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咏史诗三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咏史诗三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0:54:05

文档简介

12. 咏史诗三首 学案台 城
韦 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内容赏析】 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虽然六朝的繁华已经随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枝繁
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所以诗人说它是“无情”的。
“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
长沙过贾谊宅
作“五言长城”的刘长卿
刘长卿(709-约780),唐代诗人,字文房,河间
(今河北省)人,开元进士,曾任长州县尉,遭贬后出。唐肃宗至德(756~758)年间,曾任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因被人诬陷,下姑苏(今江苏省苏州市)狱,后贬为潘州(今广东省茂名市)南巴尉,移陆州司马。官至随州刺史,世称刘随州。一生不得志,写诗五绝、七律成就较高,自称“五言长城”,有《刘随州诗集》传世。
这首诗作于刘长卿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在一个深秋的傍晚,诗人只身来到长沙贾谊的故居。贾谊,是汉文帝时著名的政论家,因被权贵中伤,出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虽被召回京城,但不得重用,抑郁而死。类似的遭遇,使刘长卿伤今怀古,感慨万千,而吟唱出这首律诗。
《长沙过贾谊宅》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1.首联中的“栖迟”如何理解?“悲”字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栖迟”指像鸟儿那样敛翅歇息,飞不起来。这里比喻贾谊惊惶不安、侘傺失意的谪宦生涯。一个“悲”字,直贯篇末,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不仅切合贾谊的一生,也暗寓了刘长卿自己迁谪的悲苦命运。
2.颈联运用了双关手法抒发情感。试分析该联的双关含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颈联“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自己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魂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
3.尾联“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表面上是写对贾谊命运的感慨,实际上是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语。诗人在贾谊旧宅前久久徘徊,暮色沉沉,江山寂寥。秋风吹过,黄叶飘零。“君”既指贾谊,也指自己;“怜君”既是怜人,更是怜己。“何事”,为何,这是对昏庸统治者的质问,也是对自己与贾谊都被统治者不公正对待的控诉。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鉴赏】 这两句诗是围绕题中的“过”字展开描写的。“秋草”、“寒林”、“人去”、“日斜”,渲染出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色,而在这样的氛围中,诗人还要去“独寻”,正是诗人与贾谊有共同悲苦命运而引发的共鸣,一种景仰向慕、寂寞兴叹的心情,油然而生。寒林日斜,不仅是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感慨如贾谊这样治国贤才已再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心情。
金铜仙人辞汉歌
“诗鬼”——李贺
李贺(789-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 。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和沈亚之友善。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刻意雕琢之病,后世有人称之为“诗鬼”。有《昌谷集》传世。
这首诗是唐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所作。自从天宝(742-756)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王”,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伏彼起,西北边陲烽火屡惊,国土沦丧,疮痍满目,民不聊生。那“唐诸王孙”的贵族之家也早已没落衰微。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心情很不平静,急盼着建立功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本诗通过对金铜仙人辞汉的史事的描述,展现了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的恨别伤离的情绪,抒发了兴亡之感、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1.第二句“夜闻马嘶晓无迹”表达了什么意思?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夜闻”句承上启下,用夸张的手法显示生命短暂,世事无常。它是上句的补充,使“秋风客”的形象更加鲜明、丰满,也为下句展示悲凉幽冷的环境气氛做了必要的铺垫。
2.试分析“东关酸风射眸子”句中的“酸”、“射”运用之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东关”句言气候恶劣。此时关东霜风凄紧,直射眸子,不仅眼为之“酸”,心亦为之“酸”。它含有“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的意味,表现出对汉宫、对长安的深切依恋之情。句中“酸”、“射”二字,新奇巧妙而又浑厚凝重。特别是“酸”字,通过金铜仙人的主观感受,把彼时彼地风的尖利、寒冷、惨烈等情形,生动地显现出来。这里,主观的情和客观的物已完全糅合在一起,含义极为丰富。
