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华伦中学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请完成爱国诗词积累表。
(1) 商女不知亡国恨, ______ 。杜牧《泊秦淮》问与不问借古讽今
(2) ______ ,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报国思乡难以两全
(3) 马上相逢无纸笔, ______ 。岑参《逢入京使》心胸广阔甘于奉献
(4) 落红不是无情物, ______ 。龚自珍《己亥杂诗》不畏艰难高瞻远瞩
(5) ______ , ______ 。王安石《登飞来峰》环境清幽淡雅怡人
(6) ______ , ______ 。刘禹锡《陋室铭》
二、名著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6分。
2.下面是以“生命中那些重要的引路人”为主题的名著【阅读感言】和【相关名著】。请从中任选一句感言,联系名著,结合情节,参考示例,对所选感言进行阐释。
[阅读感言] [相关名著]
A.因为他,前进的脚步从未停止。
B.因为他,黑暗的世界亦有微光显现。
C.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
D.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示例】
因为她,生活的苦难便成了垫脚石。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平凡的世界》。孙少平高中时,因生活穷困窘迫而自卑。田晓霞鼓励他并给他送来《参考消息》和其他书籍,开阔了他的眼界,使他的内心世界更加丰富。于是,生活的苦难不再是绊脚石,而是成为让他不断前行的垫脚石。孙少平最终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
三、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9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读书知人,读史阅世,这正是阅读的意义所在。读王佐良,他深耕外国文学、比较文学和语言学领①( yù),对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有深刻的( ),他主张的“通过文学来学习语言”等观点,今天读来仍有启发意义。读叶嘉莹,她由词体美学意蕴提出“弱德之美”,这是一种在承受压力时坚持理想、坚②(rèn)不拔、外圆内方的人格之美,充满温柔的力量。读厉以宁, 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增进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径。其理论创见与( )学风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切( )……这些学者对阅读之精③(yì)求精,常使我感动,让我看到学问背后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
(1) 根据拼音,依次写相应的汉字(正楷字或行楷字)。
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2)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
A.见识严谨亲密无间
B.见解严谨密不可分
C.见解严格亲密无间
D.见识严格密不可分
(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语,请修改并将正确答案写在下面。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4分。
4.传承与创新并存,经典同时代共进。学校文学社发起“植物精神”主题研讨会,要求以《紫薇花树》为例,分析托物言志手法的运用。请结合文本完成以下任务。
紫薇花树
刘诚龙
