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专题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晚唐诗歌的基本风貌。
2、重点鉴赏“小李杜”的诗作,初步了解其诗歌风格。
3、就李商隐的“无题”或杜牧的咏史怀古诗作专题探究,写出赏析文章。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
大唐帝国尽管日薄西山,晚唐诗歌在气象格局上虽然也已经失去了盛唐诗歌的大气磅礴,但晚唐诗人们在中唐创新求变的基础上继续掘进,诗国仍然是一派绚丽灿烂的景象,出现了许多成就突出的诗人。杜牧、李商隐便是晚唐诗人群体中的杰出代表。
杜牧的诗清新俊逸,雄姿英发,于拗折峭健之中现风华掩映之美;李商隐的诗构思缜密,深情缅邈,辞藻精丽。他们都以自己的独特成就为诗坛增添了光辉。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概述)
晚唐诗歌主要有三种境界:
1、随着时代盛衰的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势由张扬转为收敛。
2、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舒展变得精致工细。
3、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世界索取转为更多地向内心体验搜寻。
无题二首 (其一)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诗人,字义山,号玉谿(xī)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泌Bì阳)人。与杜牧齐名,世称“小李杜”,又与温庭筠(yún)齐名,世称“温李”,为朦胧诗鼻祖。
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哀怨的基调和迷离的意境是李商隐诗歌突出的特点。
李商隐与李贺,都是唐室宗亲,但因年代久远,家境已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忘家恩,放利偷合”而受牛党排挤。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终年四十六岁。
整体感知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你认为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呢?
明确:相思之情
颈联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
女子晓镜梳妆,抚鬓自伤,唯恐青春不再,衰老降临,面对皎洁的月色,夜不成寐,吟诗遣怀,但愁怀深重,愈发感到环境的凄凉,月光的寒冷,心情也更趋暗淡。
形象:因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
女主人坐卧不安,那另一方的内心又是如何的呢?
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 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她的下落,既表达了对心爱之人的劝慰之情,也倾诉了自己绝对没有放弃,哪怕是稍纵即逝的再次相见,哪怕只有一线的希望,抒情主人公都有恒心与决心与之相见。
这个寄希望于使者的结尾,并没有改变“相见时难”的痛苦境遇,不过是无望中的希望,前途依旧渺茫.诗写完了,抒情主人公的痛苦与追求还将继续下去.
这种相思之难其实照应了诗中的哪一句?
“相见时难别亦难”
还通过什么方法表现离别之情?
“东风无力百花残”(先述离情,后描悲景)
选用了哪些意象,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无力的东风,残败凋零的百花,交代离别时间,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意境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颔联连设两喻两个意象的出现,极为熨贴。“春蚕”自然承上,并用“蚕吐丝”、“蜡流泪”巧妙比喻,用“丝”谐音“思”,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传达出刻骨铭心、生死不渝的儿女至情。缠绵悱恻,炽热浓郁,成为表达坚贞不渝的爱情的千古名句。
诗人描写了忠贞不渝,至死不变的爱情,并以“春蚕”、“蜡炬”来比喻呕心沥血至死不移的深情。缠绵悱测,刻骨铭心,构思精巧,比喻贴切,优美精辟,撼人心弦。
⑴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
⑵新意: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
现在人们赋予“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什么样的新意?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写对昨夜相知相会而今日很快分离的情人的思念之情。
主旨:情人离愁
让我们再以译读的方式来领略一下这首“爱情的绝唱”——
你我的相见是多么的难得,犹如百花盛开须得期遇着春风一度;
你我的离别却又那么难舍,好似东风无力想要挽留住百花凋残。
我对你的思念啊,就像那春蚕吐丝,不死则绵延无尽、哪有绝期?
我想你的泪流啊,就像那蜡炬燃烧,不灭则长流不止、怎会停息?
你早起对镜梳妆时的慵容,是否有着容颜转变的愁虑;
你夜晚对月低吟时的孤影,怎经得起清辉遍洒的冷寒。
虽说此去蓬莱仙山的路途并不遥远啊,
我却只能烦请殷勤的青鸟去代为探候!
商 隐 诗 风
李商隐诗歌的基本风格是情深词婉,婉丽中时带沉郁,流美中不失厚重,对后世的诗坛和词坛影响很深。
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或以诗中两字做为此类诗的题目,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感慨。
作为朦胧诗的鼻祖,李商隐的七律常用回环往复的咏叹来渲染某种情绪,而很少讲述具体的事实,叫人难于把握。他喜欢用典,但又只是用来制造气氛,牵引情绪,就是知道了典故的出处,也很难搞清他到底想说什么,增加了人们理解的难度。
无题诗是李商隐独创的抒情诗体,也是他在唐诗发展中最大的贡献之一。
晚唐诗人李商隐最为人传诵的,是他以无题为名的爱情诗,他的无题诗具有“朦胧”的特点,旨意隐秘。关于无题诗的内容和作意,主要说法有两种,即寄托说和爱情说。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比”的手法
双关
押an韵
颈联:
颈联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
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无题
昨夜星辰昨夜风, 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 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 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 走马兰台类转蓬。
赏析: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为千载名句,写情人间虽难随时相会,日日厮守,但心心相印,写出了甜蜜与痛苦相交织的爱情。
运用新奇而贴切的比喻。前句暗示爱情受阻隔,是常语翻新。后句比喻相爱的双方心灵相通,则完全是诗人的独创和巧思。这种联想更带有象征色彩。诗人要表达的不单单是爱情间隔的苦闷或心灵契合的喜悦,而是间隔中契合、苦闷中欣喜、寂寞中的安慰。
李商隐诗歌名句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锦瑟》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 《登乐游原》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
人生何处不离群? 世路干戈惜暂分
刘郎已恨蓬山远, 更隔蓬山一万重。
这首诗是描写爱情相思最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千百年来其影响巨大深远。颔联以“春蚕”“蜡烛”一对最有表现力的比喻来抒写强烈的相思和至死不渝的爱情,这是全诗最精彩的部分,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这种忠贞的感情是一种高尚的精神,不管是对爱情、对友情、对工作、对事业都需要的。
全诗构思巧妙,想象细致入微,比喻精确得当,语言生动精辟、意境优美,如同一支动人的歌,久久留在读者的心上。
小结
谢谢大家
欣赏《别亦难》
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