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 以下能为 “中国是世界上农业最早的起源地之一”结论提供最有力的证据是( )
A、传说、记载和遗址 B.遗物、遗址和传说
C、遗址、化石和记载 D.化石、遗址和遗物
2. 史学家虽未发现夏朝考古的直接证据,但发现了与其时间地点最吻合的遗址,它是( )
A、姜寨遗址 B.牛河梁遗址
C、二里头遗址 D.殷墟遗址
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一次是弟之子死后王位复归于兄之子,两次是兄终弟及,其余都是父死子继。据此,下面结论成立的是( )
A.夏朝时宗法制度已具雏形 B.夏朝完善了嫡长子继承制
C.我国封建社会自夏朝开端 D.夏朝的王位继承比较混乱
4.商王盘庚在对臣民训话时说:你们必须专心地听从商王的意见,不能为其他人的意见所蒙蔽。我为你们向上天祈求,使你们能够继续生存下去,我不是要用我的威势去压迫你们,我是为了养育你们。这说明商朝后期( )
A.形成了较系统的政治理论 B.已经形成了民本思想
C.具有浓厚的民主平等色彩 D.已出现王权至上观念
5.商朝人祭祖对象广泛,从高祖到先公、先王、先妣,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虽然有亲疏之别,祭祀用品也有多寡之分,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材料所述现象( )
A.彰显了中华民族的美德 B.表明宗法制已经形成
C.说明祭祖与专制王权密切 D.反映了社会等级森严
6.西周实施分封时,周王会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让他们跟随诸侯到封国担任官职。这一做法( )
A.消除了地方对中央的威胁 B.推广了先进的政治制度
C.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范围 D.打破了地方的血缘政治
7.据《周礼》记载,每年正月初一,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大夫颁授给乡吏,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且往往和最隆重的祭祀活动同时进行,全民都要有组织地参加。这表明( )
A.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 B.诸侯国割据的局面出现
C.分封中孕育了中央集权 D.周王室直接控制了地方
8.夏朝时期,天下万国,夏王为“诸侯之长(盟主)”,到了周朝 “天下一家”,周天子“作民父母,以为天下王”。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各部族文化融合的加强 B.中央集权统治的加强
C.政治制度的宗法伦理化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9.西周初年,武王之弟康叔封于卫,周公作《康诰》《酒诰》等告诫他“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周礼》中又强调“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这反映了西周时期( )
A.家族政治与道德观念结合 B.分封制与宗法制相结合
C.初步确立起儒家伦理道德 D.社会秩序保持长期稳定
10.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穆王(约前1054年—前949年)准备征伐未及时进贡的犬戎,祭公谋父以“增修于德而无勤民于远”试图谏止,穆王执意西征仅“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此后,戎狄不朝。这一记载表明( )
A.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 B.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西周
C.仁德治国的观念源远流长 D.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动摇
11.西周时代,贵族阶级普遍盛行孝友或孝悌观念,周公曾告诫卫康叔,“不孝不友是最大的罪恶”。由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儒家伦理观念已初步确立 B.统治秩序借助于道德观念
C.贵族阶级内部实现了团结 D.社会道德体系已基本建立
12.《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烈山:其意为放火烧荒)之有天下也,其子曰柱(柱:意为‘尖头木棒’),能殖百谷百蔬。”材料可以佐证( )
A.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 B.铁器的冶炼情况
C.轩辕氏对农业的贡献 D.神农氏创造耒耜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左传·昭公》记载:“周有乱政,而作九刑。”关于“九刑”的具体规定,《左传·文公》曾经提到“毁则为贼,掩贼为藏,窃贿为盗,盗器为奸”,触犯这些规定的要受到惩处;《尚书·吕刑》记载西周时期的刑罚有墨、劓、刖、宫、大辟五种,称为“五刑”,其具体条文规定达300多条。“刑罚世轻世重”则表明刑罚的执行时轻时重,因人因时而异,贵族中的亲故勋戚可以减免,交纳一定数量的罚金,也可以赦免。
——摘编自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关于西周的历史,罗香林认为:“他(周武王)把过去已被人灭掉的部落或诸侯之国重新建立起来。这在当时,曾得到大众的拥护,是其获得的第一步成功。第二步是完成了对亡殷的防范工作……第三步是以功臣开发边区,‘屏藩王室’而封建诸侯,这使亲亲贤贤的工作也随之成功了。”王玉哲认为:“周武王东征灭商后,曾经进行分封,在黄河流域各地区,广建侯卫……但这次分封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东方还没有平定下来,有些诸侯仍不能赴国……且埋下了政治的隐患。”
——摘编自罗香林《中国民族史》和王玉哲《中国上古史纲》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司法制度的特色,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两位研究者对西周历史的认识。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尚书·牧誓》云:“牝鸡司晨,惟家之索。”这句话不仅是中国古代齐家的戒律,而且是古代政治生活的信条。在这样的政治文化中,男性把持天下就是天经地义,女性参与政治就是名不正言不顺。但是,就在男性牢牢控制的政治领域,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几位女性掌握生杀予夺大权的局面。秦宣太后、西汉吕后、北魏冯太后、灵太后、唐代武则天、北宋刘太后、辽国萧太后、清代孝庄太后、慈禧太后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社会女政治家,她们的所作所为皆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据范若兰《古代女政治家研究中的道德和政治标准》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D
