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21:48: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榆林市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
高一年级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共6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和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不回收。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两河流域以太阴历安排宗教节庆,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天狼星制定太阳历指导灌溉,玛雅文明则用复杂的历法记录农耕周期。这些差异源于
A.地理经济因素的区别 B.文明发展程度的悬殊
C.天文观测技术的差距 D.自然崇拜对象的不同
2.历史社团将两河流域滚筒印章、古埃及圣甲虫护身符、古希腊浮雕图案并列展示,发现都存在牛首人身的神话形象。据此可推知
A.大河文明具有共性 B.早期文明可能存在互动
C.神话体系同宗同源 D.各地艺术风格基本相似
3.历史纪录片团队为制作“古代跨洲帝国”专题,实地考察了古代罗马大剧院、伊朗波斯波利斯宫殿、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大教堂、埃及亚历山大图书馆旧址。这些遗址体现出的共同主题是
A.武力扩张使帝国内文化相同 B.核心建筑凸显君主绝对权威
C.官僚体系维持帝国长治久安 D.多元文明在帝国内交汇共生
4.9世纪,巴格达学者在翻译希腊医学著作时,结合印度的草药知识和波斯的临床经验,编纂出《医学集成》;同时将天文观测数据与《古兰经》经义对照研究,改进星盘设计。这些活动说明阿拉伯学术
A.以宗教经义引导天文探索 B.借文明交融实现知识焕新
C.重理论探究而轻临床实践 D.靠军事征伐推动医学成就
5.13世纪,法国琅城市民组建“商人行会”,通过集体抵制封建领主的赋税新规,并联合周边城镇结成同盟。最终,领主被迫签订协议承认行会自主征税权。这一事件反映了
A.封建庄园经济走向衰败 B.行会组织主导城市治理
C商业团体促进城市自治 D.市民领主矛盾彻底消除
6.在古代美洲的发展进程中,印加人穿梭于安第斯山脉的“皇家道路”,道路沿途分布着能提供补给与休憩的仓储驿站;而玛雅商人在贸易路线上奔波,多层瞭望塔矗立沿途。从人们出行和商贸往来的角度看,这些设施旨在
A.促进区域经济互补 B.完善军事预警系统
C.保障交通旅途顺利 D.服务帝国王权统治
7.精确的地图是海权的关键。15—16世纪的葡萄牙、西班牙王室投入巨资资助制图师,建立官方地图绘制机构,将制图视为国家机密和战略资产。国家竭力保守新发现航路和海岸线的秘密,同时渴望获取竞争对手的情报。这表明当时
A.西葡两国国家战略相同 B.制图业服务于殖民扩张
C.地图提高航海的准确性 D.西葡王室支持航海探险
8.1793年法国卢浮宫正式作为公共博物馆对社会开放,其成立体现了“艺术属于全民”的民主理念,打破了贵族对艺术资源的垄断。首批馆藏中涵盖了古希腊、罗马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杰作。卢浮宫职能的转变
A.推动法国大革命的爆发 B.促进启蒙思想的传播
C.开启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D.助推人文主义的兴起
9.1781年通过的美国《邦联条例》第二条规定:“凡未经本邦联召集之国会明确授予合众国者外,各州保留其主权、自由与独立及所有权能、领域与权利。”据此可推知,该时期的美国
A.依然未完成独立的任务 B.建立了成熟的宪政体制
C.国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 D.亟需改革国家结构形式
10.表119世纪中后期英格兰部分地区女性识字人数比例
年份(年) 诺福克(%) 苏福克(%)
1839-1845 50 48
1870 76 78
1895 91 91
对表1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A.英国政府大力投资女子教育 B.男女平等观念成为社会主流
C.教育变革顺应了工业化需求 D.英格兰妇女的政治地位提高
11.1847年,恩格斯针对德国革命形势提出:“共产主义者不能指望在资产阶级取得统治以前就和资产阶级进行决战,所以共产主义者为了本身的利益必须帮助资产阶级尽快地取得统治,以便尽快地再把它推翻。”恩格斯的观点意指
A.德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分两个阶段进行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革命任务与目标相同
C.民主革命需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合作完成
D.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对立可以消弭
12.西班牙对拉丁美洲社会实行严格的等级划分。第一等级是来自西班牙的白人(也称“半岛人”),可担任殖民地的高官,第二等级是美洲出生的白人,第三等级是梅斯蒂索人(西班牙人同印第安人的混血后代),第四、五等级是印第安人和黑人。该制度
A.激化了土生白人与下层人民的矛盾 B.成为拉美民族独立运动的主要原因
C.保证了种植园经济对劳动力的需求 D.意在加强西班牙在拉美的殖民统治
13.帝国主义被某些西方学者视为是现代西方文明的突出表现,它的鼓吹者声称它给那些尚处在蒙昧状态下的地方带来了文明和开化的生活。在未来的一个长时期内,“文明的白人必须对他们的黑种被保护者保持一种监护人的地位”。这一理论
A.激发了殖民地的反抗意识 B.掩盖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C.推动了殖民地的文明开化 D.揭示了帝国主义的责任使命
