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中学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综合练习(一)
高一历史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
1. 中古时期,封建领主一般都把城市土地以或租或卖的形式转给城市市民,市民可以自由处理自己的财产。市民们拥有的这种自由租赁权,与庄园租地不同,不但课租较低,也不连带有人身依附关系,而且还可以由承租者自由地转让,甚至不需通过地产主人的同意。这一状况( )
A. 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B. 加剧了西欧的分裂割据局面
C. 推动了城市自治进程 D. 促进了自由竞争理论的传播
2. 下图1982-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
反映了
A. 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B. 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C.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D. 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3. 1948年11月3日,民主党派人士向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议,中共中央予以书面答复,具体情况如表。从中可以看出( )
序号 民主党派人士建议 中共中央书面答复
1 增加“上海人民团体联合会” 同意
2 将“平津教授”可改为“全国教授” 同意 但仍应以平津教授为主要
3 将“南洋华侨民主党派人士”可改为“海外华侨民主党派人士” 同意 但仍应以南洋为主
4 将无党派民主人士单列 一、单位 同意
5 变更建国程序 同意
A. 中国式协商民主制度的雏形出现 B. 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了胜利
C. 中共领导的爱国统一战线巩固发展 D. 民主党派意见均被中共认可并采纳
4.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将人民以空前规模组织起来,建立起各级工会、农民协会、青年团、学联、妇联、街道居民委员会等,随时动员民众协助国家完成各项工作。这表明( )
A. 新生政权群众基础广泛 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立
C民族民主革命彻底胜利 D. 基层民主制度得以实现
5. 下图是创作于1950年的漫画。该作品主要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
现在货币总稳牢,人民币的信用高,黄金美钞都打倒,投机匿迹人人笑。
A. 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 B. 人民政府赢得民众的信任
C. 金属货币迟出中国市场 D. 社会主义革命已基本完成
6. 下图所示为苏州市签发的一份女性选民的选民证。这张选民证直接见证了()
A. 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 B.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妇女成为了民主建设的主力
7. 周恩来总理在某次国际会议上强调:“(我们)本着反对殖民主义、维护世界和平的主 旨把会议开好,而不要陷入不利于达成协议的争论;会议应把大家的共同愿望和要求肯定下来,这是最主要的。”这次会议( )
A. 践行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 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迎来中国同西方国家建交热潮 D. 加强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关系
8. 如表是新中国农业发展的部分数据。这反映出
1950年代 1978年
机耕面积 1958年,351万公顷,占耕地面积3.3% 4067万公顷,占耕地面积41%
机电灌溉面积 1952年,占耕地面积1.6% 占耕地面积55.4%
农村小型水电站 1958年,98个水电站,农村用电0.5亿度 82387个水电站,农村用电量253.1亿度
A.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就突出 B. 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
C. 农业经济结构实现了协调发展 D. 经济体制改革推动了生产力进步
9. 如图是王文彬始于1957年创作的油画《夯歌》,该作品
A. 深受苏联文化的影响 B. 表现人民劳动的热情
C. 符合现代主义的审美 D. 凸显女性地位的提高
10. 1958年,曾任公社书记的李丙炎说:“那时吹牛皮,我觉得是政治需要,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看不起我们,我们就得自己给自己壮胆,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于是就放心地放起高产“卫星'来。”据此可知,李丙炎认为“大放卫星”
A. 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 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支持
C. 有其特殊的历史现实背景 D. 在当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1. 下图为1959年彩色连环画《人民公社多么好》的一页,该页中的注解写道:“哨子 响,大家进食堂,饭菜香喷喷,吃饭不要钱。”这说明人民公社()
A. 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 建设农村的探索存在艰难曲折
C. 成功实现了向共产主义过渡 D. 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2.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越来越多的国营工厂技术人员在工作日选择在工厂里喝茶、看报,到了周末便卷着图纸跑出城到乡镇企业里兼职,成为“星期天工程师”。这一现象从侧面反映出( )
