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1张PPT)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一单元
——刘瑜《重新带回国家——关于福山的冷思考》
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高铁的飞速发展充分体现了我们国家能力的强大
在我国历史上,大一统不仅始终是有为的政治家们的梦想,是国家治理的目标方向,也深深固化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国家治理的突出特征。那么,中国古代大一统国家是如何形成的?形成过程中有哪些影响因素?其治理模式有何特征,留下哪些经验教训?
约前1600
前776
前221
前202
前476
旧石器时代
夏朝
商朝
春秋
战国
秦朝
约前1046
西周
约前2070
新石器时代
汉朝
单元主题
距今约1万年前
第 1 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小黄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发现以下这两幅图的标题分别是“人类遗址”与“文化遗址”分布图,与大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一样。就产生了以下疑问:既然是起源,这两幅图的标题直接改为“文明遗址”分布图是否恰当?请你帮助解答这个问题。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 “文明”与“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
考古学上的“文化”指的是在一定地域、一定时间段内有着共同文化特征的一群人所留下来的遗址或遗迹。“文明”建立在“文化”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的人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之时,也会产生一些比较高雅的,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物品和风俗习惯。如果这类东西达到一定的规模,我们就可以把它称为“文明”。
——摘编自《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思考:这类东西具体包括哪些?达到何种规模才能称之为文明?
给文明下定义至少有两条入手途径。第一条是先决定文明这个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体的成分,然后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找寻这些成分在哪一个段落中出现。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哪一个阶段出现的。
问题1:你知道有哪些关于文明的定义?
青铜器、城市和文字
问题2:按照这个标准,中国什么时候进入文明阶段
商朝
问题3:按照这个标准,那你知道中美洲或南美洲等其他地区什么时候进入文明阶段吗?
中美的古代文明没有青铜器,南美的古代文明没有文字。是不是这样说来中美与南美古代文化史上都没有“文明”这一个阶段呢?取这样的观点便是说,在人类社会文明演进史上,有的地区(尤其是先经过研究的地区)比较重要,它的成分便应当做文明定义的标准?
摘编自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0页
给文明下定义至少有两条入手途径。
第一条是先决定文明这个概念之下包括什么具体的成分,然后再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中找寻这些成分在哪一个段落中出现。如果找到,便知道文明在中国是在什么时候、哪一个阶段出现的。
另一条途径是从个别区域具体史料与具体史实出发,检讨它的发展过程经过什么样的程序,把它分为若干阶段或时期,其中发展程度较高的一个阶段或时期也许便相当于我们观念中所谓的“文明”。 但这是要在比较、综合许多地区的发展分期以后才能决定。如果它们之间有许多基本上的类似性,也许我们可以达到一个真正有普遍性、有世界性的“文明”的新的定义。
摘编自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1页
思考: 两种途径有什么区别?
探 究 一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何时、何地、何过程)
第一课时
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约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 殷商文化
1.生产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业分工 —— 陶轮使用 工场遗迹 细分工工场遗迹
3.金属技术 —— 痕迹 坩埚、小件青铜冶铸 青铜块铸 青铜冶铸
技术高峰
4.墓葬中显示的财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显阶级社会
5.建筑规模 居室 居室 宫殿
6.防御性城墙 —— —— 夯土城墙 ?(表示未确定) 夯土城墙
7.战争暴力 —— —— 频仍 频仍
8.礼器 —— ——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质文化要素
注:目前中国史前史到古代史这一段连续性的考古史料只有在黄河中游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比较完整,因此选择这一地区的文化社会演进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做一个例子。 ——表格据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3页及课本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任务一:请根据课本和材料,把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表:中原地区考古文化序列演变
材料一:龙山时期的陶寺文化:城址、墓葬情况和天文观测台
——李峰《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41页
你可以从图中提取哪些信息?
