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四升五语文专项复习卷】考点13:古诗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暑期四升五语文专项复习卷】考点13:古诗文阅读理解(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7.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10:28: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暑期四升五语文专项复习卷(统编版)
13—古诗文阅读理解
1、古诗词阅读。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 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1)“清平乐”中“乐”的读音是( ) , “亡赖”的“亡”读音是 ( ) 。
(2)这首词描绘了 、 、 等景物,让我们感受到村庄的清新优美。
(3)这家的三个小孩分别在做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最喜小儿亡赖 从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理解。
小儿垂钓
(唐) 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 侧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问遥招手, 怕得鱼惊不应人。
(1)下列各句中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应: 应该。 B.借问: 向人打听。
C.垂纶: 钓鱼。 纶: 钓鱼用的丝线。 D.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2)选择正确的读音。
草映身 ( ) A. yìn B. yìng
蓬头 ( ) A. Póng B. péng
(3)这首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钓娃形象 ( ) (多选题)
A. 幼稚 B.充满童趣 C. 无邪 D. 天真可爱
(4)下列对诗句的理解,说法正确的是哪几项 (多选题) ( )
A.这首诗表现的是山野小儿的生活情趣,以及小儿纯真、无邪的童心。
B.三、四两句写这时候过路的人想向小儿打听事情,小儿担心说话声把鱼惊跑,赶快用“遥招手”的动作请路人不要作声。
C.诗人逼真地描画了一个儿童初学钓鱼的情景,孩子认真专注、天真烂漫的神态跃然纸上。
D.一、二两句写山野小儿在学习垂钓的情景。
3、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首句中“ ”点明了诗人送别辛渐的季节是在 。
(3)请说说第二句中“孤”字好在何处: 。
(4)下列对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既写朋友的离愁别绪,又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B.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将送别时的孤寂之情巧妙地烘托出来。
C.最后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诗人高洁、清白的品格。
D.“寒雨”后天非常冷,加上离别时的孤寂,诗人心里一片冰凉,所以说是一片“冰
心”。
(5)联系最后一句,说说洛阳亲友最有可能问的是什么。
4、古诗词阅读。
四时田园杂兴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
惟有蜻蜓蛱蝶飞。
(1)《四时田园杂兴》的作者是( )。
A.唐朝 范成大 B.宋朝 范成大 C.宋朝 杨万里
(2)“杂兴”的意思是 ( )。
A.随兴而写的诗。 B.很多种类。
(3)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的诗句是( )。
A.梅子黄时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B.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4)对本诗赏析正确的是( )和( )。
A.诗句描写的是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
B.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有花有果,有色有形。
C.诗的第三句以“惟有蜻蜓蛱蝶飞”来衬托村中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
5、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1)写出下面词语的意思。
腊酒: 豚:
(2)这首诗是 代诗人 的作品。表达了诗人 的真挚感情。
(3)诗中的“ ”字表现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倾尽所有的盛情。
(4)诗中后两句中包含的两个成语分别是 、 。
(5)这首诗中蕴含了人生哲理的千古名句是:

6、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傅)文忠不谈诗文,而极爱才。余在直①时最贫,一貂帽已三载,毛皆蜷缩如蝟②。
一日黎明,公在隆宗门外小直房,独呼余至,探怀中五十金授余,嘱易新帽过年。时已残腊卒岁,资正缺,五十金遂以应用。明日入直,依然旧留也。公一笑不复言。呜呼!此意尤可感已③。
【注释】①直:同“值”.当值.值勤。
②竭:今作“猬”,刺猬。
③已:语气词。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而极爱才( )
嘱易新帽过年( )
(2)下列对画线部分意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正缺钱
B.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正缺钱
C.当时已是年终岁末.(我)资历不够
D.当时(我)已风烛残年,还精力不济
(3)对我“依然旧帽”,公的表现是“ ”;文末作者说“此意尤
可感”,这里的“此意”是指 。
7、小古文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
杵。问之,曰 :“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选择正确的解释,在正确的选项下打钩。
①去 A.距离 B.离开
②逢 A.遇到 B.迎合
③欲 A.想要 B.需要
(2)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受到了老妇人的用意,决心回去继续完成学业
B.李白感动了老妇人,最终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被老妇人的意志所感动,于是就回去勤奋学习,完成学业
(3)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一句谚语: ,铁杵磨成针。
(4)体会人物的变化,感悟道理。
李白原来在山中读书时,是“ ”(用文中语句回气遇到老妇人用铁杵磨针后,他“ ”(用文中语句回因为他明白了:

8、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守株待兔
宋人有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未而守株,翼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走: 身: 贷: 异: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宋人为什么不会再拾到兔子
9、文言文阅读。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感乎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①楚人有涉江者
②遽契其舟
③不亦惑乎
④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②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0、小古文阅读(6分)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 ”愚人无智,便空食盐。盐已口爽,反为其患。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主人与食 ( ) ②更为益盐 ( )
③缘有盐故 ( ) ④反为其患 ( )
(2)愚人发现食物因加盐而好吃之后,做了什么事
(3)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总结出这则故事蕴含的道理。
11、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 ,其母方织② 。孟子辍然中止③ ,乃复
进④ 。其母知其諠② 也, 呼而问之:“何为中止 ”对曰:
“有所失, 复得⑥ 。”其母引⑦ 刀裂⑧ 其织,以此戒之。
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方织:正在织布。③辍然中止:突然停止。④复进:继续背诵。⑤諠(xuān) :同“谖”, 忘记。⑥有所失, 复得:有的地方忘记了, 后来又想起来了。⑦引:拿。 ⑧裂:割断。
“其母引刀裂其织, 以此戒之。”这句话中,“其母”的“其”代
指 ,“其织”的“其”代指 。
(2)这篇短文主要讲 的重要性。
(3)孟母割断正在织的布匹,是为了告诫孟子 。
参考答案
1、(1) yuè wú;
(2)茅屋 小溪 青草;
(3)锄豆、织鸡笼、剥莲蓬。
(4)因为小儿无拘无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样子很可爱,所以作者很喜欢他。我体会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2、(1)A (2)BB (3)ABCD (4)ABCD
3、(1)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 寒雨 秋季;
(3)“孤”字既点出了眼前所见之景,也融入了作者当时孤独的心境;
(4) D;
(5)诗人因何事被贬,是不是做错什么或犯什么罪了。
4、(1)B (2)A (3)A (4)AB
5、(1)这里指腊月酿的酒。 指猪。
(2)宋 陆游 热爱农村生活
(3)足
(4)山重水复 柳暗花明
(5)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1)很(非常);(2)换(更换)
(2)A
(3)一笑不复言;傅文忠对我的尊重和体恤
7、(1)BAA
(2)C
(3)只要功夫深
(4)未成,弃去 感其意,还卒业 无论做任何事,都要有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
8、(1)隐 放下 希望 自己
(2)兔子是不会再得到。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3)因为“免走触株,折颈罚死”只是一次偶然并非天天发生
9、(1)本指徒乡过污。此俗渡过 急忙。空距 用力雕刻 迷惑糊涂 从 在
(2)楚人 楚人
(3)这个人从他所则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到。
像这样去找到,不会很朗涂吗
(4)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多考虑
到这种变化,愉况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用就会失败。
10、(1) 给, 请。 增加。 原因。 反而。
(2)不吃菜,只吃盐。
(3)做任何事都要有限度,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意思对即可,答案不唯一)
11、(1)孟子的 孟母的
(2)示例:背诵不能半途而废,要专心致志
(3)示例:学习就像织布一样,半途割断就会前功尽弃,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得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