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型教学】4《乡愁》 课件(共37张PPT)+ 教案+ 同步测试(含答案)+ 导学案(师生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任务型教学】4《乡愁》 课件(共37张PPT)+ 教案+ 同步测试(含答案)+ 导学案(师生版)+素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19:18: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乡愁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 :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语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马致远的曲《天净沙. 秋思》: “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李煜的词《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见欢》: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
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怀恋。诗人们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典型的思乡之作——《 乡愁》。
二、正课学习
任务一:预习交流 朗读诗歌
(一)预习交流
(1)正音释义。
乡愁:xiāng chóu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
海峡:hǎi xiá连接两大片水的比较狭窄的通道
(2)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当代诗人和诗评家,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诗创作。主要诗作《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诗集有《灵河》《余光中诗选》。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细,抒情缠绵,含蓄隽永。其乡愁诗别具特色,有很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意味深长。
这首诗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3)自由谈诗。
拿到这首诗你会发现什么?
①共4节,每节的结构(句式)形式一样。(结构美)
②句式整齐,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音乐美)
③“愁”是抽象的,诗人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很好地找到了对应物,且用词实在、朴素。(语言美)
④说“坟墓”外头、里头可以,那“邮票、船票、海峡”能说这头、那头吗?
⑤全诗没有标点符号。
......
(二)朗读诗歌
(1)朗读指导。
①为贴合语境,建议诗中的“这”和“那”字的读音采用口语读音中的“zhèi”和“nèi”。
②“头”字读轻声,轻轻吐出,既能体现距离之远,又能使朗读音韵和谐。
③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抑郁深沉的,朗读语调应低沉舒缓。
第一节,要轻柔舒缓地去读,带着微笑,读出回忆中童年时诗人与母亲通信往来的温馨。纸短情长,一枚枚邮票下,一封封家书里,是母亲一句又一句密密的叮咛。
第二节,重读“船票”和“新娘”,新婚燕尔便两地分居,船票就成了牵挂的媒介,要读出诗人对爱人的悠悠相思之情。
第三节,“后来啊”低沉延长,读出时空的迢遥。“母亲在里头”一句带着颤音去读,似要流泪,读出失去母亲的悲伤。
第四节,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重读“那”字,延长“那头”体现大陆之远,读出诗人对祖国绵绵的思念。
(2)标注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任务二:内容品读 感悟情感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诗人分别选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感情。
2.全诗的表达顺序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这四个时间词分别对应了人生的四个阶段。“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
3.说说这几个具体的意象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次第放大,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而深,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怎样具体表达母子深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家国之思这四种情感的?
明确:
(1)母子深情-----抓住“邮票”这个意象,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的学子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一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
(2)夫妻之爱-----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
(3)丧母之哀----- 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生的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4)家国之思-----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5.“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修饰词是哪些?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
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词好在哪里?分别改成“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现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运用叠词,反衬乡愁之浓郁,增强诗歌表现力。
邮票的“小”、船票的“窄”、坟墓的“矮”、海峡的“浅”,跟母子分别、夫妻分离、生死相隔、同胞相去的凝重的愁思恰好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愁”之深之重。
●资料链接一: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节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7.“海峡”为什么要用“一湾浅浅”来修饰?
明确:“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正因为浅,容易过去、容易望见,这样的分离才真正令人痛苦,而这种分离还不知什么是尽头。作者在这里传达出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折磨。
这种折磨停留在分隔两地的海峡上,也就传达出了每一位游子的心声。海峡阻隔来往的人们,但阻止不了这里的人们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
●资料链接二:
龙应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
●资料链接三:
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余光中《当我死时》
明确:
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8.实现了归乡的余光中,2011年在福建续写了他的诗篇:
将来啊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
我来这头
你去那头
明确: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作者得以回国探亲,不同的时间段作者借助不同的意象抒发相同的家国情。
《乡愁》只有短短88个字,妇孺皆知,广为传诵,余光中先生因此诗也被称为“乡愁诗人”。这首诗歌传唱度如此之高,除了诗中情感引起共鸣,也与诗歌浅易的结构密切相关。
9.涵咏吟诵,探究:诗歌结构简单却不单调的特点。
明确:
结构匀称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诗在形式上重章叠句,有回环往复的美感。
全诗以时间为序,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
三、课堂总结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白了头在一夜间!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
乡愁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让我们再一次声情并茂地背诵这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四、教师寄语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的话题。我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家书,一句乡音,往往让我们激动不已。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走多远,请记住回家的路。
五、随堂训练
1.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强烈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千万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D.《乡愁》中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使之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点拨】诗歌中并没有悲观感情的流露。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3.请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示例: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六、布置作业
1.背诵《乡愁》。
2.假如让你离开故乡,故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你深深思念,请你以“我思念故乡的‥‥‥”为题,谈谈你的感受。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7张PPT)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月夜忆舍弟》
新课导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泊船瓜洲》
每一个日落的黄昏,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怀恋。诗人们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
柔美的哀伤。今天,我们要
学习的是一首典型的思乡
之作——《 乡愁》。
4 乡愁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炼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挚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目标
任务一:
预习交流 朗读诗歌
4 乡 愁
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去香港,次年5月迁居台湾。因《乡愁》得名“乡愁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产主义者”。著有文集《白玉苦瓜》,诗集《莲的联想》等。
余光中
预习交流
作者简介
余光中的主要作品
《乡愁》写于1972年。
当时,大陆与台湾互不往来,几乎隔绝。 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赋诗一首。
写完后,诗人热泪盈眶,沉吟良久。这就是后来被海外游子不断传唱的《乡愁》。
写作背景
拿到这首诗你会发现什么?