A. 乡镇企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B. 国营企业技术创新充满活力
C.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D.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外溢
13. 上世纪80年代,著名学者费孝通曾多次来常州调研,他发现发展乡镇企业并没有导致农业和农村的衰败,反而“又促进了农业的繁荣和发展,走上现代化道路”,不同于西方的圈地运动。这主要是因为()
A. 乡镇企业面向农村市场 B. 长三角地区最早对外开放
C. 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建立
14. 1991年10月8日,中共上海市委机关报《解放日报》刊发长篇评论,着重论述只有把生产力搞上去,才能在和平演变的挑战中岿然不动。文章明确提出苏联的“红旗落地”,并非在于“卫星上天”,社会主义国家唯有经受住新科技革命的挑战,红旗才能举下去,才能更高飘扬。这一评论( )
A. 回应了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B. 未能认识到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C. 贯彻落实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 D. 意在为扩大改革开放扫除思想障碍
15. 1980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仅有7.2平方米,2007年达到28平方米。特别是1998年下半年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后的10年间,我国城市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以每年1平方米的速度增加。这反映出( )
A. 体制改革激发市场活力 B. 住房保障制度有效落实
C. 城市发展改善居民生活 D.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16. 1981年春,山东省在企业中率先试行经济责任制改革,主要内容是通过承包划分国家同企业之间、企业同职工之间的责权利关系,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当时这一改革旨在( )
A. 调动工农的生产积极性 B. 根本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 增强国有企业发展活力 D.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7. 如图为1978—2010年我国三大产业产值比重的统计情况(单位:%)。对图中现象解读正确的是( )
A. 社会主义现代化已经基本实现 B. 工业化永远是经济增长主动力
C. 产业结构调整顺应了世界潮流 D. 我国农业生产总量持续地走低
18. 下表是1978~2018年社会流行语的演变概况,这一演变历程反映了
时间 媒介 社会流行语
1978-1993 官方媒体占据主导地位 万元户、一国两制、女排精神、包产到户
1994-1998 媒体市场化发展 炒股、抗洪精神、下岗再就业、一国两制
1999-2018 QQ、微信、抖音等自媒体涌现 网红、反腐、电商、工匠精神、女排精神
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B. 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坚守与创新
C. 大众传媒主导社会经济的发展 D.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
19. 特定时代词语语汇中的“高频词”,表征着历史的延续与变迁。下表为中国共产党某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中出现的部分高频词的次数统计。此次大会确立的奋斗目标是()
A. 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B. 首次提出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C. 停止阶级斗争为纲,实行改革开放
D.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
20. 近年来,中国在伊朗、叙利亚等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上,积极探索解决办法。中国推动气候变化《巴黎协定》生效,推动和倡议“一带一路”建设,主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等一系列重要会议。这表明我国( )
A. 重视睦邻友好外交 B. 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建设者
C.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 D. 积极推动与世界各国合作共赢
21. 新中国外交服饰经历了站起来:以“中山装”为标志,到富起来:以“西装”为标志,再到强起来: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基础上,吸收世界服饰文化精华,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新中装”为标志的过程。这一变化()
A. 根源于思想发展的决定作用 B. 彰显了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 体现了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 D. 反映了外交基本立场的变化
22. 下列是汉谟拉比给拉尔萨地区总督的诏令内容。这反映了汉谟拉比统治时期( )
将三名宫廷门吏押解到王宫。 如果调查的行贿案情况属实,将赃款、赃物、受贿者及知情人证押送到王宫。 将八名未到任者解送到巴比伦城。(其中一名是队长,一名宫廷侍者,一名占卜者)
A. 君主加强国家治理 B. 吏治整顿取得显著成效
C. 政府行政效率提高 D. 中枢权力机构不断完善
23. 下列所示的古代帝国都( )
A. 短暂统治欧亚非三大洲 B. 促进东西方联系和交流
C. 有发达的农业灌溉系统 D. 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行省
