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期末历史复习提纲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一下期末历史复习提纲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6-07-08 17:35: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初一历史期末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
第二单元
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
第11课
气象万千的宋代社会风貌
热闹的瓦子和欢乐的节日
瓦子是什么场所: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瓦子出现的原因:随着宋代城市的繁荣、商业的发展、市民阶层的不断壮大。
宋代的主要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宋代称春节为元旦(王安石的《元日》指的就是春节),元旦前几天要洒扫;除夕夜要机组、迎神供佛、挂年画、贴桃符,全家围炉而坐饮酒唱歌到天明叫‘守岁’,元旦要穿新衣、放鞭炮、往来拜年,上街游乐等。.
第12课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
忽必烈建立元朝
1.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他的《马可波罗行纪》描述了大都的繁荣景象
2.为实行对全国辽阔疆域的有效统治,元朝设立行省制,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元朝时,在中央设立宣政院,西藏从元朝开始正式成为行政区。
第三单元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
中外交往与冲突: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倭
交往:郑和下西洋:为了加强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1405-1433年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冲突:明朝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击倭寇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侵略与反抗
第一课
鸦片战争
林则徐虎门销烟
罪恶的鸦片贸易: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2.鸦片给中国带来了严重危害
1.白银外流,造成清财政危机
2.加重农民负担
3.清朝政府更加腐败
4.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
5.严重削弱了中国军队的战斗力
3.虎门销烟: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鸦片200多万斤。
意义: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探索
第7课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1.背景: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和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2.主要领导:康有为、梁启超
3.公车上书:(1)经过: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康有为、梁启超邀请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公车上书的目的)
(2)意义:是资产阶级维新思潮转变为爱国救亡政治运动的标志,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4.维新派政治团体:强学会;
机关报:《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第7课
辛亥革命
孙中山创建革命党、武昌起义
1.孙中山创建革命团体
1.兴中会:1894年,美国檀香山。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2.中国同盟会:1905年,日本东京。性质: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机关刊物《民报》
3.革命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阐释为民族)、创建民国(建立民主共和国,阐释为民权)、平均地权(改革土地制度,阐释为民生)。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成三民主义,他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起义军占领了楚望台军械库。仅一个月左右,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清朝的通知名存实亡
2.中华民国成立:1912年1月1日,地点:南京。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3.清帝退位:1912年2月12日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1.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它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同事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3.但是,辛亥革命没有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性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结果: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了,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8课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的创办1.背景:1.西方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2.袁世凯定‘孔教’为国教,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新旧思潮发生激烈冲突。
3.要建立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2.开始标志: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
4.旗帜: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
5.内容
1.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三提倡三反对(提倡民主,反对独裁专制;提倡科学,反对盲从;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新世纪的曙光
2.后期,宣布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蔗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最早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来颂扬十月革命,为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李大钊在北京创办了《每周评论》
第9课
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经过
1.爆发:1919年5月4日,在北京爆发,主力是北京大学生。
2.发展:全国各地学生支援北京学生的反帝爱国战争。
3.高潮: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来支援北京学生的斗争
3.口号:
1.外争主权,内出国贼
2.废除二十一条
3.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4.两个变化:运动中心:北京—上海
运动主力:青年学生—工人阶级
5.结果:取得三大初步胜利
1.北洋政府被迫释放被捕的学生
2.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
3.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
6.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12课
红军不怕远征难
长征的开始和遵义会议
1.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被迫进行战略转移。
2.出发时间:1934年10月
出发地:江西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
3.结果:冲破敌人四道防线,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革命处于生死关头,毛泽东有了一个重大政策;放弃去湘西,改变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强渡乌江,解放遵义。
二.遵义会议(1935年1月)
1.内容:
1.集中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会后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
2.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主要朝代(都城)时序
北宋
东京(今河南开封)
南宋
临安(今浙江杭州)

中都(今北京)

大都(今北京)

明太祖定都应天(南京),明成祖迁都北京

北京
(隋唐时期的涿郡即今天的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