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江西省萍乡市七年级语文上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江西省萍乡市七年级语文上期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09:55: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考试卷(含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一)语言知识(8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酝酿(niàng) 黄晕(yùn) 发髻(jì) 静谧(mì)
B. 粗犷(kuàng) 贮蓄(zhù) 澄清(chéng) 莅临(lì)
C. 吝啬(lìn) 淅沥(xī) 抖擞(sǒu) 棱镜(léng)
D. 碣石(jié) 竦峙(sǒng) 萧瑟(sè) 沧海(cāng)
2. 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朗润 烘托 烂漫 花枝招展
B. 健壮 喉咙 骄媚 呼朋引伴
C. 地毯 慈善 肌肤 迫不急待
D. 捷毛 屋檐 干涩 各得其所
3.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辩论会上,他咄咄逼人的气势让对方哑口无言。
B. 春天来了,大明湖畔的花草长得花枝招展。
C. 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解放军战士喜出望外地投入到抢险中。
D. 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 通过阅读《济南的冬天》,使我领略到了老舍笔下温晴的冬日。
B. 能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升语文素养的关键。
C. 秋天的校园,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收获的季节。
D. 他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意见,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二)诗文积累(12分)
5. 古诗文默写(8分)
(1) 水何澹澹,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 ________________,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论语>十二章》中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名著阅读(4分)
《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深情回忆了他的两位老师:寿镜吾先生和藤野先生。请结合具体篇目内容,简要分析其中一位老师对鲁迅产生的影响。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阅读下面古诗,完成7-8题(6分)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7. 这首诗描绘了哪几处地点?展现了怎样的行踪轨迹?(3分)
8.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中的“入”和“流”有何妙处?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赏析。(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0分)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①,小车无軏②,其何以行之哉?” (《论语·为政》)
【注释】①輗(ní):大车辕端与横木相接的关键。②軏(yuè):小车辕端与横木相接的关键。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 太丘舍去 __________ (2) 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__
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友人惭,下车引之。
11. 结合【甲】文内容,分析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的合理性。(3分)
12. 【乙】文中孔子用“輗”和“軏”作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请结合【甲】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一道理的理解。(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阅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段,完成13-16题(12分)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13. 选文第一段从哪些感官角度描写百草园的景物?请结合具体词句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14. 分析“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2分)
