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3 20:52: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山东省青岛市胶州市、城阳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10分。
1.班级举行以“科技探索”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完成问题。
“神舟”上天,杨利伟 áo____游太空,俯kàn____地球, 惊心动魄的经历彰显着他炽(chì)热的爱国心;“蛟(jiāo)龙”探海,科学家们满怀憧(chōng)憬, 劈波斩浪, 浩瀚无际的海洋记录着中国载人深潜(qiǎn)的新纪录;“落日六号”行动中,“她”困于地层,却依然用 耐人寻味的精神坚持工作……
科技探索,是暗夜中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了未知的世界;科技探索,____,____。
(1) 文段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炽(chì)热
B.蛟(jiāo)龙
C.憧(chōng)憬
D.深潜(qiǎn)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áo ______ 游
②俯kàn ______
(3) 文段中画横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惊心动魄
B.劈波斩浪
C.浩瀚无际
D.耐人寻味
(4) 仿照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将横线处的内容补充完整。
(5) 下面关于科技探索的表述,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______
A.课文中所写的“神舟”飞天、“蛟龙”探海,都是当代中国科技事业中的重要成就。
B.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让我们了解了活板发明的来龙去脉,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C.科技创新方面的文章,体现了创新在文化发展、社会进步及推动思维方式革新等方面。
D.我们追求探索者的足迹和科学创新的价值,以不同形式向科技事业和科技工作者致敬。
二、单选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2分。
2.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鸿儒,指博学的人;白丁,指没有功名的人。
B. 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
C. “铭”和“说”都是文言文中常见的文体。
D. 《卖油翁》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3.根据提示,补全诗句。
经典诗句中往往彰显着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与赤子之心。“将军百战死,①______”(《木兰诗》),折射出将士们保家卫国的英勇;“②______,③______(《望岳》),表现出诗人勇攀高峰的心胸气魄;“④______,⑤______”(《泊秦淮》),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⑥______,自缘身在最高层”(《登飞来峰》),显示了诗人锐意改革的勇气;而“⑦______,⑧______”(《己亥杂诗》),则体现了诗人辞官后仍然关心国家命运的赤子情怀。
四、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27分。
4.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将功勋“深潜”在人生大海
陈瑜
① 2月6日,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99岁。
②花白的头发、和蔼的笑容、温和的言语……外表看起来质朴温润的黄旭华,将“惊涛骇浪”的功勋“深潜”在人生的大海之中。
(一)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
③黄旭华人生的转折,起于 1958年的一通电话。
④“电话里只说去北京出差,其他什么也没说。我简单收拾了一下行李就去了。”生前接受采访时,黄旭华说。当知道国家委搞核潜艇,黄旭华很高兴。对大国而言,核潜艇是至关重要的国防利器之一。但组织要求:这是绝密工作,与父母亲、兄弟姐妹等人的关系要尽量淡化,不能暴露工作单位、工作任务和工作性质,隐姓埋名,当一辈子无名英雄。
⑤“我就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黄旭华欣然答应。
⑥为了保守组织秘密,整整 30年,黄旭华和父母的联系只有一个海军信箱,甚至在父亲去世时也没能送上最后一程。
⑦有人问黄旭华,忠孝不能双全?黄旭华的答案是:“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二)_____
⑧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步履维艰。
⑨在开始探索核潜艇艇体线型方案时,黄旭华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艇型。最终他选择了最先进但难度也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
⑩“当时还没有手摇计算机,我们初期只能依靠算盘进行数据计算。每一组数字由两组人计算,答案相同才能通过。”黄旭华回忆说。
除了用算盘计算数据,他们还采取用秤称重的方法:要求所有上艇设备都要过秤,安装中的边角余料也要一一过秤。几年的建造过程,天天如此,使核潜艇下水后的数值和设计值几乎吻合……
用最“土”的办法来解决最尖端的技术问题,是黄旭华和他的团队克难攻坚的法宝。
(三)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因为北海水浅,一直到 1988年,我国核潜航极限深度深潜试验和水下全功率最高航速试验才在南海开展。
艇上一块扑克牌大小的钢板,潜入水下数百米后,承受的水压力就有 1吨多。100多米长的艇体,任何一块钢板不合格,或一条焊缝有问题,或一个阀门封闭不足,都可能导致艇毁人亡。
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还不到200米时就沉入海底,艇上100多名参试人员无一生还。
深潜日期一天天临近,参试人员的思想包袱越来越重,有人写好了遗书,有人哼唱《血染的风采》……黄旭华开始与参试战士们对话:“随时随地要为国家的安全献身,这是战士的崇高品质。《血染的风采》是一首很美、很悲壮的抒情歌曲,我也喜欢它,但这次深潜试验绝不是要我们去牺牲,而是要把数据拿回来,要唱‘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这种雄壮威武的进行曲。”黄旭华的一席话,缓解了战士们的紧张情绪。
让人没想到的是,紧接着, 62岁的黄旭华语气坚定地说:“我跟你们一道下去!”
