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一、综合性学习: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班级开展了“以和为贵”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参与活动并完成相关任务。
(1) “和”为会意字。《说文》曰:“和,相应也”,其本义为:呼应,应和。《尔雅》载“和,谐也。”中“和”义则引申为: ______ 。
(2) 为了营造活动氛围,请你为班级活动拟定一条宣传标语(不超过20字)。
(3) 请把你在上题任务中设计的宣传标语,工整地书写在下面。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12分。
2.阅读下列文段,阐述你对“和”之义的发现。
【甲】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国语 郑语》
【乙】和以处众,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省心录》
【丙】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
【丁】协和万邦和平发展和平崛起和谐世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战争,倡导和平。
我的发现:______
3.为帮助同学介绍“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请选出不符合要求的两项。(写出序号即可)
①贺人新婚要讲“和和美美”“琴瑟和谐”。
②蔺相如受命带和氏璧去秦国换15座城池,他见秦王没有诚意,可和氏璧已经在秦王手里,他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使和氏璧完好回归赵国。
③商人们常说“和气生财”。
④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⑤人们拜年时互道“大吉大利”。
⑥故宫的三大殿被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
我的选择是:______
4.根据你对“和”的内涵探究,请把下面“和为贵”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倡议书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
倡议书全体同学:
为充分理解“和”文化的源起、意义,解密“和”文化,探究“和”文化在现实中的应用,深刻体会“和为贵”的精神内涵,修养身心,提高我们同学的道德涵养水平,班级决定在全班开展“以和为贵”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现向大家发出如下倡议:
①______
②______
③______
④______
**班**级班委会 2025年6月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5.请将下面词语填在相应空格内。(填写序号即可)
世界不同文明应包容互鉴,促进世界各国 ______发展,______相处,______共赢。
A.和谐
B.和平
C.合作
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3分。
6.古诗文往往承载着丰厚的民族精神文化,请完成下列有关于“和”文化古诗文名句填写。
“以和为贵”是《论语》中“①______,不亦君子乎?”的宽以待人;是《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往来翕忽,②______”的共生和谐;是《大道之行也》中“选贤与能,③______”的和平安宁。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7.探究“和”之论。
文化在餐桌上延续
赵冬梅
①我向一位德国的同行前辈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在进入现代之际所遭遇的断裂。他反驳说:“你说得不对。你看中国人的餐桌,文化就在那里延续。”我愣了一下,忽然有种“仿佛若有光”的感觉——他说得对。
②相较于庙堂宫廷的历史,日常饮食的历史是最顽强坚韧,也是最具人民性的。营养的改善提升了人们的健康水平,改善了精神状态;知识的拓展、观念的转移及商业营销改变了食物的身价;餐桌上的礼仪奠定了一个人教养的基石,以及个体对社会秩序的最初认知;自幼熟习的配方和烹饪方式决定了我们衡量饮食优劣的标准。乔治 奥威尔曾说,日常饮食的变化可能比朝代更迭,甚至宗教变革来得更为重要。
③直到今天,“炒菜”仍被视为中华饮食最具特色的烹饪技法,油煎快炒之法并非自古就有,而是起源于中古。要想“炒”起来,需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要有锅,能够胜任炒菜的锅,战国时南方就已经出现了。第二要有油,魏晋时期,植物榨油技术有了较大发展。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提到用麻油来制作豆豉。锅里的油热了,炒却不会自然发生。要让炒真正成为主流的烹饪技法,还需要第三个条件——燃料匮乏。“炒”是一种更为节能的烹饪技术,要想让习惯了熬煮蒸烤的人改变烹饪方式——“炒”起来,还须等到燃料变得金贵,这恐怕是宋以后的事情了。形势比人强,许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是形势倒逼的结果。
④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味道一点一滴地丰富起来。从新石器时代开始,华夏先民就已经使用天然的霉菌和酵母制作曲和曲制品,这些曲制品包括酱、酱汁、腌肉、腌菜、酒和醋。梅子是天然的酸味来源。《左传 昭公二十年》中有“水火醯醢(醋、肉酱)盐梅,以烹鱼肉”的记载,这是春秋时期的食谱,煮鱼和肉用的调料有盐、梅子、酱汁和醋。战国乃至秦汉的随葬品中常有梅子,这说明墓主人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仍然能够活得有滋有味。唐代以前,甜味的主要来源是蜂蜜和麦芽糖,曹丕得到从西方进口的蔗糖“石蜜”,便向东吴人炫耀说:“南方有龙眼、荔枝,宁比西国蒲萄、石蜜乎?”甘蔗榨糖技术是唐朝从“西天”印度取来的“真经”。古代典籍中提到的“椒”多指花椒,长沙马王堆汉墓就出土有西汉的花椒。汉魏时期,四川的蜀椒和甘肃、陕西的秦椒最为著名。胡椒大规模进入中国是在唐朝,宰相元载被抄家,“胡椒至八百石”,实在奢侈。辣椒则要到明末才进入中国,跟辣椒差不多是同时进来的,还有同样产自新大陆的白薯、西红柿和土豆。
