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季教育教学质量监测
八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开展活动可以让语文学习更有意思。小雨和小雯设计了一些语文活动,请你来参加。
1.(2分)小雨准备为本次活动设计一个“甲骨文知多少”的环节,他查到
“强”的甲骨文体(如右图),发现这个字左边部分和右上角合在一起,就是
“弘”,而右下角像“虫”。《说文解字》中提到:“强,蚚(qí)也。”
所以,根据字形,我们可以推测“强 ”的本义是:
2.(2分)下面是小雯整理的关于“荆”字的资料卡片,请你在(1)(2)处分别补充一个含“荆 ”字的词语。
“荆”的本义 “荆”的引申义 含“荆”字的词语
《说文解字》中说“荆,楚。木也。”本义是指一种灌木名。这种灌木有刺且坚韧,适合编筐和篮子。 贫穷、笨拙(自谦) 荆钗、拙荆
象征刑罚或惩罚 (1)
艰难险阻或挑战 (2)
3.(2分)小雨和小雯为学校作了一副对联,小雨写的是“春回大地百花争艳”,小雯写的是“秋至人间万果满枝”。请你确定上下联,参照横批把这副对联工整地抄写到相应位置(见下图)。
4.(8分)小雨在“分门别类辑名句”活动中编写了下面这段话,请你根据学过的古诗文将这段话补充完整。
能遇到千百年前的古诗词,我们何其幸运。在“遇到最美古诗词”活动中,同学们品味出了不同韵味的美。读《诗经》中“① ,在河之洲。② ,君子好逑”的诗句,仿佛伫立河畔,沉浸在那美好的意境中;深秋的湖岸芦苇苍茫、白露凝结,你体会到了“③ ,白露为霜”(《蒹葭》)所描绘的朦胧、唯美的境界;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以“④ ,⑤ ”两句刻画游鱼的数量和形神姿态,也从侧面生动传神地写出潭水的澄澈透明;而王勃认为友情不为地域所隔的“⑥ ,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展现的则是胸襟壮阔之美;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描写洞庭美景,且大气磅礴、备受后人赞赏的诗句是:⑧ ,波撼岳阳城。
5.(3分)小雯搜集到一些门额题字。门额题字多自右向左,或表达主人的情趣爱好,或表示祈福,或描绘村居景观及朝向等。请仿照示例,从下列门额题字中任选一幅,试作解读。
【示例】
“竹苞松茂”寓意:竹子和松树长得茂盛,比喻家门兴盛。表达了主人希望家族人丁兴旺、长者长寿的美好愿望。
图 A 图 B
我喜欢 (填字母),此门额题字的寓意:
6.(3分)小雨梳理语文学习中常见的问题,列举了其中三类,请从每类中选择一处修改。
(1)容易读错的字:A. 糜(mǐ) 子 B. 辐(fǔ)射
(2)容易写错的词:A. 草长萤飞 B. 人情事故
(3)容易说错的话:A. 民俗是民间流传的习俗、风尚,是由民众传承并创造的民间文化。
B. 我惠赠给您的山水写意画收到了吗?
二、阅读与鉴赏(45分)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两则批注(7~8题)。
南溪早 杨万里 还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①。 【注释】①好时丰:好年景。 7. (2分)批注一:颔联通过“ ” “ ”两种状态,表现出柳树和桃树在春天到来时的显著变化,凸显出“动人春色不须多”的特点。 8. (2分)批注二:尾联运用 手法,既表达了诗人 之情,也含蓄地表达了对民生的关切之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 A )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
高梁桥在西直门外,京师最胜地也。两水夹堤,垂杨十余里,流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而西山( B )在几席者,朝夕设色以娱游人。当春盛时,城中士女云集,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未有不一至其地者也。
三月一日,偕王生章甫、僧寂子出游。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趺坐①古根上,茗饮以为酒,浪纹树影以为侑② ,鱼鸟之飞沉,人物之往来,以为戏具。堤上游人,见三人枯坐树下若痴禅③者,皆相视以为笑,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喧嚣怒诟④ ,山情水意,了不相属,于乐何有( C )?少顷,遇同年黄昭质拜客出,呼而下,与之语,步至极乐寺观梅花而返。
(选自袁宏道《游高梁桥记》)
【注释】①趺(fū)坐: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双足交叠而坐。②侑(yòu):劝人(饮酒或进食)。文中指“侑者”。③痴禅:傻和尚。④诟(ɡòu):骂。
9.(4分)请参考“方法提示”,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文言语句 方法提示 解释
(1)日光下澈 语境推断(联系上下句) (1)
(2)斗折蛇行 词类活用 (2)
(3)缙绅士大夫非甚不暇 查阅词典(①悠闲。②空闲。③闲散。) (3) (填序号)
(4)而余等亦窃谓彼筵中人 联系常见成语(窃窃私语) (4)
10. (2分)请将“之”“也”“而”还原到文中括号内。
A.( ) B.( ) C. ( )
11. (2分)请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精 蓝 棋 置 丹 楼 珠 塔 窈 窕 绿 树 中
12. (2分)请翻译【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时柳梢新翠,山色微岚,水与堤平,丝管夹岸。
13. (4分)【甲】【乙】两文都是借景抒情的佳作,请分别概括出两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惊 蛰
董婧宸
①十四节气中,惊蛰紧跟着立春和雨水,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随着土地解冻,雨水滋润,春雷始震,动物从漫长的冬眠之中苏醒过来,惊蛰便是因为这些物候变化而得名。
②追溯早期的汉字,“惊”和“蛰”都是形声字,在它们各自的义符和声符里,寓含着古人的生活经验。
③惊,古代写作“鹜”,《说文解字》:“惊,马骇也。从马,敬声。”在汉字中,“惊(驚)、骇”二字皆以“马”为义符,本义是指马受到惊骇而狂奔,引申指惊惧,也可指使人受到惊吓。早期汉字中,“惊”之所以取“马”为义符,反映出造字时对心理动词的独特取象:象形、指事、会意这些形象可感的造字方法,很难为丰富而又细微的心理情绪造字。如孟子所言,“心之官则思”,先民认为,“心”是思考的器官,故汉字中绝大部分和心理有关的字,是取“心”为义符的形声字。同时,汉字中也有一小部分和心理有关的字,是取和动物有关的义符的形声字。比如“惊、骇”以马为义符,就体现出了古人对马匹状态的观察;“猜、狂、狷”以犬为义符,记录了猜疑、骄狂、狷介等心理,又反映出古人对狗之天性的理解。“惊 ”的声符是“敬”,敬、警、惊等词同源,词源意义是一瞬之间的震动——敬,是心头肃然的震动;警,是言语警戒的触动;惊,既是内在心理的震动,又表现为言谈举止的惊动。
④蛰,《说文解字》:“蛰,藏也。”“蛰”的本义,指动物冬眠,而它的特点,也蕴含在汉字部首和汉语词源中:“蛰 ”的义符是“虫”,在古代,“虫”是宽泛的总名,可以包括鸟兽虫鱼等不同门类的动物,而“蛰”字从“虫”,正与古人观察到许多动物有冬眠习惯有关。“蛰”的声符是“执”,垫和蛰等词同源,词源意义是沉潜在下——垫,是地势低洼,处于下陷之处;蛰,是寒冬凛冽,动物潜藏在洞穴和土地深处冬眠,为来年的活动积蓄力量。
⑤顾名思义,惊蛰就是惊醒了冬眠蛰居的动物。惊蛰,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名字:它既展现出“惊”之迅速、突然,又勾连起“蛰”之潜藏、蛰伏。是谁,迅疾而突然地唤醒了蛰伏在大地中的动物们呢?是阵阵春雷。先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到了春雷和惊蛰之间的联系,如《淮南子·天文训》中有“雷惊蛰”的记载,《月令》中也有“ 雷乃发声,始震雷,蛰虫咸动,启户而出也”的描写,道出了春雷和惊醒蛰虫的物候关联。