“艇上不需要你亲自操作,你的岗位是坐镇在水面指挥艇上”“您都 60多岁了,身体怎么受得了?”……
面对大家的劝说,黄旭华坚决地说:“我是总师,总师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下去的人员生命安全负责。”
试验当天,由浅潜到深潜,再回到安全深度试验取得了巨大成功,全艇沸腾了,有的人抑制不住哭了出来。
黄旭华在那一刻诗兴大发,写了四句打油诗:花甲痴翁,志探龙宫。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四)______
2020年1月,黄旭华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800万元。
随后,黄旭华向他所在的七一九所捐赠科技创新奖励基金;向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科协分别捐款;在母校上海交通大学设立“旭华基金”,激励优秀毕业生积极投身祖国国防军工事业。
“核潜艇是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全国2000多个科研院所、工厂和高校大协作的结果。荣誉属于大家。饮水思源,这笔钱应该回报社会。”耄耋之年,黄旭华初心如炬,“希望通过我的捐赠,让更多人关注、关心、支持科研,教育和科普事业。”
(选自《科技日报》,有删改)
(1) 通读全文,将文中的小行题补充完整。
(一)像核潜艇一样潜在水底下
(二) ______
(三)花甲痴翁,志探龙宫
(四) ______
(2) 有人认为,第 段与本文无关,应该删掉。你是否同意?请阐明理由。
(3)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黄旭华身上体现了哪些“科学精神”?
5.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送你一根雪条
黄应凯
①我紧紧地扯着表哥的衣袖,跟着他走出车站。在车站门口,他停住脚步,东狠西望许久,然后迈步朝左边走了十来步,转身又朝右边走了十来步。我跟着他如此反复多次后,才知道原来他不知道去县教育局的路怎么走。
②我小声说,问问人家。他看了看我,又抬头眯着眼看了看天上的太阳,时间不早了。深秋时节,天气渐凉,但他的额头却渗出细小的汗珠。他犹豫了一会儿,轻声问我,想吃雪条吗?
③我兴奋地说,想。表哥曾告诉我们,县城车多楼多,还有雪条,就是可以吃的雪,凉丝丝的,甜滋滋的……你们要用心读书,考上初中、高中,再考上大学,然后在县城工作,雪条可以随便吃。我们连雪都没见过,何况是成条的雪。书上用鹅毛、花絮来形容雪,那么条状的雪是不是像竹竿一样?表哥大声地咳了一下,挺了挺胸缭,大踏步带我走向百米外的一个商店。商店门边坚着一块牌子,上面写有“雪条”二字。走进商店,我激动得四处乱瞄,但并没有找到那竹竿状的东西。
④买两根雪条。表哥对坐在柜台后面的女售货员说。
⑤你说什么?售货员瞪眼看着表哥。
⑥我要买两根雪条。表哥提高音量。
⑦哦,哦。售货员站起来,打开柜台上面的一个泡沫箱,伸手进去摸索了一下,掏出两根白纸包着的腊肠形状的东西。表哥接过,付了一毛钱,然后问,去教育局怎么走?
⑧你说什么?售货员又瞪眼。
⑨表哥大声重复了一通。售货员上半身后仰,避开表哥的唾液。她说,我不聋,我只是听不懂你说什么。
⑩表哥很窘迫,放低声音说,我想去教育局,就是管学校的那个单位。
走出商店,我们终于知道了怎么去教育局。表哥递给我一根雪条,雪条的表层已经融化了湿漉漉的,滴着水。
那天,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雪条,也第一次感受到了城乡差距。我们村里人讲方言,前后鼻音不分。表哥用桂柳话带领我们朗读课文,我们一直以为普通话就是这样,当真正和县城人交流,才知道错得离谱。
表哥是邻村人,在镇上的初中毕业后,到我们村小学当民办老师,教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表哥经常向我们描述山外的世界,飞机、火车、海轮,北京、上海、广州……在我们眼里,他无所不知。
那天,他带我去教育局参加一个颁奖仪式,我在全县小学生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可正是那天,我感觉到了他的苍白……
在回来的班车上,表哥对我说,只要肯读书,就能继续来县城领奖,甚至还可以去柳州、南宁,去北京、上海、广州,坐火车去,坐飞机去。
我们小学毕业,全班十八个学生,有十五个考上初中,升学率为全镇第一。为此,校长让表哥以后都带毕业班,而且连续多年,表哥都连创佳绩。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县城的高中,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吃雪条,但可以时不时匀点儿伙食费出去解馋。这时候,我心中的雪条已不再是泡沫箱里的那种,而是被我赋予了更深的内涵的东西:黄金屋,千钟栗,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大学。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省城工作,每次回乡都是来去匆匆,很少和表哥联系。只有一次。他给我写信,说想修缮教室,但是钱不够。我寄回去一千块钱,那时相当于我一个月的工资。
十多年后,表哥的儿子到省城读大学,来我家住了一个晚上。我问他,你爸爸转成公办老师了吧?他说,还是民办,虽然已经取得了函授大专学历,但公办考了这么多年都通不过。主要是数学不过关。他的几个同事都不愿当民办老师了,只有他不舍得离开。
表哥初中毕业,数学本来就是他的弱项,如果考试内容步及高中数学知识,对他来说就是天书。但是他撞了南墙也不回头,还是年年考。
我了解到当年转公考试的时间,考前一个月,我跟公司请假。老板惊讶地说,你要请假一个月?我把表哥的情况说了,说我想回去辅导他。老板重重地点头说,应该。
我下了班车,直奔表哥家。
表哥见到我,既高兴又疑惑。
我说,我给你送雪条来了……
(有删改)
(1)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表格。
事情发生的时间或背景 “我”与雪条的故事
去参加作文颁奖仪式时 “我”第一次吃到雪条,感受到城乡之间的差距。
高中时 ① ______
表哥即将参加转正考试时 ② ______
(2)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表哥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3) 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
(4) 联系全文,谈谈文章以“送你一根雪条”为题有什么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6.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甲】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板。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镕,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剧,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木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大令药镕,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选自沈括《活板》)