⑤饮食恒处于变化之中。人群的迁移,特别是中央政府的异动,比如晋、宋皇室的南渡,以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西迁,都将上层所主导的高雅饮食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上层的饮食追求与当地食材、食俗的结合,又会生发出新的惊艳滋味。中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则将中国饮食带往更远的地方,也将远方的滋味引入中国——多少我们自以为纯粹的中国味道,其实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外来风物。
⑥ 。人类的饮食和而不同,包容与开放才是美味之道。
(1) 对下列语句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我愣了一下,忽然有种‘仿佛若有光’的感觉”中“仿佛若有光”意即如同找到了出路一般,我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希望。
B. 直到今天,“炒菜”仍被视为中华饮食最具特色的烹饪技法,炒菜需满足三个条件:“有锅”,“有油”,“燃料匮乏”。
C. 人群的迁移,将上层所主导的高雅饮食文化传播到更广阔的地域。
D. “战国乃至秦汉的随葬品中常有梅子,这说明墓主人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里仍然能够活得有滋有味。”“希望”一词,说明是墓主人信奉并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里能够活得有滋有味。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日常饮食的文化延续,最具人民性,其变化可能比朝代更迭更重要。
B. 中华饮食文化中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是形势倒逼的结果。
C. 中国的味道在一点一滴丰富起来中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D. 人类的饮食文化和而不同,包容与开放是中华饮食文化得以延续的路径和方法。
(3) 填入第⑥段段首空缺处合适的一项是 ______
A. 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B. 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亲仁善邻,社会和睦。
C. 和以处众,平以养心,独以思己。
D. 各美其美,方有个性;美人之美,自能和谐。
(4) 请结合文章内容,阐释你对“和为贵”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8.创建“和”文化。
和为贵
薛培政
①天刚麻麻亮,镇子就被商贩们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唤醒了。
②白铁师傅梁大全站在店铺门前,端着那把油腻腻的紫砂茶壶,就着壶嘴,边咂边看街上的景儿,不时地跟路人打着招呼。
③他身后的铺面陈设简单,锤子、钳子、剪刀、铁砧,几张白铁皮,一条兼做工作台的枣木板凳,一把竹躺椅,几把小板凳,就是工作间的全部家当。
④老梁当了大半辈子白铁匠,干惯了活儿,闲不住,一天不动弹,浑身就不得劲儿。他一年四季开门最早,却半天碰不上一单生意,补锅修壶的人越来越少了。没开张,他也不沮丧。早晨醒来,脸不洗,先泡壶热茶,过足茶瘾,身上舒坦了,他再系上那条黑不溜秋的围裙,坐在铁砧前,叮叮当当地忙活开了;累了,往躺椅上一歪,打开戏匣子,爱听那越调《诸葛亮吊孝》选段:“想当年破曹兵大战赤壁……”随着唱腔进入戏中,他眯着眼,晃着脑袋,硕大而粗糙的巴掌在扶手上有节奏地拍打,一副惬意的样子。
⑤到半晌,杂货铺的老周、卖膏药的老陈,会雷打不动过来找他杀上两盘。正杀得不可开交之际,有顾主进店来:“梁师傅,这锅咋不经烧哩,才用两年,就漏水了,给补一补?”
⑥难得接下一单活儿,老梁忙把棋推给观棋的老周,接过锅端详一番,道:“别补了,换底儿吧,补了不耐用,过会儿来拿。”
⑦顾客同意,他便顾自地忙活起来。圆锤、扒锤、铆锤、叨锤轮番使用,叮叮当当之间,锅就补好了。
⑧顾主取锅时问:“梁师傅,多少钱?”
⑨“看着给吧!”
⑩到他这儿的并不都是大方的顾主,遇上小气的主儿,撇个三五块钱,他也乐呵呵地接住。
老周、老陈瞅见后,脸上不悦了:“咦,你咋恁好说话哩?忙活半天,俩小钱就给打发了?”
“话不能那么说,人家能找上门,心里还装着咱不是?”他那副知足的语气,让老周老陈听得面面相觑,不解地摇头道:“咦,看不出年轻时恁张狂的人,老来修炼成佛了!”
说话间,外边吵吵嚷嚷开了,门前卖水果的小伙子与初来卖青菜的小伙子,为争摊位打得不可开交。被人拉开后,卖水果的把青菜扬得七零八落,卖青菜的一脚踢翻水果筐,俩人捏着拳头怒视对方,随时准备再干一架,周围摊贩吓得纷纷躲闪。
老梁跛着一条腿往中间一站,劝道:“年轻人,比画两下就完事儿吧,谁没年轻张狂过!”
“去去去,关你什么事,一边儿待着去!”卖青菜的小伙子显然吃了亏,上前要把他推开,反被他扒拉到一边去了。那小伙子惊愕地问:“你谁啊?”
“他是谁?东关白铁铺的梁‘大拳头’,不认识了,回家问问你爹去。”老周干笑两声开腔了。
尘封已久的绰号,猛然被人提起,老梁像被揭了老底似的脸腾地就红了。
他从小没了父母,吃百家饭长大,小学上三年,就辍学混社会,落得天不怕地不怕。当白铁匠的舅舅怕他惹是生非,硬招他做了徒弟。三年学成出徒,开始自立门户。怎奈他性格倔强,脾气火爆,三句话不来就动拳,捞个“大拳头”的恶名,谁见了都躲着走,手艺都快荒废了。
那年,舅妈领回个孤女,想给他撮合对象磨磨性子。俩人一见钟情,都板上钉钉了,哪知姑娘一打听,道声:“俺可不跟他活阎王过日子——”吓跑得没了影儿。
他孤身一人,独来独往,倒也逍遥自在,可架不住肚子饿,便耐住性子赶起集市。那天集市上奇冷,半晌就没见人儿,正愁午饭没着落,来个修壶的。他赶忙起身接过,边哈着热气暖手边修起壶来。
壶修好了,那人问:“多少钱?”
他说:“五毛!”
“三毛中不?”
“五毛,少一子儿都不行!”
“就三毛,多一个子儿也不给!”偏偏那人也是个“犟驴”。
他二话不说,拿起钳子“啪嚓”一声,就将补好的壶底揪了下来。那人攥住拳头就迎上来,俩人打得昏天黑地。谁料这次碰上了硬茬子,他被打得胳膊脱臼,腿也被踢折了。
“哎呀妈,疼死我了——!”他捂住伤处龇牙咧嘴。
舅舅边为他接骨疗伤,边劈头盖脸地训斥:“不疼你小子能长记性吗?平日里张牙舞爪,动不动就会抡拳头,一言不合就和人干架,不听说不听劝的。这倒好,让人教训教训,也好让你知道‘天外有天’——你这爱冲动的毛病不改,迟早是要吃大亏的!”从来吃不得亏、得理不饶人的他,这回长了记性,可腿却跛了。
脾气变好了,生意也多起来。几年后,他就在镇上盘下这家店铺,还娶了媳妇,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二十年后,他又给儿子置下一处房产。
一晃就上了年纪。人老了,就觉得年轻张狂幼稚可笑,念念不忘“家和万兴,和气生财”。商户间有了矛盾,都愿找他说道。他也乐做“和事佬”:“吵架真伤感情,不管是谁的错,能原谅就原谅。以和为贵,虽说受点儿小气,可换来生意上的顺畅,多划算哩!”