①清明节在老家待了几天,在小院转悠,百花竞秀,万叶争妍。母亲插下去的苞谷,像孩童的小手般可爱。茄子辣椒,也如毛茸茸的小鸡与小鸭,像幼儿班排队集合,集体赶赴夏日盛会。桂花树更不用说,四季常青,这时青得能掐出水来。走到紫薇面前,我大吃一惊,这去年遭旱的植物,今年是否活了过来?我知道紫干本来灰白,此时不是灰白了,是灰褐、灰黑了,好像是插进土里的小棍子;再看其枝条,一色枯,一色焦,树上挂的果实,如炒熟了的小粟米,一摸,都是粉末。
②紫薇树怕是死了。我仔细看,却看不到紫薇星点活气。紫薇树活了好几年,现在却变成这模样。我有点生气,骂我老弟懒,老天固然不下雨,但有自来水,只要每天浇,隔天浇,但凡花些力气,总不至于如此。
③这几棵紫薇,是我颇费了一番心力从城里搬到乡下去的,活生生变成如今直僵僵的姿态,恨回天无术。五六年前初春,我开口向兄弟要了几棵紫薇,本来当天要回家的,临时有事又待了几天。“没事没事,紫薇命硬,摆几天水泥板,仿佛通宵达旦昏睡一回,再插入土,开枝散叶,噌噌噌噌,拔节长!”兄弟没骗我,元宵节插在小院子的紫薇,原本有枝无叶、有气无力,但到清明,便叶子绿了,像人有笑容了,迎风招展地生长起来了。而这回,紫薇并非昏睡,是昏死了吧。人最多可以七天不吃饭,但不能三天不喝水,我想花草虫鱼也是这样的吧。去年湖南太旱了,紫薇旱死,可以预料。
④但万万没想到,端午节回家,紫薇又给了我惊喜。很多年不晓得惊喜为何物了,而紫薇给了我最震撼的一次惊喜。它活了!枯枝上缀满了鲜绿的叶子,像湖水一般青绿,一枝叶如一条花溪,给人以流水潺潺、流风回雪般的快意。成群的绿叶、成堆的绿叶、成园的绿叶、成山的绿叶,会让你觉得有山的味道、自然的味道、水的味道。至于这水意是细雨的,还是溪流的,是山塘的,还是湖泊的,得看绿叶群多大、绿叶队多壮了。
⑤紫薇命运自主,野性生长,它不以曲,也不以欹,不以疏,也不以密,按它自己的高宽疏密,伸枝展叶。花没有死,叶下更生,花叶慢睁睡眼,悠悠然醒转。和亲友微信视频,都说我气色也红润多了,仿佛也是受到了紫薇花的感染。每日看紫薇花,每日都能看到它的十八般变化。从前看几棵紫薇,貌似含苞,苞如粟米大,看得不来劲,粟米褐褐的,像炒熟了,一副蔫蔫态;如今看到粟米张眼、舒展,粉晶晶、亮晶晶,从眯眼到开眼,是试探着来看大千世界吧!看看世界有些什么人,生命是怎样不屈地怒放。紫薇漫枝遍树开,一簇百朵,一枝百簇,一树百枝,花比枝干重,是如此热烈的姿态。紫薇开,细细微微开、轰轰烈烈开、恣恣肆肆开,这么多的紫薇花,仿佛开出了三千世界,开出了花与人共襄盛世的美好图景。
⑥白居易诗中的紫薇在长安钟鼓楼,而我的紫薇花在乡野山间,在布衣生活、田园风光中,却也开得灿灿烂烂、迎风而立,与我守着日升月落。许多花开个几天,花期一到也就谢幕了。而紫薇不,紫薇花开,一开半年,仍然是盛开之相。
⑦紫薇花,开自己的;紫薇树,活自己的。紫薇遇到旱情,我以为是死了,一去半年,无声无息。春来了,它都要醒不醒,让人以为再难看到它醒了。但偏偏紫薇是最顽强的,又挣扎着开花后,生得满树红,活过来了!生气勃勃地活,骄傲洒脱地活。正如做人,休憩时安静淡然,行动时热烈奔放,拼尽全力,隐如止水之静美,显如浪涛之奔放!穷达随时,花间儒也。这是何观?我以为,这是紫薇花的“花生观”,这是紫薇树的“树生观”,这是紫薇的“生死观”。
(选自《中国艺术报》,2024年04月03日,有删改)
(1) 随着紫薇树状态的变化,“我”的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通读全文,根据提示,补全下面的表格。
紫薇树状态 “我”的心情
① ______ 大吃一惊
看不到紫薇星点活气 ② ______
直僵僵的姿态 ③ ______
④ ______ 惊喜震撼
(2) 下列对于文章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本文描写了紫薇树的曲折经历,如《井冈翠竹》一样,以植物喻人,以植物赞人。
B. 作者认为紫薇花是花间的儒者,因为它们“穷达随时”。
C. 本文和《紫藤萝瀑布》,都或明或暗地提及了亲人,也都通过描写花木的经历来体现亲情的重要。
D. 从紫薇树的经历中,作者感悟到了做人的道理—“休憩时安静淡然,行动时热烈奔放,拼尽全力,隐如止水之静美,显如浪涛之奔放”。
(3) 请赏析文中第④段画横线的句子。
它活了!枯枝上缀满了鲜绿的叶子,像湖水一般青绿,一枝叶如一条花溪,给人以流水潺潺、流风回雪般的快意。
(4) 本文题目为“紫薇花树”,那为什么第①段要描写苞谷、茄子辣椒和桂花树?
