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7张PPT)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古代科举制和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隋 朝
唐 朝
宋 朝
元 朝
明朝
晚清
创立
发展
完善
中落
鼎盛
科举废除
废九品,开科取士
明经和进士,武举殿试等
“取士不问家世”,更加公平合理
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
体系化,走向鼎盛,八股取士亦走向僵化
不能适时而变,不符合时代发展,最终被废除
知识回顾:科举制度的演变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材料1: 天下理之最明而势所必至者,如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而已。然则变将何先 曰:莫亟于废八股。夫八股非自能害国也,害在使天下无人才。其使天下无人才奈何 曰:有大害三。其一害日锢智慧,其二害日坏心术,其三害曰滋游手。
——1895年严复《 救亡决论》
材料2:自洋务新政以来,为了适应形式的需要,洋务派引进了大量的西方近代自然科学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精通洋务的各种新式人才。这实际上已对只培植官僚的传统教育目标造成冲击。 ——《晚清科举革废进程中政学关系的变化》
1.原因:
(一)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科举制与社会现实需求脱节
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为了维护清王朝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西学传播和洋务运动开展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一)科举制度的变革与废除
2.表现:
戊戌变法时期:
(1)设经济特科
(2)废八股,改试策论,以时务策命题
戊戌变法失败后,
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清末新政时期:
(1)1901年,建立学堂(大学堂、中小学堂、蒙养学堂)
(2)1905年,废除科举制。颁发各种教科书,于城乡各处遍设学堂,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
1901年8月,清政府下令从1902 年起,科举考试不再用八股文。1905年,又有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地方督抚联名上奏,提出"补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欲推广学校,必自停科举始"。在这种压力下,清政府下令从1906年起停止科举考试。
——章开沅、朱英主编《中国近代史》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1)设立学堂选官制度
①1901年:
初步设立
《学堂选举奖励章程》: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②1904年初:
正式设立
《奏定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高等小学以上
毕业考试
考试结果
最优
优
中
下
最下
中等以上都获奖励出身
翰林
进士
举人
贡生
生员
由官府予以选录
或升学
(二)选官制度的变革
1.选官制度改革: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2)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
归国留学生考试
(每年一次)
最优
优
中
进士
举人
分配相应官职
考试结果
赐予出身
(3)结果:1905年废除科举制后,学堂选官制度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革
1.选官制度改革:
(3)改革机构
①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②设立新部门: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一、晚清(1840-1912)选官制度的变革
(二)选官制度的变革
1.选官制度改革:
影响:
瓦解了传统的六部建制
内容:
思考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特点
1903年7月清政府命张百熙、荣禄、张之洞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该学制规定学堂的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瀹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
——摘编自徐惟诚著《中国大百科全书》
《奏定学堂章程》里的中学堂课程及课时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国语 历史 地理 算学 博物 图画 体操
一年级 1 9 4 8 3 2 4 2 1 2
二年级 1 9 4 8 2 3 4 2 1 2
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并重
注重培养实用人才
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学习聚焦:
废除科举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等3等,不同等级者分别被 赐予进士、举人、拔贡出身,再被分配相应官职。
——《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
自高等小学以上,毕业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下、最下5等,一般中等以上者都获相应的奖励出身,并被授以官职或得以升学。奖励出身大致可分为翰林、进士、举人、贡生、生员5级,依据各级不同情形,分别由官府予以选录。
——1904《奏定学堂章程》
瞿鸿禨(1850-1918)
袁世凯(1859年—1916年)
著名实业家 张謇
中国铁路之父 詹天佑
进步性:①为中国近代教育奠定了第一块基石;②推广新式学校,培养新式人才;③适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④开通民智,普及教育,提高国民素质;
思考2: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选官制度改革
局限性:①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②未完全挣脱传统考试教育的束缚。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1912年1--3月)
依据:
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
内容:
①官员选拔方面:以考试制度为主,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考试权独立)
②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监察等方面的运行机制。(人事权独立)
影响:
积极:①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②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局限:当时未能真正实施。
“五权”即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
将来中华民国宪法,必需设独立机关,专掌考试权,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由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合格之人,方得有效。
——《孙中山全集》
考试权必须独立
官员的选拔必须经过考试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二)北洋政府时期(1912.4--1928年)
考试和甄别
考试 建立标志
报考条件
负责机构
考试类型
甄别 对象
检验内容
作用
方式:
1913年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
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
政事堂铨叙局
文官高等考试.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是旧人事制度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的重要措施,利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弊端:性别歧视,女子不得参加考试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建立
依据
内容
评价
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
1933年颁布的《公务员任用法》
①公务员的选任由考试院负责,依法经考选、铨叙方得任用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③对一般在职人员,也采用甄别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以北洋政府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
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①允许女子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②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③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观看视频,结合课文完成表格,梳理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②1929年公布第一部《考试法》,确立了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材料1: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2:事实上,国民政府的公务员制度虽规定较详细,却并未能动摇其专制独裁基础,反而在吏治腐败和专制事实面前,徒具形式,得不到严格执行。对此,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也不得不指出,"多年来官僚主义早已构成政治上的最大弊害,而以敷衍塞责、假公济私为尤甚"。在当时,对政府官吏的贪污舞弊,不仅"不能批评,且须为之隐蔽"。因此,公务员制度及其有关法律规定多被践踏,成效甚微。 ——白钢《政治制度史》