多年过去,他落个好人缘。那年,县里表彰最美商户,他高票当选。邻里乡亲教育孩子也拿他做榜样,他却难为情起来:“年轻人难免张狂,关键要知错就改,改了就不能再犯。人这辈子,就像过独木桥,没有回头路可走啊!”
那些犯错的年轻人听得频频点头,心想这跛脚师傅的脾性咋恁好呢?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2年第2期)
(1) 文章的插叙顺序体现了作者的独特匠心。请结合对文章 ~ 自然段内容的分析,阐释你对此的发现。
(2) 人物言行可以很好地诠释人物的性格特点。请结合图表内容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绰号 言行表现 性格特点
“和事佬” ⑧顾主取锅时问:“梁师傅,多少钱?”⑨“看着给吧!”⑩到他这儿的并不都是大方的顾主,遇上小气的主儿,撇个三五块钱,他也乐呵呵地接住。 A_____
“大拳头” 他二话不说,拿起钳子“啪嚓”一声,就将补好的壶底揪了下来。 B_____
①“和事佬”的性格特点是:______;造成其性格特点的原因是:______。
②“大拳头”的性格特点是:______;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大拳头”的这些性格特点:______。
③作者详细叙写了“和事佬”“大拳头”的言行(例如表格中的言行片段),体现了作者 ______的匠心。
(3) 梁大全“长了记性”,“脾气变好了”,让人想到:苦难中成长是实现理想与目标的基础。请结合《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主人公保尔在苦难中成长、体现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经历阐述你对此的理解。
(4) 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自己生活经历谈谈你对“和为贵”的理解。
六、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6分。
9.讲述“和”故事。
于令仪不责盗
曹州于令仪者,市井①人也,长厚不忤②物,晚年家颇富裕。
一夕,盗入其家,诸子禽之,乃邻舍人子也。
令仪曰:“汝素寡悔③,何苦而为盗耶?”曰:“迫于贫耳!”
问其所欲,曰:“得十千足以衣食。”
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既去,复呼之,盗大恐。谓曰:“尔贫甚,夜负十千④以归,恐为人所诘⑤。留之,至明使去。”
盗大感惭,卒为良民。
(摘自《渑水燕谈录》)
【注释】①市井:指做生意。②忤:逆,不顺从。③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的事。④十千:指十贯铜钱。⑤诘,责问,质疑。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______
A.盗入其家 其真无马邪(《马说》)
B.诸子禽之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狼》)
C.恐为人所诘 卒为良民
D.盗大恐 盗大感惭
(2) 于令仪是如何让“入其家”之盗,最终“大感惭”“卒为良民”的?请结合选文中划线句子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①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
②问其所欲。
③于令仪如其所言与之。
④留之,至明使去。”
(3) 文中“盗”“卒为良民”故事,体现了于令仪“和为贵”思想的积极影响和教化作用。请结合选文内容加以分析。
(4) 你有一支倍加珍惜的钢笔,是奶奶送的生日礼物。同班同学在使用你的钢笔时,不小心掉在了地上,将笔尖撞坏了。本着“和为贵”的处事原则,借鉴于令仪在“于令仪不责盗”故事中的处置方略,设计你的处置方案(提纲即可)。
七、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
10.诵读“和”古诗。
己酉新正①
[元]叶颤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梅柳芳容徲②,松篁③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
【注释】①“新正”,在《己酉新正》中指的是农历新年正月初一,即春节。②徲(tí):久。③松篁:松与竹。
(1) 下列关于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 “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两句诗,从气候角度写春节期间的祥和,描绘了一幅冬去春来、万物复苏的壮丽图景。“乾坤”二字用得极好,说明这种祥和充斥着天地之间的每一个角落。
B.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两句诗,进一步强调时间的更迭与春天的到来。一个“新”字,表现了岁月更迭,以及对于美好的向往与祝愿。一个“满”字,极好地表达了辞旧迎新之意,满目山河,到处春意盎然,一扫寒冬的衰败萧瑟。
C. “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两句诗,从树木的角度写春的到来:梅花、柳树展现新姿,芳华初绽,而冬天不凋的松树和竹子,虽然依旧挺拔,但经过寒冬的洗礼,也显现出一些老态。诗人通过对比梅柳的新姿和松竹的老态,进一步突出了对梅柳的喜爱和对松竹老态的鄙弃。
D. “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两句诗,将场景转向人间,描绘了人们在节日里欢聚一堂、举杯共饮屠苏酒的欢乐场景。诗人用“成醉饮”来形容人们饮酒的欢乐场景,而“欢笑白云窝”则表达了人们内心的喜悦之情。
(2) 在班级“以和为贵”诗歌朗诵节目审核环节,有指导老师提出:朗诵《己酉新正 叶题》要注意读出诗人对自然之“和”、家庭之“和”与邻里之“和”的诗歌意境来。请就此给出你的朗诵建议。
八、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11.作文。
通过此次活动,你对中国文化中的“和”一定有了许多新的不一样的认识和理解。请任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作文,谈谈你的收获。字数不少于 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不得抄袭和套作。
答案和解析
1.【答案】【小题1】和谐
【小题2】示例:班级是我家,和谐靠大家!
【小题3】班级是我家,和谐靠大家!
