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郡中学2025年上学期高一期末历史
考试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第1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陶寺遗址的聚落考古研究一直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之中,城址中发掘出陶寺早期小城、下层贵族居住区、宫殿区、东部大型仓储区、中期小城内的王族墓地以及祭祀区内的观天象祭祀台基址。据此可知,陶寺遗址()
A.已具备国家初始形态 B.是最重要的经济中心
C.拥有齐全的配套设施D.已有科学的天文研究
2.《商君书》指出,凡是各诸侯国来归附的人,立刻免除他们三代的徭役赋税,不用参加作战。秦国四界之内,岭坡、土山、洼湿的土地,十年不收赋税,并把这些都写在法律中。这一做法()
A.意识到了劳动力的重要 B.体现了儒家的仁政思想
C.不利于提高军队战斗力 D.强调用严刑峻法来治国
3.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此处助推“文化体系汇流”的历史事件是()
A.张骞通西域 B.鉴真东渡日本
C.郑和下西洋 D.马可·波罗来华
4.《旧唐书》载,唐玄宗天宝年间,水陆转运使韦坚在长安开凿广运潭,“预于东京、汴、宋取小斛底船三二百只置于潭侧,其船皆署牌表之。若广陵郡船,即于状背上堆积广陵所出锦、镜、铜器、海味......南海郡船,即玳瑁、真珠、象牙、沉香......船中皆有米,吴郡即三破糯米、方丈绫。凡数十郡”。这反映了唐朝()
A.贸易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B.政府统筹政治经济功能
C.国家出现外重内轻局面 D.商品经济水平高度成熟
5.《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日“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表明北宋三司()
A.削弱了君主的权力 B.主管中央行政事务
C.转运地方财政赋税 D.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6.《玉台画史》是清代专门收录女性画家史料的著作。它共收录女性画家200余人,其中明清时期的女性画家占60%以上。她们有的热衷参加雅集、吟诗作画等活动,有的以鬻画为生,也有女性画家专门从事塾师职业。由此可知,明清时期()
A.民主思想不断发展B.女性社会地位提高
C.传统观念受到冲击 D.社会政治环境宽松
7.1875年,中国在正常的进出口贸易中仍处于出超地位,出超额近111万两白银(贸易出超:各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但此后逐步转为入超。到1885年,入超额约2320万两白银,1905年入超额扩大至9416余万两白银。这一现象的出现()
A.主要缘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深入内地
B.反映了近代中国自然经济已完全解体
C.表明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D.体现了近代中国经济主权进一步丧失
8.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为“骚乱”。这一转变()
A.表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B.体现了中共对五四运动的引领
C.折射出五四运动的影响力剧增
D.反映了帝国主义的发展不平衡
9.中央军委编译处于20世纪30年代成立于延安,是第一个专门翻译马列军事著作的机构,其翻译出版的丛书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论战争与军队》《恩格斯军事论文选集》《列宁读战争论的笔记》等。军委编译处的工作()
A.适应了国民革命战争的需要 B.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C.激发了广大农民的革命热情 D.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0.1994年潇湘电影制片厂与香港合拍的影片《股疯》上映,该影片用轻喜剧的形式充满善意地描绘了当时中国城市全民炒股的疯狂热潮。该片的拍摄上映折射出()
A.人民资本主义在我国的确立
B.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的践行
C.中国电影事业步入辉煌时期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11.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史家崇尚秉笔直书。至公元1世纪初,李维和庞培·特罗古斯以王政时代与共和时代的历史隐喻当下的罗马国运及皇帝德行,及至提比略统治时期,维莱伊乌斯·帕特库鲁斯将源自赞美诗的各种技巧融入历史书写中。这一变化()
A.受到了希腊文化的影响 B.是平民与贵族斗争的结果
C.坚持历史叙述的客观性 D.反映了古罗马政体的变迁
12.古代美洲印加帝国位于南美洲西侧,权力高度集中,其法律不仅规定了土地的分配和耕种方式、灌溉用水的分配方式,还对错过灌溉时间、违规播种或收割、不结婚等任何被视为反社会的行为进行惩罚。这些举措有利于()
A.保证农业生产有序推进 B.加强帝国的中央集权
C.有效解决粮食储存难题 D.缓解尖锐的人地矛盾
13.有学者评价某政权是“传承伊斯兰文明的历史载体,继承了哈里发时代的宗教政治传统,实行君主至上和教俗合一的政治体制,世俗权力与宗教权力错综交织......在世界历史的舞台上历经600余年的沧桑,可谓亚非欧大陆中央地带最后的封建国”。该政权是()
A.古波斯帝国B.拜占庭帝国
C.阿克苏姆帝国D.奥斯曼帝国
14.16世纪,一位威尼斯商人抱怨:“葡萄牙人在印度购买香料的价格低得离谱,他们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将香料大量运抵欧洲,导致我们在东方贸易中的利润大幅缩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开辟冲击贸易格局 B.阿拉伯帝国扩张引发动荡
C.工业革命推动交通业发展 D.葡萄牙成为世界贸易中心
15.下图是20世纪40年代苏联的一幅宣传漫画。该漫画()
A.表明英法绥靖政策的破产
B.成为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
C.反映了同盟国家协同作战
D.旨在宣传苏联突出的功绩
16.1958年1月27日,美苏签订《关于文化、技术和教育领域交流的协定》,双方同意在科技、农业、医疗与公共卫生、广播电视、出版、体育、学术研究、文化和旅游等领域开展双边交流。这一协定的签订()
A.表明意识形态的趋同B.消除了彼此隔阂
C.有利于缓和冷战关系 D.结束了两极格局
第1卷答题卡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得分
答案
