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湖南省岳阳市湘阴县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609.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21:39: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5年高一期终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试题卷
注意事项: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卷,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卷上,只交答题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3,湖南华容“七星墩遗址”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座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中,发掘清理出了大量陶器、石器、玉器、木器和漆木器。其中一枚凤纹玉器(下图1)造型精巧,与此前出土于河南安阳的商代妇好墓中的玉凤(下图2)形制相似。这一现象可佐证
A.长江流域主导早期文明发展
B.南北地区文化差异逐渐消失
C.母系氏族公社精神生活
D.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2.宋太祖时期,宰相的人数由两人增加到三人,最后皇帝亲自裁决;设立枢密院掌管军政,其长官地位与宰相相同;财政大权从宰相职权中分离出来,由“三司”掌管,三司使的地位和宰相不相上下。这些举措
A.提高了政府的行政决策效率
B.导致官僚集团内部矛盾激化
C.扩大了宰相集团的参政权力
D.体现了强干弱枝的治国策略
3.下表为“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形成和演变,主要体现了
时间 代表人物、文献 核心观点
1902年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首次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强调多民族混合,主张联合各族共同抵御列强侵略
1939年 顾颉刚《中华民族是一个》 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强调民族团结以应对日本侵华危机
1988年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提出“多元一体格局”,强调中华民族是历史形成的“自在实体”
2017年 至今 习近平总书记相关论述 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文化交融与制度保障
A.民族认同立足国情逐步升华
B.西方理论主导中华民族构建
C.党领导民族工作的理论创新
D.民族政策从排异到平等包容
4.1957年9月9日一篇《争取今年工业生产获得更大成就》的报道刊登在《人民日报》上,介绍了全国几个主要生产地的生产情况,其中山东的盐八个月的产量达到538521吨、山西八月份超产90000吨煤,再到唐山钢厂一个月增产500吨钢等。这一报道反映了
A.苏联援助工业建设的关键作用
B.民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
C.“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D.国民经济调整任务已基本完成
5.考古发现,古埃及金字塔(约公元前2600前1500年)作为法老陵墓集中分布于尼罗河西岸,而古希腊雅典广场(约公元前6世纪-公元2世纪)则是城邦议事、审判与商业活动的核心场所。这种差异根本在于
A.地理环境的制约作用
B.两地神学观念的不同
C.经济形态的塑造作用
D.工程技术水平的限制
6.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时期(750-1258年),巴格达设有专营中国丝绸、瓷器的“撒马尔罕市场”,由哈里发派遣官员统一征税;同时设立智慧宫,系统翻译希腊哲学、波斯医学及印度数学典籍,雇佣基督徒、犹太教徒学者参与研究。这体现阿拉伯
A.具有本土性
B.具有包容性
C.具有凝聚性
D.极富扩张性
7.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作为回击,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A.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阿拉伯商人蓄意制造的争端
C.非洲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D.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宗教文化冲突
8.1789年法国《人权宣言》第一条宣称:“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方面一律平等。”而1791年宪法却规定年纳税额达三天工资的“积极公民”才享有选举权。这种矛盾反映出
A.法国大革命过程的曲折性与复杂性
B.启蒙运动不同思想流派的激烈交锋
C.第三共和国宪法保留封建残余势力
D.启蒙运动理性原则与现实政治妥协
9.18世纪末,英国棉纺织品产量在20年间增长近20倍,1786年曼彻斯特向中国出口的棉布价值仅221英镑,到1830年已达163万英镑。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与规模扩张
B.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的贸易优势
C.蒸汽机改良引发的生产效率提升
D.圈地运动导致国内消费市场萎缩
10.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团体提出废除君主制度,建立共和政体,起义者在旗帜上写着:“我们为之斗争的事业是全人类的事业。”1848年,马克思恩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使命是“使整个社会一劳永逸地摆脱一切剥削”。这一论述表明马克思主义
A.将工人诉求升华为推翻旧社会的科学理论
B.主张通过议会改革实现工人阶级政治权利
C.强调暴力革命是解放无产阶级的唯一途径
D.首次提出了消灭剥削制度的社会主义方案
11.《百年孤独》中,美国公司通过资本垄断马孔多小镇的经济,建立单一香蕉种植园;工人因剥削发起罢工却遭政府镇压;资本撤离后,暴雨摧毁种植园,小镇陷入贫困。马孔多的兴衰历程一定程度上可反映
A.外资操控导致经济畸形依赖
B.拉美主动融入全球市场体系
C.资产阶级政府暴露反动本质
D.自然地理条件决定地区兴衰
12.1917年4月,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目前俄国的特点是由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这一论断表明十月革命