【解析】答案:
(1)和谐
(2)示例:班级是我家,和谐靠大家!
(3)班级是我家,和谐靠大家!
(1)本题考查字义。
根据“和,谐也”的提示,“和”义引申为“和谐”。
(2)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宣传标语要简洁、明确,富有感染力。围绕“和”的主题和班级活动的语境拟写,符合宣传标语的一般要求即可。
(3)本题考查汉字书写。
将上题设计的宣传标语,工整地书写下来即可。
汉字书写是语文学习的基本功,要注意加强。
2.【答案】和,自然和谐发展,自然万物之和,自然万物和谐、协调而生;和谐,以和谐方式与人相处,是修德养性的关键,是社会交往的准绳;和睦,团结(民心所向),是政治清明的标准;和平、和谐,是各国共处的原则。
【解析】从四则材料看,“和”之义丰富,涵盖自然、人际、社会层面。从【甲】“和实生物”看,和谐才有万物生长自然,“和”是万物和谐共生;从【乙】“和以处众,宽以待下”看,“和”是待人宽厚包容,是社会交往的准绳;从【丙】“天时、地利不如人和”看,“和”是团结(民心所向),是政治清明的标准;从【丁】“协和万邦”看,“和”是国家间团结协作、和平共处,是各国共处的原则。据此提炼作答即可。
答案:
和,自然和谐发展,自然万物之和,自然万物和谐、协调而生;和谐,以和谐方式与人相处,是修德养性的关键,是社会交往的准绳;和睦,民心所向是政治清明的标准;和平、和谐,是各国共处的原则。
本题考查提炼概括。首先要认真阅读所给的材料,然后扣住主题,概括材料的大意,提炼出主要的信息即可。
概括提炼需紧扣核心,剥离次要信息,用简洁语言浓缩主旨。先理清内容主线,抓取关键要素与逻辑关系,再去繁就简,保留本质信息,避免冗余描述,以精准凝练的表达呈现核心意义,确保短篇幅内完整传达核心内容。
3.【答案】②④
【解析】第②项,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核心是展现蔺相如的智勇双全、维护赵国利益,与“和”文化(和谐、和睦、和平等积极相处理念)无关联,主要体现的是智慧与爱国,所以不符合。第④项,“有志者,事竟成……”强调的是意志、决心对成功的作用,是关于励志、拼搏的内容,和“和”文化(如人际和谐、社会和睦等)的内涵不相关,故不符合。综上,②④不符合“和”文化在现实生活体现的要求。
答案:
②④
本题考查材料概括提炼。先理清材料主题,抓取关键要素与逻辑关系,概括材料的主要内容,筛选出不符合主题的即可。
“和”主题是初中语文的高频考点之一,要注意积累有关的故事和名言,同时增强自己对材料的理解与和概括能力,就能解答好此类题目。
4.【答案】积极参与班级“以和为贵”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和”文化的认识、理解。,积极践行“和”文化理念,与同学互帮互助,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在家庭中积极践行“和”文化理念,构建家庭“和”谐、温馨氛围。,走入社区,宣传“和”文化,让社区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和谐美好。
【解析】这是一道围绕“和为贵”的倡议补充题,解题关键在于紧扣“和”文化内涵,从多元角度设计实践行动。需基于对“和”文化(源起、意义、现实应用等)的探究,补充倡议内容,让同学们通过多样活动,体会“和为贵”,提升道德修养,从知识理解到实践落地的延伸。例如,积极参与班级“以和为贵”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和”文化的认识、理解。据此补写倡议内容即可。
答案:
示例:①积极参与班级“以和为贵”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提高自己对“和”文化的认识、理解。②积极践行“和”文化理念,与同学互帮互助,处理好与同学之间的关系。③在家庭中积极践行“和”文化理念,构建家庭“和”谐、温馨氛围。④走入社区,宣传“和”文化,让社区因我们的努力而更加和谐美好。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首先要通读材料,掌握表达的语境,尤其是倡议的对象和内容,整体语言通俗平实,篇幅适中,确保受众易读易懂,愿意主动响应并参与到倡议行动中。
倡议书需以鲜明的倡议主题为核心,立足现实问题或积极目标,用简洁有力的语言阐明背景与意义,让受众快速理解倡议的必要性。内容要具体可行,提出明确、易操作的行动建议,避免空泛口号。情感上应真挚恳切,兼具号召力与感染力,引发共鸣。格式上需有规范标题、称呼,正文阐明缘由与举措,结尾发出呼吁并署名落款。
5.【答案】B,A,C
【解析】“和平”强调没有战争、冲突,是一种安宁的状态,通常与“发展”搭配,表达在没有战乱的环境下发展,所以“促进世界各国和平发展”,此处应填 B。
“和谐”侧重于关系融洽、协调,形容国家之间相处融洽用“和谐相处”很恰当,所以这里填 A。
“合作”表示共同协作,通过合作实现共同盈利,即“合作共赢”,这里应填 C。
答案:
BAC
本题考查词义辨析。词义辨析主要是指实词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辨析,其中以近义词为主。
辨析需要了解常见近义实词的词义、词性、词义的色彩、词义的轻重、词义的范围、用法的差别、语体的差别等。此外,还需要能根据语境,准确理解词语的特定意义和临时意义。
6.【答案】人不知而不愠,似与游者相乐,讲信修睦
【解析】答案:
①人不知而不愠
②似与游者相乐
③讲信修睦(注意“睦”的书写)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为了保证在默写名句时不出错,关键还是平时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准确书写。下面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保持良好的心态,培养识记兴趣。
2.多种方式相结合,提高识记效果。
3.提倡使用名句,巩固识记成果。
4.留心特别词句,规避识记误区。
7.【答案】【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和为贵”在饮食文化中体现为包容差异、融合共生。文中提到,中华饮食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元素的“和”:从技术上,“炒”的普及是锅、油、燃料条件融合的结果;从味道上,天然调料与外来食材(如蔗糖、胡椒、辣椒)的加入,丰富了中国味道;从文化交流上,人群迁移带来的饮食融合、中外饮食的相互借鉴,让饮食文化在差异中生长。这种“和”并非消除个性,而是在尊重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他人之长,正如文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开放,这既是饮食文化延续的关键,也是“和为贵”在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唯有接纳不同、和谐共存,才能让文化更具生命力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BC.正确;