14.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迅速崛起引起欧洲其他国家的高度紧张和不安。法国担心德国将再次发动侵略战争;英国担心强大的德国海军有朝一日会对英国传统的海上霸权发起挑战。因此欧洲国家纷纷扩张军队规模,以谋求战时军事优势。这表明一战爆发的原因是
A.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B.德国意图谋求世界霸权
C.德国崛起打破了欧洲均势格局 D.欧洲国家危机意识强烈
15.有学者指出,(在苏联)经济领域允许资本主义发展是被动的、无奈的、有限的,而在政治领域、意识形态领域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的措施却是主动的、积极的、完全彻底的,这使得支持新经济政策的社会力量日渐萎缩。据此可推知,该学者认为新经济政策夭折的主要原因是
A.国际形势日益恶化 B.传统观念根深蒂固
C.经济改革孤立无援 D.政策本身存在矛盾
16.苏联著名经济学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曾提出所谓“社会主义原始积累”的理论。他认为,在俄国这样一个生产力水平低下,小生产者占优势的国家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不能依靠掠夺殖民地,只能把小生产当作“殖民地”。为此,苏联
A.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C.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开展了农业集体化
17.1941年8月14日,罗斯福和丘吉尔共同发表了《大西洋宪章》,规定了战后国际关系的八项民主原则,宣称两国不承认法西斯国家通过侵略战争所造成的领土变更,坚决反对纳粹暴政。随后苏联发表声明支持英美两国做法。《大西洋宪章》的发表
A.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建立 B.意味着美国全面向法西斯国家宣战
C.奠定了二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D.反映出战争形势影响国际关系走向
18.1947年6月,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演说时指出:美国应该尽力协助世界恢复至经济健全的常态,没有它,也就没有政治的安定,没有牢固的和平。我们的任务是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促使政治社会的结构容纳自由制度存在。由此可知,马歇尔计划
A.实质是对苏联的遏制政策 B.意在稳定世界政治经济秩序
C.标志着美苏冷战正式展开 D.直接导致了战后欧洲的分裂
19.表2反映了二战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共同特点是
国家 措施内容
英国 1945年将英格兰银行收归国有,1946年颁布《煤炭工业国有化法》
日本 1955年制定《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以重化工业为核心,加强基础设施投资以支撑工业化进程。
美国 《1946年就业法》首次将“最大限度就业”确立为联邦政府的法定职责,强调通过“鼓励自由竞争企业”的方式创造就业条件。
表2
A.强化国家干预谋求经济发展 B.加大福利开支增加就业机会
C.注重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D.调整产业结构建立福利国家
20.20世纪70年代,苏联农场中操作专业器械的机务人员增长50%,专家人数增长1.8倍,农作物灌溉面积增加了760万公顷。这一现象表明
A.二战后苏联扭转了农业落后局面 B.赫鲁晓夫改革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C.勃列日涅夫改革助推了农业发展 D.戈尔巴乔夫改革促进了农业创新
21.在动漫《猫和老鼠》的“进步与机械化”一集中,有这样一幕:工厂里机器人操控机械臂有节奏地挖着奶酪,老鼠杰瑞和猫汤姆因不愿和机器人一起“吃”汽油,展开偷机器人奶酪的抢食大战。这折射出二战后
A.军备竞赛推动了科技创新 B.自动化生产提升生产效率
C.传统劳动面临着替代压力 D.能源革命改变了生活方式
22.义乌作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通过“义新欧”中欧班列、海外市场及数字化平台Chinagoods,将商品销往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带动国内20多个产业集群发展。这一现象主要体现了
A.生产全球化 B.贸易全球化 C.资本全球化 D.区域集团化
23.2023年印度担任二十国集团(G20)轮值主席国期间,推动非盟加入G20并主导“全球南方之声”峰会,同时通过日本、印度、巴西、德国“四国集团”,争取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这些现象表明
A.冷战思维仍是国际关系的核心逻辑
B.印度已主导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方向
C.世界多极化趋势在竞争中深化发展
D.经济区域集团化成为国际关系主流
24.2024年巴黎奥运会首次将开幕式从体育场搬到开放式城市空间,以“奥运更开放”的口号,鼓励人们打破地域、文化界限,以更包容的心态共同参与和享受奥运会。这一举措