【探究思考】 民国中后期公务员制度施行艰难,流于形式的原因?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②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③政局长期动荡;
④具有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吏治腐败;
⑤官员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⑥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材料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概述》
依据材料分析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原因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归纳总结
时段 选官制度 相关法令 评价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孙中山考试思想,制度未成形 1912系列法规草案 奠定了近代文官制度的基础,但没有实施
北洋政府时期 考试和甄别 1913《文官考试法草案》 文官考试制度正式建立,向现代文官制度转变;但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公务员制度 考选、铨叙 1929《考试法》 1933《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法律、制度规定严密,考试内容趋于现代化。
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二、民国时期(1912—1949)的官员选拔制度
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
干部
公务员
所有的公务员都属于干部范畴,但并非所有干部都是公务员
概念解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干部制度
1.发展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
沿用旧制:
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建立新制:
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分类管理的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改革完善:
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
十八大以来
规范成熟:
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
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干部制度的发展历程并分析其发展趋势
发展趋势: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规范化、 制度化、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根本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
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是党的领导在干部人事工作中的重要体现,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保证。
(一)干部制度
人民的好干部
——焦裕禄
20世纪70年代末,党中央开始推行干部选拔制度改革,明确了挑选和任免干部必须采取“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再交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的办法。.....领导干部终身制也逐步废除,由任期制和集体交班制取代。 ——易振龙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二)公务员制度
1.发展历程:
1993年
2005年
2006年
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201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梳理公务员制度的发展历程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中国公务员必须始终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各项事业的核心力量,公务员制度是党的干部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公务员的管理上,强调要坚持党的组织领导,保持党对政府重要领导人选的推荐权;我国公务员制度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这是由于我国是共产党执政的国家,不搞多党轮流执政,所以不存在政务官与事务官的截然分野,而西方文官制度则实行“两官分途”;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这是中国公务员最根本的行为准则。
——摘编自俞悦《从英美文官制度看中国“公务员”热》
特点:
①坚持和体现党的基本路线
②坚持党管干部
③不搞“官分两途”
④坚持服务人民的宗旨
思考:中国公务员制度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二)公务员制度
2.特点: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材料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意味着中国特色的法制化的国家机关人事管理制度的确立,这对于贯彻与实现党的基本路线,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浅析中国公务员制度》
依据材料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意义。
①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加强干部人事工作法制化
②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提供组织保证
③提升公务员政治、文化素质,为国家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增添活力;
④公务员队伍的严格管理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政府行政能力,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公务员制度
3.建立意义: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角度 西方文官制度 中国公务员制度
选用标准 注重通才或专才,把业务知识和能力作为主要条件 德才兼备,并贯穿公务员考试、录用、管理,晋升、奖惩等各环节。
两官分途 西方实行“两官分途”。有“政务官”与“事务官”之分,两者之间不能转任 公务员没有“政务官”与“事务官”的划分,各级各类公务员根据需要可以相互转任
指导原则 标榜“政治中立” 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捍卫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管理体制 强调“与党派脱钩”,公务员职务晋升不受政党干预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党对干部工作的领导
服务对象 政府。一切服从政府需要,维护政府利益 人民。公务员做人民公仆,为人民办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相同之处:公开考试,择优录取;对职位进行分类;广泛使用“考绩制”。
【知识拓展】西方文官制度与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区别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840-1912
1912-1949
1949-至今
晚清时期
民国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05年
废除科举
学堂选官
留学毕业生选官
1913年
1933年
文官考试制度建立
《公务员任用法》
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1993年
近代以来选官制度在继承、发展中,不断完善,
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公务员制度
公务员制度
开始推行
2005年
课堂小结
1.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设计官制,逐渐以“公务员”代替“官吏”,并颁布了《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恤金条例(公务员恤金条例施行细则》等法规。由此可见,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 )
A.退休公务员颇受敬重 B.文官制度已初具体系
C.公务员素质得到提高 D.法治建设的成就突出
B
习题演练
2.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清政府的这一举措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绘画 体操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20 8 8 4 10 177
A.说明传统教育已被近代教育取代 B.有利于近代教育发展
C.表明了近代教育确立了主导地位 D.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B
习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