15. 作者在叙述冬天捕鸟过程时,使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词的运用有何好处?(3分)
16. 结合选段内容,探究作者在百草园中获得了哪些乐趣?这些描写体现了儿童怎样的心理特点?(3分)
(二)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12分)
老屋的灯光
文/李娟
①老屋的灯光是昏黄的,像一枚温润的旧玉,静静地嵌在乡村的夜色里。它不亮,却足以穿透黑暗,为晚归的人指明家的方向。
②这灯光是从一扇糊着毛边纸的木格窗棂里透出来的。窗纸早已泛黄,甚至有些地方被油烟熏成了褐色,灯光便从那些更薄弱的缝隙里努力地挤出来,在窗外的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灯下,常坐着母亲。她或是就着光纳着似乎永远也纳不完的鞋底,或是缝补着我们因淘气而撕破的衣裳。她的影子被灯光拉得很长,映在身后的土墙上,微微晃动。
③灯光里氤氲着烟火的气息。灶膛里柴草燃烧的噼啪声,铁锅里饭菜咕嘟的声响,混合着灯芯燃烧时细微的滋滋声,构成了童年夜晚最安心的背景音。那灯光仿佛有温度,能驱散深秋的寒凉,也能烘干被雨水打湿的衣裳和心情。当我在外面疯跑了一天,带着满身的泥汗和疲惫推开家门,一头撞进这片昏黄的光晕里时,心便立刻沉静下来,像漂泊的小船驶进了宁静的港湾。
④后来,我离开了乡村,住进了灯火通明的城市。城市的夜晚是亮的,霓虹闪烁,路灯如昼,把黑夜照得如同白昼。然而,在这些明亮的光影里,我却常常感到一种无所适从的眩晕。它们太亮,太冷,太匆忙,缺少了老屋灯光里那份沉淀的暖意和从容的等待。
⑤老屋的灯光,是根植在记忆深处的温暖符号。它微弱,却恒久;它朴素,却深情。它不仅仅是一束照亮黑暗的光,更是母亲无言守候的目光,是家在游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无论我走多远,只要想起那窗棂里透出的昏黄,心头便会涌起一股踏实的力量。
17. 文章围绕“老屋的灯光”主要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简要概括。(3分)
18. 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灯光便从那些更薄弱的缝隙里努力地挤出来……
19. 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效果。(3分)
当我在外面疯跑了一天,带着满身的泥汗和疲惫推开家门,一头撞进这片昏黄的光晕里时,心便立刻沉静下来,像漂泊的小船驶进了宁静的港湾。
20. 结合全文,探究文章结尾段中“老屋的灯光……是家在游子心中永不熄灭的灯塔”的深刻含义。(3分)
四、写作(40分)
(一)片段写作(10分)
21. 请运用至少两种感官描写(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描写你熟悉的一个秋日场景(如校园一角、公园小径、田野等),要求语言生动,100字左右。
(二)作文(30分)
22. 题目:那声音,常在心田
要求:①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写一篇记叙文;② 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 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一)语言知识(8分)
1. (2分) C (A项“犷”应读guǎng,B项“犷”应读guǎng,D项无误)
2. (2分) A (B项“骄媚”应为“娇媚”,C项“迫不急待”应为“迫不及待”,D项“捷毛”应为“睫毛”)
3. (2分) A (B项“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艳丽,不用于花草;C项“喜出望外”指遇到意外喜事特别高兴,与抢险情境不符;D项“不耻下问”指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用于学生向老师请教不当)
4. (2分) D (A项缺主语,删掉“通过”或“使”;B项两面对一面,删掉“能否”;C项主宾搭配不当,“校园”不能是“季节”)
(二)诗文积累(12分)
5. (8分) (1) 山岛竦峙 (2) 杨花落尽子规啼 (3)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6. (4分) 示例1:寿镜吾先生(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方正、质朴、博学,虽然教学方式比较传统(如让学生死记硬背),但他对学生的宽容(如允许学生在后园玩耍)和对学问的严谨态度,给童年鲁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基础。示例2: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他严谨治学(如一丝不苟地修改鲁迅的解剖图),毫无民族偏见,真诚关心来自弱国学生的学业与成长。他的高尚人格深深影响了鲁迅,使鲁迅感受到超越国界的温暖与力量,也激励着鲁迅的爱国情怀与奋斗精神。(任选一位老师,结合篇目内容1分,分析影响2分,表达1分)