(5) 请根据下面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单元导语的节选,简要分析本文是如何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
本单元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体会如何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写景状物,寄寓自己的情思,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
——节选自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单元导语
5.语文课本正在筹备“学者风骨”专题单元,你负责季羡林先生的人物评析。请结合文本,提炼先生的精神特质。
季羡林(节选)
张中行
①结识之前,有关季先生的见闻,虽然不多,也有值得说说的。用评论性的话总而言之,不过两个字,是“朴厚”。在北京大学这个圈子里,他是名教授,还有几项煊赫的头衔,副校长,系主任,研究所所长,可是看装束,像是远远配不上,一身旧中山服,布鞋,如果是在路上走,手里提的经常是个圆筒形上端缀两条带的旧书包。青年时期,他是很长时期住在外国的,为什么不穿西服?也许没有西服。老北大,在外国得博士学位的胡适之也不穿西服,可是长袍的料子、样式以及颜色总是讲究的,能与人以潇洒、高逸的印象。季先生不然,是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语云,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季夫入也是这样,都市住了多年,还是全身乡里气。为人也是充满古风,远近邻舍都称为季奶奶,人缘最好,也是因为总是以忠厚待人。与季夫人为伴,家里还有个老年妇女,据说是季先生的婶母,想是因为无依无靠吧,就在季先生家生活并安度晚年了。总之,单是观察季先生的家(包括家内之人),我们的印象会是,陈旧,简直没有一点现代气息,室内也是这样,墙、地,以及家具、陈设,都像是上个世纪平民之家的,唯一的不同是书太多,架上、案上都满了,他还把阳台封上,改为书库,里面的书架都是上触顶棚的,我隔着玻璃向里望望,也满了。
②大概是八十年代前期,不记得由谁介绍,在季先生家门口,我们成功相识。以后,我清晨散步,路过他家门口,如果赶上他在门口,就打个招呼,或者说几句闲话。打招呼用和尚的合十礼,也许因为,都觉得对方同佛学有些关系,闲话也是走熟路。消极的是不沾学问的边,原因,我想少一半是他研究的那些太专业,说了怕听者不懂,至少是没兴趣;多一半仍是来于朴厚,讲学问,掉书袋,有炫技之嫌,他不愿意。再说积极一面,谈的话题经常是猫。季先生家养三只猫,一对白色波斯猫和一只灰白相间的本地猫。据说,季先生的生活习惯是早睡早起,清晨四时起床就开始工作。到天大明的时候,他有时到门外站一会儿,一对波斯猫总是跟着,并围着两腿转,表示亲热。看来季先生很喜欢这一对,不止一次向我介绍,波斯猫的两只眼,有的颜色一样,有的颜色不一样,他家这两只,有一只,两眼的颜色就不一样。起初,我以为季先生到门外,是因为爱猫,怕被偷,所以“放风”的时候看着。后来有不少次,我看见猫出来,季先生却没有跟着。猫恋人,我招招手,就也向我走来,常常是满身土,因为刚在土地上打几个滚。我这才明白,原来季先生并没有在猫身上费过多的心思。
③说说他的为人,仍是有关朴厚的。先说一件由闻而来的,是某一次开学,新生来校,带着行李在校门下车,想去干什么,行李没有人照看,恰好季先生在附近,白发,苍老,衣着陈旧,他推断必是老工友,就招呼一下,说:“老同志,给我看一会儿!”季先生说“好”,就给他看着。直到开学典礼,季先生讲话,他才知道认错了,季先生就是这样,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超过一般人,所以不论什么人,有所求,只要他能做并且不违理的,他都慨然应允,而且立刻就办。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______
A. 季先生因为爱猫,对猫的照顾十分细心。怕猫被偷,所以猫“放风”的时候看看。
B. 本文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都通过若干件小事,来写出人物特点。
C. 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散文,言简情挚,流露出作者对季先生的敬仰之情。
D. 第①自然段写胡适之的衣着,其目的是通过对比来突出季先生朴实。
(2) 结合全文,请概括出作者从哪些方面来写季羡林先生“朴厚”的?
(3) 第①段中写胡适之的衣着有什么作用?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6.你报名成为福州市博物馆“‘印’见历史——活字印刷发展历程展”的志愿者,需提前熟悉展陈内容并设计讲解稿。以下是展陈中的文言文史料,请完成阅读准备。
【展板】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①谓之帛书。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至后汉,蔡伦以木肤、麻头、敝布、鱼网造纸,称为蔡伦纸。而文籍资之,以为卷轴。然皆写本②,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请令判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刻板印卖。朝廷从之。铰梓③之法,其本于此。因是天下书籍遂广。然而板木工匠,所费甚多,至有一书字板,功力不及,数载难成,虽有可传之书,人皆惮其工费,不能印造传播后世。