陶寺宫殿区复原图
在陶寺挖掘出一千多座墓葬 , 最大的墓葬尺寸为3x2公尺,甚至更大,其内有木质棺材,随葬品超过一百件,包括精美描画的木质容器、玉器和猪骨。
中型墓葬中有墓棺、陶器和玉器,总数在二十至三十件之间。
小型墓葬是一个只有0.5公尺宽的窄坑,没有任何木质棺材和随葬品,但是他们却占据了陶寺墓葬的90%。
陶寺遗址的天文观象台,世界上最古老的太阳观测台之一,是陶寺社群知识中心的标志 。
二里头遗址宫殿区,纵横交错的中心区道路网、方正规矩的宫城和排列有序的建筑基址群,表明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的、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宫墙基址
绿松石龙形器可能是象征政治权力的手杖
材料二 : 二里头文化遗址概况
二里头出土的陶文
二里头出土的青铜爵
由于洛阳平原没有天然铜矿,近来有人认为二里头的菁英们用来铸造青铜容器和武器的铜矿,可能来自山西省南部的中条山,这个地区也可能是二里头人们所需的盐的来源地。要维持一个几百公里以外稳定的资源供应和运输,需要高水平的组织力量,这只有国家级别的社会才能做得到。——李峰《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62页
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约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 殷商文化
1.生产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业分工 —— 陶轮使用 工场遗迹 细分工工场遗迹
3.金属技术 —— 痕迹 坩埚、小件青铜冶铸 青铜块铸 青铜冶铸
技术高峰
4.墓葬中显示的财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显阶级社会
5.建筑规模 居室 居室 宫殿
6.防御性城墙 —— —— 夯土城墙 ?(表示未确定) 夯土城墙
7.战争暴力 —— —— 频仍 频仍
8.礼器 —— ——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质文化要素
任务一:请根据课本和材料,把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注:目前中国史前史到古代史这一段连续性的考古史料只有在黄河中游河南、山西、陕西一带比较完整,因此选择这一地区的文化社会演进史发展过程的分析做一个例子。 ——表格据张光直《考古学专题六讲》,三联书店,2013年1月第1版,第143页及课本
墓葬分大、中、小 ,阶级分化明显(代表:陶寺遗址)
彩陶制作
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代表:姜寨遗址)
有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宫殿(大、复杂)
宫殿
频仍
表:中原地区考古文化序列演变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约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殷商文化
1.生产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业分工 —— 陶轮使用 工场遗迹 细分工工场遗迹
3.金属技术 —— 痕迹 坩埚、小件青铜冶铸 青铜块铸 青铜冶铸
技术高峰
4.墓葬中显示的财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显阶级社会
5.建筑规模 居室 居室 宫殿
6.防御性城墙 —— —— 夯土城墙 ?(表示未确定) 夯土城墙
7.战争暴力 —— —— 频仍 频仍
8.礼器 —— ——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质文化要素
任务二:请为中原地区的考古文化演进划分阶段,并说明划分依据。
墓葬分大、中、小 ,阶级分化明显
彩陶制作
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有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宫殿(大、复杂)
宫殿
频仍
社会形态
平等的中心聚落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邦国,有专家认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早期国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的存在;二是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阶级或阶层的出现是国家这一管理机构得以建立的社会基础,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设立则是国家的社会职能,是国家机器的本质特征。
——王震中《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与王权的形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16页。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2005年,著名考古学家、英国剑桥大学的科林·伦福儒( Colin Renfrew)教授应邀在北京做学术演讲。在交流互动中,他也被问及对中国早期国家形成问题的看法。他的回答很有意思: 在做中南美考古的学者眼里,龙山时代的那些共同体应当就是国家了,因为他们发掘出的“国家”就那么大甚至还没那么大;但你如果问从事埃及或美索不达米亚考古的学者,他会觉得只有像殷墟那样的社会才是国家,至少应是二里头那样的规格吧。
——许宏《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三联书店, 2016年05月 ,第107-108页。
历史解释具有主观性,受经验、学术背景和立场影响
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约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殷商文化
1.生产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业分工 —— 陶轮使用 工场遗迹 细分工工场遗迹
3.金属技术 —— 痕迹 坩埚、小件青铜冶铸 青铜块铸 青铜冶铸
技术高峰
4.墓葬中显示的财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显阶级社会
5.建筑规模 居室 居室 宫殿
6.防御性城墙 —— —— 夯土城墙 ?(表示未确定) 夯土城墙
7.战争暴力 —— —— 频仍 频仍
8.礼器 —— ——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质文化要素
任务三:根据以上所学,你认为中华文明产生于哪个阶段?