A.旨在巩固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统治
B.顺应历史潮流实现政权性质转变
C.因民众渴望和平而放弃暴力斗争
D.照搬马克思主义理论缺乏创新性
13.1919年,列宁在《被剥削劳动人民权利宣言》中号召“废除秘密外交,立即解放殖民地”;同年,巴黎和会最高理事会秘密决议:“德国海外殖民地由协约国委任统治,其资源供战胜国分配。”这揭示了战后国际秩序
A.通过国际联盟机制,实现资源分配公平
B.意识形态对抗强烈,延续强权政治本质
C.形成和平发展共识,消除军事冲突根源
D.确立民族自决原则,全球殖民体系瓦解
14.下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曲线图,对此图理解正确的是
A.阶段①-国家坚持自由放任的政策
B.阶段②-出现“滞胀”、物价下跌
C.阶段③-国家大规模增加福利支出
D.阶段④-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
15.1963年,美苏两国达成协议,建立了“热线”沟通机制,可在紧急状况下使两国领导人直接对话。这一举措
A.延缓亚非拉独立浪潮冲击
B.触发第二次柏林危机加剧
C.避免核战争误判风险升级
D.标志美苏关系走向正常化
16.2023年,全球数字服务贸易额突破3万亿美元,占服务贸易总额比重超60%,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台数据本地化法规限制跨境流动。这一现象折射出
A.逆全球化浪潮彻底扭转经济全球化趋势
B.区域经济集团化加速全球贸易规则重构
C.社会信息化发展与全球化治理困境并存
D.文化多样化导致国际数字市场分裂加剧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镇的名称最早正式出现在北魏时期,为北方边境军事要塞,所以又称为“军镇”。到了中唐安史之乱后,由于藩镇割据,所以又在内地置镇分戍各地,根据各自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分为上、中、下三等,兼管民事,其中上镇设仓曹掌“市易”。北宋建立后,作为军事割据基础的军镇也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驻军大都撤走,改设文官管理,将原有的农村集市正规化,设立税场务,同时派有专人驻守,征收商税。明清时期,经济作物推广种植,新型市镇勃兴-农户出售经济作物或手工业品换取粮食,此类市镇依赖远方市场、长途贩运和大商人资本,集中于江南苏、松、杭、嘉、湖五府,部分规模超越作为传统政治中心的县城,甚至府城或州城。
-摘编自葛剑雄主编《古都与城市》
材料二
——牛文元主编《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2012》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中国古代市镇在功能与分布上的变化。(8分)
(2)阅读材料二,若要对新中国城市史进行分期研究,提出你的分期建议及理由。(10分)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马克思指出:“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恩格斯进一步阐释:“在长期的征服中,比较野蛮的征服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不得不适应征服后存在的比较高的“经济情况”;他们为被征服者同化,而且大部分还不得不采用被征服者的语言。”
-摘编自[德]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以“为何征服者反被“征服'?”为主题,结合所学世界史知识,撰写一篇历史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6分)
19.(18分)文学是历史的一面镜子。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公元8-14世纪,阿拉伯帝国凭借地跨欧亚非的优越地理位置,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枢纽,阿拉伯文学也迎来了黄金时代。阿拉伯诗歌格律严谨、情感丰富,诗人常以赞颂、讽刺、爱情等为主题,不仅在阿拉伯半岛广泛流传,还通过贸易路线传播到周边地区。《一千零一夜》作为阿拉伯文学的巅峰之作,融合了波斯、印度、希腊、埃及等地区的民间传说与故事,其中“辛巴达航海”系列故事,生动描绘了阿拉伯商人在丝绸之路、香料之路上的贸易冒险,既展现了阿拉伯帝国繁荣的商业文明,也融入了希腊的航海技术、印度的宗教哲学。薄伽丘在《十日谈》中直接借鉴其框架结构,第4日故事与《辛巴达航海记》情节高度相似。
-摘编自菲利普·希提《阿拉伯通史》
材料三
20世纪初,苏联文学在十月革命的浪潮中应运而生。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背景下,苏联文学以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核心。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充满革命激情,采用阶梯诗的形式,号召人民投身国家建设;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以顿河流域哥萨克的生活为背景,真实反映了十月革命前后苏联社会的剧烈变革。同时,苏联文学也积极吸收俄罗斯传统文学的现实主义风格,借鉴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手法,在世界文学舞台上独树一帜。其作品被翻译传播至世界各地,对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的进步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摘编自曹文轩《外国文学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四幅图片所展示的文学作品诞生地。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阿拉伯文学如何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6分)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括苏联文学的特点并分析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影响。(8分)
2025年高一期终质量检测
历史学科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B C B A D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A B B D C C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17题18分,18题16分,19题18分,共52分)
17.(18分)(1)功能变化:北魏至唐初军事功能为主(2分);北宋以后逐渐转为专业化商贸中心(2分)
分布变化:空间扩展上,从边境扩展至内地,最终集中于江南(2分);规模突破上,部分市镇规模超越县城、府城,成为区域性经济中心(2分)。