【乙】
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①屈盘之,乃以生铁陷②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亦谓之“灌钢”。此乃仍钢耳,暂假③生铁以为坚,二三练则生铁自熟,仍是柔铁。然而天下莫以为非者,盖未识真钢耳。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凡铁之有钢者,如面中有筋,濯尽柔面,则面筋乃见。炼钢亦然,但取精铁,锻之百余火,每锻称之,一锻一轻。至累锻而斤两不减,则纯钢也,虽百炼不耗矣。此乃铁之精纯者,其色清明,磨莹之,则黯黯然青且黑,与常铁迥异。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选自沈括《炼钢》)
【注】①柔铁:即熟铁。熟铁较软,故称柔铁。②陷:这里指将生铁包逝进去。③假:借。
(1) 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持就火炀之 就:完成
B.用讫再火令药镕 讫:完毕
C.濯尽柔面 濯:洗
D.炼钢亦然 然:这样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谓之“团钢” 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
B.则面筋乃见 乃取一葫芦(《卖油翁》)
C.莫以为非者 以草火烧(《活板》)
D.至累锻而斤两不减 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3)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B.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C.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D. 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4) 下列各项中,对甲乙两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 活板印刷术使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药剂,在冷却的铁板上密布字印,以保证其平整。
B. “团钢”工艺通过反复锻打使生铁与熟铁相互融合,这样得到的就是纯正的钢材。
C. 活字印刷中“之”“也”等字需多备字印,因为这些字笔画复杂,很难迅速雕刻出来。
D. 真钢是铁中的精纯之物,它的色泽清澈明亮,打磨光洁后,呈现青黑色光泽。
(5)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②亦有炼之至尽而全无钢者,皆系地之所产。
六、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7分。
7.阅读下面内容,回答问题。
【甲】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乙】
泾溪
杜荀鹤
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1) 下面对两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
A. 【甲】诗中“莫言下岭便无难”,用否定的形式引出话题,指出下山并不像通常认为的那样轻松容易。
B. 【甲】诗中“一山放出一山拦”,行走在万山深处,即使一座山“放”过了你,还会有许多山拦着你,生活的道路亦如此。
C. 【乙】诗中“终岁不闻倾覆人”,是因为泾溪里面礁石很险、浪很急,人们路过的时候往往非常小心。
D. 【乙】诗中“时时闻说有沉沦”,因为“无石处”要比“有石处”的地势更加险要,即使人们再小心,也容易频覆。
(2)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和《泾溪》中都蕴含着对生活中顺境与逆境的辩证思考,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8.作文。
挑战无处不在。探索星辰大海是挑战;破解科学谜题是抗战;在赛场上超越他人,在学习中克服惰性,也是挑战……
请以“挑战”为话题,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大胆想象,写一个在未来世界应对挑战的科幻故事。
题目二:回忆在现实生活中曾遇到过的挑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①题目自拟;
②字数 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D
【小题2】①遨
②瞰
【小题3】D
【小题4】示例:是沧海上亘古不灭的灯塔 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小题5】A
【解析】答案:
(1)D
(2)①遨
②瞰
(3)D
(4)示例:是沧海上亘古不灭的灯塔 指引着前行的方向
(5)A
(1)本题考查汉字字音。解答此题,要有一定的字词积累。
ABC.正确;
D.有误,“深潜”中的“潜”应读作“qián”。
故选:D。
(2)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áo游”性质“遨游”,“俯kàn”性质“俯瞰”。
(3)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含义和搭配习惯。
ABC.恰当;
D.不恰当,“耐人寻味”形容值得让人仔细体会、琢磨,不能用来形容精神”。
故选:D。
(4)本题考查仿写句子。解答此题,要注意例句的句式特点。例句是“科技探索,是……的……,……”的形式,并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仿写的句子要和例句保持一致,符合语境。
(5)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类题,要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并通读所有句子,在此基础上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提取句子主干,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A.正确;
B.有误,缺主语,应删去“通过”或“让”;
C.有误,成分残缺,可在句末加上“的作用”或“的意义”;
D.有误,搭配不当,应将“追求”改为“追寻”。
词语的搭配要符合两个原则:一是合乎事理;另一个是合乎习惯。在日常学习中要注意积累。
2.【答案】B
【解析】ACD.正确;
B.有误,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