D.有误,“说明是墓主人信奉并希望”表述不准确。文中仅通过随葬品中有梅子这一现象,推测墓主人希望在“另外一个世界”活得有滋有味,并未明确提及“信奉”,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D。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
ACD.正确;
B.有误,根据“许多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都是形势倒逼的结果”可知,“都是形势倒逼的结果”过于绝对。原文第③段仅指出“炒”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形势倒逼”,并非所有中华饮食文化中的新技术都如此,范围扩大。
故选:B。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分析。第⑥段强调饮食文化“和而不同,包容与开放”。
A.侧重道德伦理,不符合语境;
B.侧重道德伦理,不符合语境;
C.侧重个人修养,不符合语境;
D.“各美其美”体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美人之美”体现对他人文化的包容,与段落主旨一致。
故选:D。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从文中饮食文化角度:中国饮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融合。如晋、宋皇室南渡及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将上层高雅饮食文化传播到更广阔地域,与当地食材、食俗结合,这体现了不同饮食文化之间相互包容、和谐共处,生发出新的惊艳滋味。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远方滋味引入中国,中国饮食传向远方,许多看似纯粹的中国味道其实是不同历史时期外来风物与本土文化融合的结果,这都表明和谐共处、包容开放对饮食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拓展思考:“和为贵”不仅适用于饮食文化领域,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有重要意义。在多元文化的社会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其独特价值,只有秉持包容开放的态度,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才能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在人际交往中,人与人之间性格、观念不同,也需要以和为贵,相互理解、包容,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答案:
(1)D
(2)B
(3)D
(4)“和为贵”在饮食文化中体现为包容差异、融合共生。文中提到,中华饮食的发展离不开不同元素的“和”:从技术上,“炒”的普及是锅、油、燃料条件融合的结果;从味道上,天然调料与外来食材(如蔗糖、胡椒、辣椒)的加入,丰富了中国味道;从文化交流上,人群迁移带来的饮食融合、中外饮食的相互借鉴,让饮食文化在差异中生长。这种“和”并非消除个性,而是在尊重自身特色的基础上,吸纳他人之长,正如文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的包容开放,这既是饮食文化延续的关键,也是“和为贵”在生活中的生动体现——唯有接纳不同、和谐共存,才能让文化更具生命力。
文章开篇通过“我”与德国同行前辈的对话引出中国传统文化在餐桌上延续的话题。接着阐述日常饮食历史的特点及重要性,介绍“炒菜”这一烹饪技法起源所需条件。然后讲述中国味道随着时间推移不断丰富的过程,包括各种调料、食材的出现及传播。再说明饮食处于不断变化之中,人群迁移、政府异动及中外交流对饮食文化传播和融合的作用。最后强调人类饮食和而不同,包容与开放是美味之道,揭示了饮食文化延续与发展的关键。
理解文章内容必须能够认真阅读文本,对每一段落内容理解透彻,包括每段分论点,所用的论据、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思路。只有读懂、读透文本,熟练掌握议论文有关知识,才能准确解答问题。
8.【答案】【小题1】 、 自然段的篇幅插叙了解老梁的张狂时光,梁大全年轻时因性格火爆获“大拳头”绰号、因与顾客争执打架受伤后醒悟的经历,与他如今“和事佬”的形象形成对比,解释了其性格转变的原因,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让“和为贵”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小题2】①温和大度、知足;年轻时因暴躁好斗受伤,吸取教训后明白和气的重要性
②暴躁冲动、倔强;三句话不来就动拳,与修壶人因价钱争执并动手打架
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成长变化,深化“和为贵”主题
【小题3】保尔经历了童年苦难、战场负伤、全身瘫痪失明等苦难,却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在苦难中成长为坚强的战士,用文字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这与梁大全在苦难中醒悟、转变性格一样,说明苦难能磨砺人,让人明确目标,是成长和实现理想的基础
【小题4】文章中梁大全待人温和,对顾客不计较价钱,调解纠纷,收获了好人缘,体现“和为贵”能带来和谐人际关系与生活顺畅。生活中我曾与同学因误会争吵,主动沟通和解后,关系更亲密,这让我明白“和为贵”是化解矛盾、促进相处的智慧
【解析】(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能力。
明确插叙内容: - 自然段回忆了梁大全年轻时“大拳头”的绰号由来,包括他倔强火爆的性格、因打架受伤的经历以及由此带来的转变。
联系上下文:前文写梁大全如今作为“和事佬”的温和形象(如对顾客“看着给”钱、调解摊位纠纷),后文继续围绕他的“和”展开。
分析匠心:插叙内容与当下形象形成对比,解释了他性格转变的原因(受伤后的教训、舅舅的训斥),让人物形象更丰满,也为“和为贵”的主题提供了成长背景,使主题更具说服力。
(2)本题考查人物言行分析性格特点能力。
①“和事佬”相关,从“看着给吧”“遇上小气的主儿,撇个三五块钱,他也乐呵呵地接住”,可见性格特点是温和、大度、知足。年轻时因暴躁好斗受伤,吃了大亏,明白“和气”的重要性(如舅舅的训斥、自身经历的教训)。
②“大拳头”相关,从“二话不说,拿起钳子‘啪嚓’一声,就将补好的壶底揪了下来”,可见性格特点是暴躁、倔强、冲动。插叙中“三句话不来就动拳”“与修壶人因价钱打架”等内容,直接展现其好斗、不饶人的特点。
③作者匠心通过“大拳头”与“和事佬”的言行对比,突出人物的成长变化,将梁大全的知足随和与脾气火爆变化的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形成鲜明反差,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深化“和为贵”的主题,让读者感受到“和”的价值源于生活历练。
(3)本题考查名著人物经历理解。