第I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材料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和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自己”与“他者”之间的互动,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就材料整体或部分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提出你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见解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准确)(1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一中国虽然是陆海兼备的大国,但明朝以前历代君民大多漠视海洋,“舍海而注意于陆”。清朝初期沿用“海禁”政策,康熙帝虽然提出海防为“要务”,实际上主要是“防守海口,缉捕海盗而已”。自道光中海禁大开,形势一变,海防益重。李鸿章在1874年海防第一次论争时提出西方国家“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主张在重要海口和陆上实施防御作战。值得注意的是,洋务运动时期海防建设思想没有学习西方海军军制的长处,在如何建立近代海军编制体制、指挥体制、管理体制、兵役制度等军制方面的问题,洋务派几乎都未论及。
-摘编自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期,日本经世学派们提出“东洋的大日本同西洋的英吉利岛并称的“富强之国'的设想和方案”,“海外雄飞”论逐步出台;佐藤信渊提出“讨伐东洋诸国并吞之”的主张;山县有朋别有用心地提出了海外扩张的“双线论”。1890年,山县有朋以日本首相的身份发表《外交政略论》,强调:“盖国家独立自卫之道有二,一为守卫主权线;二为保护利益线......大凡国家不得主权线及利益线,则无以为国,而今介于列国之间,欲维持一国之独立,只守卫主权线,已决非充分,必亦保护利益线不可。”日本的疆域就是主权线,而朝鲜、中国等邻国的疆土就成为日本的利益线,而其“利益线之焦点在于朝鲜”。“双线论”明确了日本在19世纪末的海外扩张方向。
-摘编自李洋《中日两国近代海防思想路线之比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形成的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海防思想的不同。(9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材料法国大革命的发生在英国国内引发了一场持久而激烈的辩论。
1789年《世界报》 “法国人认为我们的宪法是他们的榜样,英国在革命中得到了极大的尊重
1789年《分析评论》 “如果法国能够成为自由国家,那么这往往会确保我们的自由,因为自由的法国决不会危及英国的自由”
1792年《公共广告人》 法国的政治堕落对法国人民而言是很可悲的”
1794年《谢菲尔德纪事报》 “(法)王的死亡是比英国宪法的滥用更为惊人的事情”
1803-1805年《泰晤士报》 “拿破仑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产物,他利用革命的混乱和无序将自己推上了权力的顶峰”“拿破仑的野心不仅威胁到英国,也威胁到整个欧洲的自由与独立”
1811年《利兹水星报》 (英国)卢德主义(以破坏机器为手段的工人运动)兴起的原因是(对法国)战争造成的经济困难”
-摘编自张英明《英国报刊对法国大革命的态度转变探究(1789-1815)》
(1)根据材料,概括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英国报刊对法国大革命及法国态度的转变。(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部分英国报刊反对法国大革命的原因。(9分)
长郡中学2025年上学期高一期末
考试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答案 A A A B D C D C
题号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D B D A D A C C
二、非选择题(3题,共52分)
17.示例一:
观点:中华文明在与周边族群及文化的接触中,通过双向交流实现自我更新与融合。(4分)
论述:先秦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吸收游牧文化军事技术,使赵国迅速强大;北魏孝文帝改革推动了胡汉制度与生活方式融合,体现文化互动的双向性;唐代长安汇聚了多元文明,佛教中国化推动禅宗出现并且发展壮大;宋代引进占城稻,优化经济结构,展现出中原王朝对周边文化的吸收与辐射;明代郑和下西洋,推动了中外文明的交流,是世界航海史上的里程碑。近代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等主动学习西方,同时传统文化实现了创造性转化。(8分)
总结:中华文明在“自己”与“他者”的互动中,既保持核心延续性,又通过开放包容实现迭代升级。这种动态交融不仅塑造了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也为当代中国在全球化中坚守与创新提供了历史启示。(4分)
示例二:
观点:中华文明的文化主体性的延续主要源于内在传承,而非外部刺激。(4分)
论述:从上古到明清,以宗法观念、儒家伦理、汉字为核心的文化体系在绝大多数时候都占据主导地位。尽管汉匈和亲、佛教传入等带来了局部影响,但儒家“华夷之辨”思想长期强调以夏变夷的单向输出,而非双向融合。例如,佛教中国化后已成为传统文化的附属,而非独立“他者”。明清时期的朝贡体系与海禁政策更凸显了中原文明的自足性,传教士带来的科技成果往往被视为“奇技淫巧”,未触动文化根本。近代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局限、戊戌变法假托孔子推进改革,均表明传统框架对“他者”的过滤与改造,而非主动“成长”。(8分)
总结:中华文明的延续性主要依赖内在制度与价值观的自我更新,“他者”文化多被选择性吸收以强化主体,而非推动根本性变革。(4分)
18.(1)背景:列强海上侵略的刺激;内部危机严重;西学东渐的推进(西方海权意识的传播);内部意识的觉醒;洋务运动的推动;传统海防思想的延续。(9分,每点3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中国防御性本质,日本扩张性本质;中国受限于封建体制,日本依靠近代制度革新的基础;中国以军事技术为核心,日本追求体制的变革;中国将海洋视为陆权的延伸,未形成“经略海洋”的主动意识,日本将海权视为国家崛起的核心。(9分,每点3分,任答三点即可)
19.(1)大革命初期持赞扬和支持的态度;随着大革命发展持批评态度;拿破仑执政后转向敌视。(每点3分,共9分)(2)法国大革命建立了共和制度,超出了英国君主立宪制度范畴;法国大革命造成动荡;拿破仑战争威胁了英国霸权地位;认为法国大革命造成英国经济困难激发工人运动。(每点3分,任意答到三点给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