3.诗的中间四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金铜仙人怎样的情态?试做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中间四句用拟人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金铜仙人是刘汉王朝由昌盛到衰亡的“见证人”,眼前发生的沧桑巨变早已使他感慨万端,神惨色凄。而自己又被魏官强行拆离汉宫,此时此刻,兴亡的感触和离别的情怀一起涌上心头,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
4.“泪如铅水”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用“铅水”一词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5.尾联是怎么塑造金铜仙人的?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尾联进一步描述金铜仙人恨别伤离的情绪。他不忍离去,却又不得不离去,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开故都越来越远。这时,望着天空中荒凉的月色,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渭水流淌声,心里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渭城”句从对面落笔,用“波声小”反衬出铜人渐渐远去的身影。一方面波声邈远,另一方面,道阻且长。它借助于事物的声音和形态,委婉而深沉地表现出金铜仙人“思悠悠,恨悠悠”的离别情怀,而这正是当日诗人在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心境。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鉴赏】 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泽兰。而肃杀的秋风,已把泽兰摧残得枯萎衰谢了。 “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想到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出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着,意境深沉博大,实为千古名句。
过陈琳墓
花间鼻祖——温庭筠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末诗人和词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 “温八吟”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浓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浓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此诗作于懿宗咸通三年 (862),这时诗人东游江淮一带。陈琳,字孔璋,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东南)人,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早年做过东汉末大将军何进的属官,向何进献计诛除宦官,不被采纳,逃奔冀州投奔袁绍,为袁绍起草讨曹操檄文,痛骂曹之父祖,声名大噪。曹操平定袁绍后,不计前嫌,任用其为司空军谋祭酒,军国书檄,多出其手,很受重用。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
《过陈琳墓》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通过诗人和陈琳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诗人霸才无主和陈琳霸才有主的对比,陈琳青史垂名和自己书剑飘零的对比,寄托了诗人对前贤的追思缅怀和对当代不重才士的不满之情。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

1.首联中的“青史见遗文”说明了什么?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青史见遗文”,言陈琳文章的重要而宏大,于史书中常见其有关军国大事的文章,暗含诗人对陈琳的尊崇和仰慕。
2.诗人由陈琳墓联想到了铜雀台,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由陈琳得遇曹操而联想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猜想当年是何等显赫的铜雀台如今也一定是独对黯淡的暮云了。这既是对曹操这位识才爱才惜才明主的追思,也是对那个重才时代的向往。而“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时代的永远消逝,诗人对身处弃才毁才时代之憎恶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联想和想象
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一改杨柳抒离情的象征义。
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的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想象是依托已知形象进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法。
如:“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想象和联想多为浪漫主义诗人所采用。如李白常把现实与梦境、仙境,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打成一片,