二、古诗文阅读(16分)
(一)(6分)
7. (3分) 描绘了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至少写出4处,1分)。展现了诗人乘舟从峨眉山附近的清溪驿出发,沿平羌江(青衣江)东下,经渝州(重庆)向三峡进发的行踪轨迹(2分,意思对即可)。
8. (3分) “入”字描绘了月影映入江水的动态景象(1分);“流”字则赋予静止的月影以动感,仿佛月影随着江水流动(1分)。二字生动地写出了月映清江、随波荡漾的优美意境(1分)。
(二)(10分)
9. (2分) (1) 离开 (2) 回头看
10. (2分) 友人(听了)感到惭愧,走下车来拉他(元方)。(“惭”、“引”各1分)
11. (3分) 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有其合理性(1分)。友人不仅失信(“日中不至”),更当着他的面辱骂其父(“非人哉”、“相委而去”),这是严重的失礼行为(1分)。元方作为孩童,以果断的拒绝维护了自己和父亲的尊严,体现了他的率直与是非分明(1分)。(意思对即可)
12. (3分) 孔子用輗和軏比喻“信”对于人的重要性,就像輗軏之于车一样,是立身行事的根本(关键)(1分)。【甲】文中友人因失信(未按时赴约)而受到元方的批评,并最终自惭,印证了“人无信不立”的道理(1分)。孔子的话深刻说明了诚信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失信将寸步难行(1分)。(意思对即可)
三、现代文阅读(24分)
(一)(12分)
13. (4分) ① 视觉:如“碧绿的菜畦”、“紫红的桑椹”、“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描绘出百草园景物的丰富色彩与形态(2分)。② 听觉:如“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写出声音的悦耳动听(1分)。③ 触觉:如“光滑的石井栏”、“按住它的脊梁”,写出具体的触感(1分)。④ 味觉:如“又酸又甜”,写出覆盆子的味道(1分)。(答出任意两点并分析得满分)
14. (2分) 作用:① 承上启下(过渡)。用“不必说…也不必说…”宕开笔墨写整体,再用“单是…”聚焦局部(1分)。② 突出强调泥墙根一带趣味无穷,引发读者兴趣(1分)。
15. (3分) 动词: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至少写出4个,1分)。好处:① 准确、生动、有序地再现了捕鸟的全过程(1分)。② 体现了儿童对此事的熟悉、专注和操作时的小心翼翼,充满童趣(1分)。
16. (3分) 乐趣:① 观察自然动植物之趣(如看鸣蝉、黄蜂、叫天子,翻断砖找虫子)(1分)。② 探索实践之趣(如拔何首乌、摘覆盆子)(1分)。③ 冬季捕鸟之趣(1分)。心理特点:对大自然充满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天真活泼,自由快乐(答出“好奇、探索、快乐”等核心词即可得1分)。
(二)(12分)
17. (3分) ① 昏黄灯光下母亲劳作的身影(1分)。② 灯光笼罩下充满烟火气息的温馨家庭生活(1分)。③ 灯光给晚归的孩子带来的温暖与安心(1分)。④ 城市明亮灯光与老屋灯光的对比(1分)。(答出任意三点得满分)
18. (3分) “努力地挤”运用了拟人手法(1分),赋予灯光以人的情态(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光穿透老旧窗纸的顽强,也象征着母亲在艰苦环境中对家庭、对子女默默付出的坚韧和执着(1分)。
19. (3分) 比喻(1分)。将“一头撞进昏黄光晕时的心”比作“漂泊小船驶进宁静港湾”(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屋灯光(家)给疲惫归来的“我”带来的无比安心、温暖和归属感(1分)。
20. (3分) 深刻含义:老屋的灯光不仅指实际的光亮(1分),更是象征了家的温暖、母亲的守候与深沉的爱(1分)。它代表着精神家园的归宿,是游子无论身处何方都心之所向、汲取力量的精神支柱和情感寄托(1分)。
四、写作(40分)
(一)片段写作(10分)
21. (10分) 评分标准:
① 能运用两种及以上感官描写(4分)。
② 场景集中,描写具体、生动(4分)。
③ 语言流畅,符合字数要求(2分)。
示例(仅供参考):秋风掠过校园的梧桐道(触觉),金黄的叶片簌簌飘落,铺成一条厚实松软的地毯(视觉)。踩上去,沙沙作响(听觉),是秋天特有的韵律。空气中弥漫着清冷的草木气息(嗅觉),偶尔夹杂着远处桂花若有若无的甜香(嗅觉),深吸一口,肺腑间满是秋的凉意与澄澈(触觉/感受)。
(二)作文(30分)
22. (30分) 评分标准(参考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① 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内容充实(10-12分)。
② 感情真挚,描写具体生动(8-10分)。
③ 结构严谨,条理清晰(5-6分)。
④ 语言流畅,文面整洁(3-4分)。
⑤ 有创意或文采酌情加分。
注:“那声音”应具体可感(如叮咛、教诲、自然之声、音乐等),并能写出其“常在心田”的原因(触动、影响、启迪等)。重点考查选材、立意、描写、情感表达。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