写出保尔童年经磨难而自发反抗意识萌生;受朱赫来影响、奠定革命理想、参加红军对敌作战受伤,从自发反抗转向自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带病筑路、痊愈后重返工作岗位并入党成长为坚定地共产主义战士;与病魔斗争、瘫痪失明中创作小说、用文学创作延续自己的革命使命,实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价值,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充分说明苦难中成长,是实现生命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基础和保障。
梁大全因苦难(打架受伤)成长为“和事佬”,保尔因苦难成长为革命战士。保尔在苦难中(如童年贫困、战场负伤、全身瘫痪失明),始终坚守革命理想,用文字继续战斗,实现生命价值。
两人都在苦难中反思、转变,证明苦难能磨砺人,让人更明确目标(梁大全的“和”,保尔的革命理想),是成长与实现价值的基础。
(4)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和生活经历理解。
本文通过老梁由“大拳头”转变成“和事佬”的故事,向我们传达要以和为贵的思想。老梁年轻时张狂,导致生活处处碰壁,转变脾性后成为“最美商户”从他的经历,我看到了“和”的重要。其一,老梁让自身达到内在的平和,进而让自己的生意红火,并拥有了一个温馨的家;其二,老梁用“和”影响身边人,使他们也平和,获得好人缘;其三,老梁把“和”扩散到社会,受到表彰,成为他人的榜样。对我们而言,常常会因为小事争吵,甚至动手,不仅伤了同学情分,还会扰乱学习节奏,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如老梁般以和为贵,和善待人,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为贵”体现:梁大全对顾客的宽容、调解纠纷的态度,带来了好人缘和生活的顺畅。如同学间因小事争吵,主动和解后关系更融洽;家庭中互相体谅,氛围更温暖。“和为贵”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能化解矛盾、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带来生活的安宁与美好。
答案:
(1) 、 自然段的篇幅插叙了解老梁的张狂时光,梁大全年轻时因性格火爆获“大拳头”绰号、因与顾客争执打架受伤后醒悟的经历,与他如今“和事佬”的形象形成对比,解释了其性格转变的原因,使人物形象更丰满,也让“和为贵”的主题更具说服力。
(2)①温和大度、知足;年轻时因暴躁好斗受伤,吸取教训后明白和气的重要性
②暴躁冲动、倔强;三句话不来就动拳,与修壶人因价钱争执并动手打架
③通过对比突出人物成长变化,深化“和为贵”主题
(3)保尔经历了童年苦难、战场负伤、全身瘫痪失明等苦难,却始终坚守革命理想,在苦难中成长为坚强的战士,用文字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实现了生命的价值。这与梁大全在苦难中醒悟、转变性格一样,说明苦难能磨砺人,让人明确目标,是成长和实现理想的基础。
(4)文章中梁大全待人温和,对顾客不计较价钱,调解纠纷,收获了好人缘,体现“和为贵”能带来和谐人际关系与生活顺畅。生活中我曾与同学因误会争吵,主动沟通和解后,关系更亲密,这让我明白“和为贵”是化解矛盾、促进相处的智慧。
文章讲述了白铁师傅梁大全的故事。如今的他性格温和豁达,作为“和事佬”深受邻里信任,对顾客收费随意,遇到小气的主顾也乐呵呵接受,还会主动调解商贩间的纠纷。通过插叙可知,他年轻时脾气火爆、好勇斗狠,得了“大拳头”的恶名,因与顾客为修壶价钱争执打架,被打得腿跛、胳膊脱臼,经舅舅训斥后幡然醒悟,脾气变好,生意渐好,还成家立业。他用自身经历诠释了“和为贵”的道理,最终获评“最美商户”,成为邻里教育孩子的榜样。
阅读题一般作答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9.【答案】【小题1】D
【小题2】于令仪先询问其成为盗贼原因,问其偷盗的目的,满足盗贼吃穿用钱(给盗贼十千),然后留盗贼过夜,最终感化盗贼、使其成为良民
【小题3】于令仪面对盗贼先是询问其成为盗贼的原因(得知其是因为贫穷而盗窃),然后问其偷盗的目的(仅仅需要能吃饱穿上衣服),然后给盗贼十千,然后怕盗贼“夜负十千”而“为人所诘”,留之过夜,最终感化盗贼、使其成为良民;体现了于令仪从根本上(盗贼成为盗贼的原因入手)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平和、和谐、帮助别人解困的原则,是一种“和为贵”的思想体现
【小题4】先询问使用钢笔的原因,询问同学使用钢笔的用意完成了没有,然后提供给他(她)自己另外的笔使用、以完成她(他)用笔的任务,最后跟其他同学说明自己虽然很珍惜自己的钢笔、但也同样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本着以和为贵的思想处理这种同学之间的矛盾
【解析】(1)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与虚词的意义辨析。
A.不同,“盗入其家”中“其”指“于令仪的”;“其真无马邪”中“其”表反问,意为“难道”。
B.不同,“诸子禽之”中“禽”同“擒”,意为“抓获”;“禽兽之变诈”中“禽”指“飞禽走兽”。
C.不同,“恐为人所诘”中“为”表被动,意为“被”;“卒为良民”中“为”意为“成为”。
D.相同,“盗大恐”与“盗大感惭”中“大”均意为“非常、十分”。
(2)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①由“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可知,于令仪先以温和的语气询问小偷,点明其本性不坏,减轻对方的心理负担,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②由“问其所欲”可知,他主动了解小偷的需求,展现出耐心与关怀,而非直接斥责;
③由“如其所言与之”可知,他按小偷的要求给钱,满足其实际困难,用信任化解对方的窘迫;
④由“留之,至明使去”可知,他担心小偷深夜携钱被盘问,留其过夜,周全的考虑让小偷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最终因感动而悔改。
(3)本题考查文言文主旨的理解与分析。
由“长厚不忤物”可知,于令仪本性宽厚,不与人冲突,这是“和为贵”思想的根基;由“问其所欲”“如其所言与之”可知,他不以暴力或惩罚对待小偷,而是通过理解与帮助解决问题,体现以“和”化矛盾的处事方式;由“留之,至明使去”可知,他不仅给予物质帮助,更顾及小偷的尊严与安全,以宽容与善良教化他人,最终让小偷“卒为良民”,印证了“和为贵”思想对他人的积极影响与教化作用。
(4)本题考查解决实际问题。
冷静沟通:由“令仪曰:‘汝素寡悔,何苦而为盗耶?’”可知,先控制情绪,温和询问同学:“这支笔对你来说有特别的意义吗?或许我们可以一起想想办法。”避免直接指责,维护对方自尊。了解需求:由“问其所欲”可知,询问同学:“笔尖撞坏了,你是否担心赔偿或修复的问题?”明确对方的顾虑,体现理解。提出解决方案:由“如其所言与之”可知,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方案:“如果方便的话,我们可以一起去文具店看看能否修笔尖,或者你若愿意,也可以用零花钱慢慢赔偿,不用着急。”以包容的态度解决问题。顾及对方感受:由“留之,至明使去”可知,最后说:“奶奶送的礼物确实很珍贵,但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别太自责啦。”既强调钢笔的意义,又减轻同学的心理负担,以“和”化解矛盾,维护同学关系。
