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评估检测题 单元测试 (无答案)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章 评估检测题 单元测试 (无答案)2025-2026学年度八年级上册物理人教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5-07-13 22: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章评估检测题
( 总分 : 100 分 时间 : 60 分钟)
1. 选择题 ( 每题 3 分 , 共 39 分)
(1) 下列光学器件中 , 不是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是 ( ) 。
A. 照相机 B. 近视眼镜 C. 潜望镜 D. 放大镜
(2) 随着科技的进步 , 不管在大街上还是家庭里 , 很多地方都安装了监控 , 这对于维护社会稳定起 到了重要作用 。监控的镜头用了下列光学元件中的 ( ) 。
A. 凹透镜 B. 平面镜 C. 凸透镜 D. 凹面镜
(3) 用凸透镜观察地图时 , 应将地图放在凸透镜的 ( ) 。
A. 一倍焦距以内 B. 焦点处
C. 一倍焦距到两倍焦距之间 D. 两倍焦距处
(4) 用投影仪放映幻灯片时 , 屏幕上出现正常画面 , 这时有一个小虫正好落在凸透镜的镜片上 , 此 时对画面的影响为 ( ) 。
A. 画面上有一只小虫 B. 画面变得模糊
C. 几乎无影响 D. 画面上有小虫 , 但不清晰
(5) 将一张画有箭头的纸条放在圆柱形空杯后方一定距离处 , 透过空杯观察 到如图 5 - 1 ( a) 所示的情景 。 向杯中倒入适量水后 , 透过水杯观察到的箭头如 图 5 - 1 ( b) 所示 。关于此现象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装水的圆柱形水杯相当于一个凹透镜
B. 放大箭头的成像原理与放大镜原理相同
(
图 5
-
1
)C. 透过水杯观察到的放大箭头是虚像
D. 改变纸条的位置可透过水杯成缩小的像
(6) 小明在绿道上骑行 , 沿途景色优美 , 湖水清澈 , 倒影如镜 , 美轮美奂 , 小明用手机拍摄了许多 照片 , 如图 5 - 2 所示 。关于光现象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太阳发出的光穿越大气层时是沿直线传播的
B. 看到的水中“ 游鱼 ”是光的折射形成的实像
(

5
-
2
)C. 手机的相机镜头靠近景物时可以成更大的像
D. 手机照片的颜色由红 、绿 、黄三种色光组成
(7) 图 5 - 3 为某书的插图 , 甲 、乙 、丙 、丁是通过凸透镜所看到的插图的像 。若凸透镜正对插图由 远处逐渐靠近插图 , 则看到插图的像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
图 5 - 3
A. 甲→ 乙→丙→ 丁 B. 丙→ 甲→ 丁→ 乙
C. 乙→丙→ 甲→ 丁 D. 丙→ 甲→ 乙→ 丁
(8)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 做了两次实验 , 且规范操作 。他将发光体分别放在距同一凸 透镜 10 cm 和 12 cm 处 , 且分别移动另一侧的光屏 , 其中只有一次在光屏上能找到清晰像 。关于该像情 况 ,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
A. 像距小于 10 cm , 放大的虚像 B. 像距小于 12 cm , 缩小的实像
C. 像距大于 20 cm , 放大的实像 D. 像距等于 24 cm , 等大的实像
1
(9) 三月的成都 , 人们纷纷走出家门和满眼金黄的油菜花一起共赴春天的 约会 , 很多人情不自禁地拿出手机打卡拍照 ( 见图 5 -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A. 光照在金黄的油菜花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

5
-
4
)B. 要想让拍摄的人物特写更大一些 , 应该让镜头靠近人物
C. 手机屏幕显示的彩色画面是由红 、黄 、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D. 手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 , 在拍摄时镜头到景物的距离小于一倍焦距
(10)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 , 蜡烛 、凸透镜和光屏放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5 - 5所示 , 此时烛焰 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
图 5 - 5
A. 此时在光屏上成放大的像
B. 此时将光屏取下 , 凸透镜将不能成像
C. 将蜡烛向左移 , 光屏也向左移才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D. 将蜡烛向右移至任一位置 , 光屏在适当位置都能承接到清晰的像