⑥惊蛰是春光美好的时节。在尘封千年的敦煌石窟里,有一组托名元稹的《咏廿四气诗》,其中《惊蛰二月节》中说:“阳气初惊蛰,韶光大地周。桃花开蜀锦,鹰老化春鸠。时候争催迫,萌芽互矩修。人间务生事,耕种满田畴。”在春意盎然的季节,大自然正徐徐展开它的美丽画卷。
⑦惊蛰也是忙碌开始的时节。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写道:“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草长莺飞,田家开始了新一年的耕种。
⑧惊蛰更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春雷声声,唤醒了冬眠的动物,也唤醒了我们心中潜藏的干劲。让我们昂扬振奋,砥砺前行吧! (刊载于2024.3.8)
14. (2分)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蛰 ”的义符是“执”,“蛰 ”的声符是“虫”,“蛰”本义指动物冬眠。
B. 汉字中,绝大部分和心理有关的字,是取“心”为义符的形声字。
C. 文章第③、④段从“惊”和“蛰”字源角度说明字符里寓含着古人的生活经验。
D. 文章第⑦段引用唐代人事应物的《观田家》,说明惊蛰是耕种开始的时节。
15. (3分)文章第⑤段画线部分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6. (2 分)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惊蛰这一节气的物候特点。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7~20题。
小巷有花守流年
陈文莉
①回乡下老家看母亲。驱车行进在弯曲的省道上,而后下坡,翩然落入小村的臂弯里。
②小巷蜿蜒,似一条安静的小溪,我们在小溪上从流漂荡。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
③儿时的小村,也有这样曲折的小巷,房前屋后也开着五彩的花朵。那时,我家门口的柴垛上,爬满了红的、紫的牵牛花,密密地结成一张网,牢牢地网住人的视线;邻居家门口的紫茉莉,白天紧紧抿着小嘴,直到傍晚才张开,纤小娇弱,却吐着幽幽的香气。虽粗陋简朴,却有鲜丽的花影相守,有爱花种花的人相伴,这样的小村,就是人间好风景。
④最难忘的是流水落花图。村南的半山坡上栖着几户人家,门前绕着一条水渠,水渠旁团团开着一片美丽的粉红月季。我和几个小伙伴跟着母亲端着远运的家里走来,在水果沿儿上洗衣裳。忽然,一片粉红的花瓣从上游漂来,顺着水势,轻盈地旋转着,灵巧地滑过我们的指尖,顺流而下。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感觉自己也变成了娇俏的花朵,与微风嬉戏,和乡村相拥……
⑤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我们星散四方,我们的父母却留在了原地。离开的和留下的,每颗心都守在故乡身旁。
⑥后来,父亲去了,母亲说:“我不去你们家,我要守在这里,我离不开土。”
⑦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幕:夕阳西下,母亲站在家门口,向我挥手告别,虽面容沧桑,却眼神坚定。秋风飘起她额前的几根银丝,舞起她身后的一丛花影。这一幕,藏在我记忆深处,剪影一样,越来越清晰。
⑧今年春天,母亲在家门口移栽了一棵蜀葵,说是在田里干活时捡到的,不知是哪里的风携了谁家的种子,萌芽在母亲的田埂上。夏天时,蜀葵开了几串通红的花。
⑨再回家时,那棵蜀葵已经老去,开不出美丽的花了,我略感失望。母亲懂我的心思,转身回屋,用纸托着两包黑色的花籽儿出来:扇贝形的,是蜀葵花籽儿;地雷样的,是紫茉莉花籽儿。
(10)“这个是从咱家摘的,那个是从别家摘的。满街都是花,不愁明年没花看。”母亲说。
(11)这时我才明白,花开是短暂的,她们像海浪一样,哗啦一声,撞在小村的胸口,然后无声地退去;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
(12)如今,每次回老家看母亲,走在静静的小巷里,看到人家门前的重重花影,总感觉旧时光里的花草之魂纷纷穿越而来,唤起心中久违的亲切和感动
(13)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他们像这些花儿一样,甘为小巷添一分妩媚,增一缕暗香;与小村共饮一杯烟火,共度一段流年……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7. (3分)读一读下面的句子,选出朗读重音处理不恰当的一项( )。
A. 要读出“我”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我这样读:我们长大了,我们的父母却老了。
B. 要读出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我这样读:我们便纷纷扔下衣服,去奔跑,去追逐。
C. 要读出花的多、密,我这样读:转个弯,一片花丛扑入眼帘。
D. 要读出“我”的笃定,我这样读:我知道,在每一片花影身后的院墙内,定然有人在忙碌着什么,心里在坚守着什么。
18. (3分)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第 段画线的句子。
她们又是恒久的,一代代繁衍生息,不卑于渺小,不惧怕风雨。
19. (3分)请结合第④段分析,最令“我 ”难忘是什么,又为什么令“我 ”如此难忘?