(2)【评分细则】
对应分值 评分描述
9-10分 能依据折线图数据,合理划分3-4个分期,时间节点准确且契合图示变化;结合新中国史实充分论证分期理由,逻辑严密,史实与结论关联紧密
7-8分 分期合理,时间节点基本准确;能结合部分时代背景分析理由,但对数据变化与政策、事件的关联阐述不完整,存在史实细节缺失或逻辑跳跃
3-6分 分期存在一定合理性,但时间节点划分模糊(如未紧扣1957、1978等关键年份);或仅简单描述折线趋势,未深度关联政策、事件等史实论证,对材料数据利用不足
0-2分 分期混乱(如随意拆分阶段、无清晰分期逻辑);或理由完全脱离新中国城市发展史实,与图示及所学明显不符
【示例1】
1.初步发展期(1949-1957年)
理由: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一批新兴工矿业城市诞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化率从10.64%提升至15.39%,城市化呈现快速起步、初步发展的态势。
2.曲折停滞期(1958-1978年)
理由:“大跃进”时期盲目推进工业化,后期进行调整,大量城镇人口被遣返农村;“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长期徘徊不前,工业发展受阻,城市化进程缓慢甚至出现倒退,城镇化率长期在16%-20%波动,城市化陷入曲折停滞。
3.加速推进期(1979-2011年)
理由: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劳动力,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吸引大量农民进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城市集聚效应增强,城镇化率从17.92%快速提升至51.83%,城市化进入加速推进阶段。
【示例2】
1.初步奠基期(1949-1957年)
理由: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逐步恢复,“一五”计划聚焦重工业建设,推动新兴工业城市诞生。城镇化率从10.64%提升至15.39%,是新中国城市化的初步探索阶段。
2.波动调整期(1958-1965年)
理由:“大跃进”时期盲目追求工业化速度,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但随后因经济失调,又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城镇人口被迫返乡。城市化率呈现“快速上升 -急剧回落”波动。
3.缓慢停滞期(1966-1978年)
理由:“文革”期间,受“以阶级斗争为纲”影响,城市发展长期徘徊。城镇化率仅从约17%缓慢增长至17.92%,城市化陷入停滞。
4.加速腾飞期(1979-2011年)
理由:改革开放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劳动力,乡镇企业崛起吸纳农村人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加速人口向城市聚集。城镇化率从17.92%飙升至51.83%,城市规模与功能快速拓展,是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18.(16分)
【评分细则】(SOLO评分)
对应分值 评分描述
13-16分 观点明确;能有机结合材料并引用2个以上具体史实多角度论证观点;逻辑严密,论述充分,表达清晰。
9-12分 观点较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观点,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观点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5-8分 观点基本明确;所举史实与观点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基本通顺。
0-4分 无观点或观点不明确;未理解题意,仅复述材料或列举无关史实;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
【评分细则】(普通分点评分)
评分维度 对应分值 评分描述
观点明确 2分 开篇明确提出核心观点,全文论述紧扣主题
史论结合 8分 选取两则《中外历史纲要(下)》中的典型史实,准确阐述史实与观点之间的联系,逻辑严密,史实运用充分。每个4分
逻辑清晰 4分 文章结构完整,层次分明,论述过程条理清晰,过渡自然
表述成文 2分 语言表达流畅,无明显语法错误,专业术语运用准确
【示例】
为何征服者反被“征服”?
军事上获胜的“野蛮”征服者,最终往往被拥有更高文明的被征服民族所同化。
以阿拉伯帝国为例。阿拉伯半岛的游牧民族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迅速扩张,建立起庞大的阿拉伯帝国。然而,为了维护统治、促进社会发展,阿拉伯人保留并积极吸收希腊、波斯、印度等被征服地区的文化成果。他们大量翻译古希腊的哲学、科学著作,将波斯的文学艺术融入自身文化,学习印度的数学知识,在文学、数学、医学等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融汇创造了辉煌的阿拉伯文化。
日耳曼蛮族对罗马的征服同样印证了这一规律。公元5世纪,日耳曼人摧毁了西罗马帝国。但帝国境内发达的农耕经济、相对完善的行政体系和强大的基督教文化同样“征服”了日耳曼人。他们逐渐接受了基督教作为统治的精神工具,采用了罗马法的一些原则,并最终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融合罗马因素建立了封建王国。
由此可见,军事的征服无法替代文明的底蕴。被征服地区更先进的生产力水平和更成熟的社会经济制度,构成了强大的同化力量,迫使征服者为了有效统治而不得不适应,最终反被“征服”。
19.(18分)(1)图1:古西亚(1分);图2:古印度(1分)图3:日本(1分);图4:意大利(1分)
(2)内容融合多元文化:阿拉伯文学广泛吸纳波斯、印度、希腊、埃及等地区民间传说与故事2分);
依托贸易路线传播:阿拉伯帝国发达的贸易路线推动阿拉伯文学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向外扩散2分);
影响西方文学创作:为西方文学创作提供新的思路与素材,推动东西方文学交流与融合,如薄伽丘的《十日谈》(2分)。
(3)特点:以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展现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核心;强调文学为人民和社会主义服务;主题多为集体主义、爱国主义;融合俄罗斯传统文学风格与西方现代派手法(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丰富了世界文学的表现形式和主题;推动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中进步文学的发展;促进了不同文学流派之间的交流与融合(4分,任答两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