共4节,每节的结构(句式)形式一样。(结构美)
句式整齐,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音乐美)
“愁”是抽象的,诗人为了表达这种情感,很好地找到了对应物,且用词实在、朴素。(语言美)
说“坟墓”外头、里头可以,那“邮票、船票、海峡”能说这头、那头吗?
全诗没有标点符号。
......
自由谈诗
朗读提示
①为贴合语境,建议诗中的“这”和“那”字的读音采用口语读音中的“zhèi”和“nèi”。
②“头”字读轻声,轻轻吐出,既能体现距离之远,又能使朗读音韵和谐。
③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抑郁深沉的,朗读语调应低沉舒缓。
第一节,要轻柔舒缓地去读,带着微笑,读出回忆中童年时诗人与母亲通信往来的温馨。纸短情长,一枚枚邮票下,一封封家书里,是母亲一句又一句密密的叮咛。
第二节,重读“船票”和“新娘”,新婚燕尔便两地分居,船票就成了牵挂的媒介,要读出诗人对爱人的悠悠相思之情。
第三节,“后来啊”低沉延长,读出时空的迢遥。“母亲在里头”一句带着颤音去读,似要流泪,读出失去母亲的悲伤。
第四节,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重读“那”字,延长“那头”体现大陆之远,读出诗人对祖国绵绵的思念。
朗读诗歌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结构美,音韵美。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
一字一顿。
单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受。
整体要语调深沉,语速舒缓,感情真挚。
任务二:
内容品读 感悟情感
4 乡 愁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海峡
乡愁
邮票
船票
坟墓
内容品读
2.全诗的表达顺序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 来
现 在
时间顺序
这四个时间词分别对应了人生的四个阶段。
意 象
邮 票
船 票
坟 墓
海 峡
家国之思
丧母之哀
夫妻之爱
母子深情
3.说说这几个具体的意象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怎样具体表达母子深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家国之思这四种情感的?
  抓住“邮票”这个意象,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的学子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一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母子深情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
一张船票,虽然是窄窄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之情。
夫妻之爱
一方坟墓,虽然是矮矮的,却将慈母与诗人天人相隔,其间无限的悲痛与对母亲的思念也许只有诗人亲身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
  抓住“坟墓”这个意象,
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
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生的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丧母之哀
  抓住了“海峡”这
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
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
浅浅的海峡。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家国之思
一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可这浅的海峡又怎能割断中华儿女对故乡、对祖国的绵绵思念呢?