墓葬分大、中、小 ,阶级分化明显
彩陶制作
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有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宫殿(大、复杂)
宫殿
频仍
社会形态
平等的中心聚落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有专家认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早期国家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象的起源》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任务四:除了考古发现,你还可以提供什么类型史料来证明龙山文化时期已经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黄帝与炎帝
——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文献的记载——传说中的文明起源
司马迁著《史记》时,文献关于黄帝的记述内容不一甚至荒诞,有人据以否定黄帝的真实性。司马迁游历各地,常常遇到人们传颂黄帝的事迹。有鉴于此,他从文献中“择其言尤雅者”,编成黄帝的事迹列于本纪之首。这一撰述过程表明( )
A.《史记》关于黄帝的记录准确可信
B.传说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历史真实
C.历史文献记录应当与口头传说相印证
D.最完整的历史文本记录的历史最真实
B
较早新石器文化 (距今约9000-7000年) 仰韶文化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200-3500年)可能是夏文化遗址 殷商文化
1.生产工具 石、木、骨、蚌制 同左 同左 同左 同左
2.手工业分工 —— 陶轮使用 工场遗迹 细分工工场遗迹
3.金属技术 —— 痕迹 坩埚、小件青铜冶铸 青铜块铸 青铜冶铸
技术高峰
4.墓葬中显示的财富分配 —— 差距加大 人殉,明显阶级社会
5.建筑规模 居室 居室 宫殿
6.防御性城墙 —— —— 夯土城墙 ?(表示未确定) 夯土城墙
7.战争暴力 —— —— 频仍 频仍
8.礼器 —— —— 青铜礼器 青铜礼器
9.文字 —— 陶文? 陶文?骨文? 陶文 甲骨文、金文
考古文
化序列
物质文化要素
墓葬分大、中、小 ,阶级分化明显
彩陶制作
差别不大,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有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000-30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宫殿(大、复杂)
宫殿
频仍
社会形态
平等的中心聚落
即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有专家认为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很可能是夏文化遗存
早期国家
现在国际上的判断标准是,一个文化能不能被称为文明,关键在于是否已经进入国家社会的形态,是否具有一套礼仪系统和统治管理的制度。在这点上国际社会已经达成了共识。
——《申遗成功的良渚古城遗址,因何而特别?》,《新京报》2019年7月7日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任务五:除了中原地区,你还可以提供哪些地区的论据来证明龙山文化时期中华大地已经出现国家的初始形态?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祭坛和积石冢
这些考古发现已远远不是原始氏族制度所能涵盖解释的内容,已有突破氏族制度的新概念出现,说明中国早在5000年前,已经产生了植根于公社,又凌驾于公社之上的高一级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一发现把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年。
——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第1版,第93页。
女神庙全景和女神头像
玉雕龙,被成为中华第一龙
2010年,考古工作者确定了良渚都城的殿、内城和外城的三重结构,这符合了古代“以中为尊,以高为尊”的规划和布局理念。
你可以提取哪方面的信息?文明的标志必须有青铜器吗?