【解析】文字记载属于历史书面材料,实物证据包括遗址和遗物是历史研究中相对可靠的资料,历史传说属于口口相传的故事,其中可能穿插着一些历史信息,但是可信度较低。故D项正确。
2.【答案】C
【解析】考古学家在河南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二里头遗址对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故C项正确。姜寨遗址,中国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以仰韶文化为主的遗址。故A项错误。牛河梁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红山文化,故B项错误。殷墟遗址是商朝晚期都城遗址,反映了商朝的文化,故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夏朝时王位继承方式多是父死子继,说明夏朝时宗法制已具雏形,故A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夏朝时形成了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但不能体现是否为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我国封建社会开端于战国时期,故C项错误;由材料中除少数几次外,多数是父死子继的继承方式,因而体现不出王位继承的混乱,故D项错误。
4.【答案】D
【解析】材料不能说明政治理论形成系统,故A项错误;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关心百姓生计,故B项错误;商王强调臣民对其服从体现了等级思想,故C项错误;臣民对商王的绝对服从体现了王权至上的观念,故D项正确。
5.【答案】A
【解析】商朝的祭祀对象的广泛性体现了商朝人的美德,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不是宗法制的特点,故B项错误;中国早期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错误;从材料“从直系到旁系再到异族功臣……但他们都受到商朝人的祭祀”说明社会等级并不森严,故D项错误。
6.【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分封制下诸侯国独立性较大,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将原周部落的部分贵族组成一套‘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有利于将原周部落先进的政治制度带到各诸侯国,故B项正确;分封制会扩大周的统治范围,但材料主旨是“职能班子”授予各诸侯,故C项错误;分封制以同姓亲族为分封主体,故D项错误。
7.【答案】C
【解析】材料中“朝廷的司徒官向乡大夫讲授法律……乡吏立即返回对乡民进行宣讲”表明中央的法律通过地方官员传达到民众之中,此举表明西周分封制中孕育了中央集权,故C项正确。材料说明中央的法令可以传达到地方民众,并不能说明西周出现文化下移趋势,春秋时期私学的出现使文化出现下移的趋势,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诸侯割据,故B项错误;西周分封制之下,诸侯享有很大的独立性,周王室不能直接控制地方,故D项错误。
8.【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夏王到周王称呼的变化可知,国王的称号融入了“民父母”、“天下主”的伦理观念,故选C项;题干未提及文化的交融问题,排除A项;西周时期尚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同时产生,排除D项。
9.【答案】A
【解析】“元恶大憝(奸恶),矧惟不孝不友”属于道德范畴,“父子不得相诉,父子将狱,是无上下也”是强烈的家族观念,故选A项;两处引文均与分封制、宗法制无关,排除B项;“西周初年”没有儒家的概念,排除C项;材料无法反应当时社会秩序的情况,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祭公谋父的谏言和周穆王用兵失败的案例,从侧面反证“德政”的价值,故选C项;犬戎未及时进贡,反映了分封制下君臣关系制度化遭到挑战,排除A项;古代谏议制度起源于秦朝,排除B项;西周时期周天子共主地位尚未动摇,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儒家伦理观念初步成型于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西周治国以宗法制为依据,强调孝友的道德观念有利于巩固统治,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孝友观念对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所起到的作用,故C项错误;孝友观念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形成体系,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关键信息“烈山”“柱”等可知,烈山氏时期的农业生产处于刀耕火种、耒耜骨石的阶段,这很明显是对原始社会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描述,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铁器的相关提及,故B项错误;烈山氏是神农氏而非轩辕氏的别称,故C项错误;“其子曰柱”并不能直接佐证是神农氏创造了耒耜,只能说在这之前耒耜已然出现,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13.【答案】(1)特色:法律条文具体,刑罚体系完备;司法因人因时而异,立足于保护贵族利益,维护等级秩序。成因:西周建立了完备的政治制度和等级森严的礼乐秩序,注重维护贵族的利益和统治。
(2)二人都认为分封制是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但二人对周武王分封效果的认识不同。罗香林认为周武王分封取得了成功,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王玉哲认为分封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留下了政治隐患。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具体条文规定”“因人因时而异”“贵族……可以减免”等概括即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制度和等级秩序的建立方面进行分析。
第(2)问,由材料可知,两位学者都肯定了分封制的重要地位,但罗香林强调分封在当时取得的成功,王玉哲强调分封的长远影响。
14.【答案】特点:男性掌握政权;偶有女性掌权。原因:小农经济环境下男性在生产生活中居于主导地位;宗法制和儒家思想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文化迥异于中原文明,女性有一定地位;专制君主权力向女性的畸形延伸。
试卷第2页,总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