5.“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修饰词是哪些?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
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词好在哪里?分别改成“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现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运用叠词,反衬乡愁之浓郁,增强诗歌表现力。
邮票的“小”、船票的“窄”、坟墓的“矮”、海峡的“浅”,跟母子分别、夫妻分离、生死相隔、同胞相去的凝重的愁思恰好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愁”之深之重。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节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资料链接
助读资料一:
思考:7.“海峡”为什么要用“一湾浅浅”来修饰?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十九首》
正因为浅,容易过去、容易望见,这样的分离才真正令人痛苦,而这种分离还不知什么是尽头。作者在这里传达出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折磨。
这种折磨停留在分隔两地的海峡上,也就传达出了每一位游子的心声。海峡阻隔来往的人们,但阻止不了这里的人们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
助读资料二:演讲稿《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
助读资料三: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余光中《当我死时》
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资料链接
实现了归乡的余光中,2011年在福建续写了他的诗篇:
将来啊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
我来这头
你去那头
《乡愁》只有短短88个字,妇孺皆知,广为传诵,余光中先生因此诗也被称为“乡愁诗人”。这首诗歌传唱度如此之高,除了诗中情感引起共鸣,也与诗歌浅易的结构密切相关。
8.涵咏吟诵,探究:诗歌结构简单却不单调的特点。
结构匀称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诗在形式上重章叠句,有回环往复的美感。
全诗以时间为序,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
是啊!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看多少英雄少年,在一夜间白了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
乡愁是海峡两岸的啼血呼唤
浅浅的海峡
国之大殇,乡之深愁。
本课小结
故乡、故土是长说不衰的话题。我们对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甚至是一抔黄土,都寄着深厚的情怀,纵使到了天之涯、海之滨,也难以割舍。一纸家书,一句乡音,往往让我们激动不已。不论你走多久,不论你走多远,请记住回家的路。
教师寄语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强烈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千万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D.《乡愁》中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使之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1.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C
【点拨】诗歌中并没有悲观感情的流露。
随堂练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1.背诵《乡愁》。
2.假如让你离开故乡,故乡的哪些景物,哪些人和事会让你深深思念,请你以“我思念故乡的‥‥‥”为题,谈谈你的
感受。
作业布置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
借物
抒情
思母
思妻
哀亡
盼聚
亲情
爱情
忧国
爱国
之情
层层推进深化
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乡愁》同步检测
(满分:60分 时间:45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38分)
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完成题目。(10分)
①在海峡两岸,余光中一直以“乡愁诗人”著称,很多中国人都会背颂他那首《乡愁》。②不少饱受离别之苦的中国人以乡愁文学为心灵寄托,围系着跨越大江大海的精神世界。③作为乡愁文学的代表人物,余光中创新了传统文化中“乡愁”的表达形式,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单独有一种特别的风格、格调的地位。④尽管一生都在迁xǐ(  ),游历了三十多个国家,但是诗人始终bǎo(  )有故乡情结。⑤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但故乡只能有一个。
(1)常识填空。
余光中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和评论家。《乡愁》从表达方式看是一首 诗,乡愁指 。
根据拼音写汉字。
迁xǐ(  )  bǎo(  )有
(3)文段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改为______  ______改为______
(4)用恰当的成语代替句中画线的部分,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④是复句里的_______关系。
2.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D.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3.读语段,找出说法有误的一项( )(3分)
余光中诗文中的中国情结,贯穿于他半个世纪的创作之中,即使是去台湾、香港,还是去美国,这种乡思愁情梦魂萦绕、愁肠百结。正如他在《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所说:“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欧洲是外遇;大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瓦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穷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诗人游子的命运——从大陆到台湾,再到留学海外,于香港任教,注定了诗人敏感的心灵一生都被乡愁所缠绕。
A.画线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即使”改为“无论”。
B.“诗人游子的命运”后面的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C.“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这句话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排比的作用就是为了让句子显得整齐。
D.“敏感的心灵”中“敏感”是一个形容词。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通过学习《乡愁》这首诗,使我对乡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诗人余光中用独特的意象,表达了自己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深思念之情。
C.能否认真背诵《乡愁》,是衡量我们是否真正理解诗歌内涵的重要标准之一。
D.《乡愁》这首诗的作者是余光中写的。
5.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准确的一项是(  )(3分)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③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④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①③④⑤②    B.③⑤①②④ C.③①⑤②④   D.⑤①③④②
6.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然界中许多美好的事物常常被赋予特定的情感。根据下面的情境,在横线处各填写一种事物的名称。(2分)
  初秋,好朋友要离开家乡到国外求学,送行路上,晓依顺手折下路边的①_________,以表达惜别之意。过了一个月,朋友给晓依发来一封邮件,邮件里画了②___________,表达了她的思乡之情。
7.下面这首小诗,请你补写第二小节的空缺内容,使之与第一、三小节保持连贯。(3分)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液里,吮着它,香甜甜。
上学后,母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爱绵绵。
8.综合性学习。(13分)
学习《乡愁》后,某班举行了一个主题为“余光中与乡愁”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乡愁是“没有年轮的树”,假如让你来表达乡愁,你想用什么意象?试着写下来。(3分)
示例: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辛辣而香醇,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2)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对出下联。(4分)
①上联:海峡无阻 ②上联:一湾浅浅海峡
下联:________________ 下联:________________
诗人余光中曾参加一次文艺颁奖仪式,获奖者大都是黑发晚辈,只有他是白发老者,但他一开口便赢得了满堂喝彩,他说:( )(2分)
A.我这个老头子能与年轻人一同获奖,首先感谢评委的公正,一视同仁。
B.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年轻人能赶上我,我十分欣慰。
C.我虽然是个老头子,但我永不服老, 所以能与年轻人同台获奖。
D.一个人年轻时同老头子一同获奖,表示他已经成名。可年老时还能同小伙子一同获奖,说明他尚未落伍。
(4)“思乡”是中国文学永恒的主题。中国人对故乡的别称有很多,如“桑梓”“故里” “枌榆”“梓里”等,活动中要求大家再写出两个故乡的别称,并写出一句古诗词来印证。(4分)
二、阅读理解(22分)
(一)比较阅读(11分)
【甲】乡 愁(略)
【乙】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9.“乡愁”本是一种______的情感,但甲、乙两诗都把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物象。甲诗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对应物上,乙诗则寄托在_______________……对应物上。乙直接抒发了思乡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甲诗已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 。(4分)
10.品读甲、乙两诗,找出自己最欣赏的诗句,并谈谈欣赏的理由。(3分)
最欣赏的句子:
欣赏的理由:
11.放飞思绪,想像甲诗中的“我”,跪在母亲的坟前会想些什么?乙诗中的“断肠人”,一旦与“亲人”相聚会说些什么?(4分)
“我”的心理活动:
“断肠人”的倾诉:
(二)阅读诗歌《新月》,完成习题。(11分)
新月
何其芳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么?