答案:
(1)D
(2)于令仪先询问其成为盗贼原因,问其偷盗的目的,满足盗贼吃穿用钱(给盗贼十千),然后留盗贼过夜,最终感化盗贼、使其成为良民。
(3)于令仪面对盗贼先是询问其成为盗贼的原因(得知其是因为贫穷而盗窃),然后问其偷盗的目的(仅仅需要能吃饱穿上衣服),然后给盗贼十千,然后怕盗贼“夜负十千”而“为人所诘”,留之过夜,最终感化盗贼、使其成为良民;体现了于令仪从根本上(盗贼成为盗贼的原因入手)解决问题、处理矛盾的平和、和谐、帮助别人解困的原则,是一种“和为贵”的思想体现。
(4)先询问使用钢笔的原因,询问同学使用钢笔的用意完成了没有,然后提供给他(她)自己另外的笔使用、以完成她(他)用笔的任务,最后跟其他同学说明自己虽然很珍惜自己的钢笔、但也同样珍惜同学之间的友情,本着以和为贵的思想处理这种同学之间的矛盾。
译文:
于令仪是曹州的商人,为人忠厚,从不冒犯他人,晚年家境颇为富裕。
一天夜里,有小偷进入他家,被他的儿子们抓获,发现是邻居家的孩子。
于令仪问他:“你向来很少做错事,为何要做小偷呢?”小偷回答:“被贫穷逼迫罢了!”
于令仪问他想要什么,小偷说:“得到十贯钱就足够维持生计了。”
于令仪便按他所说的给了钱。
小偷离开后,于令仪又把他叫回来,小偷十分恐惧。于令仪对他说:“你很穷,夜里背着十贯钱回家,恐怕会被人盘问。留下吧,等到天亮再走。”
小偷非常感动惭愧,最终成为了良民。
文言文翻译方法:
对,即对译法。也就是用现代汉语中等值的词去对换被译文言词的方法。
增,即增添法。古汉语的词大多数是单音词,翻译时,要把这些文言单音词加以扩充,使之成为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
删,即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没有相当的词表示它,不能硬译。有的文言虚词,现代汉语虽有同它相当的词,但如果勉强译出来,反而使句子累赘。属于这两种情况的文言虚词,翻译时则删去。
移,即移位法。将文言句子按照现代汉语语法格式,调整语序。凡是与现代汉语的句法结构形式不一致的文言句子,翻译时不能照原句的语序排列,必须将不合现代汉语的语序部分加以调整。
留,即保留法。凡是古今意思相同的词,以及帝号、国号、年号、人名、地名、官名、度量衡单位等,可照录于译文中,不必另作翻译。
换,即替换法。不少文言文所表示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不是用原词表示,翻译时可用现代汉语中意义相当的词去替换。
10.【答案】【小题1】C
【小题2】诗歌从气候角度、从树木角度写春的到来、春节期间的祥和,写出了自然之“和”;从“日历”变化细节入手,写到节日里人们欢聚一堂、举杯共饮屠苏酒“成醉饮”的欢乐场景,表达了人们“欢笑白云窝”样的内心喜悦之情(分析诗歌表达自然之“和”到家庭之“和”到邻里之“和”的感情表达线索);朗诵时要读出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诗人内心对这种自然、家庭、邻里之“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梅柳芳容挥,松篁老态多”两句诗,从树木的角度写春的到来:梅花、柳树展现了新姿,芳华初绽,显得生机勃勃。而冬天不凋的松树和竹子,虽然依旧挺拔,但经过寒冬的洗礼,也显现出一些老态。诗人通过对比梅柳的新姿和松竹的老态,进一步突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自然的美好与可爱。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朗读。读出自然之“和”:在朗诵前四句“天地风霜尽,乾坤气象和。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时,语调可以舒缓、平和。比如“天地风霜尽”中“尽”字可以稍作延长,体现冬去的过程;“乾坤气象和”中“和”字要读得轻柔,展现出祥和的氛围。“春满旧山河”中“满”字要读得饱满,突出春天充满山河的感觉,通过这样的语调变化读出自然的和谐之美。读出家庭之“和”:朗诵“梅柳芳容徲,松篁老态多。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前两句时,语调可以平稳一些,描绘树木景象。到“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时,“成醉饮”可以读得欢快些,“欢笑”要读出愉悦的情感,声音可以稍微响亮一点,表现出家庭中欢聚饮酒、充满欢笑的和睦氛围。读出邻里之“和”:整体朗诵这首诗时,节奏要把握好,有一种温馨、融洽的感觉。在语气上要亲切,仿佛是在讲述邻里之间共同度过春节的欢乐场景,让听众能感受到邻里之间的和谐友好。比如在重音处理上,像“欢笑”等词要突出,传达出欢乐和谐的情感。
答案:
(1)C
(2)诗歌从气候角度、从树木角度写春的到来、春节期间的祥和,写出了自然之“和”;从“日历”变化细节入手,写到节日里人们欢聚一堂、举杯共饮屠苏酒“成醉饮”的欢乐场景,表达了人们“欢笑白云窝”样的内心喜悦之情(分析诗歌表达自然之“和”到家庭之“和”到邻里之“和”的感情表达线索);朗诵时要读出这种情感变化的过程,读出诗人内心对这种自然、家庭、邻里之“和”的由衷喜爱和赞美之情。
译文:
天地间的风霜已然散尽,乾坤万物都透着祥和之气。
日历添上了新的岁月,春色布满了旧日的山河。
梅花柳树展现清新容颜,松树竹子仍存苍老姿态。
畅饮屠苏酒直至沉醉,欢声笑语在白云深处回荡。
诗中写天地间风霜尽散,乾坤迎来祥和气象,岁月更新,春色洒满山河。梅柳初绽新容,松竹犹存老态,人们畅饮屠苏酒至醉,欢声笑语回荡山间。全诗以春景与节庆场景,勾勒出新春时节自然焕新、阖家欢聚的祥和氛围,暗含对岁月更迭的欣喜与对生活的热爱。
古典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一、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二、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并进而领悟诗词意境。四、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和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11.【答案】例文:寻“和”之韵,悟文化之美 “和”之一字,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中国文化的浩瀚天空中熠熠生辉。此次参与探寻“和”文化活动,让我对这看似简单的字眼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活动伊始,我们走进古老的庭院,那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尽显和谐之美。飞檐斗拱与雕梁画栋相得益彰,亭台楼阁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每一处细节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与节奏,不突兀、不张扬,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一曲和谐乐章。这让我领悟到,“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顺应。