故选:B。
本题考查文学与文化常识正误的辨析。根据平时的积累作答。
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及文化常识等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3.【答案】壮士十年归,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不畏浮云遮望眼,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解析】答案:
①壮士十年归
②会当凌绝顶(易错字:绝)
③一览众山小
④商女不知亡国恨
⑤隔江犹唱后庭花(易错字:庭)
⑥不畏浮云遮望眼(易错字:遮)
⑦落红不是无情物
⑧化作春泥更护花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4.【答案】【小题1】(二)用最“土”的办法攻克最尖端的技术;(四)奖金回馈社会,初心如炬照后人
【小题2】不同意删掉,该段通过列举美国核潜艇深潜试验失败的事例,与后文黄旭华团队成功完成深潜试验形成对比,突出了此次深潜试验的危险性和黄旭华及参试人员的勇敢,同时也为下文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潜并安抚战士情绪作了铺垫,体现了他作为总师的担当,所以该段与文章内容相关,不能删掉
【小题3】体现了忠诚、严谨求实、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二)由第⑧段“我国核潜艇研制工作步履维艰”以及第⑨- 段中黄旭华团队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设备等内容可知,这部分主要讲述黄旭华团队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面临困难并以独特方法攻克难题,故小标题可补充为“用最‘土’的办法攻克最尖端的技术”。
(四)由第 —— 段中黄旭华获得 800 万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后,向研究所、科协、母校等捐赠,以及他所说的“饮水思源,这笔钱应该回报社会”可知,这部分围绕他捐赠奖金、回报社会的行为展开,故小标题可补充为“奖金回馈社会,初心如炬照后人”。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段落作用。
不同意删掉第 段。由第 段“1963年,美国王牌核潜艇‘长尾鲨号’在深潜试验还不到200米时就沉入海底,艇上100多名参试人员无一生还”可知,该段通过列举美国核潜艇深潜试验失败的事例,与后文黄旭华团队成功完成深潜试验形成对比,突出了此次深潜试验的危险性和黄旭华及参试人员的勇敢,同时也为下文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潜并安抚战士情绪作了铺垫,体现了他作为总师的担当,所以该段与文章内容相关,不能删掉。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所体现的科学精神。
由第④——⑦段中黄旭华接受绝密工作,隐姓埋名30年,甚至父亲去世都未能送别,还说“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可知,他体现了对国家忠诚的科学精神。由第⑨- 段中黄旭华在核潜艇研制中选择难度最大的水滴线型艇体,用算盘计算数据、用秤称重设备以确保数值准确可知,他体现了严谨求实、攻坚克难的科学精神。由第 —— 段中62岁的黄旭华不顾劝说,坚持亲自参与深潜试验,说“我是总师,总师不仅要为这条艇的安全负责,更要为下去的人员生命安全负责”可知,他体现了勇于担当、不怕牺牲的科学精神。由第 - 段中黄旭华将800万元奖金捐赠,设立基金激励后人,说“荣誉属于大家。饮水思源,这笔钱应该回报社会”可知,他体现了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
答案:
(1)(二)用最“土”的办法攻克最尖端的技术;(四)奖金回馈社会,初心如炬照后人。
(2)不同意删掉,该段通过列举美国核潜艇深潜试验失败的事例,与后文黄旭华团队成功完成深潜试验形成对比,突出了此次深潜试验的危险性和黄旭华及参试人员的勇敢,同时也为下文黄旭华决定亲自下潜并安抚战士情绪作了铺垫,体现了他作为总师的担当,所以该段与文章内容相关,不能删掉。
(3)体现了忠诚、严谨求实、攻坚克难、勇于担当、不怕牺牲、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科学精神。
本文主要讲述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黄旭华的生平事迹,他为国家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30年,在研制过程中用最“土”的办法攻克技术难题,62岁时还亲自参与深潜试验,成功后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捐赠以回报社会,展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攻坚克难的精神以及无私奉献的品质。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中心思想。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要搞清楚全文主要讲的是什么,只有掌握了文意的主要内容,才能正确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答案】【小题1】①“我”心中的雪条被赋予更深内涵,成为黄金屋、千钟粟以及理想的象征,还会匀伙食费出去解馋。
②“我”请假一个月回去辅导表哥考试,说给他送雪条来了
【小题2】有理想追求,常描述山外世界并努力考公办老师。敬业奉献,教学成绩好,多年坚守民办教师岗位。关爱学生,鼓励学生读书,带“我”参加颁奖仪式
【小题3】运用插叙,补充表哥身份和描述山外世界等内容,丰富文章;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严谨;突出表哥影响,强调知识改变命运主题
【小题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贯穿全文作线索;象征理想希望,深化主题;体现情感,引发共鸣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①高中时:文中提到“这时候,我心中的雪条已不再是泡沫箱里的那种,而是被我赋予了更深的内涵的东西:黄金屋,千钟栗,以及令人热血沸腾的理想。三年后,我如愿考上了大学”,说明在高中这个阶段,雪条在“我”心中有了新的意义,它代表着理想,并且激励着“我”努力考上大学。同时“虽然不能随心所欲地吃雪条,但可以时不时匀点儿伙食费出去解馋”也体现了“我”对雪条的一种情结。
②表哥即将参加转正考试时:根据“我了解到当年转公考试的时间,考前一个月,我跟公司请假。老板惊讶地说,你要请假一个月?我把表哥的情况说了,说我想回去辅导他”“我说,我给你送雪条来了……”可知,“我”得知表哥要参加转正考试后,请假一个月回去辅导他,并以送雪条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2)本题考查理解人物形象。
