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咏物诗四首 教案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咏物诗四首 教案 (表格式)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9 20:34: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咏物诗四首 教案
章节
名称
高中语文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二单元第11课《咏物诗四首》




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较常见的一个诗歌类型,学习鉴赏咏物诗,对于奠定鉴赏诗歌的能力有很好的帮助。在高一阶段,在进行唐诗宋词元曲的选修课学习时,指导学生通过一定的方法鉴赏诗歌是必要的。而咏物诗的鉴赏,从诗句的语言中抓住所咏之物的特点,结合作者写作本诗的背景,将其两者相似点加以联系,感悟出作者通过诗歌要表达的情志。学生通过方法的掌握,学会鉴赏咏物诗,为诗歌鉴赏奠定基础。
计划学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已经有鉴赏诗歌的一些基础,能读懂一些较为简单的诗歌,但对涵义丰富的咏物诗则相对较难鉴赏,需要既借助写作背景,又要从字词理解上领悟作者表达的情志。因此,在学习鉴赏咏物诗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方法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生学习目标
1、能识别咏物诗
2、学习并运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3、能理解《子规》和《葡萄》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在课堂上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4、从咏物诗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重点
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理解两首咏物诗丰富的意蕴
教学难点
熟练运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1用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回顾咏物诗、然后通过教师引导学习咏物诗鉴赏、最后自己学习运用
2用较为简洁的语言描述三步法,阐释三步法形成的原因,使学生能轻松操作三步法,再通过练习加以巩固。
3在课堂上,通过配乐朗诵、教师朗诵和图片及其音乐背景的渲染,给学生一个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会鉴赏咏物诗。
教学媒体
1《石灰吟》朗诵录音、背景音乐 2教学课件 3投影仪




一、识咏物诗——吟唱中的情意
1、导入——咏物诗概念
王安石说:“古人观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我们的先辈,把万物当作了咏唱的对象,以物为咏唱对象的诗歌,我们可以称为咏物诗。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
2、咏物诗佳作回顾
初中我们已经学过了咏物诗,我们来看看曾经学过的一首咏物诗《石灰吟》。我们回顾一下,《石灰吟》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从哪里看出来的?(配乐朗诵《石灰吟》)
设计意图:用王安石的话引入,直接以概念的形式向学生展现什么是咏物诗。然后通过学生学过的《石灰吟》,引导学生感悟咏物诗中寄托着作者的情志。用简短的配乐朗诵给学生创造点诗歌的氛围。
二、鉴赏咏物诗——子规的不满
(尝试品读咏物诗《子规》(顾况),总结咏物诗鉴赏方法)
1、诵读诗歌,找出《子规》诗中表现子规特征的词语?(展示子规鸟的图片)
2、作者说如果世上的冤魂都化为杜鹃,那杜鹃还有栖息之地吗?为什么?
3、联系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说说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 ,抒发了作者 。
(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唐代诗人。曾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顾况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
明确:这首诗通过咏子规积冤啼血,抒发了作者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4、方法总结
(1)、分析物象的特征;
(2)、抓住“物”与“人” 的相似点;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然认识并接受咏物诗鉴赏三步法,清楚怎么操作三步法。而鉴赏咏物诗的三步法,第一步从诗句的语言中找寻所咏之物的特征,然后结合作者写作背景,通过有媒介的联系而找寻物与人的相似点,最后用“通过 ,表达了 ”这样的形式,能写出诗中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运用三步法——葡萄的渴望
(小组合作探究,根据咏物诗鉴赏三步法赏析《葡萄》,最后投影学生对情志的感悟)
1、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征?
2、本诗中“物”(葡萄)与人的相似点是什么?
3、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书写形式:这首诗通过 ,抒发了作者 。
(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元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
明确:这首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解释让学生学习自己操作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葡萄》的鉴赏,体会作者在诗中蕴含的情志。
四、课堂小结——物象皆有情
1、物象,即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这与中国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一脉相承的。
2、口述咏物诗鉴赏三步法。
五、作业布置——巩固三步法
阅读《赏牡丹》和《小松》,用咏物诗鉴赏三步法鉴赏,写出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设计意图:第11课《咏物诗四首》共四首诗,前两首较为难,而后两首较为简单,让学生在本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习用三步法鉴赏另外两首诗,对咏物诗三步法加以巩固。




方法:物——人——志(托物言志)
《子规》:啼血——化——同情、不满
《葡萄》:支离——倒、扶——扶持、帮助
作者情志:通过 ,表达了 。




1、从课堂反应反思
在上这节课时,学生会三步法的掌握还是很快的,也能用自己的语言清晰表达出来。而从诗句中找寻所咏之物的特征时,学生也能找出;在说物与人的相似处时,学生也能通过背景联想两者的相似点;但在让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作者的情志时,学生还是不能象教师预想的那样写出。这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动手写的习惯不够好,总是依赖老师的讲,认为领会就行了,而导致课堂上写的时候写不出来。
2、从教学目标反思
三个教学目标从三个纬度描述学会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应达到的程度,从有效性角度看,本节课目标较为明确、集中,没有游离在目标之外的多余环节。所提供的鉴赏方法也显得操作性很强,学生比较好掌握并应用。
3、从教学效果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什么是咏物诗有个很明确的认识。对怎样鉴赏咏物诗,也有了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方法。对咏物诗中或显或隐表达着作者的情志,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用明确的语言写出作者所表达的情志,还有待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
4、从诗歌鉴赏反思
诗歌鉴赏,说到底是对诗人情感的再体验,因此学习诗歌、鉴赏诗歌一定要有一个恰当的环境,而这个环境需要教师创设。在课堂上创设一个适合于学习诗歌、鉴赏诗歌的氛围,师生在这个氛围下对诗歌加以欣赏,再创造地体验。教师必须跟学生一起作为欣赏者,教师不单单是课堂内容的引导者。而氛围的创设和欣赏者的角色参与,都需要教师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