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1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课件(共1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15 09:24: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17张PPT)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世界化
“我之所以目不转睛是因为这个番薯是400年来全球范围内所发生的震撼性的变化的象征……所有这些的历史都被包含在这个男孩和他手中的番薯中,尽管他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

(一)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
新航路开辟以前,食物物种交流主要在彼此邻近的地区和各大洲内部进行,也有一些跨洲的食物物种交流。公元前6000年左右,西亚的小麦、大麦等进入了欧洲。公元前2世纪到公元2世纪间,通过丝绸之路,葡萄、苜蓿等传到中国,樱桃、杏等也从亚洲传到罗马。
▲《本草纲目》中所附葡萄和苜蓿
任务一:概括新航路开辟前食物物种交流的特点。
交流范围有限
交流历史悠久
交流物种较少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本草纲目》中所附玉米图
▲清朝吴其濬绘制的玉米图
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间,闽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形栽播。
——陈世元《金薯传习录》
万历庚辰,客有泛舟之安南者,公偕往。比至,酋长延礼宾馆,每宴会,辄飨土产曰薯者,味甘美。公觊其种,贿于酋奴,获之。……未几伺间遁归。……壬午夏,乃抵家焉。……初,公至自安南也,以薯非等闲物,栽植花坞,冤白日,实已蕃滋,掘啖益美,念来自酋,因名“番薯”云。
——《凤冈陈氏族谱》
任务二:阅读教材子目一正文及辅助性栏目,梳理美洲食物物种外传情况。
类型 物种 传入地 中国 其他地区
粮食作物 玉米 ①明:从西亚、中亚传入 地区,从 传入西南地区,从 传入 地区; ②清:前期各地多有种植, 年间,大规模推广;鸦片战争前,玉米的种植 。 ①最初种植在庭院中;
②从 起,在 广泛种植,成为当地主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之一;
③到17世纪,成为仅次于 粮食作物
马铃薯 传播历程与 相似 ①最初为供人们 ;
②16世纪末,作为 作物开始在欧洲推广
甘薯 引入欧洲后,传播比较缓慢。
蔬菜作物 番茄 ①明朝万历年间,被引入中国,长期被当作 植物; ②清光绪年间,开始作为 在菜园种植 ①由 人带回欧洲,最初作为观赏植物;
② (时间)开始作食用栽培;18世纪末,培育的新品种又传回 。
辣椒 明朝时传入中国,被称为“番椒” ① 15世纪末,传入 ;
②16世纪,传入英国等欧洲国家。
16世纪中叶
南欧
小麦
观赏
食用
西班牙
18世纪中叶
美洲
西班牙
西北
印度、缅甸
菲律宾
东南沿海
乾嘉
遍布全国
玉米
观赏和药用
食用蔬菜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任务三:阅读教材子目二内容,梳理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推广的情况。
类型 物种 推广状况
粮食类 ①小麦由 引入,最初仅供富人享用,推广后成为美洲的主要粮食作物; 产业也逐渐兴盛;
②水稻由 人带到美洲;
(时间),水稻成为北美 ,产量仅次于小麦;
③禽畜在美洲的繁衍生息,极大地改变了美洲的 ,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水果类 蔬菜类 经济 作物 禽畜 小麦、大麦、水稻
苹果、葡萄、
甜橙、柠檬
黄瓜、豌豆
甘蔗
鸡、牛、驴、马、猪、羊等
欧洲移民
小麦
西班牙
18世纪中期
第二大农作物
动物群落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任务四:对比新航路开辟前的物种交流情况,有何变化?