20. (3分)文章标题《小巷有花守流年》不仅是指小巷中的花一代代繁衍生息,装点着家乡的美景,还有更深层的含义,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21~24题。
【甲】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 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 ”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节选自《朝花夕拾》)
【乙】
孔子是个博学多能的人,他的讲学是多方面的。他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的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他教学生读各种书、学各种功课之外,更注重人格的修养。他说为人要有真性情,要有同情心,能够推己及人,这所谓“直”“仁”“忠”“恕”;一面还得合乎礼,就是遵守社会的规范。凡事只问该做不该做,不必问有用无用;只重义,不计利。这样人才配去干政治,为国家服务。孔子的政治学说,是“正名主义”。他想着当时制度的崩坏、阶级的紊乱,都是名不正的缘故。君没有君道,臣没有臣道,父没有父道,子没有子道,实和名不能符合起来,天下自然乱了。救时之道,便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正名定分,社会的秩序,封建的阶级便会恢复的。他是给封建制度找了一个理论的根据。这个正名主义,又是从《春秋》和古史官的种种书法归纳得来的。他所谓“述而不作”,其实是以述为作,就是理论化旧文化、旧制度,要将那些维持下去。他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便在这里。 (节选自《经典常谈》)
下面表格展示了同学们研读《朝花夕拾》和《经典常谈》的部分成果,请你相互参照,完成下面的任务。
21. (2分)语言品一品
鲁迅和朱自清都是善用语言的大家,请你品一品《经典常谈》选段中句子的语言特点。
朝花夕拾(节选) 经典常谈(节选)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那时候这些档案留存着的更少了,也更古了,更稀罕了;汉人便将它们编辑起来,改称《尚书》。
品析:语言生动形象,细腻真实,使人物活灵活现。
22. (2分)人物评一评
两篇选文中的孔子和寿镜吾先生都是老师,请结合选文,简要评一评孔子的人物形象。
寿镜吾先生 孔子
表面严厉,内心却充满慈爱。
23. (2分)观点探一探
《朝花夕拾》和《经典常谈》选段中都讲述了先生教学生读经典古书。请探究《经典常谈》选段中作者对经典古书持有的观点。
朝花夕拾(节选) 经典常谈(节选)
表明了古文深奥、滞涩,难以读通,不被孩子们喜欢。
24. (2分)意义谈一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读了《经典常谈》,你对于当代中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的意义有哪些认识?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表达与交流(55分)
25. (5分)八年级(1)班拟开展“最美当属奋斗时”主题讨论会,邀请你参加,并从下列两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完成。
任务一:请以“最美当属奋斗时”为题目,写一段议论性文字。要求:论点明确,含有事实或道理论据。(100字左右)
任务二:请以赞扬奋斗精神为内容写一首小诗,在活动中与同学分享。(不少于4行;如超过4行,诗行之间用“/ ”标示)
26. (50分)请从下面三项任务中选择一项,写一篇作文。
任务一:那些被晨露打湿的竹节,总在无人知晓的深夜悄然拔高;蝉蜕空悬枝头,却无人问津它如何挣破黑暗的茧。我们总惊叹少年抽条的骨骼、试卷上跃动的分数,却常忘记掀开成长的幕布——褶皱的日记本里藏着跌倒时搀扶的手,褪色校服上留着陌生人缝补的针脚,书包夹层中躺着母亲塞进的艾草香囊。原来所有向阳而生的勇气,都曾在泥土深处,被无数沉默的温暖轻轻托举过。