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该委员会认为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一个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存在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形态。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何时:上下五千,源远流长
何地:邦国林立,多元一体
过程: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国家出现
从遗址的分布来看,地域不限于中原,而是北至今长城地带,南至长江以南的水乡,东至黄海之滨,西至秦晋黄土高原。大约在距今四五千年前,中华大地文明之起源,已如满天星斗(一万多处文化遗存),八方雄起。其中,地处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是部落迁徙、分合、冲突的最为集中、最为突出的地区,是中华文化融合的核心地区。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任务六:根据以上所学, 概括中华文明产生的特点?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课后《学习拓展》
阅读这段话,查阅相关史前文化遗址的考古资料,考察其分布特点,就中华文明起源的多源性与统一性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苏秉琦先生这段话只强调了多源性,统一性又表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何时:上下五千,源远流长
何地:邦国林立,多元一体
过程:生产力发展——出现剩余产品——私有制产生——阶级/阶层分化——国家出现
中华民族这个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还有它的特色:在相当早的时期,距今三千年前,在黄河中游出现了一个由若干民族集团汇集和逐步融合的核心,被称为华夏,像滚雪球一般地越滚越大,把周围的异族吸收进入了这个核心。它在拥有黄河和长江中下游的东亚平原之后,被其他民族称为汉族。
——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
任务六:根据以上所学, 概括中华文明产生的特点?
请你来当小小考古学家探究中华文明起源特点
此后,国家和 民族如何发展演变?
龙山时期 夏(二里头?)商周 秦汉
时间 距今约5000年 公元前2070-前770年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国家形态 学术争议 酋邦、邦国、 古国…… (复合制)王国、方国、…… 帝国
教材和课标表述
内涵特征
中国早期国家形态演变
邦国;
国家的初始形态
早期国家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
大一统国家(成熟国家)
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层分化也比较明显
?
?
探 究 二
早期国家有何特点?
西周对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形成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二课时
在癸巳第一天进行占卜,问接下来这一旬(十天)有没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将要发生?王通过甲骨上的裂纹判断,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到了第五天,丁酉这天真的发生了不好的事情,有一个小的部落(可能依附于商)来报告,说土方征于我东边,并侵占了我们两个邑,同时,工方也侵占了我们西边的一些田地。
《甲骨文合集》 第三册,881页 6057 正
材料一:甲骨卜辞
问题1:根据以上卜辞并结合所学,概括商朝统治的特点
弥漫着神权色彩
商朝的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大邑商
“内服”
四方(四土)
“外服”
商朝统治的特点:
各方国与商的关系因时因地而别。总的来说,商王对外服即附属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附属国有很大自主权。有的附属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商王只是方国联盟的共主。
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
材料二:“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左传》“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孟子》卷十二
材料三:周王给予地方诸侯的恩惠和优待明显高于在中央朝廷服务的王室官员,除了一些关系到王室利益的诸侯继位等事务外,没有证据显示中央朝廷曾试图干预地方封国的内部事务。——李峰《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
问题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平民
奴隶
分封等级结构示意图
西周分封示意图
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荀子·儒效篇》
西周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实行分封制,周王与诸侯臣属关系更明确,等级森严,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血缘色彩浓厚,统治效果得到加强。但各诸侯国保有较大自主权,尚未形成集权。
大宗
嫡长子
余嫡子及庶子
小宗
小宗
小宗
大宗
(宗主)
卿
大夫
大宗
士
大宗
天子
庶
小宗
嫡长子(嫡长孙……)
嫡长子(嫡长孙…… )
嫡长子……
嫡长子(嫡长孙…… )
诸侯
宗法和分封的结合,形成政权与族权的结合,既是家族等级也是政治隶属关系,所谓家国同构,巩固了西周的统治秩序。
西周主要政治制度——分封制和宗法制
材料三:商朝建立后,王位开始在同代兄弟之间传承。当最小的王室兄弟过世之后,王位归还到长兄的长子手中,并且在他的儿子之间传递。此后,兄终弟及和嫡长子继承两种方式并用,至商代晚期,嫡长子继承制才稳定下来。与此不同,西周建立之初,就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并一直沿用。
问题3:根据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尝试解释周朝和商朝王位继承方式不同的原因
这种有趣的继位(兄终弟及)模式的原因并没有在历史记载中流传下来,但由于它是和商朝的建立连结在一起的,因此一个合理的解释是,这个规定是为了确保王位永远在成人之间传承,这对商代国家政治的巩固来说非常重要。
——李峰《早期中国社会和文化史概论》,台大出版中心,2020年1月初版,第131页
从制度自身优劣角度推论:嫡长子继承制血缘关系更纯正,王位正统性更强
从与之相关制度角度推论:商朝内外服制度之下,统治不稳固,常与方国处于战争状态,而西周因实行分封制加强了统治,所以放心让年幼儿子即位
从君主寿命差异角度推论:有待查证?