有理想和追求:从“表哥经常向我们描述山外的世界,飞机、火车、海轮,北京、上海、广州……在我们眼里,他无所不知”以及他一直努力考公办老师可以看出,表哥心中有着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和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并且为之不断努力。
敬业奉献:“表哥是邻村人,在镇上的初中毕业后,到我们村小学当民办老师,教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我们小学毕业,全班十八个学生,有十五个考上初中,升学率为全镇第一。为此,校长让表哥以后都带毕业班,而且连续多年,表哥都连创佳绩”“他的几个同事都不愿当民办老师了,只有他不舍得离开”,这些内容都表明表哥对教学工作认真负责,多年坚守岗位,无私奉献。
关爱学生:“表哥曾告诉我们,县城车多楼多,还有雪条,就是可以吃的雪,凉丝丝的,甜滋滋的……你们要用心读书,考上初中、高中,再考上大学,然后在县城工作,雪条可以随便吃”“那天,他带我去教育局参加一个颁奖仪式,我在全县小学生作文比赛中得了一等奖”,表哥用雪条激励学生读书,还带学生参加颁奖仪式,体现了他对学生的关爱和鼓励。
(3)本题考查理解记叙的顺序。
记叙顺序:第 段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内容方面:该段补充交代了表哥的身份是邻村人,在镇上初中毕业后到“我们”村小学当民办老师,以及他经常向“我们”描述山外的世界等内容。这些内容让读者对表哥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丰富了文章的内容。结构方面:为后文表哥鼓励“我们”读书、带“我”去教育局参加颁奖仪式以及“我”受表哥影响努力学习等情节作了铺垫。如果没有这段插叙,后面这些情节就会显得突兀,插叙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情节发展更加自然。主题方面:突出了表哥对“我们”的影响,强调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表哥通过自己的描述和鼓励,让“我们”对外面世界充满向往,从而努力学习,同时也展现了表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奉献精神。
(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标题。
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送你一根雪条”这个题目打破了常规认知,雪条是常见物品,但“送你一根”让人产生疑问,为什么要送雪条,送雪条背后有什么特殊含义,从而吸引读者阅读文章,激发读者的好奇心。贯穿全文,是线索:文章围绕雪条展开叙述,从“我”和表哥进城第一次吃雪条,到高中时雪条在“我”心中的内涵变化,再到最后“我”说给表哥送雪条,雪条贯穿了整个故事,将各个情节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晰。象征意义,深化主题:雪条在文中具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城乡差距,第一次吃雪条让“我”感受到了城乡之间的不同;同时也象征着理想和希望,表哥用雪条激励“我们”读书,走出大山,追求更好的生活,“我”也在雪条的激励下不断努力,最终考上大学。雪条见证了“我”和表哥之间的情谊,深化了文章知识改变命运和感恩回报的主题。富有情感,引发共鸣:“送”字体现了“我”对表哥的感恩和回报之情,表哥对“我”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在有能力的时候想要帮助表哥,这种情感容易引发读者的共鸣,让读者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
答案:
(1)①“我”心中的雪条被赋予更深内涵,成为黄金屋、千钟粟以及理想的象征,还会匀伙食费出去解馋。
②“我”请假一个月回去辅导表哥考试,说给他送雪条来了。
(2)有理想追求,常描述山外世界并努力考公办老师。敬业奉献,教学成绩好,多年坚守民办教师岗位。关爱学生,鼓励学生读书,带“我”参加颁奖仪式。
(3)运用插叙,补充表哥身份和描述山外世界等内容,丰富文章;为后文情节作铺垫,使结构严谨;突出表哥影响,强调知识改变命运主题。
(4)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贯穿全文作线索;象征理想希望,深化主题;体现情感,引发共鸣。
文章围绕“雪条”展开叙事,开篇以“我”和表哥进城买雪条并问路,引出城乡差距以及表哥在“我”心中的形象,表哥作为民办老师,鼓励“我”和同学们通过读书走出大山。后来“我”受表哥激励考上大学、留在省城工作,而表哥多年坚持考公办老师却因数学薄弱未成功,却依然不舍得离开民办教师岗位。最后“我”请假回去辅导表哥考试,以“我给你送雪条来了”结尾。整个故事既体现了表哥对“我”成长的重要影响,展现了知识改变命运的主题,又通过表哥多年坚守民办教师岗位,突出了他为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要想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需要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把握,然后再抓住重点段落、句子、词语进行分析,最后再次回归整体的感知,如此文章的内容就能很好的理解。
6.【答案】【小题1】A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小题5】①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②也有铁炼尽了而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A.有误,句意为“拿着它靠近火烘烤”,“就”应解释为“靠近”;
BCD.正确。
故选:A。
(2)本题考查文言词义。解答此题,需要有一定的文言知识储备,在学习中要注意识记文言实词,还要注意由课内到课外的知识迁移。
A.句意:称它为“团钢”。之,代词,代指用前面方法锻炼出来的钢。/句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之,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句意:才会见到面筋。乃,才。/句意:于是取一个葫芦。乃,于是,就。
C.句意: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以,认为。/句意:用草烧火烘烤。以,用。
D.句意: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少。而,表转折。/句意:从淤泥里长出来阙不被沾染。而,表转折。
故选:D。
(3)本题考查断句。句意为: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故正确的断句为:予出使至磁州锻坊/观炼铁/方识真钢。