成长的路上,总有一些故事感动着你,启迪着你,而这些故事都隐藏于背后,背后有汗水,有泪水,有鼓励,有坚强,有关爱……
请以“成长背后的暖”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任务二:蝴蝶振翅时,无人追问它羽化的阵痛;麦穗低头时,大地从不炫耀滋养的深情。我们总用“热血”“张扬”为青春贴满标签,却鲜少翻开它褶皱的内页——那件总嫌肥大的校服兜里藏过半块橡皮的友谊,那张揉皱又展平的试卷上留着父亲用放大镜逐字批注的痕迹,那辆生锈的单车铃铛仍回响着迷路时陌生阿婆指路的方言。原来所谓成长,不过是把年少的锐角磨成照亮他人的光,而磨刀石上深深浅浅的纹路,皆刻满岁月无声的馈赠。
请以《青春在_____________中闪耀》为题,写一篇作文。请将题目补充完整,以此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任务三:溪流击碎顽石方能奔涌入海,种子冲破冻土才可触摸春光。从凿壁偷光的求知者到深潜荒漠的科研人,从敦煌壁画中执笔百年的画工到冬奥赛场上腾跃如鹰的健儿,奋斗始终是解锁青春价值的密钥。历史的年轮镌刻着真理:唯有以汗水为墨、以信念为纸,方能在时代的答卷上写下无悔的青春诗行。
请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①请将你选定或拟定的作文题目写在作文格第一行;②作文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④认真书写,保持卷面整洁。
2024—2025 学年下学期八年级 期中质量监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0 分)
1.(2 分)气势弘大的虫子。(意近即可)
2.(2 分)(1)负荆请罪
(2)荆棘载途、披荆斩棘
3.(2 分)上联(右边):春回大地百花争艳 下联(左边):秋至人间万果满枝
(书写工整得 1 分,写错字则不得分;上下联位置正确得 1 分,上下联相同则不得分)
4.(8 分)①关关雎鸠 ②窈窕淑女 ③蒹葭苍苍 ④潭中鱼可百许头 ⑤皆若空游无所依 ⑥ 海内存知己 ⑦天涯若比邻 ⑧气蒸云梦泽
5.(3分)【示例一】图 A 寓意:通过内心平静澄明达到深远境界。比喻摒弃浮躁杂念,专注积 累方能实现远大抱负。表达了主人赞许淡泊明志的处世态度,或寄托修身治学时保持沉稳专注的 期许。(意近即可)
【示例二】图 B 寓意:美好的言论与高尚的举止。强调道德教化需言行一致,以典范力量感召 他人,多用于褒扬品德修养卓越者。表达了主人倡导以善言善行构建和谐风气,传递精神文明建 设的价值导向。(意近即可)
6.(3 分)
(1)A. 将“mǐ ”改为“méi ” B. 将“fǔ ”改为“fú ”
(2)A. 将“萤 ”改为“莺 ” B. 将“事 ”改为“世 ”
(3)A. 将“传承 ”与“创造 ”互换,或“传承并创造 ”改为“创造并传承 ”
B. “惠赠 ”改为“赠送 ”或“送 ”,或删去“惠 ”“惠赠 ”
二、阅读与鉴赏(45 分)
7.(2 分)垂处绿 末梢红
8.(2 分)对比 对早春到来的欣喜欢愉
9.(4 分)(1)穿透 (2)像蛇那样 (3)② (4)私下
10.(2 分)A .而 B .之 C .也
11.(2 分)精蓝棋置/丹楼珠塔/窈窕绿树中。
12.(2 分)当时杨柳刚刚抽芽,山间有薄薄的雾气,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
13.(4 分))【甲】文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居荒远之地的孤寂、凄苦和忧伤之情。【乙】文表达了作 者对高梁桥春色的惊喜、热爱和赞叹之情。
参考译文:高梁桥在西直门外,是京城风景最优美的地方。两条河夹着堤岸,垂杨柳蜿蜒了 十余里,水流又急又清,鱼沉到了水底,鱼鳞和鱼鳍都看得清楚。佛寺星罗棋布,红楼朱塔,在 绿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美丽。而从西山为游人所设下的座席上看到的景致早晚都不一样,仿佛 是故意用来娱乐游人的一样。当春意正浓时,城里的达官贵人,只要不是特别的没空都会来这里 游览一番。
第 1 页
