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分析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了解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演变脉络;了解古代至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各主要类型的产生和演变过程,以及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发展道路的独特性。
根据课标内容,本课重点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基本脉络,本课难点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与产生原因。
教学立意
本课主题为“追求稳定的社会秩序”,源于课标、教材和一些学术名家的论述。教材文本多次提及大一统王朝基本上都有制度上的创新,而这是贯穿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条线索,从夏商时代开始,一直到清朝前期,政治制度的创新,往往最后都会回归到是否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不仅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手段,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大方向。关于教学立意的内容,限于篇幅,不再赘述。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如下材料
导语:在正式上课前,考一考大家的历史常识,夏朝的建立者是谁(预设:禹),禹的儿子启开启了家天下,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关于启的即位,古书有不同的记载,但不可否认,启之后,家天下取代公天下,王位世袭制的政治局面形成,那么,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的发展方向是世袭制吗?世袭制能不能带来社会的稳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开启今天这节课的学习。
一、“家天下”的领导核心
出示材料
材料:夏、商、周三代的王权,可以用我国早期文献中的两句话概括,即“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和“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摘编自谢保成著《官制史话》
师:讲述先秦以前的政治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材料
进入春秋战国时期,与宗法权紧密结合的王权受到一次次的冲击。先是大国争霸,周天子大权旁落;进而是卿大夫执国政,诸侯国内乱不已。最后,天子、诸侯、卿大夫的宝塔式政治结构,大宗、小宗交错编织成的宗族关系网统统被打破。——摘编自谢保成著《官制史话》
讲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转型。
师:以都江堰为例,让学生懂得从经济的角度分析这一时期政治转型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法家思想最受欢迎,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为韩非子,而韩非子受秦始皇的赏识,法家思想也在秦国的崛起过程中得到了发扬和应用。
出示材料
师:讲述秦朝的政治制度(三公九卿制)
出示材料(学生活动)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唐之于汉,也是一大变动”,“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任务1:根据材料和课文内容,简述从秦朝到清朝最高统治者权力的变化及其原因。
师:让学生课文内容和材料,对历史问题做相应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二、“公天下”的流动事权
出示材料
在中国封建社会,每位专制君主虽然都力求“乾纲独揽”,“事皆亲决”,但实际上他无法、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一人“独治”天下,必须“设官分职,体统相维,品式具备”。于是,在统治阶级内部就出现了一个权力分配的问题。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师:讲述先秦时期权力的分配和秦朝以后权力的分配(既贵族政治和官僚政治),指出专制集权的一个缺陷(无法在所有政治领域管理一切事物)。
出示材料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三位一体,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写《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师:讲述秦朝时期的政治制度的巨大变化(郡县制、三省六部制),帮助学生理解官僚政治与贵族政治的区别。
出示材料(学生活动)
政治学家萨孟武先生说:“吾国中央官制,秦汉以后,无时不在变化之中,而其变化的特质则为天子的近臣转变为国家的大臣。天子畏帝权傍(旁)落,惧大臣窃命,欲收其权为己有,常用近臣以压制大臣。历时既久,近臣便夺取了大臣的职权,因之大臣乃退处于备员的地位,而近臣却渐次变为大臣。近臣一旦演变为大臣,天子又欲剥夺其权,而更信任其他近臣。这样,由近臣而大臣,演变不已,而吾国中央官制遂日益复杂起来。”
——摘编自李渡《中国历代中枢权力机构沿革论略》
任务2:根据材料和课文,简述从秦朝至明朝宰相制度的变迁与影响。
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相关的解答,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待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出示材料
材料1:三省制形成于魏晋南北朝,确定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唐朝中书省的长官中书令、门下省的长官待中和尚书省的长官尚书令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
——摘编自赵士祥《对唐朝三省六部制结构与特点的探讨》
材料2:秦代以降,皇权专制主义越来越走向强化,从汉到宋是皇权逐渐压倒相权的时代。北宋时候,皇权已经高度专制,明代以后则皇帝自兼丞相,合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于是皇权专制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师:给学生重点梳理唐朝和宋朝的宰相制度。
出示材料
廷议与廷推在明朝作为一种独特的制度,是中央各部门的平等议事制度,廷议廷推弥补了明朝缺乏中枢机构协调的缺陷。“朝廷有大政及推举文武大臣,必下廷议”,举凡立君立储、建都、郊祀、宗庙、典礼、宗藩、民政、漕运、边事等皆在可议之列。廷推形式与廷议大体相同,但议题专为人事。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奏折制度产生于康熙时期。......雍正帝推行轮班奏事制度,促使各地官员尽职尽责,使百官的违法违纪行为能及时传达。乾隆时期,奏折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乾隆帝还规定了奏事处人员定期更换制度,以防范任职时间过长可能带来的弊端。
——摘编自傅礼白《康雍乾时期的奏折制度》
师:给学生梳理明朝废除宰相之后,政治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弥补方法,重在阐明君主专制的加强与官僚集团日益依附于封建皇权。
出示材料
师:通过表格,给学生梳理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
出示材料(学生活动)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州刺史或州牧成了地方割据势力,从此,魏晋南北朝的地方行政机构变成了州、郡、县三级……机构重叠,人员膨胀,所谓“十羊九牧”,十分不便。
——摘编自宁可《中国封建社会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代以后的两千年,中央集权程度也一步一步走向强化,行政区划本来是地方政府的施政区域,到了宋代以后,已转变为中央官员的施政分区,中央集权制此时也达到巅峰状态,因此元代以后,分裂局面已不再出现。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任务3:简述从魏晋南北朝到清朝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及其影响。
师:让学生根据材料和课文内容,对任务3进行相应的历史解释,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
出示材料
师:给学生梳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与发展(重在突出中央集权的强化)
出示材料
元朝行省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并将行省权力规范在大而不专模式内。行省虽然在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统属中发挥统摄的作用,但是在人事权方面,又表现得无甚作为。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群官中蒙古人、色目人、汉人交参任用,重要政务“事从公议”。行御史台与廉访使司所构成的地方监察网络,构成了防范行省擅权坐大的特殊机制。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师:向学生阐明为什么元代的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化(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效率两个维度分析)
出示材料
在边疆,清朝施行与内地不同的行政区划制度,由中央设辖区,委派重臣,如在黑龙江及在外蒙古设乌里雅苏台、在西藏、西宁设办事大臣辖区,蒙古则采取其民族的盟旗制,连同内地18省,全国共为26个政区,为中国现代省的政区划分奠定了基础。清代省以下的各级行政区划单位基本上是沿用明制,省下辖府和直隶州,府下领散州和县。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师:给学生阐明清代政治制度的独特性,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版图在清朝前期的时候奠定。(政治制度的角度讲解内容)
三、经济基础与政治发展道路
出示材料
中国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整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这套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历经数千年,各项制度既互为关联,又不断发展,呈现出由不成熟逐步走向成熟乃至体系化的特点。以商周的分封制为开端,古代中国先后建立郡县制、刺史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等一整套政治制度;先后实行井田制、贡赋制、均田制、一条鞭法等一整套土地制度和经济制度;先后推行府兵制,募兵制、禁军制、猛安谋克制、八旗制等一整套军事制度。
——摘编自李国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历史底蕴》
师:通过材料,讲授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体及其原因。
出示如下思维导图,归纳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