故选:C。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活板印刷术使用松脂、蜡和纸灰混合药剂,在药物稍微融化时,在铁板上密布字印;
B.有误,“团钢”工艺通过反复锻打使生铁与熟铁相互融合,这样得到的还不是纯正的钢材;
C.有误,活字印刷中“之”“也”等字需多备字印,因为这些字是常用字,使用的频率高;
D.正确。
故选:D。
(5)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最后要注意语句的通顺。
①重点词有:以,用;殊不,一点也不,绝不。句意: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②重点词有:亦,也;至,到;皆,都。句意:也有铁炼尽了而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答案:
(1)A
(2)D
(3)C
(4)D
(5)①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②也有铁炼尽了而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参考译文:
【甲】 宋朝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又发明了活字版(印刷)。它的方法是:用黏土刻字,字模薄得像铜钱边缘似的,每个字刻一个字模,用火烧使它坚硬。先设置一块铁板,在它的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着纸灰这一类东西覆盖好。想要印刷,就把一个铁框子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在铁框内密密地排上字模,排满了一铁框就成为一块印版,拿着它靠近火烘烤;待铁板上的混合物稍稍熔化,就用一块平板按在字模上面,那么(所有排在板上的)字模就像磨刀石那样平。如果只印两三本,不能算是简便;如果印几十乃至成百上千本,那就极其快速。通常是做两块铁板,这一块在印刷,那一块已另外在排字了,这块印刷才完,第二块板已经准备好了,两块相互交替使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印模,像“之”“也”等字,每个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同一版内有重复的字。不用时,就用纸条给它们作标志,(按照字的韵部分类)每个韵部做一个标签,用木格子把它们贮存起来。遇到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随即刻制,用草烧火烘烤,很快就能制成功。不用木料刻字的原因,是木纹有疏有密,沾水后就高低不平,并且和混合物粘在一起,不容易取出来。不像火烧过的胶泥字,印完后再用火烤使混合物熔化,拿手一抹,这些字模就会自己落下来,绝不会被弄脏。
【乙】 世上锻铁所称的钢铁,是先把熟铁弯曲盘裹起来,又将生铁陷入其中,然后用泥包裹好加以烧炼,炼好后再加锻打,使熟铁和生铁互相掺杂渗透,这样锻炼出来的钢就称为“团钢”,也叫“灌钢”。这吴实是一种假钢,只不过暂时借生铁提高熟钱的硬度。经过两三次烧炼之后,生铁自然变熟,则得到的还是热铁。然而天下人都不以为这办法有什么不对,大规是由于不知道什么是真钢。我出使河北时曾到磁州的锻坊,看炼铁,才知道什么是真钢。凡是铁里面合有钢的,如用小麦面粉和成的面团里头有面筋,把面团的软面洗干净了,才会见到面筋。炼钢也是这样,只要取情纯的熟铁烧炼锻打百余火,每次锻打都称称重量,锻一回轻一回,直到屡次锻打而斤两不减,那就是纯钢了。即使再炼上百次也将不会再有损耗。这是最精纯的铁,其成色看上去清澈有光亮,而磨光之后又显得暗暗的,青而且黑,和普通的铁迥然不同。也有铁炼尽了而全无钢的,这都和铁的产地有关系。
翻译句子的原则是“信”“雅”“达”,翻译时应当注意做到字字落实,尤其是重点实词的翻译;其次要注意句子中缺失的成分和特殊句式,如主语、宾语需要补全,倒装句要调整语序;再次要注意一词多义现象,要结合具体语境准确解释;最后要注意语句的流畅。
7.【答案】【小题1】D
【小题2】甲诗通过“一山放出一山拦”,说明顺境中隐藏新挑战,不可松懈;乙诗通过“险溪无事故,平流反沉沦”,揭示顺境易使人放松警惕导致失败。两诗共同告诉我们:面对逆境要坚韧,身处顺境要保持警醒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时时闻说有沉沦”是因为在平流无石的地方,人们容易放松警惕,而不是因为地势更险要,该选项理解不恰当。
故选:D。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的理解。《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诗中“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人们以为下岭轻松,可实际上“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下岭过程中困难重重。这表明顺境(以为下岭轻松)中可能隐藏着逆境(众多山岭阻拦),不能被顺境表象所迷惑,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有充分认识。《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在礁石险峻的逆境中,人们因谨慎而平安;“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在看似平坦的顺境中,却因人们放松警惕而常有危险发生。说明逆境中如果谨慎应对能平安度过,顺境中若放松警惕则可能遭遇危险。两首诗都体现出顺境和逆境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
(1)D
(2)甲诗通过“一山放出一山拦”,说明顺境中隐藏新挑战,不可松懈;乙诗通过“险溪无事故,平流反沉沦”,揭示顺境易使人放松警惕导致失败。两诗共同告诉我们:面对逆境要坚韧,身处顺境要保持警醒。
译文: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不要说从山岭上下来就没有困难,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白白地欢喜一场。好比行走在群山的包围之中,你刚攀过一座山,另一座山立刻出现阻拦去路。
泾溪
泾溪里礁石险恶、浪涛湍急,人们路过时都万分谨慎,一年到头也没听说有谁船只倾覆。恰恰是在水流平缓、没有礁石的地方,常常听说有人溺水沉沦。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本诗朴实平易,生动形象,表现力强,一个“空”字突出表现了“行人”被“赚”后的失落神态。“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作好充分的估计,不要被一时的成功所陶醉。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人、事、景、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8.【答案】题目一:未来星际挑战:能源保卫战 在遥远的23世纪,地球已不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宇宙中建立了众多星际殖民地,星际旅行也变得稀松平常。然而,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悄然降临——宇宙能源危机。