三月一号那一天,带着王袗和和尚寂子一起去游览。当时的杨柳刚刚抽芽,山色雾霭溟蒙, 水与河堤齐平,两岸音乐声不断。盘腿坐在古树根上,把茶当作酒来品饮,绿树浪影好似劝人畅 饮的音乐和锦帛一般,清清的水让我产生错觉,仿佛鱼在天上飞,鸟在水里游一般,人来人往, 也好似这景致的一部分。河堤上的游人看到我们三个人呆坐在古树上,像傻和尚一样,纷纷相视 而笑。而我们是在笑他们在这里设下宴席,喧嚣怒诟,和这美景丝毫不相衬,也不知乐从何来。 过了一会儿,遇到了同一年登科的黄炜,叫他下来,与他交谈了一会儿,步行到极乐寺观赏梅花, 接着就回家了。
14.(2 分)A【解析】 由第④段“‘蛰 ’的义符是‘虫 ’”和“‘蛰 ’的声符是‘执 ’”可知, A 项表述有误,与原文不符。故选 A 项。
15.(3 分)运用了举例子和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引用《淮南子 ·天文训》以及《月令》里的记载 和描写,举例说明了“先民很早就在农业生产中注意到了春雷和惊蛰之间的联系 ”这一观点,增 强了说明的权威性和说服力,为文章增添了文学色彩。(说明方法 1 分,作用2 分)
16.(2 分)①土地解冻,雨水滋润,大地回春;②春雷震动,动物从漫长的冬眠之中苏醒过来。 (每点 1 分)
17.(3 分)B【解析】要读出孩子们欢快、愉悦的心情应该重读: “奔跑 ”“追逐 ”。
18.(3 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繁衍生息 ”“不卑 ”“不惧 ”等人类特有的生命意识和情感 态度将小巷中的“花 ”人格化,将自然现象升华为文化意象,侧面体现了母亲也像这些花朵一般 守护着故土,表达了作者对花的喜爱和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19.(3 分)“流水落花图 ”。原因:①这幅图景中有故乡美好的田园风光、温馨和谐的乡村生活;
②有追逐流水落花自由快乐的趣事和难忘的亲情、友情的相伴。
20.(3 分)①母亲也如花般守护着故土,守望着一份浓浓的亲情;②还有执着坚守的家乡人,为 了美好的生活而辛勤忙碌着,默默奉献着;③母亲与家乡人对故土的坚守,让心系故乡的游子有 了情感归宿和精神家园。
21.(2 分)语言流利畅达,娓娓道来,引人入胜。
22.(2 分)博学多能,注重学生人格修养的培养
23.(2 分)表明了古代经典著作流传不易,需要珍惜。
24.(2 分)示例:《经典常谈》是一部有关我国传统文化经典的“科普读物 ”。如今的我们通过 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可以间接或直接地接触古代的经典,这对于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 继承和发展,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阅读经典,可以了解一定时期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人 情世故等,可以积累知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每一部经典作品都蕴含着一种或多种人生智慧, 阅读经典,可以给中学生带来许多人生智慧。这些智慧可能会影响一个人一生。(意近即可)
三、表达与交流(55 分)
25 .(5 分)任务一 示例: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奋斗者以生命之姿诠释这份壮丽。范仲淹断 齑画粥,在寒窗下编织济世理想;张衡夜观星汉,用十年铸就浑天仪。尼采说:“每一个不曾起 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奋斗之美,在于将理想打磨成骨骼的形状,让汗珠凝结成星辰 的轨迹。历史长河奔涌向前,唯有奋斗者的足迹能在浪尖镌刻永恒。当青丝化作月光时,回望来 路尽是璀璨的星图。
任务二 示例:星火燎原处/青松正咬碎霜风/根须在岩层深处/编织黎明/长河不眠的瞳孔/倒 映着千帆背影/每道涟漪都是/未写完的碑铭/砂砾在蚌壳里/酝酿银河的梦境/当汗水凝成盐柱/ 春天已在裂缝中抽藤。
26.(50 分)作文评分标准如下:
项 目 分数及评分标准