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以飞越的神思构写全诗,诗人的想象犹如天马行空,所描绘的梦境、仙境,正是他所向往追求的光明美好的理想世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都是奇思遐想与自然天真相结合的神来之笔。大胆丰富的想象也常表现为夸张手法的运用。所谓夸张即故意地对事物进行夸大或缩小的描写,借以表达诗人异乎寻常的情感。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该句就运用了夸张和烘托的写法来表现天姥山的巍峨高峻。又如李贺的《梦天》“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在诗人的眼中茫茫中国大地上的九州成了微不足道的尘烟九点,浩渺无边的东海成了杯中之物,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抒写了诗人对人事沧桑的深沉感慨。
设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手法,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解题步骤:
1.准确指出诗中用了联想或想象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使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7题的第(1)小题
3.尾联中诗人为什么心生“惆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文章无用,怀才不遇,诗人欲弃文投军,但时代不同,投军又能有什么机遇呢 ?无怪诗人临风惆怅,黯然神伤了。
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鉴赏】 颔联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这里是说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古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意为欣羡之意,正是水到渠成,二人处境多么之不同,其中有对比,流露了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
温庭筠虽才华横溢,以词赋知名,但却屡试不第。有人评论说因其才高而为权贵所嫉,又有人传温庭筠传舍遇到微行至此的宣宗,因不识其为皇帝而傲语诘之。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凤凰诏下虽沾命,鹦鹉才高却累身”。当时的权贵可以排挤、压制温庭筠,却压制不住温庭筠的才华,虽仕途多舛,但终成为文学史上千古不朽的词人。
【应用角度】 这则材料从温庭筠的经历看,可用于“露与藏”、“低调做人,才高累身”等话题;从他的成就看,可用于“忘记与铭记”、“面对苦难永存希望”、“人生无绝境”、“不断地开始,定会成就辉煌人生”等话题。
贾谊故居挂上“敬老院”牌子 回应称是拍宣传片
2012年03月27日 ,有市民发现长沙太平街上贾谊故居上有了块“敬老院”的牌子,他
们有些疑惑:“难道贾谊也要搬家了吗?”后经记者走访了解,原来是拍电影《越策越开心》,选景是找个古香古色一点的,就来到了贾谊故居。对于网友的误会,导演王翔感到抱歉,也对不少市民的配合表示了感谢。
【媒评文摘】 两千多年来,湖湘人民极重视对故居的保护,历代毁建相继,均以贾谊井为中心,原址不变。从明朝成化元年始,形成祠宅合一之格局,1938年毁于“文夕大火”,仅剩太傅殿。1996年11月,长沙市人大常委会决定重修,目前主要景点有:门楼、贾谊井、贾太傅祠、太傅殿、寻秋草堂、古碑亭、碑廊等,有《贾谊生平事迹陈列》。由于贾谊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及两千多年湖湘人民保护故居的非凡经历,因此,贾谊故居在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有着特殊的影响力。
——华夏经纬网
最有心意的是游戏场地中央的“心愿鼎”,取“一言九鼎”之意,喻示着每个人为自己的梦想奋斗直到梦想实现,有人留言求GPA提高,有人留言希望父母健康,“心愿鼎”也成了人流最聚集的地方。
【媒评文摘】 1.本活动带大家穿越古今,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不仅普及了历史知识,更令参与者身临其境地感受了中国传统文化。
——腾讯网
2.“历史嘉年华”在还原古代游戏的同时加入历史知识。这种游戏还是应该提倡的。现在有好多年轻人,淡忘历史,忘记先哲,忘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通过这种游戏,唤醒他们的历史责任感 。
——新闻网
夜读李贺
张军亭
总喜欢在这弯月如眉时潜心于阅读李贺的诗作,总感觉只有在这般的氛围里,才能走进他的人生,走进他诗歌的意境,亦走进他壮怀激情又寂苦无奈的心灵。
我仿佛看到他在田野竹林间骑驴缓行的身影,看到他的目光是怎样穿越历史的烟云,把我带入鬼斧神工的境界。“秦王骑虎游八极,剑光照空天自碧。羲和敲日玻璃声,劫灰飞尽古今平。龙头泻酒邀酒星,金槽琵琶夜枨枨。洞庭雨脚来吹笙,酒酣喝月使倒行……”一曲《秦王饮酒》倾尽对英雄的崇拜怀念,而那出人意外的诡奇,惊天动地的声色,让人几欲失骸如浸梦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那气势之冷凝、陈意之苍峻,那造境之旷远、喻拟之佳妙,绝非凡夫所能吞吐的悲壮与苍凉、壮怀与激扬,让人昂然感奋,让人去铸就人生的渴望。
夜读李贺,或于“女娲炼石补天处”倾听萧萧秋雨的淅沥,或于“遥望齐州九点烟”的太空里感受“海水杯中泻”的壮观与磅礴……那浓艳浪漫,那诡奇异幻,那峭兀瑰丽,那惊人之彩、神奇之韵,皆使我心醉神迷,情思难抑,然于这种情澜之中,又读出几多的感慨和凄怆。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后裔,但因支远流疏而不得用,虽幸得韩愈力荐,却又遭妒贤者排斥,只在京做了三年九品。入京之前,他曾诗言:“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然而,他那强烈的报效国家、建功立勋的雄心壮志,却在权奸佞臣的一再压制之下而沦于幻灭。终辞“官”归里。史书载,年仅二十七岁的李贺病死故里。一代旷世奇才,就这样悄然逝去,如巨星陨落,青史永悲。“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是自我的劝慰呢,还是无奈的感叹?但这又有何用呢?
夜读李贺,又使我想到嵇康锻铁,想到朱熹武夷讲学……如此伟大的智者甘居乡野,是缘于脱俗的品格还是权者的浑噩?但或许正因为此,他们的哲思文采才如地火般喷发、日月般辉煌,盖过多少王侯将相、权奸佞臣,淹没了多少秦阕汉宫、楚语吴歌。伟大的思想家对文学史的影响是与世长存的,正是他们铸就了一个民族思想的巨峰、文化的山系。这岂是那些权奸佞臣和妒贤嫉能之辈所能成就的千古之伟业?
