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云浮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广东省云浮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4 22:09:31

文档简介

云浮市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
1.B2.C3.A4.D5.B6.A7.C8.C9.D10.D11.D12.B13.A14.B
15.A16.C
17.(1)异同:
相同点:都服务于皇权;都是中央行政制度:职责都有分工,官员共同处理政务。(4分,答出
两点即可)
不同点:三公九卿制下丞相权力较大,三省六部制下相权被分割;三公九卿中部分设置为皇
室服务色彩更浓,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更侧重国家事务;三公九卿制政务处理程序相对简
单,三省六部制政务处理规范化、程序化更强。(6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启示:权力需要合理分工与制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制度建设要注重规范化、程序化,提
高行政效能:政治制度应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优化:要平衡好国家治理与服务民众的关系。
(4分,答出两点即可)》
18.(1)主要特征:土地政策宽松;租佃关系契约化;政府强化产权管理。(4分,答出两点即可)
(2)新变化:永佃制普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田底权与田面权)分离:赋役改革深化,推行
“一条鞭法”“摊丁入亩”,丁税并入田赋。(每点2分,2点1分,若考生仅答出“永佃制普及,
推行一条鞭法、推丁入亩”这些表层变化的只给一半的分)
历史影响:
积极影响: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地矛盾:推动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答“促进了商品经济”可酌
情给分):赋役简化减轻了农民的人身依附。(4分,答出两点即可)
消极影响:土地兼并仍严重:官僚地主逃税加剧了财政压力。(2分,答出一点即可)
19.(1)表现:生活方式与流行文化的传播:传统与地域文化的反向输出:价值观与思想的相互影
响。(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原因:战争推动人员流动;技术媒介的革新拓宽文化传播路径;西方经济优势下的文化输
出:青年群体对现代文化的认同:异质文化的吸引力:全球化背景下的趋同与冲突。(8分,
答出四点即可)
20.示例一
论题:近代世界贸易推动了中西文化交流与中国社会转型。(2分)
闸述:19世纪中叶,英国借工业革命优势通过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建立起中西贸易通
道,引发双向文化交流与社会变革。中国生丝、茶叶因英国市场需求而大量出口,刺激了中
国沿海商品经济发展。英国纺织机器、铁路技术传入中国,洋务派引入机器创办近代企业,
铁路修建改变交通与时空观念,推动中国工业化与社会生活近代化。通商口岸成为文化碰
撞的前沿。旗袍在上海等地改良,融合西式剪裁,形成中西合璧风格,象征服饰文化转型;西
餐文化在沿海流行,咖啡屋等新业态出现,改变部分市民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西方启蒙思
【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云浮市2024一202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
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前四单元、选择性必修3。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湖北荆门屈家岭文化遗址(距今约5300一4600年)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纺轮,其形状规整,色
彩鲜艳,制作工艺精湛。这些彩陶纺轮不仅是实用的纺织工具,而且上面有各种精美的纹饰,
如漩涡纹、方格纹等。这反映了
A.纺织技术的高度发达
B.审美观念与实用结合
C.彩陶艺术的成熟完备
D.社会分工的细致明确
2.表1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手工业发展的相关记载。这些记载反映了战国时期
表1
记载内容
出处
齐地“织作冰织绮绣纯丽之物,号为冠带衣屐天下”
《汉书·地理志》
秦国有“左采铁”“右采铁”等专门管理治铁的官职,其青铜剑采用
考古发现与《秦律》记载
复合金属工艺,刃部坚韧、锋利
楚国漆器工艺发达,其彩绘漆器色彩艳丽,纹饰精美,远销各地
湖南、湖北等地战国楚墓出土文物
A.各国手工业发展水平趋于一致
B.官营手工业主导地位开始确立
C.手工业地域特色与专业化发展
D.民间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3.《史记·秦始皇本纪》载:“西北斥逐匈奴,自榆中并河以东,属之阴山,以为三十四县,城河上
为塞。”《汉书》称:“使蒙恬将数十万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
适戍以充之。”这些史料表明秦代边疆治理
A.以郡县制强化军事控制
B.初步构建基层治理体系
C.忽视边疆地区经济开发
D.导致民族矛盾不断微化
【高二历史第1页(共6页)】
4.据记载,6世纪丝织技术传入东罗马帝国后,丝织业在帝国境内发展迅速,但东罗马帝国初期
生产的丝绸在质量上远不及中国,且在染色技术、图案设计等方面长期模仿中国风格。直到
11世纪,东罗马丝绸才逐渐形成以几何纹样、宗教题材为主的独特风格,并通过地中海贸易
销往欧洲各地。中国丝织技术的传入
A.直接推动东罗马帝国实现技术超越
B.使地中海地区成为丝绸生产中心
C.引发东罗马手工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D.促进技术传播与文化创新的融合
5.唐朝时期,欧阳询的楷书严谨工整、法度森严,被视为学习书法的典范:怀素的狂草笔走龙蛇、
飘逸奔放,展现出独特的艺术个性。当时众多文人墨客以研习书法为雅好,甚至出现了以书
法会友、相互切磋的文化活动。朝廷选拔官员也常以书法才能为标准,书法作品在宫廷与民
间广泛流传。据此可知,当时
A.书法艺术主导文化发展走向
B.书法审美呈现多元并存格局
C.官方文化政策决定艺术风格
D.文人阶层垄断书法艺术领域
6.《宋史·职官志》记载,“枢密院掌兵籍、虎符”“学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出纳密
命,以佐邦治”“今中书主民,枢密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另载,枢密院长官虽曰学兵,亦
未尝专典兵柄,发兵之权,悉归三衙。由此可见,宋代设枢密院意在
A.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
B.调和相权与皇权的激烈冲突
C.开创军政分离的行政体制
D.强化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7.元代关汉卿的《窦娥冤》以窦娥含冤被杀、六月飞雪的悲剧,揭露了官吏贪腐、百姓蒙冤的社会
现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汉元帝告别王昭君的故事,抒发了对民族矛盾的感慨。这些元曲
作品表明,元代
A.市民文学趋向世俗化娱乐化
B.科举废除阻断文人仕途出路
C.社会矛盾推动文学主旨深化
D.民族交融促进文化风格转型
8.明代都察院除监察中央及地方官员外,还负责提督各道、考察百官,并与刑部、大理寺共同审
理重大案件,形成“三法司”联合办案制度。这说明明代
A.监察权超越司法权
B.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C.监察体系功能复合
D.司法审判程序完善
9.17世纪末至18世纪,法国传教士李明在《中国近事报道(1687一1692)》中详细介绍了北京故
宫的建筑布局与装饰艺术,英国建筑师威廉·钱伯斯据此设计出带有中式飞檐的邱园“中国
塔”。这可以用来说明
A.建筑技术的创新性
B.艺术审美的趋同性
C.东学西渐的必然性
D.文化交流的桥梁性
【高二历史第2页(共6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