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B
礼乐制——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礼乐制度将宗法等级制具体化、生活化。
材料四:周王将自己家族子弟、亲戚和功臣分派到外服地区做诸侯,由这些人所率领的氏族,混合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新的族体,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这打破了原有氏族血缘的壁垒,造就了按地区划分居民的前提条件。周初分封的齐、鲁、卫、燕、晋、吴等都是重新组合的地方氏族组织。分封制下,各封国贵族按“周礼”行事,学说统一的“雅言”,促进了各地文化的整合。
——据任世江《我国早期国家的起源、形成与发展》和高考题
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概括西周对秦汉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影响?
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构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促进了族群融合,中国大一统的思想观念由西周封建所开创。
何尊是西周早期周成王时期的青铜器,其内底铸铭文12行122字,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建都于天下中心即“宅兹中国”,与《尚书》等文献记载相互印证。何尊铭文是“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
中国为什么在两千年前就进入“大一统”,而这“大一统”体制又能延续两千年?……我觉得最值得研究的是商周“四方”概念的产生。很明显,“四方”是一种“以我为主”的方位概念,即自居为“中”,进而整合为所谓“五方”。假若以今天中国版图的地理方位而论,我们对这个“中”未免觉得可笑,不明明居“北”?但以我为核心的“统一”意识却就是从这里产生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三联书店,2012年5月,第75页。
“宅兹中国”体现了一种什么意识或观念?
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中原”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天下”,“天下”没有边,也没有界线,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人中原文化,“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国”。
——许倬云《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47页
(2011 全国新课标卷文综 24)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非早期国家特点
C
早期国家 大一统国家
政治统治
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总结:早期国家的特点
1. 以血缘为纽带,形成了国家政治结构(家国同构,贵族政治)
2. 具有集权、专制色彩,但未形成高度的权力集中
1、农具以石木为主
2、井田制、土地国有、集体劳作
3、青铜铸造发达
1、礼乐制度
2、天下一家的心理文化认同
课后问题探究?
?
小黄同学在阅读教材时发现以下这两幅图的标题分别是“人类遗址”与“文化遗址”分布图,与大标题”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一样。就产生了以下疑问:既然是起源,这两幅图的标题直接改为“文明遗址”分布图是否恰当?请你帮助解答这个问题。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不恰当,真正意义上的“文明”还没有诞生。但可以说明我国是古人类的起源
如果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的文化遗存,可用“文明遗存”。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思考 :标题改为“我国原始农耕时代遗址”是否恰当?
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演变
出处:人教社七年级(上)部编教材
阶段 特征 基础知识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 这是大一统国家多元一体发展格局的奠基阶段: 从多元的文明起源到以中原地区为中心(一体)进入早期国家,此后中原地区文明不断向周边辐射扩散,成为此后大一统国家的核心凝聚地,发挥着核心引领的作用。文明起源既有多源性也有统一性。 1.新石器时代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2.文明和国家产生的标志;
3.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
商周 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的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形成期: 一方面,从商朝的内外服制到西周的宗法分封制,中原对周边地区的统治力不断增强,为大一统国家的疆域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西周是大一统国家观念的形成阶段:西周通过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构建了天子至上的政治认同、尊尚礼乐的文化认同,族群融合加强。这使一个来源多样并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形成了“天下一家”的观念。 同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促使“家国同构”的特色国家观念形成,影响深远。 1.内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
2.“天下一家”、“家国同构”
3.早期国家的特征
春秋战国
秦朝时期
汉朝时期
大一统国家形成过程
单元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