24. 如图反映出( )
A. 巴比伦的荣光 B. 波斯力量的崛起 C. 希腊化的世界 D. 奥斯曼帝国兴盛
25. 下图为公元8世纪的形势图。该图主要反映了( )
A. 亚非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 B. 希腊化时代教育的发展
C. 阿拉伯帝国对文化的重视 D. 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强
26. 下列选项中,史实与史论相符合的是( )
史实 史论
A 《汉谟拉比法典》的许多条文涉及土地的转让、继承、出卖和租赁。 汉谟拉比时期土地私有制较为盛行
B 亚历山大竭力推行马其顿人与东方人融合的政策,倡导马其顿人与东方女子婚。 亚历山大东征是一场掠夺性战争
C 12世纪末,源赖朝建立镓仓幕府,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日本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D 《大宪章》规定未经教、俗贵族开会同意,国王不得向直接封臣征派补助金。 英国君主立宪制得到确立
A. A B. B C. C D. D
27. “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使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
A. 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精神动力 B. 教皇发挥了远洋探险的组织作用
C. 传播基督教是探险家的根本目的 D. 教会蜕变成殖民侵略机构
28. 有学者指出,首先是葡萄牙和西班牙,接着是荷兰和英格兰,依靠在地球仪上画线来宣示拥有该地主权的做法,持续了好几个世纪。该“做法”( )
A. 打破了各大洲之间的孤立状态 B. 不利于全球贸易网络的构建
C. 表明地图学日益成为殖民工具 D. 缓解了殖民霸主之间的矛盾
29. 如图早期英属北美殖民地农作物分布图。据此可推知,当时北美( )
A. 物种交流改变人们的饮食习惯 B. 奉行贸易保护主义的经济政策
C. 自然地理环境制约农作物种植 D. 普遍建立了种植新作物的农场
30. 1497年,英王享利七世颁发给威尼斯人卡伯特航海特许权,准许他将新发现的地区打造成英国的殖民地。亨利七世还派遣“马修”号载着卡伯特及英,法两国的船员向西航行,使北突纽芬兰岛得以被发现。这说明( )
A. 欧美之间的新航路由此开辟 B. 国家力量推动航海事业发展
C. 私人商业活动受到严格限制 D. 欧洲国家间航海竞争激烈
31. 1505年,葡萄牙向印度洋贸易的商人和船主出售通行证,需申明船只运载人员和货物,所有船只必须停靠在葡萄牙指定港,并向葡萄牙纳商业税。葡萄牙国王下达谕旨:“对于在印度洋水城中所发现的无葡萄牙通行证者判处死刑并没收其船只和财产。”葡萄牙的贸易政策( )
A. 加深巴西的殖民化程度 B. 有利于垄断印度洋贸易
C. 推动工业制品在亚太地区倾销 D. 保障了马尼拉大帆船航线畅通
32.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是16-19世纪初西班牙殖民者在其殖民地与本土之间进行的商贸活动。西班牙人先用掠夺的白银从菲律宾收购中国商船运来的丝绸、瓷器和其他中国产品,再用大帆船横渡太平洋,运抵新西班牙殖民地(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港。将其中一部分货物换取当地的黄金、白银,其余货物再连同黄金、白银一起运往欧洲。据此可知,当时()
A. 该贸易促进了人口迁移和物种交换 B. 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C. 新航路开辟助推了全球性商业贸易 D. 三角贸易的路线与内容发生了变化
33. 17世纪初期,为了解决出航舰队的资金问题,荷兰东印度公司开始向公众发行了一种特别的凭证——股票,持有者拥有一部分公司的所有权和利润的分享权。到了1669年时,该公司拥有超过150艘商船、40艘战舰、20000名员工和10000名雇佣兵军队。这反映出( )
A. 欧洲出现了价格革命 B. 世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C. 荷兰崛起为军事帝国 D. 商业资本主义扩张性
34. 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黄金来源地是新格拉纳达。到1600年,从这里出口了400多万盎司的黄金。新格拉纳达的黄金产量逐步上升,到18世纪,其产量约为16世纪产量的三倍。这些黄金的流入直接导致西班牙
A. 国力增强,确立世界霸主地位 B. 资本积累,引发本国工业革命
C. 贸易发达,成为世界市场中心 D. 物价上涨,冲击封建生产关系
35. 如图是不同时期威尼斯每年从亚历山大里亚(埃及地中海沿岸港口)进口香料数量的变化情况。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 商业危机的爆发 B. 传统商路被断绝
C. 美洲被发现开发 D. 商业革命的发生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题,满分30分,其中第36题15分,第37题15分。
3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在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下,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一化三改”的总路线,确定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战略,标志着中国进入大规模的工业化时期。“一五”期间,我国以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核心全面启动工业化进程,建立了飞机、汽车制造业、新式机床制造业等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这一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9.3%,全体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提高4.5%。其中轻工业和重工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2.9%和25.4%。一五计划开启了我国从落后农业国向先进工业国转变的历史篇章。