(节选自元代王祯《造活字印书法》,有删改)
【注释】①缣帛:用于书写的白色丝制品。②写本:手抄的书本。③铰梓:刻板印刷的方法。
(1) 阅读完以上布展内容,你发现自己对于有些字词的解释并不是很清楚,于是你尝试使用一些方法,给以下划线词释义。
方法 加线词 参考 释义
查阅字典法 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解释:①覆盖;遮盖。②触犯;冒犯。③顶着;冒着。④轻率;冒失。 A ______ (填序号)
课内迁移法 蔡伦以木肤、麻头、敞布、鱼网造纸 以手拂之(《活板》) B ______
朝廷从之 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十二章》) C ______
参考成语法 人皆惮其工费 肆无忌惮 D ______
(2) 本次展览设置有奖问答环节,如果参观者能正确翻译划横线的句子,将获得2张博物馆门票。
①缣贵而简重,不便于用。
②学者艰于传录,故人以藏书为贵。
(3) 查阅【展板】,你发现划波浪线这句话没有断句,请用“/”给这句话断句。(限3处)
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
(4) 下列这则广告语,是否适合本次展览?请从主题内容和语言表达两个角度说明理由。
传承与创新并存,经典同时代共进。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7.学校“国风社”正在筹备“秋日诗会”,需要为温庭筠的《早秋山居》制作赏析展板。请完成以下批注任务,为诗句解读提供专业支撑。
早秋山居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1) “素琴”指 ______。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描绘了陋室中恬然闲适的生活,本诗中作者也借“素琴”表达了的 ______心情。
(2) 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8.写作。
Deepseek,一家中国本土的人工智能公司研发的AI工具在春节期间火爆全世界。其中文名“深度求索”一词,既承载着屈原“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千年探索和深刻思考,也体现着当代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实践和勇于突破。“深度求索”既是文明进步的密钥,也是理解广阔世界的途径,更是人生成长的不二法门。在你的成长经历中,又有什么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故事呢?请以“深度求索”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自选角度;自定文意;不要套作、抄袭,不要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600字。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隔江犹唱后庭花(注意“隔”的书写)
【小题2】可怜夜半虚前席
【小题3】凭君传语报平安(注意“凭”的书写)
【小题4】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5】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缘”的书写)
【小题6】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解析】答案:
(1)隔江犹唱后庭花(注意“隔”的书写)
(2)可怜夜半虚前席
(3)凭君传语报平安(注意“凭”的书写)
(4)化作春泥更护花
(5)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注意“缘”的书写)
(6)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本题考查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根据提示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2.【答案】示例: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评价。根据题目要求,结合名著内容,组织合理的语言回答即可。如:“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出身贫苦,无论是在学校学习还是车站食堂当工人都饱受折磨和侮辱,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激发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了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答案:
示例:因为他,一段与原来截然不同的人生从此开启。这句感言让我联想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在发电厂工作后结识了朱赫来。他教会了保尔打拳,还时常给保尔讲解革命道理,培养了保尔的革命热情,帮助他树立了人生的目标。朱赫来为保尔开启了一段截然不同的人生,引导保尔成为一名钢铁般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 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 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3.【答案】【小题1】①域 ②韧 ③益
【小题2】B
【小题3】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增进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径的理解(了解、认识……)
【解析】答案:
(1)①域 ②韧 ③益
(2)B
(3)他以经济学理论阐释中国道路,增进读者对中国经济改革发展路径的理解(了解、认识……)。
(1)本题考查字形。
①“领(yù)”写作“领域”。
②“坚(rèn)不拔”写作“坚韧不拔”。
③“精(yì)求精”写作“精益求精”。
(2)本题考查词语辨析。
第一空,“见识”侧重于指接触事物扩大的见闻;“见解”强调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这里说对不同文化交流互鉴有深刻的认识,用“见解”更合适。
第二空,“严谨”侧重于形容态度严肃谨慎、细致周全;“严格”着重指在遵守制度或掌握标准时认真不放松。形容学风,用“严谨”更恰当。
第三空,“亲密无间”多形容人与人之间关系极为亲密;“密不可分”形容事物之间关系紧密,不能分离。这里说理论创见与学风以及对现实问题的关切关系紧密,用“密不可分”合适。
故选:B。
(3)本题考查病句修改。
画线语句,动词“增进”缺少与之搭配的宾语,可在“路径”的后面加上“的理解(了解、认识……)”。
综合读写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多积累,多练习。
4.【答案】【小题1】①紫干灰褐、灰黑,枝条枯焦,果实如粉末;②生气、遗憾;③心疼、无奈;④枯枝缀满鲜绿叶子,生机勃勃
【小题2】C
【小题3】运用比喻,生动写紫薇复活后叶子的青绿、繁茂及灵动美,赞其生命力,表“我”的惊喜
【小题4】展现小院生机,与紫薇枯死状对比,突出“我”的吃惊,为下文惊喜铺垫,丰富内容,营造生活气息
【小题5】作者描写紫薇树从枯到活的过程,抓住其顽强等特点,寄寓对生命、人生的感悟,运用托物言志
【解析】(1)本题考查人物心情随事物状态变化的梳理。
①由“走到紫薇面前,我大吃一惊,这去年遭旱的植物,今年是否活了过来?我知道紫干本来灰白,此时不是灰白了,是灰褐、灰黑了……树上挂的果实,如炒熟了的小粟米,一摸,都是粉末”可知,紫薇树状态是“紫干灰褐、灰黑,枝条枯焦,果实如粉末”,此时“我”大吃一惊。
②由“我仔细看,却看不到紫薇星点活气……我有点生气,骂我老弟懒”可知,看不到紫薇活气时,“我”的心情是“生气、遗憾”。
③由“这几棵紫薇,是我颇费了一番心力从城里搬到乡下去的,活生生变成如今直僵僵的姿态,恨回天无术”可知,看到紫薇直僵僵姿态时,“我”的心情是“心疼、无奈”。
④由“但万万没想到,端午节回家,紫薇又给了我惊喜……它活了!枯枝上缀满了鲜绿的叶子……”可知,紫薇树状态是“枯枝缀满鲜绿叶子,生机勃勃”,此时“我”惊喜震撼。
(2)题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手法、主题等的理解与赏析。
ABD.正确。
C.有误,本文提及亲友是为体现紫薇给“我”带来的影响,《紫藤萝瀑布》提及亲人是关联回忆,两篇主要是借花木表达对生命、人生的感悟,并非体现亲情的重要。
故选:C。
(3)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由“它活了!枯枝上缀满了鲜绿的叶子,像湖水一般青绿,一枝叶如一条花溪,给人以流水潺潺、流风回雪般的快意”可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鲜绿的叶子”比作“湖水”,把“一枝叶”比作“花溪”,生动形象地写出紫薇树复活后叶子的青绿、繁茂,以及枝叶带来的灵动美感,表达“我”对紫薇树顽强生命力的赞叹和看到其复活的惊喜之情。
(4)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中次要事物描写的作用。
由“清明节在老家待了几天,在小院转悠,百花竞秀,万叶争妍。母亲插下去的苞谷,像孩童的小手般可爱。茄子辣椒,也如毛茸茸的小鸡与小鸭……桂花树更不用说,四季常青,这时青得能掐出水来。走到紫薇面前,我大吃一惊……”可知,第①段描写苞谷、茄子辣椒和桂花树,展现小院生机盎然、百花竞秀的景象,与紫薇树看似枯死的状态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我”看到紫薇树时的吃惊,同时为下文紫薇树复活的惊喜作铺垫,也丰富文章内容,营造出乡村小院的生活气息。
(5)本题考查托物言志手法的理解与分析。
由“紫薇遇到旱情,我以为是死了……但偏偏紫薇是最顽强的,又挣扎着开花后,生得满树红,活过来了!生气勃勃地活,骄傲洒脱地活。正如做人,休憩时安静淡然,行动时热烈奔放,拼尽全力,隐如止水之静美,显如浪涛之奔放”可知,作者细致描写紫薇花树从看似枯死到顽强复活、枝叶繁茂开花的过程,抓住紫薇花树顽强、洒脱、按自己节奏生长等特点,将其与做人应有的姿态相联系,寄寓自己对生命不屈、积极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抒发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答案:
(1)①紫干灰褐、灰黑,枝条枯焦,果实如粉末;②生气、遗憾;③心疼、无奈;④枯枝缀满鲜绿叶子,生机勃勃。
(2)C
(3)运用比喻,生动写紫薇复活后叶子的青绿、繁茂及灵动美,赞其生命力,表“我”的惊喜。
(4)展现小院生机,与紫薇枯死状对比,突出“我”的吃惊,为下文惊喜铺垫,丰富内容,营造生活气息。
(5)作者描写紫薇树从枯到活的过程,抓住其顽强等特点,寄寓对生命、人生的感悟,运用托物言志。
文章围绕紫薇花树展开,讲述其经历旱情看似枯死,却在端午节奇迹复活、枝叶繁茂开花的过程,借紫薇花树顽强的生命力,传达出做人应如紫薇,休憩时安静淡然,行动时热烈奔放,拼尽全力展现生命姿态的感悟,表达对生命不屈与洒脱的赞美。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答案】【小题1】A
【小题2】由装束可知:与胡适之讲究的长袍形成对比,体现出他在穿着上的朴实。由家居环境可知:其家居环境的朴厚。由与猫的相处可知:他对待生活细节随性朴实。由为人处事可知:他待人忠厚,不觉得自己“超过一般人”,体现出为人的朴厚
【小题3】第①段写胡适之衣着的作用是通过对比突出季先生的朴实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A.有误,由文中“后来有不少次,我看见猫出来,季先生却没有跟着。我这才明白,原来季先生并没有在猫身上费过多的心思”可知,A选项中“对猫的照顾十分细心。怕猫被偷,所以猫‘放风’的时候看看”的说法错误。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与分析。
由装束可知:文中写季先生“一身旧中山服,布鞋,如果是在路上走,手里提的经常是个圆筒形上端缀两条带的旧书包”,且与胡适之讲究的长袍形成对比,体现出他在穿着上的朴实。由家居环境可知:“观察季先生的家,我们的印象会是,陈旧,简直没有一点现代气息,室内也是这样,墙、地,以及家具、陈设,都像是上个世纪平民之家的”,唯一的不同是书多,由此可知其家居环境的朴厚。由与猫的相处可知:季先生虽喜欢猫,但“并没有在猫身上费过多的心思”,猫“常常是满身土,因为刚在土地上打几个滚”,可见他对待生活细节随性朴实。由为人处事可知:新生误将他当作老工友让其看行李,他“慨然应允,而且立刻就办”,由这件事可知他待人忠厚,不觉得自己“超过一般人”,体现出为人的朴厚。
(3)本题考查分析文中对比手法的作用。
由“胡适之也不穿西服,可是长袍的料子、样式以及颜色总是讲究的,能与人以潇洒、高逸的印象。季先生不然,是朴实之外,什么也没有”可知,写胡适之衣着讲究,是为了与季羡林先生“一身旧中山服,布鞋”的朴实装束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对比突出季先生在衣着上的朴实无华,进一步印证了作者对季先生“朴厚”的整体印象。
答案:
(1)A
(2)由装束可知:与胡适之讲究的长袍形成对比,体现出他在穿着上的朴实。由家居环境可知:其家居环境的朴厚。由与猫的相处可知:他对待生活细节随性朴实。由为人处事可知:他待人忠厚,不觉得自己“超过一般人”,体现出为人的朴厚。
(3)第①段写胡适之衣着的作用是通过对比突出季先生的朴实。
文章通过描述季羡林先生的装束、家居环境、与猫的相处日常以及帮新生看行李等小事,展现了他朴实忠厚的性格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季先生的敬仰与赞美之情。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6.【答案】【小题1】A.①B.用 C.遵从 D.忌惮
【小题2】①丝织品昂贵而竹简很沉重,不便于使用。
②有学问的人(作者)抄录传播很艰难。所以,人们都认为藏书的成本太昂贵
【小题3】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
【小题4】示例:因为从内容上看,句子写出了活字印刷的传承与创新,在不断的创新中改革,提高活字的技术。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句子字数一样,采用对偶,便于记忆
【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覆盖它色。冒:覆盖。故选:①。
B.句意:蔡伦用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纸。以:用。
C.从心所欲,不逾矩: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句意:朝廷同意了这个建议。从:遵从。
D.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毫无顾忌、畏惧。句意:人们都忌惮雕版的人工和费用。惮:忌惮。
(2)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和意译相结合。
①中重点词语有:贵,昂贵;重,沉重。句意为:丝织品昂贵而竹简很沉重,不便于使用。
②中重点词语有:艰,艰难;故,所以。句意为:有学问的人(作者)抄录传播很艰难。所以,人们都认为藏书的成本太昂贵。