我在你梦中靠岸。
12.诗中写到的“我乘船归去”;“花香。夜暖”,是诗人的现实经历还是诗人的想像之事?(2分)
13.“你睡着了么?”这里的“你”实指什么?(2分)
14.这首诗抒写的是什么感情?(2分)
15.写出这首诗中押韵的字。(2分)
诗中的“花香。夜暖”,有的版本中间用的是逗号,你认为可以吗?请简述理由。(3分)
答案与部分解析
一、
1.(1) 抒情 故乡之思、家国之思
(2)徙 葆
(3)颂 诵;围 维
(4)别具一格
(5)转折
2.B
3.C【解析】C.句子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不仅让句子整齐划一,还让语句和情感更有气势。
4.B
5.C【解析】本题考查语句排序能力。根据话题的中心——乡愁与诗歌的关系,首先确立总起句为③;①中的“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与③句中的“惆怅”可联系起来,由此确定①在③后;⑤紧承①举例;②中的“亦”字表明,这是另举了一个例子,应放在⑤后;而④中的“这么”显然是在指示前文。综上所述,应选C项。
6.柳枝(或杨柳、柳条) 月亮(或鸿雁、大雁、雁)
7.躲在叮嘱里 听着它 暖融融
8.(1)乡愁是一条长长的路,路也漫漫,情也漫漫。
(2)①乡情可渡 ②千古深深乡心
(3)D【解析】A.语气平平,不能算是“风趣睿智”;B.从语气上看,显得有点倚老卖老、居高临下的意味;C.则又显得不谦虚,有自吹自擂的意味;D.语言比较得体而且显得非常风趣。
(4)故园 故园东望路漫漫 乡关 日暮乡关何处是
二、
(一)
抽象 枯藤、老树 断肠人在天涯 家国之思(意近即可)
最欣赏的句子示例: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理由:“浅浅的海峡”和人们渴望早日团聚的愿望形成强烈的反差,抒发了浓浓的思乡思国之情。(若赏其他句子亦可。品析言之有理、意准确即可,只选句,不品析不得分)
“我”的心理活动示例:妈妈,原谅不孝的儿子,我回来迟了,我多么想念你呀!
“断肠人”的倾诉示例:回家的感觉真好!(意近即可)
(二)
12.想像之事
13.故乡
14.游子的思乡之情
15.船、山、天、岸
16.可以。“花香”与“夜暖”都是春天的特征,二者可作排列关系,也可作承接关系,与下面的“故乡正是春天”相合。解析:逗号的使用使“花香”和“夜暖”的表达更加舒缓,更能体现出春天夜晚那种静谧、美好的氛围,并且与后面“故乡正是春天”相呼应,强调了故乡春天的美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乡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法指导:
1.本是句式整齐,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体会。
2.以诵读为主,通过体会诗歌音乐美培养读诗兴趣。在反复诵读中抓住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意象和意境。
①意象:这里指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
②意境:这里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①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②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直至会背诵。
3.阅读全诗,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4)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
三、预习检测
1.写汉字和注音。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 )。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墓( )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 )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_______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____________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_________________的强烈愿望。
4.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学习案】
一、课文朗读
1.朗读指导。
①为贴合语境,建议诗中的“这”和“那”字的读音采用口语读音中的“zhèi”和“nèi”。
②“头”字读轻声,轻轻吐出,既能体现距离之远,又能使朗读音韵和谐。
③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抑郁深沉的,朗读语调应低沉舒缓。
第一节,要轻柔舒缓地去读,带着微笑,读出回忆中童年时诗人与母亲通信往来的温馨。纸短情长,一枚枚邮票下,一封封家书里,是母亲一句又一句密密的叮咛。
第二节,重读“船票”和“新娘”,新婚燕尔便两地分居,船票就成了牵挂的媒介,要读出诗人对爱人的悠悠相思之情。
第三节,“后来啊”低沉延长,读出时空的迢遥。“母亲在里头”一句带着颤音去读,似要流泪,读出失去母亲的悲伤。
第四节,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重读“那”字,延长“那头”体现大陆之远,读出诗人对祖国绵绵的思念。
2.标注节奏和重音。
二、内容品读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
2.全诗的表达顺序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
3.说说这几个具体的意象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怎样具体表达母子深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家国之思这四种情感的?
