史载:乌江亭长泊舟于江岸,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项羽笑道:“……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可见项羽刚愎自用,不能忍辱负重,意气用事。作者假设和想象项羽渡江,卷土重来,胜负还未知,表达惋惜之情。
答案:(1)象征 对边地人民流离失所的关切,同时暗含对统治者的不满
(2)以小见大 一骑红尘妃子笑
(3)刚愎自用,不能忍辱负重,意气用事 卷土重来未可知
我综合 我发展
6.解析:(1)诗歌字面上句句写雁,实质上处处写离散的民众和时事。
(2)联系背景思考。
(3)以长安城仙掌的孤耸和长门宫的冷寂,烘托大雁失群落魄的凄凉之景象。
(4)“须知” “岂逐”,作者运用呼告,表达对边地流民的深切叮嘱。
答案:(1)饱受骚扰、流离失所的边地人民
(2)全诗通过写边地人民的苦况,既有对人民的同情,又隐含着对朝廷未能抵抗强敌、安抚百姓的不满,表现了强烈的现实批判性。
(3)起烘托作用。诗人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清凉的月色映照着宫中孤耸的仙掌,在这静寂的画面上飘过孤雁飘渺的身影,失宠者幽居的长门宫,灯光暗淡,不时传来几声失群孤雁的哀鸣。这样就把大雁失群后那种凄凉的景象描写出来了。
(4)“须知”“岂逐”,既字面是对雁儿们的深情嘱咐,实质是对边地流民的劝慰与嘱咐,表达作者对流民的深切同情。
7.解析:“山顶千门”为什么开,从“一骑红尘”句可看出。山门被守门者早早地打开,可见唐玄宗对运送荔枝一事的极端重视。“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地面尘土飞扬。
答案:(1)“绣成堆”。骊山全景:广阔深远,林木葱茏,花草繁茂,宫殿楼阁耸立其间,宛如团团锦绣。语意双关的作用,既指骊山两旁的东绣岭、西绣岭,又形容骊山的美不胜收。
(2)为了让运送荔枝的专使进来,博得杨贵妃的一笑,说明了玄宗的荒淫好色、贵妃的恃宠而骄。
(3)“次第”是“依次”的意思,山门被守门者早早地打开,等候运送荔枝的专使的到来,可见唐玄宗对运送荔枝一事的极端重视,从而表现唐的荒淫和杨的骄逸。“红尘”写出了专使运送荔枝的速度飞快,使的地面尘土飞扬,目的是为了保证荔枝的新鲜。两个词语同时揭示主题,一“唱”一“和”,杜牧可谓炼字如神。
(4)说明了百姓专使的劳苦辛酸,帝王贵妃的骄奢淫逸,这样鲜明而且强烈的对比,暗含唐皇朝统治的行将就“墓”。
8.解析:对于成语的解释需要平时的积累,并能结合成语的最初意义记忆。诗中咏叹的主要人物是“项羽”,揭示了项羽兵败,自刎乌江的另一层意义,提出了诗人独到的认识。
答案:(1)比喻失败之后,集结力量,重新恢复势力。
(2)项羽乌江自刎 批判、惋惜
(3)不怕挫折能经受失败打击,即“败不馁”
(4)成就大事不可意气用事,应能忍辱负重,不为一时失败所挫,其中说明的“败不馁”道理,具有相当积极意义
9.解析:本题全面考查诗歌的赏析能力。抓住诗歌的抒情句子,剖析构思,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等。
答案:(1)承受。
(2)因为湘灵在月夜鼓瑟,从那二十五弦上弹出的音调,实在太凄清、太哀怨了!大雁的感情,简直承受不住,只好(早早地)飞回北方。
(3)本诗的第三句写湘灵(传说是帝舜的妃子)因思念帝舜而鼓瑟,苦调清音,如怨如慕。这首七绝把“湘灵鼓瑟”说成鸿雁早早地北归的原因,可谓构思新奇,想象丰富,笔法灵动,抒情婉转,以雁拟人,相与问答,言外有意,耐人寻味。
10.解析:联系背景提示分析。分析“舞破中原”的含义。
答案:(1)探使身后扬起的滚滚黄尘。
(2)探使从渔阳经由新丰飞马转回长安。象征着叛乱即将爆发的战争风云。
(3)耽于享乐、执迷不悟。
11.解析:从“壮士哀”“势难回”可以看出当时的形势,“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表达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的历史评价。
答案:(1)就算项羽回到江东,只怕也难以招集人马卷土重来。
(2)王安石从当时形势的角度,指出项羽已失去人心,“势难回”不会再有成功的希望。“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12、解析:⑤是总说;③中的“一生”紧扣①句中“从出生到老死”,所以③在①后;④句中有“一生”,此句在③后;“所以”和“由于”照应,⑥在④后;②句有 “相应于个体审美发展的阶段性”,因此应在⑥后。
答案:C
13、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