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历史最后一模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历史最后一模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3 15:03: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辽宁省沈阳市中考历史最后一模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30分。
1.2023年4月,法国总统马克龙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中法双方达成一系列合作协议。这一事件(  )
A. 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B. 实践了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C. 深化了中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D. 表明了中法携手合作谋求互利共赢
2.杨善群教授指出,西周实行这一地方制度的目的是“建立藩屏,卫护王室;稳定政局,镇抚名(民)族;抵御外侮,巩固边防。”这一“地方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世袭制
3.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汉武帝实行“郡国并行制和内外朝制”;孝文帝“采用汉例,习儒家经典”;武则天“设武举、开股试”;清雍正“以军机处取代议政王大臣会议”。历代帝王这样做的目的是(  )
A. 为了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 B. 为了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C. 为了预防官员的贪污腐败 D. 为了推进各民族融合发展
4.诗歌往往能反映出历史上重大历史事件或重要历史现象。下列诗句与历史事件或现象对应正确的是(  )
A.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陈桥兵变
B.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玄奘西行
C.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南宋偏安
D. 一片至诚志不移,西取正果千古颂。——安史之乱
5.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调、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  )
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 B. 中华文化的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
C.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的兼容性 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6.丝绸之路上的青花瓷是中华文明与阿拉伯文明交流的见证。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托普卡比宫有40件元青花,伊朗德黑兰考古博物馆陈列32件,红海海域沉船挖掘出53件残器,埃及福斯塔特有40-50件残片。这些可以用来佐证元朝(  )
A. 对外贸易比较发达 B. 统治疆域较为辽阔 C. 对外关系封闭保守 D. 元朝科技领先世界
7.197月,许多军战舍不得摘下带有五八角,不愿换上佩青天白日的黄军帽.刘承道:“这帽徽虽白的,可我们的心永远是红的!同志们为了救中国暂时和红军帽别吧!救中国”的含是( )
A. 开赴北伐场 B. 建立农命根据地 C. 利结束长征 D. 国共作抗击日寇
8.下列可以用于研究新中国成立的一手史料的是(  )
A. 油画《开国大典》 B. 著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
C. 电影《建国伟业》 D. 记者当时所拍照片
9.如表为罗马共和国时期的政权组成。据此可知,罗马共和国(  )
机构 权力
执政官 由两人共同担任,全体公民选举产生,主持公民大会和元老院
元老院 由卸任高级官员组成,终身任职,负责向官员提出建议
公民大会 有权立法、宣战、媾和与审判,召开和表决受元老院限制
A. 执政官掌握国家最高权力 B. 官职的设置具有法治色彩
C. 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 D. 强调保护平民阶层的利益
10.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当时,大学享有的特权不包括(  )
A. 免赋税特权 B. 司法特权 C. 教育自主权 D. 宗教信仰选择权
11.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从646年开始日本进行大化改新 B. 但丁的代表作是《神曲》
C. 殖民者从事贩卖非洲黑奴活动 D.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水平
12.7世纪中期日本孝德天皇颁布诏书,借助中国隋唐制度文化开始推行大化改新,推动日本社会飞速发展。下列改革内容最有利于当时日本经济发展的是(  )
A. 每隔六年授田一次 B. 设国、郡、里三级
C. 推行幕府统治 D. 建立庄园,不输不入
13.“开足马力,全速前进”是一幅宣传1930年苏联经济政策的画作的标题。如果给这幅画作添加一个副标题,最恰当的应是(  )
A. 全面落实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坚决粉碎外国势力的武装干涉
C. 大力推动私营中小企业发展 D. 争取提前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
14.罗马尼亚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塞维林表示,在经济上“中国提出了一种不同方案,确保政府与市场、劳动与资本、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平衡。”这体现了(  )
A. 中国道路的探索 B. 对外开放的格局 C. 民族团结的气象 D. 大国外交的自信
15.海上格局指主要海洋强国间的海上力量对比状况。如表反映了21世纪以前的海上格局演变,观察表格内容,下列说法有误的是(  )
时期 格局特征 格局转换 关键变量1 关键变量2
1500年之前 无极(区域格局) 区域战争、慢速 指南针、火炮、造纸术、三桅帆船 丛林法则习惯法
1500—2000年 单极 洲际战争、快速 蒸汽动力及燃气轮机、现代火炮、无线电、导弹、核武器 民族国家体系海洋自由
A. 海上格局的区域化特征更加明显 B. 海上格局演变速度加快,走向单极
C. 科学技术是格局演变的重要变量 D. 民族国家的发展推动格局的演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40分。
16.三千多年前,“中国”被镌刻于方寸之间;三千多年后,“中国”成为中华儿女自信、自豪的源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物中的“中国”】
图一 陕西宝鸡出土的西周青铜器“何尊”上刻有四个字“宅兹中国”,意思是“我要以此为中心,统治天下”,这是“中国”二字被发现的最早的考古学证据。
图二 玉玺是历朝皇帝权力的象征。从玉玺中可以看出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历史当中呈现的悠久文化。
(1) 图一中西周“宅兹中国”统治天下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图二中玉玺所体现的皇权至高无上源于秦朝开创的什么体制?