明确:
(1)母子深情-----抓住“邮票”这个意象,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的学子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一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
(2)夫妻之爱-----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
(3)丧母之哀----- 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生的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4)家国之思-----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5.“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修饰词是哪些?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明确: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词好在哪里?分别改成“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现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
●资料链接一: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节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7.“海峡”为什么要用“一湾浅浅”来修饰?
明确:“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正因为浅,容易过去、容易望见,这样的分离才真正令人痛苦,而这种分离还不知什么是尽头。作者在这里传达出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折磨。
这种折磨停留在分隔两地的海峡上,也就传达出了每一位游子的心声。海峡阻隔来往的人们,但阻止不了这里的人们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
●资料链接二:
龙应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
●资料链接三:
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余光中《当我死时》
明确:
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8.实现了归乡的余光中,2011年在福建续写了他的诗篇:
将来啊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
我来这头
你去那头
明确: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作者得以回国探亲,不同的时间段作者借助不同的意象抒发相同的家国情。
《乡愁》只有短短88个字,妇孺皆知,广为传诵,余光中先生因此诗也被称为“乡愁诗人”。这首诗歌传唱度如此之高,除了诗中情感引起共鸣,也与诗歌浅易的结构密切相关。
9.涵咏吟诵,探究:诗歌结构简单却不单调的特点。
明确:
结构匀称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诗在形式上重章叠句,有回环往复的美感。
全诗以时间为序,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
三、随堂练笔
请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示例: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巩固案】
选择题
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强烈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千万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D.《乡愁》中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使之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愁的味道
宋光茂
①年轻时,一味贪恋外面的世界,不懂得乡愁,品不到乡愁的味道。及至上了些年纪,乡愁在心田里萌芽了,乡愁的味道愈益散发开来。年纪越长,乡愁的味道越浓烈起来,钻到你的骨子里,附到你的肺腑上,融入你的血脉里。
②我试图用酸甜苦辣,或者它们的某种混合的味道,来述说乡愁,但又觉得无一恰切。或许乡愁的味道压根儿就不是生理的感受。每当有家乡的人来,我最希望他带来一桶家乡的泉水。我是思恋家乡泉水沁人透彻的清爽和浅浅的甘甜吗?不是。母亲在世时,一见到新挑回家的泉水,就趴在水桶边“咚咚咚”地喝个够,一年春夏秋三季皆如此,一直喝到八十多岁高龄。泉水寄托着我思念的味道啊!
③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泉边玩耍。那是用巨石垒成深约一米的长方池,泉水从泉眼里不动声响地翻涌出来,又从巨石间的缝隙里挤出去,在巨石下面冲出一方水湾,泉水流出水湾,汇入村前的那条小河。每到夏季麦收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把麦秸一截一截地插起来,连到一人多长,把一端放到泉池里,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泉水的甘洌和着麦秸的清香,把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儿们个个都定在了那块巨石上,眯上了眼睛,享受着,如同婴儿吸吮着妈妈的乳汁,一直吸到肚子撑了才回过神来。家乡的泉水里带着多少童年幸福的味道啊!
