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课时3化学平衡的移动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2.2 课时3化学平衡的移动 同步学案(含答案) 2025-2026学年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7-14 11:11:3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时3 化学平衡的移动
学习目标
1. 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能概括平衡移动的规律。
2. 理解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能够运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对可逆反应的化学平衡移动进行判断。
3. 理解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活动方案
实验一:已知在K2Cr2O7的溶液中存在着如下平衡:Cr2O(橙色)+H2O 2CrO(黄色)+2H+。取两支试管各加入5 mL 0.1 mol/L K2Cr2O7溶液,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完成实验。
编号 1 2
步骤 滴加3~10滴浓硫酸 滴加10~20滴6 mol/L NaOH
现象
结论
实验二:向盛有5 mL 0.005 mol/L FeCl3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 mL 0.01 mol/L KSCN溶液,溶液呈红色。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存在下述平衡:Fe3++3SCN- Fe(SCN)3。
将上述溶液均分于a、b、c三支试管中;然后按下表步骤操作进行实验,观察试管b、c中溶液颜色变化,并均与试管a进行对比。
编号 b c
步骤(1) 滴加4滴饱和FeCl3溶液 滴加4滴1 mol/L KSCN溶液
现象
步骤(2) 向上述试管中滴加0.01 mol/L NaOH溶液3~5滴 向上述试管中加入少量还原性铁粉
现象
结论
根据上述实验,概括改变浓度时,平衡将如何移动?
1. 充有NO2的大针筒(用橡皮帽塞住)内存在下列平衡:2NO2(g) N2O4(g)。
(红棕色) (无色)
按下列步骤完成实验,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1) 快速推动针筒活塞。  
(2) 快速拉动针筒活塞。
2. 根据下表中所提供的信息(温度均为500 ℃),结合上述实验,得出结论。
反应 N2(g)+3H2(g) 2NH3(g) H2(g)+I2(g) 2HI(g)
压强/105Pa 200 400 200 400
产物体积分数 0.189 0.322 体积分数不变
结论
1. 完成下列实验,探究温度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影响。
已知2NO2(g) N2O4(g) ΔH<0。
如图所示,将NO2球浸泡在冰水和热水中,观察颜色与常温时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编号 1 2
步骤 冰水 热水
现象
2. 根据上述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 用自己的话,将上述三种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统一起来。1888年,法国科学家勒夏特列发现了这一原理,与你所“发现”的平衡移动原理相对照。
2. 上述原理与根据平衡常数和浓度商比较所得出的化学反应进行方向是否一致?
3.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N2(g)+3H2(g) 2NH3(g),达到平衡状态。
(1) 保持温度、容积不变,再充入少量He。容器内压强增大,但平衡不移动。我们可以利用什么规律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2) 保持温度、容器压强不变,再充入少量He。容器体积增大,压强不变,平衡会移动吗?如果移动向哪个方向?
(3) 如果向平衡后的容器中加入催化剂,平衡会移动吗?
4. 我们应如何正确使用勒夏特列原理或根据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
1. 下列反应达到化学平衡后,加压或降温都能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是(  )
A. SO2(g)+NO2(g) SO3(g)+NO(g) ΔH<0
B. C(s)+CO2(g) 2CO(g) ΔH>0
C. 4NH3(g)+5O2(g) 4NO(g)+6H2O(g) ΔH<0
D. 2CO(g)+O2(g) 2CO2(g) ΔH<0
2. 某温度下,体积一定的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可逆反应:C(s)+CO2(g) 2CO(g) ΔH>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加入少量C,逆反应速率增大
B. 升高温度,平衡逆向移动
C. 平衡后加入C,上述反应的ΔH增大
D. 当容器中气体压强不变时,反应达到平衡状态
3. 温度一定时,向体积为2 L恒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0.2 mol SO2和0.1 mol O2充分反应后,测得平衡时容器中SO3的物质的量为0.18 mol。若将容器的体积改为1 L,其他条件不变,则关于平衡时SO3的物质的量浓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等于0.18 mol/L B. 等于0.09 mol/L
C. 大于0.18 mol/L D. 小于0.18 mol/L
4. 工业上制备纯硅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如下:
SiCl4(g)+2H2(g) Si(s)+4HCl(g) ΔH=Q kJ/mol(Q>0)
一定条件下,将一定量的反应物通入密闭容器进行以上的反应,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若反应过程中增大压强,则能提高SiCl4的转化率
B. 若开始时SiCl4为1 mol,则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吸收热量Q kJ
C. 若反应过程中向容器中充入氦气并保持容器体积不变,容器内压强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 若温度T1、T2(T1>T2)下的平衡常数分别为K1、K2,则K1>K2
5. 在地壳内,深度每增加1 km,压强大约增加25 250 kPa~30 300 kPa,在这样的压强下,对固体物质的平衡会发生较大影响。如:
        CaAl2Si2O8 +Mg2SiO4 CaMg2Al2Si3O12
(钙长石) (镁橄榄石) (钙镁石榴子石)
摩尔质量/(g/mol) 278   140.6   418.6
密度/(g/cm3)   2.70   3.22   3.50
地壳深度增加时,有利于(  )
A. 钙长石生成 B. 镁橄榄石生成
C. 钙长石和镁橄榄石共存 D. 钙镁石榴子石生成
6. 汽车尾气净化中的一个反应如下:
NO(g)+CO(g) N2(g)+CO2(g) ΔH=-373.4 kJ/mol
在恒容的密闭容器中,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改变某一条件,下列示意图正确的是(  )
A B C D
课时3 化学平衡的移动
【活动方案】
活动一:
实验一:溶液橙色加深 溶液黄色加深
增大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减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
实验二:红色加深 红色加深 红色变浅 红色变浅
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小反应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物质浓度,平衡向减小该物质浓度的方向进行;减小物质浓度,平衡向增大该物质浓度的方向进行。
活动二:
1 (1) 针筒内气体的颜色先变深,后变浅(比原来深)。
(2) 针筒内气体的颜色先变浅,后变深(比原来浅)。
2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压强(体积缩小),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减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体积增大),平衡向气体分子数增大的方向移动。对于前后气体分子数不变的反应,改变压强,平衡不移动
活动三:
1 红棕色变浅 红棕色加深
2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
活动四:
1 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因素(如温度、压强及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浓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2 一致。
3 (1) 可以用平衡常数(K)和浓度商(Q)的关系进行分析,因为容器体积不变,则各物质的浓度未发生变化,Q=K,则平衡不移动。
(2) 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因为此时Q>K。
(3) 各物质的浓度未发生变化,Q=K,平衡不移动。
4 勒夏特列原理适用于大多数情况下反应进行方向的判断,而根据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来判断平衡的移动方向则是所有情况下的准确方法。一般情况下,用勒夏特列原理比较方便,特殊情况下,用平衡常数和浓度商的关系来判断更准确。
【课堂反馈】
1 B 2 D 3 C 4 D 5 D 6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