(11) 如图 5 - 6 所示的四幅图均与近视眼或远视眼有关 , 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 。
图 5 - 6
A. 图①能说明近视眼的成像原理 B. 图②能说明远视眼的成像原理
C. 图③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D. 图④给出了近视眼的矫正方法
(12) 某同学利用光具座 、凸透镜 、蜡烛 、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记录物距 u 、像距 v 得到的图
2
像如图 5 - 7 所示 , 则 ( ) 。
A. 当 u = 10 cm 时 , 成倒立 、等大的像
B. 当 u = 15 cm 时 , 成正立 、放大的像
C. 当 u = 20 cm 时 , 成倒立 、放大的像
D. 当 u = 25 cm 时 , 成倒立 、缩小的像
(13) 在暗室中 , 小明将印有奥运五环标志的透明胶片贴在手电筒的玻璃 上 , 手电筒正对着焦距为 10 cm 的凸透镜 , 打开手电筒 , 调整手电筒和凸透镜 的位置 , 在白墙上得到一个正立 、放大的像 , 如图 5 - 8 所示 , 则下列说法中 错误的是 ( ) 。
图 5 - 8
A. 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小于 10 cm , 胶片应正立放置
B. 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应大于 10 cm 、小于 20 cm , 胶片应倒立放置
C. 从不同角度都能看到墙上的五环标志 , 是因为光在墙面上发生漫反射
D. 这个小实验的原理与投影仪的原理是相同的
图 5 - 7
2. 填空题 (19 题每空 1 分 , 其余每空 2 分 , 共 30 分)
(14) 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 , 但长时间盯着屏幕 , 容易导致视力受损 。近视眼 需要戴 ( 填“ 凸 ”或“ 凹”) 透镜行矫正。
(15) 某学习小组用如图 5 - 9 ( a) 所示的装置探究“ 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实验 , 绘制了像距 v 随物距 u 变化的图像 , 如图 5 - 9 ( b) 所示 , 此凸透镜的焦距是 cm 。当蜡烛放在如图 ( a) 所示位 置时 , 调节光屏位置 , 直到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 , 若此时在蜡烛与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处放一个近视 眼镜 , 若想在光屏上还能得到清晰的像 , 应该将光屏向 ( 填“ 靠近 ” 或“ 远离”) 凸透镜方向 移动。
图 5 - 9
3
(16) 体育运动中 , 科研人员经常利用频闪摄影对运动员的动作进行分 析与指导 , 如图 5 - 10 所示 。频闪摄影就是摄影光源在有节奏地闪光时 , 从 光源射出的光线照射到运动员身上发生 ( 填“ 镜面 ” 或“ 漫”) 反 射 , 又通过摄影机前的 透镜形成倒立 、缩小的实像。
(17) 图 5 - 11 为商场中经常看到的广告投影灯及其内部结构示 意图 , 各个方向都能看到地面上的广告图标 , 这是发生了 反 射 。已知镜头焦距为 15 cm , 则广告片到镜头的距离应在 cm 的范 围内调节 。为了在地面上得到更大的 、清晰的广告图标像 , 可将凸透 镜适当 ( 填“ 靠近 ”或“ 远离”) 广告片。
(18) 如图 5 - 12 所示 , 用焦距为 10. 0 cm 的凸透镜模拟视力矫 正的情况 。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 , 使烛焰和光屏的中心位于凸透镜的 上 。要想在光屏上呈现清晰的像 , 可以不改变蜡烛和透镜 的位置 , 将光屏向 移动 ; 也可以不改变透镜和光屏的位置 , 将蜡
图 5 10
图 5 - 11
烛向 移动 ; 还可以不改变器材的位置 , 在透镜和蜡烛之间放置合适的 ( 填“ 近视 ” 或 “ 远视”) 眼镜片。
图 5 - 12
(19) 在探究“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的实验中 , 进行如下实验。
①如图 5 - 13 ( a) 所示 , 测得本实验所用凸透镜的焦距为 cm 。在光具座上调节烛焰 、凸透镜 和光屏的位置 , 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 。如图 5-13 ( b) 所示 , 光屏上成倒立 、 ( 填 “ 放大 ”或“ 缩小”) 的实像 ;
②人的眼睛是通过改变晶状体的厚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 , 现将图乙中虚线圆圈部分当作人的 “ 眼睛”, 当蜡烛远离“ 眼睛 ” 时 , “ 眼睛 ” 需调节凸透镜的厚度使其 ( 填 “ 变薄 ” 或 “ 变 厚”) , 改变其对光线的偏折能力 , 从而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若该“ 眼睛 ” 无法调节凸透镜达到应有的 厚度 , 则该“ 眼睛 ” 为 ( 填“ 近视眼 ” 或“ 远视眼”) , 应该戴 ( 填“ 凸透镜 ” 或“ 凹 透镜”) 进行矫正。