④等到上了初中,泉水的童趣已被学业的压力覆盖了,但我每天仍然离不了泉水的浸润。村里没有初中学校,每天凌晨我和同学们经过泉边,翻过一座山梁,到三四里外的邻村上学。一早起来,从不在家里洗手洗脸,而是来到泉边,蹲在泉池边上,用手捧住哗哗的泉水泼在脸上,顿觉清醒,如同补上了不足的睡眠。古人说“糊涂脸水聪明枕”,用我家乡的泉水洗脸却不然,它立时让人清醒。
⑤走上工作岗位后,家乡的泉水更让游子保持聪明不糊涂,自己的起点就浸泡在那池泉水中。冬季的凌晨,泉池上总是罩着一层水雾。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用手轻轻拨弄着水雾,就感觉到泉水的温度,掬两捧冲到脸上,脸上暖暖的。那时候,身上也不带手巾,甩甩双手,往脸轻的上抹一把,就赶路了,脸也从没皴过。这也不知是泉水的缘故,还是年轻的缘故。
⑥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代代相传,祖上正是看中了这一池泉水,才从山西迁徙落根于此的,并将此地命名为“釜泉”,意即泉水像开了锅般翻涌的地方。祖上为农,竟也有这般文化,初念及此事,甚感惊叹。
⑦如今,泉水仍在日夜不歇地翻涌,但自父母双逝后,我就少了很多回故乡的机会,已经许久不曾品赏家乡泉水的味道了。
1.本文围绕“泉水”写了不同时期的四件事,请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事情
母亲在世时 (1)
(2) “我们”站在巨石上吸吮新涌出的泉水
上初中后 (3)
(4) “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
2.请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1)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明线与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是家乡的泉水,暗线是日渐浓烈的乡愁。
B.本文写出了家乡泉水对作者的养育之恩,清晰地展示了在作者成长中日渐浓郁的乡愁,严谨有序,自然而感人。
C.将本文的标题改成《乡愁》,其表达效果一样。
D.本文结尾段在写作者浓浓的乡愁中,还表达了其他复杂的情感。
4.本文和余光中的《乡愁》虽说文学样式不一样,但表现主题的手法却有相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从文章主题来看,两文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4 《乡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品读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培养学生挚爱祖国的感情。
学习重难点:体会作者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理解本文精巧的构思。
学法指导:
1.本是句式整齐,有意形成回环往复的节奏,朗读时注意体会。
2.以诵读为主,通过体会诗歌音乐美培养读诗兴趣。在反复诵读中抓住意象,体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
【预习案】
一、新知认知
1.意象和意境。
①意象:这里指诗歌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体事物。
②意境:这里指诗歌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2.诗歌的形式美和音乐美。
①本诗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均衡对称。但整齐中又有参差,长句与短句相互变化错落,体现了自由诗的特点。
②在恰当的意象组合中完美地运用语词的音韵,使得本诗具有一种音乐般的节奏,回旋往复,一唱三叹。加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旋律,给全诗营造了一种低回怅惘的氛围。
二、预习任务
1.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和本诗的创作背景。
2.反复朗读,直至会背诵。
3.阅读全诗,试着回答下列问题。
(1)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童年时代的母子分离;青年时期的夫妻分离;中年时期的母子生死之别;现在游子与大陆的隔离。
(2)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时间顺序。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看出来。
(3)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形容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作用:以一种轻淡的描写使乡愁浓缩于面积很小、程度很轻的对象之中,反衬出乡愁的浓烈,同时增加了音律美。
(4)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
不是。在诗中,随着乡愁在人生每个阶段对应物的改变,诗人乡愁的情绪越来越浓,最终由个人的亲人之思和故乡之思上升为带有普遍意义的家国之思。
三、预习检测
1.写汉字和注音。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票)。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墓(mù)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D)
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余光中,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4.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
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学习案】
一、课文朗读
(1)朗读指导。
①为贴合语境,建议诗中的“这”和“那”字的读音采用口语读音中的“zhèi”和“nèi”。
②“头”字读轻声,轻轻吐出,既能体现距离之远,又能使朗读音韵和谐。
③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抑郁深沉的,朗读语调应低沉舒缓。
第一节,要轻柔舒缓地去读,带着微笑,读出回忆中童年时诗人与母亲通信往来的温馨。纸短情长,一枚枚邮票下,一封封家书里,是母亲一句又一句密密的叮咛。
第二节,重读“船票”和“新娘”,新婚燕尔便两地分居,船票就成了牵挂的媒介,要读出诗人对爱人的悠悠相思之情。
第三节,“后来啊”低沉延长,读出时空的迢遥。“母亲在里头”一句带着颤音去读,似要流泪,读出失去母亲的悲伤。
第四节,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重读“那”字,延长“那头”体现大陆之远,读出诗人对祖国绵绵的思念。
(2)标注节奏和重音。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二、内容品读
1.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诗人分别选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具体的物象来表达感情。
2.全诗的表达顺序是什么?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时间顺序。“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这四个时间词分别对应了人生的四个阶段。
3.说说这几个具体的意象分别表达了什么感情。
明确:邮票(小)——母子情
船票(窄)——夫妻情
坟墓(矮)——生死别
海峡(浅)——家国恋
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次第放大,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而深,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是怎样具体表达母子深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家国之思这四种情感的?