A.革新了全球化国际治理体系 B.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C.完善了国际体育合作化机制 D.体现了文明互鉴的价值导向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在埃及,农业生产是人们生活的基础。尼罗河每年定期泛滥,洪水退去后,会在两岸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为农业种植提供了理想的土壤。古埃及八掌握了尼罗河泛滥的规律,发展了灌溉农业。他们修建水渠、堤坝等水利设施,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随着农业的发展,剩余产品不断增加,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其他行业,如手工业、商业、宗教和管理等。这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发展,也为城市的兴起和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埃及人是最早用太阳年来计时的民族,他们将一年分为12个月,每月30天,外加5个节日……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充满宗教性,甚至比任何民族都更虔诚。他们相信灵魂不灭,因而发明了保存尸体的技艺(木乃伊)。法老被视为神的化身,他的命令就是法律。尼罗河是这片土地的生命之源,当它泛滥时,整个埃及如同被重新创造一般。
——摘编自希罗多德《历史》
材料二公元前8世纪,希腊各地建立了数以百计的城邦。城邦面积狭小,人口不多,一般以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若干村落。城邦的自治权利或多或少属于各邦公民。全体公民直接参与城邦事务的管理,公民大会成为事实上的最高权力机构。在希腊城邦中,无论是经济发达的雅典,还是军事强大的斯巴达,公民都有较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埃及文明产生与发展的主要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埃及和古希腊文明的特点。(8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纺织业和印染业会污染河流.煤炭的冶炼会让空气形成雾霍和黑色烟雾,钢铁、玻璃和陶器制造业会让土地和河流遭受各种有害物的污染,但早期的工厂制度和资本家追求利润,根本没有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没有改善人类整体生存状况的宽阔胸襟,只为满足少数资本家的私欲而让全球的人类生存走上越来越严重的生态危机道路。……“人口向大城市集中这件事本身就已经引起了极端不利的后果。”……私有制导致的“平民窟”生存状态、唯利是图导致的河流排污和煤烟粉尘.周期性经济危机造成的资源和能源极大浪费,是早期英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最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和危机。
——摘编自《工业化初期城市生态问题一瞥》
(1)根据材料,指出英国工业化带来的生态问题。(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英国工业化初期城市生态问题的原因。(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与一战后不同的是,除了对侵略国施以惩罚之外,盟国还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改造措施。一是对德日领土实施暂时占领与改造。在欧洲,由美英法苏四国对德国领土实行分区占领,进行了比较彻底的非纳粹化运动;在亚洲,美国对日本实施了单独占领,进行了民主化改造。……二是实施了对战争罪犯的国际审判。
——摘编自王建朗《浅议二战后国际秩序设计的几个特点》
材料二二战之后……民族革命浪潮席卷了欧洲所有殖民地,非殖民化进程不可逆转。……其结果是形成了20世纪最为壮观的第二次民族主义浪潮,使当年那些幅员辽阔的欧洲殖民帝国在短短20年间便七零八落,全部消失,一百多个民族独立国家在这些帝国的废墟上拔地而起以惊人的速度结束了欧洲自15世纪就开始构筑的世界殖民体系。
——摘编自徐蓝《试论雅尔塔体系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材料三总之,作为二战的重要成果,二战后期确立的国际秩序依然是世界和平与稳定的基础,但是,它也需要与时并进,需要不断反映国际政治经济变化的现实,通过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国际治理法治化,使之得到进一步补充、完善与发展,并能够可持续地维护和平。
——摘编自徐蓝《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新进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对侵略国的处理与一战相比有何异同。(8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确立的国际秩序的影响。(6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表3马克思主义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部分重要历史事件
时间 历史事件
1825年 英国爆发经济危机
1836年 英国爆发宪章运动,持续12年,是欧洲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人政治运动
1844年 恩格斯写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通过实地调查揭示了资本剥削下英国无产阶级的生存困境
1848年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回德国参加革命斗争;创办《新莱茵报》