太阳系外的“暗物质能源矿”是人类星际能源的主要来源,但最近,一股神秘的黑暗势力盯上了这些宝贵的资源。他们驾驶着先进的战舰,在能源矿附近肆意掠夺,还破坏了多个能源采集站,导致许多殖民地面临能源短缺的困境。
我叫林宇,是一名年轻的星际战士,也是“能源保卫队”的一员。我们的任务就是保卫这些能源矿,阻止黑暗势力的侵略。
一天,警报声突然在基地响起,监测系统显示,黑暗势力的大批战舰正朝着我们的一个重要能源采集站逼近。队长立刻下达命令,全体队员迅速登上战机,前往迎敌。
当我驾驶着战机冲向浩瀚宇宙时,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撼不已。黑暗势力的战舰如同一片黑色的乌云,遮蔽了星辰。他们发射出一道道能量光束,如闪电般划破黑暗,向我们袭来。我迅速调整战机姿态,灵活地躲避着攻击,同时瞄准敌方战舰,发射出激光炮。一时间,宇宙中光芒闪烁,爆炸声震耳欲聋。
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发现敌方战舰的防御系统十分强大,我们的攻击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他们似乎在不断调整战术,试图包围我们。就在这时,队长通过通讯器喊道:“大家注意,集中火力攻击敌方指挥舰,只要摧毁了它,敌人的阵型就会大乱!”
我们立刻改变战术,朝着敌方指挥舰冲去。然而,指挥舰周围有重重护卫,想要靠近它并非易事。我紧紧握住操纵杆,眼神坚定地盯着前方。在队友们的掩护下,我驾驶着战机如一道闪电般冲向指挥舰。就在接近指挥舰的瞬间,我按下发射按钮,一枚高能导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目标。
回到基地后,我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但我知道,这场能源保卫战还远远没有结束。黑暗势力不会轻易放弃,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守护好人类的星际家园。
题目二:挑战长跑,超越自我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挑战的瞬间,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学校组织的 800 米长跑比赛。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我在汗水中学会了坚持,在挑战中超越了自我。
比赛前,我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长跑一直是我的弱项,每次跑步没多久我就会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看着其他选手们自信满满的样子,我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老师鼓励我说:“别害怕,挑战自我就是胜利,只要你坚持跑完,就是英雄。”老师的话让我重新鼓起了勇气,我决定勇敢地面对这次挑战。
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比赛开始了。选手们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我也跟着大部队向前跑去。一开始,我还能跟得上大家的节奏,但没过多久,我的体力就开始不支了。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喉咙里像着了火一样干渴,双腿也越来越沉重,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
看着身边的选手们一个个超过了我,我的心里着急极了。这时,我听到了同学们在旁边为我加油助威的声音:“加油,坚持住!你可以的!”那声音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黑暗的角落,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咬紧牙关,拼命地摆动着双臂,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一步,两步,三步……我不断地超越着前面的选手。
当跑到最后一圈时,我已经疲惫到了极点,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但此时,终点就在眼前,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使出全身的力气,发起了最后的冲刺。
当我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听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虽然我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我战胜了自己,完成了这次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这次长跑比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挑战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毅力去坚持,就一定能够超越自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勇气和毅力,迎接更多的挑战,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解析】题目一:未来星际挑战:能源保卫战 在遥远的23世纪,地球已不再是人类唯一的家园。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宇宙中建立了众多星际殖民地,星际旅行也变得稀松平常。然而,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正悄然降临——宇宙能源危机。
太阳系外的“暗物质能源矿”是人类星际能源的主要来源,但最近,一股神秘的黑暗势力盯上了这些宝贵的资源。他们驾驶着先进的战舰,在能源矿附近肆意掠夺,还破坏了多个能源采集站,导致许多殖民地面临能源短缺的困境。
我叫林宇,是一名年轻的星际战士,也是“能源保卫队”的一员。我们的任务就是保卫这些能源矿,阻止黑暗势力的侵略。
一天,警报声突然在基地响起,监测系统显示,黑暗势力的大批战舰正朝着我们的一个重要能源采集站逼近。队长立刻下达命令,全体队员迅速登上战机,前往迎敌。
当我驾驶着战机冲向浩瀚宇宙时,眼前的景象让我震撼不已。黑暗势力的战舰如同一片黑色的乌云,遮蔽了星辰。他们发射出一道道能量光束,如闪电般划破黑暗,向我们袭来。我迅速调整战机姿态,灵活地躲避着攻击,同时瞄准敌方战舰,发射出激光炮。一时间,宇宙中光芒闪烁,爆炸声震耳欲聋。
在激烈的战斗中,我发现敌方战舰的防御系统十分强大,我们的攻击效果并不理想。而且,他们似乎在不断调整战术,试图包围我们。就在这时,队长通过通讯器喊道:“大家注意,集中火力攻击敌方指挥舰,只要摧毁了它,敌人的阵型就会大乱!”