明确:
(1)母子深情-----抓住“邮票”这个意象,邮票让人联想到通信,在外求学的学子思念母亲,点点滴滴的思念之情凝聚在这小小的邮票上,邮票虽小,却蕴涵对母亲的思念之情,于是一枚小小邮票引发了他的乡愁。
(2)夫妻之爱-----抓住了“船票”这个意象,说长大后的乡愁,一个在异国(异地)孤客的乡愁,是那一张张把他从新娘身边拉走的窄窄的船票引发的乡愁。
(3)丧母之哀----- 抓住“坟墓”这个意象,说母亲去世后留给他的乡愁,一个孝子的乡愁,是使他抱恨终生的那一方矮矮的坟墓。
(4)家国之思-----抓住了“海峡”这个意象,说现在的乡愁,引发他乡愁的是那一湾浅浅的海峡。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5.“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修饰词是哪些?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
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
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6.“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几个词好在哪里?分别改成“大大的”“宽宽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现乡愁的浓重吗?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运用叠词,反衬乡愁之浓郁,增强诗歌表现力。
邮票的“小”、船票的“窄”、坟墓的“矮”、海峡的“浅”,跟母子分别、夫妻分离、生死相隔、同胞相去的凝重的愁思恰好形成了强烈而又鲜明的对比,更突显出“愁”之深之重。
●资料链接一:
余光中说,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
诗的前三节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节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就有了“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一句。
7.“海峡”为什么要用“一湾浅浅”来修饰?
明确:“河汉清且浅,想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正因为浅,容易过去、容易望见,这样的分离才真正令人痛苦,而这种分离还不知什么是尽头。作者在这里传达出了一种可望不可即的折磨。
这种折磨停留在分隔两地的海峡上,也就传达出了每一位游子的心声。海峡阻隔来往的人们,但阻止不了这里的人们对家乡的无尽的思念。
●资料链接二:
龙应台北大演讲《文明的力量:从乡愁到美丽岛》
1949年,近两百万人突然之间被残酷的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了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的海岛——台湾。更没想到,这一去,他们就永远地留在这片土地,无论心中留有多少大陆的记忆。从此,咫尺成天涯,他们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成为“无根的一代”……
●资料链接三:
余光中《当我死时》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
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
最美最母亲的国度
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
——余光中《当我死时》
明确:
两岸相隔,余光中于台湾遥望故土,身份尴尬,归期渺茫。从黑发到白头,游子的漂泊之旅长达半个世纪。无法排遣的思归情怀,只能结成浓浓的愁绪,散落在诗行里,萦回在文字间。纵使是“宽宽“深深”的海峡也“载不动许多愁”。于是,诗人期盼着,海峡“浅”一点,再“浅”一点,祖国早日统一,两岸开放交流,你来这头,我去那头。这是余光中的思归梦,也是和他有着同样经历的那代有家不能回,望归不能归的台湾客的思归梦,“浅浅的海峡”里饱含着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
8.实现了归乡的余光中,2011年在福建续写了他的诗篇:
将来啊
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
我来这头
你去那头
明确:2008年两岸实现了三通,作者得以回国探亲,不同的时间段作者借助不同的意象抒发相同的家国情。
《乡愁》只有短短88个字,妇孺皆知,广为传诵,余光中先生因此诗也被称为“乡愁诗人”。这首诗歌传唱度如此之高,除了诗中情感引起共鸣,也与诗歌浅易的结构密切相关。
9.涵咏吟诵,探究:诗歌结构简单却不单调的特点。
明确:
结构匀称整齐,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诗在形式上重章叠句,有回环往复的美感。
全诗以时间为序,情意在反复中层层递进。
三、随堂练笔
请依照诗作中的“乡愁是……”这一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多句。
示例: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的童话
乡愁是故乡的天空中放飞的风筝。
乡愁是别离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巩固案】
选择题
下列对《乡愁》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C )
A.《乡愁》以时间短语“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贯串全诗,概括了诗人漫长的生活历程和对祖国大陆的绵绵思念。
B.《乡愁》从广远的时空中提炼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情感丰富、含蓄、有张力,能引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C.诗的前三节侧重于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结尾则把个人的悲观与强烈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寄寓了诗人所代表的千万海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D.《乡愁》中运用了反复的艺术手法,使之具有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韵律之美。
【点拨】诗歌中并没有悲观感情的流露。
二、阅读题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折杨柳①
杨巨源
水边杨柳曲尘丝②,立马烦君折一枝。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
注:①选自《全唐诗》,“折杨柳”,乐府歌曲名。杨巨源,唐代诗人,字景山。②“曲尘丝”指颜色如酒曲般细嫩的柳叶。
思考:全诗写了哪些意象,主要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写了“杨柳”“春风”等意象,表达了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乡愁的味道
宋光茂
①年轻时,一味贪恋外面的世界,不懂得乡愁,品不到乡愁的味道。及至上了些年纪,乡愁在心田里萌芽了,乡愁的味道愈益散发开来。年纪越长,乡愁的味道越浓烈起来,钻到你的骨子里,附到你的肺腑上,融入你的血脉里。
②我试图用酸甜苦辣,或者它们的某种混合的味道,来述说乡愁,但又觉得无一恰切。或许乡愁的味道压根儿就不是生理的感受。每当有家乡的人来,我最希望他带来一桶家乡的泉水。我是思恋家乡泉水沁人透彻的清爽和浅浅的甘甜吗?不是。母亲在世时,一见到新挑回家的泉水,就趴在水桶边“咚咚咚”地喝个够,一年春夏秋三季皆如此,一直喝到八十多岁高龄。泉水寄托着我思念的味道啊!