▲“物种大交换”示意图
(二)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
范围的全球性
内容的丰富性
交流的双向性
时间的长期性
欧洲的主导性
……

任务五:结合教材及不同材料组合,分组交流,对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交流影响进行思考、讨论、总结。
二、缩小的世界——社会生活影响的全球化
【材料组合一】
在中国,人口从1650年的1.4亿,增加到1850年的4亿,其助长因素之一是玉米和番薯的到来。由于玉米可种植在对稻米来说太干的地区,以及无法灌溉的坡地,因而提高了粮食供应量……这种新作物在欧洲与其他因素联手,让人口从1650年的1.03亿,增长为1850年的2.74亿,就每公顷农田所生产的粮食而言,欧洲主食作物小麦和裸麦的产量,是美洲玉米的一半,为南亚稻米的1/4。
——[美]汤姆·斯坦迪奇《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
▲转引自吴莉《情境·问题·建构》
【材料组合二】
(新航路的开辟后)美洲的可可、印度和马鲁古的香料、中国出产的茶叶、丝绸、瓷器,阿拉伯人的咖啡,以及来自东南亚国家的大米、白糖等都是大量贸易的重要商品,都出现在欧洲的餐桌上。
——摘编自朱基福《新航路开辟:欧洲饮食文化的新篇章》
包谷(玉米):岁共出万余石,苗乡自食并缩酒卖甚众,贫民做耙卖,村市熬糖做粉卖。
——清宣统元年《永绥直隶厅志》
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雅各·斯蓬于1685年发表的文章中的雕版画,他在这篇文章中介绍了三种新式饮料:土耳其的咖啡、中国的茶和美洲的可可
推动经济和贸易发展
荷兰画家梵高1885年创作的油画《吃马铃薯的人》
【材料组合三】
▲巴黎的“花神咖啡厅”,曾吸引不少文人、哲人、画家前往
最近几年,咖啡馆在本王国遍地开花,它成了懒人和叛逆者的天堂,已经产生了非常罪恶而危险的影响,浪费着人们宝贵的时间。更严重的是,咖啡馆的聚会滋生出很多错误、邪恶和恶意中伤的传言,并广为散布,损害了国王的政府,破坏了王国的和平与安宁,所以,关闭咖啡馆,不得再开设,是正确的和必要的。
——摘编自《镇压咖啡馆的公告》(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查理二世签字颁发,1675年)
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等级,推动了先进思想的传播,为欧洲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有利环境
▲巴黎普罗科普咖啡馆
【材料组合四】
欧洲人将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到美洲和大洋洲,对此不具免疫力的原住民大量死亡。据估计,1500-1800年,美洲和大洋洲有近1亿人死于传染病。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破坏了当地生态
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
▲转引自吴莉《情境·问题·建构》
福寿螺
马铃薯甲虫
野生小龙虾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全球化
地理大发现使得人类文明开始全球化意义上的交流与互动。 美洲、大洋洲地区则相继加入到以欧亚非地区为主导的世界经济贸易体系中。 而在这场全球化的交流中,农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先导作用。 正是农业因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与传播,才最终促成了之后工业经济的大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最终到来。 因此,在工业社会到来前,农业因素是维持并推动全球交流与发展的最大力量。
———周红冰、沈志忠《20 世纪前全球化进程中的农业因素———从地理大发现到工业革命》
食物生产的区域发展
食物物种的全球交流
食物技术的现代应用
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
生产的革命性
交互的全球性
技术的双重性
食物生产发展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不断深入
经济与社会生活
赖以生存 和发展的支撑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全球化
(1)自主选择一种食物,查找资料,简单介绍其传播发展历史,并对该食物物种的发展交流影响作简要分析。
(2)食物物种的世界性交换过程中,多是先由于物种本身的观赏性而引入,后发现其食用价值,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3)从食物物种交流的角度,你是如何理解“一旦人类历史变得更加统一,它就会比以往更为动荡和混乱”?
世界性网络的锻造,既造成了断裂和破坏,也带来了发展和创造。 随着单一网络的创建,历史发展的进程似乎开始加速。 各种各样的革新与发明、繁荣与衰落、疾病与瘟疫皆通过统一体系的波动,传播到条件允许的任何地方。 ……因而,一旦人类历史变得更加统一,它就会比以往更为动荡和混乱,时至今日,我们仍旧生活在这种状态之中。
———[美]约翰·R.麦克尼尔、威廉·H.麦克尼尔《麦克尼尔全球史》
必做题
选择性探究(任选其一)
第2课 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的全球化
课外资源拓展
线上网络资源
1.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展https://www./portals/0/web/zt/202112yswhz/
2.加拿大马铃薯博物馆https:///
书目推荐
[法]雅克·阿塔利著,吕一民等译.《食物简史:从餐桌上认识全世界》[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21.
[美]保罗·弗里德曼主编,董舒琪译.《食物:味道的历史》[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
[美]汤姆·斯坦迪奇著,杨雅婷译.《舌尖上的历史:食物、世界大事件与人类文明的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美]艾尔弗雷德·W.克罗斯比著,郑明萱译.《哥伦布大交换:1492年以后的生物影响和文化冲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8.
[英]菲利普·费尔南多·阿梅斯托著,韩良忆译.《吃:食物如何改变我们人类和全球历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20.
张箭.《地理大发现研究(15-17世纪)》[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