我们立刻改变战术,朝着敌方指挥舰冲去。然而,指挥舰周围有重重护卫,想要靠近它并非易事。我紧紧握住操纵杆,眼神坚定地盯着前方。在队友们的掩护下,我驾驶着战机如一道闪电般冲向指挥舰。就在接近指挥舰的瞬间,我按下发射按钮,一枚高能导弹呼啸而出,准确命中了目标。
回到基地后,我们受到了英雄般的欢迎。但我知道,这场能源保卫战还远远没有结束。黑暗势力不会轻易放弃,未来还会有更多的挑战等着我们。不过,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守护好人类的星际家园。
题目二:挑战长跑,超越自我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挑战的瞬间,但最让我难忘的,是那次学校组织的 800 米长跑比赛。它就像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让我在汗水中学会了坚持,在挑战中超越了自我。
比赛前,我心中充满了紧张和不安。长跑一直是我的弱项,每次跑步没多久我就会气喘吁吁,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看着其他选手们自信满满的样子,我甚至产生了放弃的念头。但老师鼓励我说:“别害怕,挑战自我就是胜利,只要你坚持跑完,就是英雄。”老师的话让我重新鼓起了勇气,我决定勇敢地面对这次挑战。
随着一声清脆的哨响,比赛开始了。选手们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我也跟着大部队向前跑去。一开始,我还能跟得上大家的节奏,但没过多久,我的体力就开始不支了。呼吸变得急促起来,喉咙里像着了火一样干渴,双腿也越来越沉重,每迈出一步都无比艰难。
看着身边的选手们一个个超过了我,我的心里着急极了。这时,我听到了同学们在旁边为我加油助威的声音:“加油,坚持住!你可以的!”那声音如同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心中那片黑暗的角落,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
我咬紧牙关,拼命地摆动着双臂,努力加快自己的步伐。我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坚持到底!”一步,两步,三步……我不断地超越着前面的选手。
当跑到最后一圈时,我已经疲惫到了极点,感觉自己的身体已经不属于自己了。但此时,终点就在眼前,我仿佛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我使出全身的力气,发起了最后的冲刺。
当我冲过终点的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了。我听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喜悦和自豪。虽然我没有取得很好的名次,但我战胜了自己,完成了这次看似不可能的挑战。
这次长跑比赛,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挑战无处不在,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去面对,有毅力去坚持,就一定能够超越自我,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勇气和毅力,迎接更多的挑战,不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挑战”是核心话题,它涵盖范围广,既可以是如探索宇宙、破解科学难题这类宏大的挑战,也能是赛场竞争、学习克服惰性等生活小事。立意上,可从挑战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出发,如挑战能挖掘自身潜力、让人突破自我;也可从挑战对社会发展的作用着眼,如挑战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文明进步。
选材构思:若选题目一写科幻故事,可设定未来世界面临资源枯竭、外星生物入侵等挑战,主角运用先进科技或超能力去应对,展现人类智慧与勇气。若选题目二写记叙文,可回忆自己学习某门学科时,从害怕困难到主动挑战、克服惰性,最终取得进步的过程;或是参加体育比赛,面对强劲对手,通过不懈努力超越自我。写作时,要注重细节描写,将挑战的过程与内心感受细腻呈现,增强文章感染力。
《未来星际挑战:能源保卫战》点评:此科幻故事紧扣“挑战”话题,构建了未来宇宙能源危机这一宏大背景。战斗场面描写精彩,激光炮、能量光束等元素增添科幻感。主角林宇带领团队先遇困境后成功反击,情节跌宕起伏,凸显挑战的艰难与战胜挑战的勇气,激发读者对未来挑战的想象。
《挑战长跑,超越自我》点评:这篇记叙文以学校长跑比赛为素材,真实展现面对挑战时的心路历程。从赛前的紧张不安到赛中的咬牙坚持,再到冲过终点的喜悦自豪,细节描写细腻生动。结尾点明挑战的意义,升华主题,让读者感受到挑战自我带来的成长与力量。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