【数轴中的“中国”】
(2) 通过时间轴可以看出中国朝代更替频繁,但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图片中结束分完成统一的AB两个政权分别是什么?民族交融有利于国家统一,请写出C朝促进民族交融的改革。
【地图中的“中国”】
(3)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不断变化,根据地图回答:图四秦朝为了巩固统一在地方实行什么管理制度?图五:西汉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采取了什么措施?
【文献中的“中国”】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中央统治者,为了有效地维系“大一统”,都对统治思想进行了选择,用以规范、整齐全国上下的思想。……(秦汉以后)即使是在分裂割据的年代里,追求统一仍始终是各族统治者和民众的共同政治理念和奋斗目标。
——黄朴民《“大一统”之梦) 材料二: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时期,也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政治上,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巩固。经济上,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民族关系上,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
——乔嫦美《秦皇汉武奠基大统
(4) 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秦汉时期“用以规范、整齐思想”的措施分别是什么?并谈一谈秦始皇和汉武帝的治国措施对我国社会发展有什么共同影响?
【我们的中国】
(5) 我们的中国有上下五千年历史,她的发展历程是一首各民族交融汇聚成的“多元一体”的史诗。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一谈促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因素有哪些?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有虚君之共和政体……尽有共和之利而无其争乱之弊,岂非最为法良意美者乎?
——摘编自汤志钧《康有为政论集》
材料二:中国革命之目的,系欲建立共和政府,效法美国……美国共和政体甚合中国之用。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材料三: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成立了第一个共和国——中华民国。但建设民主政治的努力却一再遭到挫折。人们曾经为告别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欢欣鼓舞,但是在效仿西方实施共和制度时并没有显示出民主政治的优异。政治秩序日趋混乱,以致人民大失所望。
(1) 材料一中“虚君之共和政体”是何政体?该政体的实行有何好处?
(2) 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的思想。在此思想的指导下,他进行了怎样的努力?
(3) 如果你是当时的一位爱国人士,你会选择哪一政治制度?请结合史实说明理由。
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在向社会主义过渡中,我们党创造了一系列适合中国特点的过渡形式。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目标模式方面,虽然还是以苏联为榜样,但在具体道路方面,却有着中国自己的鲜明特点,从而用新的实践和经验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在遵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中推进的三大改造,使我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建立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在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还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正式确立,是中国政治制度的一次伟大变革。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基本制度在中国大地逐步建立起来了。
——摘编自尹建军《社会主义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实践》
(1) 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场景反映了我国对农业、手工业采取社会主义改造的共同方式是什么?图三所反映的事件在发生过程中采取了哪一创举?
(2) 我国于哪一年迈入了社会主义社会?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我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举措中得到的经验。
19.在人类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是全新的模式,它经历了艰难的探索历程。某校九年级(3)班以“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为主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进来。
【理论到实践】
材料一:
【艰难的探索】
材料二:以下为1913-1937年俄国(苏联)工业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世界及欧洲的排名表:
1913年 1928年 1932年 1937年
世界 世界 世界 欧洲 世界 欧洲
工业生产总值 5 5 3 2 2 1
机器制造业 4 4 2 1 2 1
石油 2 3 2 1 2 1
【认识的变化】
材料三:1920年,英国作家威尔斯第一次去苏联的时候,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表示出对社会主义的怀疑。1934年,他第二次到苏联的时候,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家们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
(1) 材料一的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对“社会主义运动”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 材料二反映俄国(苏联)工业呈现出怎样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表中1928年后苏联工业产值排名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由材料三内容可知,威尔斯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美国学习苏联的代表事件,以及美国政府是如何“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的。
1.【答案】D
2.【答案】B
3.【答案】B
4.【答案】C
5.【答案】C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D
9.【答案】C
10.【答案】D
11.【答案】D
12.【答案】A
13.【答案】D
14.【答案】A
15.【答案】A
16.【答案】【小题1】分封制;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小题2】A秦朝;B西晋;北魏孝文帝改革。
【小题3】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小题4】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尊崇儒术”。都有利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小题5】民族交融,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答对一点即可)
17.【答案】【小题1】君主立宪制。享有共和的好处,并且可以祛除争乱。
【小题2】通过革命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三权分立政体)。努力:成立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提出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
【小题3】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理由:和守旧势力妥协,有利于实现国家的平稳过渡,如建立君主立宪制后的英国。政治制度:民主共和制;理由:严重打击了封建势力,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国民不允许出现新的皇帝如袁世凯复辟马上被打倒。
18.【答案】【小题1】成立生产合作社;赎买政策。
【小题2】1956年。经验:社会变革要有创新精神;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变革可借鉴他国成功的经验,更要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要坚持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经济制度变革要与政治制度相适应;社会变革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社会变革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答其中三点即可)
19.【答案】【小题1】贡献:《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或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变为科学);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或社会主义理论变成实践);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或社会主义由理想变为现实)。
【小题2】趋势:整体呈上升趋势;主要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积极作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小题3】变化:从怀疑到赞赏;代表事件:罗斯福新政;理解: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