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3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3 14:42:1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辽宁省铁岭市中考历史模拟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在与西夏的交战中,宋朝节节败退,损失惨重。西夏虽在军事上屡屡获胜,但由于立国时间短,人力和物力有限,不少部落首领也反对再战。这描述的题所绘的四个是宋夏订立和约的(  )
A. 背景 B. 经过 C. 内容 D. 结果
2.根据如图思维导图,你认为空白处应该填写的起义是(  )
A. 陈胜、吴广起义 B. 黄巾起义 C. 金田起义 D. 武昌起义
3.丝绸之路不仅仅是交通路线,也是思想、文化等多方面进行碰撞与交流的途径,服饰文化在交流中发生了变异。变异服饰,往往也是古代社会制度和生活习俗变迁的一个标志。其统治措施有主动“变异服饰”内容的帝王是(  )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4.下面是某同学整理的历史笔记,划横线的位置适合填入的题目是(  )
主题:______
秦汉:造纸术、张仲景、华佗
魏晋:祖冲之、贾思勰
隋唐:赵州桥、雕版印刷术
宋元:活字印刷术
明清:《本草纲目》《农政全书》
A. 中国古代的制度演变 B. 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
C.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 D. 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
5.清朝制定了针对蒙古族、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的专门法规——《理藩院则例》《钦定西藏章程》《回疆则例》等,因俗而治。这些法规(  )
A. 形成了完整的法律体系 B. 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
C. 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 D.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
6.虽然唐诗提到“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但学者们长期认为秘色瓷最早诞生于五代;直到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了十多件秘色瓷,才最终印证了唐代就生产秘色瓷。这说明(  )
A. 诗歌真切地反映了历史现实 B. 唐朝瓷器制造业十分的发达
C. 文献史料更需要实物的印证 D. 只有实物史料才是真实历史
7.如图是我国对外开放进程示意图,②处应该填入的内容是(  )
A. 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B. 开放沿海城市
C. 开发上海浦东 D.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8.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之所以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是因为它(  )
A. 为民族独立发展奠定了基础 B. 确立了新型国家的基本架构
C.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 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9.照片定格历史瞬间。如图四幅照片最能体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A. 国共官兵英勇善战 B. 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
C. 国际的支援与帮助 D. 日本内部政权的瓦解投降
10.“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学习雷锋好榜样,毛主席的教导记心上,紧紧握住手中枪,努力学习天天向上”。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雷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被誉为(  )
A. “铁人” B. 党的好干部 C. 两弹元勋 D. 解放军好战士
11.2024年7月,上海博物馆“对话世界”文物艺术大展系列第四展开展,展览通过“法老的国度”“萨卡拉的秘密”“图坦卡蒙的时代”三个版块展开独立叙事,回顾被大河滋养的悠长岁月。这次展览揭秘了(  )
A. 古埃及文明 B. 两河流域文明 C. 古印度文明 D. 爱琴文明
12.《水浒传》第九十回中,燕青与李逵前往东京城看放华灯、火戏,两人听见勾栏内锣响,正是一人在讲评书,正说《三国志》关云长刮骨疗毒,听完后又去巷子里喝茶。结合所学判断他们去的地方在当时被称为(  )
A. 安西都护府 B. 市舶司 C. 瓦子 D. 军机处
13.1984年邓小平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经济特区后说:“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邓小平的这段讲话论述了经济特区(  )
A. 建立的条件 B. 发挥的作用 C. 发展的过程 D. 形成的格局
14.二战后,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下列发生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
A. 西欧国家逐渐走上联合之路
B. 1990年是非洲的独立年
C. 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苏联的扶持下改革成功
D. 二战后,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5.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熠熠生辉,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学上有大真,在伦理上有大善、在艺术上有大美。对“诸子百家熠熠生辉”的局面评价正确的是(  )
A. 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 古代中国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C. 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坚实基础 D. 历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
材料一:战国时期,新旧时代交替,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及在复杂的斗争中生存下去,各国都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变法。除了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韩国的申不害改革、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变法活动外,赵武灵王还实施“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各国变法都注重任用实干型人才,重视法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不同程度地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材料二: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则民用矣。凡战者,民之所恶也。能使民乐战者,王(wàng,指统治天下)。
——摘编自石磊译注《商君书 画策第十八》
材料三:战国后期,李冰主持在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据《华阳国志 蜀志》记载,都江堰建成后,“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材料四:战国时期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
材料五: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主张①“仁”与“礼”;②“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③加强中央集权。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指出战国时期各国竞相变法的时代背景。归纳各国变法的共同点。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写出商鞅变法中促使“民乐战”的措施。分析这一措施产生的影响。
(3) 结合所学,指出“天府”是何地。结合都江堰的作用与农耕技术的进步,简析这一地区成为沃野千里的“天府”的原因。
(4) 假如材料四中的人物到某电视台应聘节目主持人,按照他们的各自主张,你认为他们分别最应当去应聘哪个栏目?(填写序号)
栏目一《人与自然》: ______ 栏目二《法制在线》: ______ 栏目三《和平使者》: ______
(5) 材料五中,①、②、③的主张分别是谁提出的?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了学习西欧,跻身世界强国,彼得一世假扮水手,随使节团赴西欧考察,回国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材料二:日本在19世纪中期曾经是一个即将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国家。为救亡图强,进行了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其摆脱了民族危机。
材料三: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梁启超
(1) 材料一中“彼得一世”进行的改革对俄国有何积极影响?这场改革的弊端在后来的哪一事件中得到解决的?