1958-1978年,得益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党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在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下,这期间我国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军工产业、石油、化工和电子工业等也都获得较快的发展。中国工业布局也因“三线建设”得到了调整,新的工业基地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30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除美国和苏联之外第三个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国家,为改革开放后工业化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摘编自莫兰琼《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历程及经验》
(1)根据材料,概括“一五”期间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58-1978年间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3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建立后,地中海东部、南部和西部海岸,红海和波斯湾的整个海岸以及阿拉伯海的北部沿海地区,全部掌握在阿拉伯人手中。……12世纪末13世纪初,中国的罗盘传到阿拉伯,从此阿拉伯人的航海更得到迅速的发展。可以说,在中古时代,横跨印度洋的海上贸易主要由阿拉伯人掌握。
他们成为欧、亚、非中古贸易的主要中介商,在推进世界经济交流,文化发展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先进的亚洲的许多发明创造,如有名的中国火药、罗盘、印刷术,印度的数字,可能都是由阿拉伯人通过海上传向世界各地的。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上册
材料二 随着哥伦布远航美洲,印度洋、太平洋这些远离欧洲人的水域到16世纪成了欧洲人从事殖民和贸易活动的舞台。中国和欧洲是新的世界贸易的两个终端,由这个时代两条最主要的商业航线连接着。绕好望角而来的葡萄牙人在16世纪初到达中国,西方国家与中国贸易多经好望角跨越印度洋从西而来。经南美跨越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也接踵而至,开通了太平洋丝绸之路。西班牙政府每年都派遣大帆船,来往于墨西哥与菲律宾马尼拉之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到大银,用来交换中国丰富的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源源不断地流入西方。太平洋丝绸之路的贸易利润惊人,但却控制在西班牙人手中。18世纪末19世纪初,在自由贸易的世界大潮的冲击下,以垄断为特色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的地位急剧下降。
——摘编自张顺洪等《明清时代的中国与世界》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归纳中古时代阿拉伯人在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分析这一地位形成的主要原因?阿拉伯人的商业活动对世界文明的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班牙控制太平洋丝绸之路的有利条件。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新航路开辟后世界贸易格局的演变。
2024—2025学年度江苏省如皋中学高一下学期期末综合练习历史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35 题,每小题 2 分,共 70 分。
1.【答案】C
2.【答案】A
3.【答案】A
4.【答案】A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D
8.【答案】A
9.【答案】B
10.【答案】C
11.【答案】B
12.【答案】D
13.【答案】C
14.【答案】D
15.【答案】A
16.【答案】C
17.【答案】C
18.【答案】B
19.【答案】D
20.【答案】C
21.【答案】B
22.【答案】A
23.【答案】B
24.【答案】C
25.【答案】C
26.【答案】A
27.【答案】A
28.【答案】C
29.【答案】A
30.【答案】B
31.【答案】B
32.【答案】C
33.【答案】D
34.【答案】D
35.【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2 题,满分 30 分,其中第 36 题 15 分,第 37 题 15 分。
36.(1)表现: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较快;全体居民的平均消费水平提高;轻工业和重工业年均增速较快,初步建立独立的工业体系。
原因:新中国的成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为一五计划奠定了政治基础;土地改革等促进经济恢复,为一五计划奠定了经济基础;抗美援朝的胜利为一五计划创造了安定的国际环境;党的正确方针政策;苏联的援助。
(2)成就:“两弹一星” 为代表的国防军工产业、石油、化工和电子工业等获得较快的发展。中国工业布局更为合理,新的工业基地逐步形成;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37.(1)地位:中古时代的阿拉伯人垄断了印度洋贸易。
原因:阿拉伯帝国疆域辽阔、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指南针传入阿拉伯,阿拉伯人航海技术提高。
作用: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促进西欧文化发展。
(2)有利条件:率先开辟到美洲的新航路;墨西哥和菲律宾都是西班牙殖民地;在美洲获得了大量白银;先进的造船航海技术;政府支持。
(3)演变:地区性贸易发展为世界性贸易;欧洲开始主导贸易格局;阿拉伯人丧失传统的贸易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