一等 (50~46 分) 二等 (45~40 分) 三等 (39~35 分) 四等 (34~20 分) 五等 (19~0 分)
内 容 25 分 文章切题 中心明确 感情真实 内容充实 文章切题 中心较明确 感情真实 内容具体 基本切题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比较具体 勉强切题 中心基本明确 内容不具体 文不切题 中心不明确 内容不具体
表 达 25 分 表达方式运用得当 结构合理 语言流畅 表达方式运 用得当 结构完整 条理清楚 语言通畅 表达方式运用 基本合理 结构完整 层次基本清楚 语言较通顺 表达方式运用 有缺陷 结构基本完整 层次不清楚 语句基本通顺 表达方式运用不当 结构不完整 语病较多
任务三议论文的参考立意
1.时代语境下的青春特质
立足“躺平 ”“摆烂 ”等社会思潮,剖析奋斗精神对突破精神困境的价值,强调奋斗是突破 自我设限的突围之路。
2.历史与当下的双重观照
串联五四青年振臂高呼、西南联大烽火逆行等历史片段,与当代航天青年攻关、乡村教师坚 守等案例形成精神共振,论证奋斗基因的代际传承。
3.价值创造的辩证思考
区分“ 内卷式消耗 ”与“创造性奋斗 ”,主张将个人奋斗嵌入社会发展坐标系,通过技能精 进、责任担当实现个体与时代的双向赋能。
4.生命美学的深层解读
挖掘奋斗过程中迸发的意志力与生命力,诠释“奋斗的青春本身就是美学符号 ”,以王亚平 太空授课、江梦南无声突围等事例展现精神拔节的生命律动。
操作上的几点说明:
1. 网络阅卷作文“双评”误差值统一设定为 6 分。在扫描语文答题卡时,由现场负责人随 机抽取 5~6 篇作文预先复印,供作文阅卷教师(保证人手一整套作文)试评时使用。2.在正式评卷前,由阅卷组长将复印的作文分发给作文阅卷教师进行试评,统一尺度。3. 分类定标,分层设等。若作文能扣题、完篇、通畅,一般应评为二类文及以上。另有 构思巧妙、立意新颖、见解独到之一者,可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奖励 2~3 分;已得满分者, 不再加奖励分。应大力鼓励写作优生,特优者可打满分,满分作文比例应达 3‰。
4. 五类文中,300 字及以下的作文,结构是完整的,语言很有特色,15~ 18 分;结构不完 整的,8 分以下;只写标题的评 2 分。
5. 阅卷教师应事先阅读卷中语言材料,熟悉内容。凡发现考生抄袭本卷中的语言材料, 完全相同的评 0 分;略有改动的评 3 分;部分借用的,最高只能评 5 分。
6. 若考生借用本卷中的作文导语,如将作文导语借用于开头、结尾的,在评分后酌情扣 5~ 10 分。
任务一:
等次 维度 主题 内容 结构 语言
一类文 45分﹣50分 表达意图明确,主题较为深刻或新颖。 内容具体充实,选材新颖,树与人关联性强;突出个性化体验,给人以启示。 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叙事性强,细节典型生动;结构完整、严谨。 语言流畅生动;表达方式丰富准确;表达效果好;叙述手法恰当。
二类文 39分--44分 表达意图明确。 内容具体充实,选材恰当;树与人关联性强;有个性化体验。 条理较为清楚, 有详略之分:叙 述为主,有细节:结构较为完整,思路清晰。 语言连贯通顺;表达方式恰当;表达效果较好;叙述手法较为恰当。
三类文 30分-38分 表达意图基本明确。 内容较为具体充实;选材基本符合要求;树与人有关联性。 条理基本清楚,叙述为主;结构基本完整。 语言表意基本清楚;语病少。
四类文 29分以下 表达意图不明确。 内容不完全合乎情理且不具体;树与人基本无关联性。 调理不明显,结构不完整,思路不清晰。 语言表意不明确,语病较多。
任务二:
等次 维度 论点 论据 论证 语言
一类文 45分﹣50分 论点明确,较为深刻或新颖,且有清晰准确的表达。 材料准确丰富,新颖具体;与论点一致,且能够支撑论点。 符合议论文的结构,合乎逻辑,能够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能够多方面、多角度展开论证。 语言通顺简明,能够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恰当的生动表达。