③小时候,我最喜欢在泉边玩耍。那是用巨石垒成深约一米的长方池,泉水从泉眼里不动声响地翻涌出来,又从巨石间的缝隙里挤出去,在巨石下面冲出一方水湾,泉水流出水湾,汇入村前的那条小河。每到夏季麦收时节,我和小伙伴们把麦秸一截一截地插起来,连到一人多长,把一端放到泉池里,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泉水的甘洌和着麦秸的清香,把我们这些调皮的孩儿们个个都定在了那块巨石上,眯上了眼睛,享受着,如同婴儿吸吮着妈妈的乳汁,一直吸到肚子撑了才回过神来。家乡的泉水里带着多少童年幸福的味道啊!
④等到上了初中,泉水的童趣已被学业的压力覆盖了,但我每天仍然离不了泉水的浸润。村里没有初中学校,每天凌晨我和同学们经过泉边,翻过一座山梁,到三四里外的邻村上学。一早起来,从不在家里洗手洗脸,而是来到泉边,蹲在泉池边上,用手捧住哗哗的泉水泼在脸上,顿觉清醒,如同补上了不足的睡眠。古人说“糊涂脸水聪明枕”,用我家乡的泉水洗脸却不然,它立时让人清醒。
⑤走上工作岗位后,家乡的泉水更让游子保持聪明不糊涂,自己的起点就浸泡在那池泉水中。冬季的凌晨,泉池上总是罩着一层水雾。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用手轻轻拨弄着水雾,就感觉到泉水的温度,掬两捧冲到脸上,脸上暖暖的。那时候,身上也不带手巾,甩甩双手,往脸轻的上抹一把,就赶路了,脸也从没皴过。这也不知是泉水的缘故,还是年轻的缘故。
⑥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代代相传,祖上正是看中了这一池泉水,才从山西迁徙落根于此的,并将此地命名为“釜泉”,意即泉水像开了锅般翻涌的地方。祖上为农,竟也有这般文化,初念及此事,甚感惊叹。
⑦如今,泉水仍在日夜不歇地翻涌,但自父母双逝后,我就少了很多回故乡的机会,已经许久不曾品赏家乡泉水的味道了。
1.本文围绕“泉水”写了不同时期的四件事,请填写下面表格。
时间 事情
母亲在世时 (1)
(2) “我们”站在巨石上吸吮新涌出的泉水
上初中后 (3)
(4) “我们”在泉水湾边洗脸
2.请根据提示,赏析下列句子。
(1)站在泉边巨石上用麦秸吸吮那新涌出的泉水。(赏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家乡的泉水,没有济南趵突泉水的声势,没有杭州虎跑泉水的蜿蜒,没有黑龙江五大连池的神奇,但它汇聚了沂蒙山脉的膏泽,是广纳而涌的自然恩赐。(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3.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采用了明线与暗线交织的写法,明线是家乡的泉水,暗线是日渐浓烈的乡愁。
B.本文写出了家乡泉水对作者的养育之恩,清晰地展示了在作者成长中日渐浓郁的乡愁,严谨有序,自然而感人。
C.将本文的标题改成《乡愁》,其表达效果一样。
D.本文结尾段在写作者浓浓的乡愁中,还表达了其他复杂的情感。
4.本文和余光中的《乡愁》虽说文学样式不一样,但表现主题的手法却有相通之处,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从文章主题来看,两文也不尽相同,请具体分析。
【答案】
1.(1)母亲趴在水桶边喝新挑回来的山泉(2)小时候(3)“我们”凌晨上学,蹲在泉池边捧泉水泼脸(4)工作后赶路的早晨
2.(1)“吸吮”指合拢嘴唇用力吸取,这一动作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喝泉水时贪婪的状态,体现了泉水里带有童年幸福的味道,表达了作者的乡愁。(2)这句话运用对比的手法(或: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与其他有名的泉水等作对比(或:使用三个“没有”,形成排比句式,增强语势),更能突出家乡泉水的养育之恩,厚重之情,进而深刻地抒发乡愁情怀。
3.C
4.①两篇文章都通过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乡愁。《乡愁》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承载乡愁,本文把乡愁具体化为家乡的泉水所寄托的各种味道。②两文都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乡愁》更多了一份期盼祖国早日统一的爱国情怀,本文结尾处还表达了作者追忆往事的无奈(或:对父母双逝的伤痛)、对时光流逝的惋惜、阔别故乡的惆怅等情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