(2) 材料二中的“改革”指哪一事件?美国在20世纪出现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什么?
(3) 材料三中“梁启超”在1898年领导了哪一改革?
(4) 通过以上材料,你对改革有何感悟?
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二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十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污蔑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国家主席刘少奇被污蔑为“叛徒、内奸、工贼”,被非法监禁、迫害致死,这是“文化大革命”中最大的一起冤案。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
(2) 根据材料二、写出中国共产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3) 材料三反映的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什么现象?
(4)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19.思想引波涛,历史掀巨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生活在城市中的市民积极投身到商品经济中,……他们的人身都是自由的。……因而,市民在从事商品经济的活动中,强烈地感受到独立个人的价值,感到自由、平等的可贵,感到占有财富的愉快。
——王乃耀《文艺复兴早期的佛罗伦萨经济之考察》
材料二:我们不应夸大仁慈的专制君主贯彻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所取得的实效,因为直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启蒙运动才大大地影响了欧洲的大众。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宣言》是极具实践性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宣言》奠定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了十月革命的伟大实践。……
——郝立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
请回答: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市民的感受”是受到了当时什么思想的影响?指出该思想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影响。
(2) 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大革命和启蒙运动之间的关系。
(3) 概括材料三中的“宣言”发表的意义。并依据材料内容,指出该纲领性文献的特点。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思想变革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1.【答案】A
2.【答案】A
3.【答案】C
4.【答案】D
5.【答案】D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D
9.【答案】B
10.【答案】D
11.【答案】A
12.【答案】C
13.【答案】B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小题1】(1)时代背景:战国时期,兼并战争连绵不断,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各诸侯国统治者实行变法改革。共同点:注重实干型人才;重视法治;都产生了积极的成效(或:实现富国强兵,推动了封建化进程)。
【小题2】(2)措施:奖励军功。影响: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小题3】(3)成都平原。都江堰消除了水患,灌溉了农田,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小题4】(4)栏目一《人与自然》:②;栏目二《法制在线》:③;栏目三《和平使者》:①。
【小题5】(5)孔子、孟子、韩非子。
17.【答案】【小题1】(1)材料一中“彼得一世”进行的改革对俄国的积极影响是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这场改革的弊端在后来的1861年农奴制改革中得到解决。
(2)材料二中的“改革”指日本明治维新。从1868年起,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美国在20世纪出现的“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罗斯福新政。1933年3月,富兰克林 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大危机,罗斯福一上任,就宣布实施新政,采用国家干预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材料三中“梁启超”在1898年领导了戊戌变法。在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推动下,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随后,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诏令,主要内容有: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等。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4)通过以上材料,我对改革的感悟是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故答案为:
(4)通过以上材料可知,我对改革的感悟是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1)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1861年农奴制改革。
(2)明治维新;罗斯福新政。
(3)戊戌变法。
(4)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
【小题2】
【小题3】
【小题4】
18.【答案】【小题1】措施:进行土地改革;编制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或三大改造)。
【小题2】失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小题3】现象: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小题4】认识:经济建设要遵循客观规律;政策的制定要符合国情,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必须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19.【答案】【小题1】人文主义思想;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的核心思想,文艺复兴运动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小题2】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小题3】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极具实践性。
【小题4】思想变革推动社会发展,社会发展促进思想变革。
第2页,共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