1864年 国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1871年 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发表《法兰西内战》,总结革命经验教训
1915年 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
1917年 俄国十月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
1978年 中国改革开放,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请你根据以上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进行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024—2025学年度陕西省榆林市高一第二学期期末普通高中过程性评价质量检测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本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1.【答案】A
  2.【答案】B
  3.【答案】D
  4.【答案】B
  5.【答案】C
  6.【答案】C
  7.【答案】B
  8.【答案】B
  9.【答案】D
  10.【答案】C
  11.【答案】C
  12.【答案】D
  13.【答案】B
  14.【答案】C
  15.【答案】B
  16.【答案】D
  17.【答案】D
  18.【答案】A
  19.【答案】A
  20.【答案】C
  21.【答案】C
  22.【答案】B
  23.【答案】C
  24.【答案】B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25.(14 分)
  (1)主要条件:自然条件:尼罗河定期泛滥带来肥沃土壤和充足水源,利于农业发展;生产技术:古埃及人掌握尼罗河泛滥规律,修建水利设施发展灌溉农业;社会发展:农业剩余产品推动社会分工,促进城市与国家形成。
  (2)古埃及文明特点:宗教深刻影响社会生活;神权政治体制(法老神化,政权与神权结合);高度依赖尼罗河(自然环境影响文明存续);重视来世观念,相信灵魂不灭。(任答 2 点)
  古希腊文明特点:小国寡民;城邦自治,公民掌握一定自治权;直接民主,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构。(任答 2 点)
  26.(12 分)
  (1)问题:河流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任答 2 点)
  (2)原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煤炭为主要能源;资本家的逐利本性;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膨胀;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任答 4 点)
  27.(14 分)
  (1)相同点:均实施领土占领;均限制军备发展;均要求战争赔偿。(任答 2 点)
  不同点:政权改造深度差异:二战后的非纳粹化运动、民主化改造比一战后更彻底;国际审判制度化:纽伦堡和东京审判确立反和平罪、战争罪、反人道罪的法律先例;占领体系长效化:德国被四国分区占领直至 1990 年,日本由盟军总司令部实施七年占领改革。(任答 2 点)
  (2)影响:积极: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促进国际法体系发展;加速殖民体系瓦解。(任答 2 点)局限:是大国相互妥协的产物,带有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
  28.(12 分)
  示例:论题: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
  阐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践的、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1925 年,英国经济危机的爆发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1848 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投入到欧洲革命中,在指导工人阶级斗争的同时继续进行理论探索。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建立起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革命失败后,马克思及时总结公社经验教训,写作《法兰西内战》,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进入 20 世纪,列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俄国革命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提出了 “一国胜利论” 并领导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1978 年中国做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成功,同时改革开放的理论和实践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丰富和发展。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也正是因为其始终立足实践,所以才能始终站在时代前沿。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