(3)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为:把字写在竹子上,称为“竹简”;把字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帛书”。故断为: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
(4)本题考查综合应用的能力。此题是开放性题,结合自己的理解,言之成理即可。示例:因为从内容上看,句子写出了活字印刷的传承与创新,在不断的创新中改革,提高活字的技术。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句子字数一样,采用对偶,便于记忆。
答案:
(1)A.①B.用 C.遵从 D.忌惮
(2)①丝织品昂贵而竹简很沉重,不便于使用。
②有学问的人(作者)抄录传播很艰难。所以,人们都认为藏书的成本太昂贵。
(3)或书之竹/谓之竹简/或书于缣帛/谓之帛书。
(4)示例:因为从内容上看,句子写出了活字印刷的传承与创新,在不断的创新中改革,提高活字的技术。从语言表达方式来看,句子字数一样,采用对偶,便于记忆。
参考译文:
把字写在竹子上,称为“竹简”;把字写在丝织品上,称为“帛书”。丝织品昂贵而竹简很沉重,不便于使用。到了后汉,蔡伦以树皮、麻头、破布、渔网等造纸,称为“蔡伦纸”。从此,文章书籍就可以制作成卷和轴了。但是,这些书籍都是需要书写的,有学问的人(作者)抄录传播很艰难。所以,人们都认为藏书的成本太昂贵。五代唐明宗长兴二年(931年),宰相冯道、李愚经请示(朝廷)建议国子监田敏校正《九经》,并刻在木板上印成书籍销售。朝廷同意了这个建议,雕版印刷术的起源就在这里。因此,天下的书籍也就越来越多了。然而,制作木板需要工匠,花费很多,直到一本书全部雕版,如果雕刻的功力达不到,几年都难以完成。虽然有值得传播的书籍,人们都忌惮雕版的人工和费用,不能印刷而传播后世。
文言文内容理解分析题,解题方法:
1.引用原文句子回答;
2.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
3.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
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7.【答案】【小题1】不加装饰的琴;闲适宁静
【小题2】颈联“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果落”“猿过”“叶干”“鹿行”都是动态的描写,猿猴经过使得果实落下,鹿在行走踩在干枯的树叶上发出声音,这些动态的描写衬托出了山林的幽静。作者细致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动态,以这些动态之景来突出山林整体的静谧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山居环境的清幽和宁静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对于“素琴”的解释,在古代文化常识中,“素琴”常指不加装饰的琴。刘禹锡在《陋室铭》中用“调素琴”展现了一种闲适的生活状态,在本诗中,作者借“素琴”同样表达了闲适、宁静的心情。从全诗的氛围来看,山居的环境清幽,作者在这样的环境中抚琴,心境也自然是闲适宁静的。
(2)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以动衬静:颈联“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描绘了果子落下,能看到猿猴经过;树叶干枯,能听到鹿行走的声音。猿过、鹿行是动态描写,而山居的环境是静谧的,通过这些细微的动态,更加衬托出山居环境的清幽寂静,展现出一种空灵的意境。视听结合:“果落”“叶干”是视觉描写,看到果子落下、树叶干枯的景象;“见猿过”“闻鹿行”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既看到猿猴经过,又听到鹿行走的声音。多种感官的结合,使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更加生动可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早秋山居独特的生活场景和氛围。
答案:
(1)不加装饰的琴 闲适宁静
(2)颈联“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运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果落”“猿过”“叶干”“鹿行”都是动态的描写,猿猴经过使得果实落下,鹿在行走踩在干枯的树叶上发出声音,这些动态的描写衬托出了山林的幽静。作者细致地捕捉到这些细微的动态,以这些动态之景来突出山林整体的静谧氛围,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山居环境的清幽和宁静。
译文:
近山的居所察觉寒意早至,秋日晴空下草堂弥漫霜气。
树叶凋零后窗户透入阳光,池塘水满却听不见流动声息。
果实坠落时可见猿猴经过,枯叶干枯处能闻野鹿行迹。
我静抚素琴消解心中烦忧,只与深夜清泉相伴享幽寂。
诗人以细腻笔触绘早秋山居的清寒之景、静谧之境,通过自然物象与素琴清泉的交融,既展现对清幽生活的享受,也暗含对官场纷扰的疏离,在“静”与“清”的意境中,完成对隐逸情怀与超脱精神的诠释。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例文:
深度求索 书桌抽屉深处,那只掉了漆的木制指南针总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每当指尖抚过它磨损的刻度,初二那个暑假的蝉鸣就会漫进记忆。
那时我迷上了爷爷的旧航海图,却总被一个问题困住:为什么指南针在不同地方会有偏差?爷爷捻着胡须说:“这世上没有永远笔直的指针,就像没有一蹴而就的答案。”他的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我 翻出爸爸的物理课本,在“地磁场”那一页画满红圈,又对着电脑屏幕抄录各地磁偏角数据。可当我兴冲冲地拿着自制的“磁偏角对照表”去问科学老师时,老师却笑着指了指实验室的门:“数据要自己测才有意思。”
那个七月,我成了小区里最古怪的孩子。每天清晨揣着指南针在花坛边蹲坐,记录指针与正北方的夹角;正午顶着烈日跑到河边,看水流会不会影响磁场;傍晚又追着卖西瓜的三轮车跑,想知道金属对指针的干扰有多大。有次为了测高层建筑的影响,我攥着指南针在写字楼大厅站了整整一小时,保安大叔以为我是走失的孩子,差点联系派出所。
最挫败的是连续三天的数据都乱成一团。我把记录本摔在桌上,盯着那只老指南针发呆——指针明明指着“南”,可根据计算应该偏东三度。爷爷端来绿豆汤,指着窗外的高压线:“你看,这世上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力量?”我忽然茅塞顿开,冲出去把高压线铁塔纳入观测范围,果然发现了规律。
当我把画满曲线的观测图交给老师时,她在末尾批了一行字:“真正的求索,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学会提问。”那一刻,我望着指南针微微颤动的指针,忽然明白爷爷说的话——那些反复测量的清晨与黄昏,那些被汗水浸湿的记录本,那些在挫败中燃起的不甘,才是“深度求索”真正的模样。
如今那只指南针仍躺在抽屉里,指针或许永远无法绝对精准,但它教会我的事却无比清晰:就像航海者需要星辰指引,成长路上,我们也需要带着一颗求索的心,在未知的海域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解析】例文:
深度求索 书桌抽屉深处,那只掉了漆的木制指南针总在月光下泛着微光。每当指尖抚过它磨损的刻度,初二那个暑假的蝉鸣就会漫进记忆。
那时我迷上了爷爷的旧航海图,却总被一个问题困住:为什么指南针在不同地方会有偏差?爷爷捻着胡须说:“这世上没有永远笔直的指针,就像没有一蹴而就的答案。”他的话像颗石子投进我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我 翻出爸爸的物理课本,在“地磁场”那一页画满红圈,又对着电脑屏幕抄录各地磁偏角数据。可当我兴冲冲地拿着自制的“磁偏角对照表”去问科学老师时,老师却笑着指了指实验室的门:“数据要自己测才有意思。”
那个七月,我成了小区里最古怪的孩子。每天清晨揣着指南针在花坛边蹲坐,记录指针与正北方的夹角;正午顶着烈日跑到河边,看水流会不会影响磁场;傍晚又追着卖西瓜的三轮车跑,想知道金属对指针的干扰有多大。有次为了测高层建筑的影响,我攥着指南针在写字楼大厅站了整整一小时,保安大叔以为我是走失的孩子,差点联系派出所。
最挫败的是连续三天的数据都乱成一团。我把记录本摔在桌上,盯着那只老指南针发呆——指针明明指着“南”,可根据计算应该偏东三度。爷爷端来绿豆汤,指着窗外的高压线:“你看,这世上藏着多少看不见的力量?”我忽然茅塞顿开,冲出去把高压线铁塔纳入观测范围,果然发现了规律。
当我把画满曲线的观测图交给老师时,她在末尾批了一行字:“真正的求索,不是找到答案,而是学会提问。”那一刻,我望着指南针微微颤动的指针,忽然明白爷爷说的话——那些反复测量的清晨与黄昏,那些被汗水浸湿的记录本,那些在挫败中燃起的不甘,才是“深度求索”真正的模样。
如今那只指南针仍躺在抽屉里,指针或许永远无法绝对精准,但它教会我的事却无比清晰:就像航海者需要星辰指引,成长路上,我们也需要带着一颗求索的心,在未知的海域里,慢慢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
本题考查命题作文。
题目解读:“深度求索”中,“求索”体现为主动探寻、追求的过程,“深度”则强调这种探寻并非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持续的。它既可以是对知识技能的钻研,也可以是对某个问题、某种情感的深入探究。题目要求结合成长经历,讲述孜孜以求、乐此不疲的故事,需体现出探索过程中的坚持、深入以及从中获得的收获或感悟。
立意:可从个人成长中的具体经历切入,比如对某门学科难题的反复钻研,在失败中不断寻找解法,最终不仅攻克难题,更明白坚持与思考的意义;或是对一项兴趣爱好的深入探索,如学画、练琴时,从生疏到熟练,在不断练习和感悟中,体会到热爱与专注的力量;也可以是对生活中某个现象的探究,通过观察、询问、实践,揭开疑惑,明白留心生活就能发现奥秘的道理。
构思:可以选取一个具体的求索事例作为核心,比如探究魔方的奥秘。开头先写自己初见魔方时的好奇,以及尝试解开却屡屡失败的挫败感;中间详细描述为了解开魔方,查阅资料、请教他人、反复练习,甚至在深夜仍不断琢磨,过程中遇到瓶颈时的烦躁与不放弃;结尾写终于成功解开魔方,不仅掌握了技巧,更领悟到深度求索需要耐心、方法和毅力,这种精神也影响着自己对待其他事情的态度。通过细节描写展现求索过程的艰辛与乐趣,让故事真实可感。
文章以指南针为线索,记录探索磁偏角的过程,用清晨观测、烈日实验等细节,展现深度求索的真实模样。爷爷的点拨与老师的批注,揭示“求索重在学会提问”的深意,最终将具象探索升华为成长态度的领悟,平凡中见深刻。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