随后,我们聆听了一场关于“和”文化的讲座。老师讲述着“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重,对廉颇的挑衅一再忍让;廉颇得知真相后,负荆请罪,二人最终冰释前嫌,共同守护赵国。这让我明白,“和”是宽容与理解的交融,是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良方。在人际交往中,若都能以“和”为贵,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计较,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融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活动中,我们还参与了传统文化的体验项目——书法。当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滑过,墨香四溢,那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书写者的心境与情感。大家相互交流、切磋,不同的字体风格相互碰撞,却又和谐共生。这使我感受到,“和”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在多元中求同存异,在差异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正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却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大家庭。
此次探寻“和”文化的活动,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和”的全新认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与升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和”的理念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以“和”为帆,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解析】例文:寻“和”之韵,悟文化之美 “和”之一字,宛如一颗璀璨星辰,在中国文化的浩瀚天空中熠熠生辉。此次参与探寻“和”文化活动,让我对这看似简单的字眼有了全新且深刻的认识。
活动伊始,我们走进古老的庭院,那错落有致的建筑布局尽显和谐之美。飞檐斗拱与雕梁画栋相得益彰,亭台楼阁与花草树木相映成趣。每一处细节都遵循着自然的规律与节奏,不突兀、不张扬,仿佛是大自然与人类智慧共同谱写的一曲和谐乐章。这让我领悟到,“和”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融合,是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与顺应。
随后,我们聆听了一场关于“和”文化的讲座。老师讲述着“将相和”的故事,蔺相如以国家大义为重,对廉颇的挑衅一再忍让;廉颇得知真相后,负荆请罪,二人最终冰释前嫌,共同守护赵国。这让我明白,“和”是宽容与理解的交融,是化解矛盾、凝聚力量的良方。在人际交往中,若都能以“和”为贵,多一些包容,少一些计较,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融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
活动中,我们还参与了传统文化的体验项目——书法。当毛笔在宣纸上轻轻滑过,墨香四溢,那一笔一划都蕴含着书写者的心境与情感。大家相互交流、切磋,不同的字体风格相互碰撞,却又和谐共生。这使我感受到,“和”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在多元中求同存异,在差异中相互欣赏、相互学习。正如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同的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各具特色,却又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大家庭。
此次探寻“和”文化的活动,如同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中国传统文化深处的大门。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和”的全新认识,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与升华。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把“和”的理念融入生活的点滴之中,以“和”为帆,在人生的海洋中乘风破浪,驶向更加美好的彼岸。
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审题立意:材料围绕通过活动对中国文化中“和”有了新认识和理解展开,要求任选一个角度谈收获。“和”内涵丰富,可涵盖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体现对生态环境的尊重与保护;可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如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社会和谐等;也可包含文化层面的和而不同,即尊重文化差异,促进多元文化交流融合。立意上,可强调“和”的重要性,阐述其对个人成长、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积极意义,也可探讨如何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和”文化。
选材构思:若写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可选取生活中保护环境的实例,如社区组织的垃圾分类活动、志愿者参与的植树造林等;若写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可写家庭中互相关爱、邻里间互相帮助的温暖故事;若写文化层面的和而不同,可结合学校举办的文化交流活动,展现不同文化相互借鉴、共同发展的场景。写作时,先点明所选角度,再通过具体事例阐述对“和”的新认识,最后总结收获,升华主题。
文章紧扣活动谈对“和”的新认识,条理清晰。从庭院建筑感受自然与人文和谐,借“将相和”领悟人际交往之“和”,以书法体验明白多元共生之“和”。语言优美,将抽象的“和”具象化,结尾表践行决心,深化主题,是一篇佳作。
第1页,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