( a) ( b)
图 5 - 13
3. 作图题 ( 每题 4 分 , 共 8 分)
(20) 将图 5 - 14 中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图 5 - 14
(21) 一束光垂直于凸透镜主光轴射向平面镜 , 请在图 5 - 15 中画出经过平面镜反射后射向凸透镜的 入射光线和出射光线。
图 5 - 15
4. 实验探究题 ( 每题 8 分 , 共 16 分)
(22) 某小组同学学习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后 , 继续探究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哪些因素有 关 , 他们把发光物体 A 分别放在焦距f 为 15 cm 、10 cm 和 5 cm 的凸透镜前 , 按正确的方法安装和调节好 实验装置 , 进行了多次实验 , 每次都在光屏上得到发光体清晰的像 , 测量并记下相应的物距 u 和像的高度 h , 记录数据如表 5-1 、表 5-2 和表 5-3 所示。
4
表 5 - 1 : 发光体 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 /cm 像高 h /cm
1 15 20 18. 0
2 15 30 6. 0
3 15 45 3. 0
4 15 60 2. 0
表 5 - 2 : 发光体 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 /cm 像高 h /cm
5 10 20 6. 0
6 10 30 3. 0
7 10 40 2. 0
8 10 60 1. 2
表 5 - 3 : 发光体 A
实验 序号 焦距 f /cm 物距 u /cm 像高 h /cm
9 5 10 6. 0
10 5 15 3. 0
11 5 20 2. 0
12 5 25 1. 5
①分析比较表 5 - 1 、表 5 - 2 或表 5 - 3 中数据及相关条件 , 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②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 可得出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与凸透镜 焦距的关系。
③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发光物体 A 的高度为 cm。
④进一步综合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2 、5 、9 或 3 、6 、10 或 4 、7 、11 的数据及相关条件 , 可得出的初步 结论 : 当 时 , 同一发光体通过凸透镜所成实像的高度是相同的。
⑤为了使该小组同学的探究目的更全面 , 你认为他们还应需添加的器材为 ( 填 “ 甲 ” 或
“ 乙”) , 重复上述实验。
器材 : 甲 ( 焦距f 为 20 cm 的凸透镜) ; 乙 ( 高度 h 为 2 cm 的发光物体 B) 。
(23) 在观察“ 凸透镜对光的作用 ”实验中 , 小明做了如图 5 - 16 所示的实验。
①对比两图可以得到结论 : 光从空气射入凸透镜时 , 。
②小明利用此凸透镜 、蜡烛 、光屏等器材继续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 记录部分数据如表 5 - 4 所示。 表 5 - 4
实验序号 物距 u/cm 像距 v/cm 像的性质
1 60. 0 12. 0 倒立缩小实像
2 35. 0 14. 0 倒立缩小实像
3 30. 0 15. 0 倒立缩小实像
4 20. 0 20. 0 倒立等大实像
5 12. 5 50. 0
小明根据表中数据发现 :
a. 凸透镜成缩小实像时 , 像距和物距的大小关系是 。
b. 当像距等于物距时 , 成像的性质是 。
c. 小明进一步猜想 , 当物距为 12. 5 cm 时 , 成像的性质是 。
d. 观察前三组数据 , 小明发现同一物体都成缩小的像 , 那么随着像距的增加 , 像会变大吗 为了探 究这个问题 , 原表格中还需要增加的项目是 。
图 5 - 16
5. 解答题 ( 共 7 分)
(24) 如图5 - 17 ( a) 所示 , 小军从市场买了两条小鱼放到了装水的塑料袋里 , 回家后正要把小鱼放 入鱼缸时 , 他发现窗外一束光线通过他手中的水袋在窗台上形成了一个光斑 , 原来“ 水袋 ” 能会聚光线。 于是他想到另一个问题 : 把水和鱼倒入鱼缸中 , 把塑料袋里吹上气再放入水中 , 不知还能否会聚太阳光 如图 5 - 17 ( b) 所示。
图 5 - 17
①你对上述问题的猜想是什么
②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 , 简述实验步骤。
5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