二类文 39分--44分 论点明确,且有清晰准确的表达。 材料准确具体;与论点一致,且能够支撑论点。 符合议论文的结构,能够运用恰当的论证方法,能够多方面或多角度展开论证。 语言通顺明白,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观点与看法。
三类文 30分-38分 论点基本明确,有比较清楚明确的表达。 材料准确;与论点基本一致,大致可以支撑论点。 基本符合议论文结构,能够运用基本的论证方法进行展开论证。 语言基本通顺,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有个别病句。
四类文 29分以下 论点不明确,表达不清楚。 材料与论点不一致,不能够支撑论点。 结构混乱,基本没有运用论证方法。 语言不通顺,不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与看法,病句较多。
任务三:
等次 维度 主题 内容 结构 语言
一类文 45分﹣50分 主题突出,较为深刻或新颖。 能够围绕主题进行虚构,内容较为新颖,合乎情理且具体。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生动,表达效果好。
二类文 39分--44分 主题明确。 能够围绕主题进行虚构,内容合乎情理且具体。 结构完整,思路清晰。 语言流畅、较为生动。
三类文 30分-38分 主题基本明确。 能够围绕主题进行联想与想象,内容较为具体。 结构基本完整,思路基本清晰。 语言基本流畅,语病较少。
四类文 29分以下 主题散乱。 不能围绕主题进行联想与想象,或没有联想与想象,内容不具体。 结构杂乱,思路混乱。 语言不流畅,表意不明确,语病较多。
(1)对下列情形要酌情加分:①有独立的思考、立意深刻新颖;②符合生活的真实,展示考生的阅读积累;③表达有个性、有创意;④结构严谨、精巧;⑤书写工整美观,在相应等次基准分上加2-3分。
(2)对下列情形要酌情扣分:①思想不健康,主题偏激;②作文中出现低俗的、不规范的语言(生造词语、网络用语等)以及使用外语表达等情况。③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
(3)几种特殊情况的评分:
①严重抄袭直接归入五类文(大部分抄袭60%—80%可定位20—25,完全抄袭即抄袭达全卷80%以上则不超过15分,抄袭定位是:与原作品对照,语言一致或大部分一致;
②缺少标题的扣2分;
③字数:350字以上,先看作文是否成篇,若成篇则按标准给分后,再按每少50字扣3分的标准扣分;若不成篇,分数在30分左右。
④350字以下直接列入五类文(400字、300字、200字、100字以内的分数分别为25分、20分、15分、10分)。
⑤跑题作文不超过30分,语言好的可给30—35分。
⑥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不计,扣到3分为止。
评阅每份试卷时,首先确定等次,然后根据所评等次的基准分,上下浮动。
满分作文比例不少于全部作文的3‰,45—49分作文应该占全部作文的20%以上,40—44分作文应该占全部作文的25%以上。
重大改变 (四)注意: 卷面采用奖分制0.5-3分
奖分标准:
0.5分:卷面整洁,没有涂改,字体大小间距合适,容易辨认。
1:卷面整洁,没有涂改,字体大小间距合适,字体较工整。
1.5分:卷面整洁,没有涂改,字体大小间距合适,字体工整。
2分:卷面美观,没有涂改,字体大小间距合适,楷体或者形体均美观。
2.5分:卷面美观,没有涂改,字体大小间距合适,字体美观,给人清爽的感觉
3分:卷面美观,没有涂改,字体大小间距合适,字体美观,有版印的范,字体见功底。
若出现如下三种情况均不予奖分。
1.出现一处涂改(1-5个字含标点)扣0.5分;出现整行涂改(若出现连续6个字以上一处计为一行),每行扣1分,累加计算;
2.部分字迹潦草,扣1分;整个卷面字迹潦草但能基本辨认扣3分;整个卷面字迹潦草但难以辨认扣5分;
3.部分字体过大或过小,但能基本辨认扣1分;整个卷面字体过小或过大(超出方格)或字间距、行间距过小,扣3分;整个卷面字体过小或过大(超出方格)或字间距、行间距过小,难以辨认的扣5分。
阅卷面教师在网上给出的分数是应是奖励分数,不是扣的分数,系统将从实得分中另外加上阅卷面教师给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