夜读李贺,读一种浪漫和峭拔,读一种境界和暗示,读一种精神和品格,读一种历史和现实,虽有悲怆,亦有豪壮。
(有删改)
【精要赏析】 悲情的李贺,天生就是为了承担悲苦。这颗早逝的流星,竟将那一道凄美光弧划落得如此瑰丽,却遥不可及。三百年的唐王朝,诗杰云集,而李贺这样一个冷睿而悲辛的灵魂却绝无仅有。作者以李贺的一生为线索,从李贺的悲情出发,突出了唐代诗人的形象,写出了一代风骨。
一、基础巩固
1.下面词语的书写及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诏书  马嘶  谪宦(zhé)   唏嘘(xī)
B.青史 飘蓬 栖迟(xī) 露水(lù)
C.渭水 凋零 潸然(shān) 稀薄(bó)
D.暮春 黯然 眸子(móu) 临载(zài)
【解析】 “栖”应读qī。
【答案】 B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年谪宦此栖迟    谪:贬官
B.衰兰送客咸阳道 衰:凋零
C.空将汉月出宫门 将:将要
D.霸才无主始怜君 怜:怜慕、欣羡
【解析】 将:与。
【答案】 C
3.下列对《过陈琳墓》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今日飘蓬”四字,表明温庭筠漂泊辗转的凄惨身世,也透露出诗中所抒发的感慨和诗人的际遇分不开,而这种感慨又是紧密联系着陈琳这位前贤来抒写的。
B.“霸才”,犹盖世超群之才,是指陈琳。陈琳遇到曹操那样一位豁达大度、爱惜才士的主帅,应该说是“霸才有主”了。而诗人自己的际遇,则与陈琳相反,“霸才无主”四字正是自己境遇的写照。
C.由于缅怀陈琳,便进而联想到重用陈琳的曹操,想象到远在邺都的铜雀台,不仅追思重视贤才的明主曹操,也追恋那个重才的时代。“铜雀荒凉”,正象征着一个重才的时代的消逝。
D.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青史垂名和书剑飘零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不下李商隐咏史佳作。
【解析】 “霸才”是诗人自指。
【答案】 B
4.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怜君何事到天涯。
(3)画栏桂树悬秋香,______________。
(4)衰兰送客咸阳道,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霸才无主始怜君。
(6)石麟埋没藏春草,______________。
【答案】 (1)湘水无情吊岂知 (2)寂寂江山摇落处 (3)三十六宫土花碧 (4)天若有情天亦老 (5)词客有灵应识我 (6)铜雀荒凉对暮云
二、课内阅读
5.阅读刘长卿的《长沙过贾谊宅》,回答下面的问题。
(1)这首诗景中寓情,情中见景。试以颔联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描绘了贾谊故宅萧条冷落的景象。秋草、寒林、人去、日斜,令人伤感的意象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如此境况还要独寻,引发了有着共同命运的诗人的共鸣。“寒林”与“日斜”,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也是贾谊当时处境。“空见”,感慨如贾谊之治国贤才已不再可见,表达了诗人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
(2)“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中,以“有道”对“无情”,含意隽永,请谈谈“有道”应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情”一词既点明江水无情,吞噬了屈原的生命,又点明世事无情。以“无情”对“有道”更能反衬“有道”的丰富内涵,所谓“有道”只不过是溢美之词罢了,哪里有“有道”的明君呢?矛头直指封建统治者,有很强的讽刺意味。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游月陂
[宋]程颢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台。
万物已随秋气改,一搏聊为晚凉开。
水心云影闲相照,林下泉声静自来。
世事无端何足计,但逢佳节约重陪。
(1)“林下泉声静自来”一句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析其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反衬(以动写静,有声衬无声);淙淙的泉声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静。
(2)诗人写了百尺高台,美丽的水光月色,树林和泉声,营造了宁静幽雅(或静谧、幽静等)的意境,表达了诗人闲适(或恬淡、自在)、随遇而安、不计较得失的淡泊情怀。
7.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天上谣
李 贺
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
玉宫桂树花未落,仙妾采香垂珮缨。
秦妃卷帘北窗晓,窗前植桐青凤小;
王子吹笙鹅管长,呼龙耕烟种瑶草。
粉霞红绶藕丝裙,青洲步拾兰苕春。
东指羲和能走马,海尘新生石山下。
★(1)(对应《过陈琳墓》“重难突破”第2题)这首诗想象怪异,请分析诗的浪漫主义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想象富丽,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气息。诗人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种种新奇瑰丽的幻境。诗人借助想象,把神话传说加以改造,使形象更加具体鲜明、新奇美丽。如仙妾采香,秦妃卷帘,她们的神情举止与常人没有什么不同,但仙妾采摘的是月宫里不落的桂花,秦妃身边有娇小的青凤相伴,而且她们都永不衰老,这又充满神话色彩。诗人运用想象,巧妙地把神和人结合起来,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理想成为可以观照的物象。全诗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2)试分析这首诗的主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是一首游仙诗。李贺通过虚构一个尽善尽美的仙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曲折地表现了自己心怀壮志而生不逢时,宝贵的青春年华被白白浪费的愤慨。
四、语言表达
8.根据下面的语境,在两处横线上各填写50字左右的话。
站在托孤堂中,看着手拿羽扇,接受刘备临终托孤的诸葛亮,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想到了__________。
【答案】 武侯诸葛为着刘备的三顾茅庐,为着刘备的知遇之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忠诚不二捍卫了历史的承诺与人格的尊严 / 武侯诸葛的忠义精神应该世代薪火相传,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的道德底蕴与传统永远不能丢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强国之梦需要这样的道德支持。
9.(2012·韶关高二检测)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有两个镜头的脚本已经写出,请续写其他两个。要求:①按照诗意来设计场景和人物的神态动作;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的字数不超过 40字。
采莲子
(唐)皇甫松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场景】湖边。采莲船上。
【人物】采莲女,小伙子,女伴。
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驾着采莲船从荷花丛中划出,左右顾盼。
镜头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他的身上,少年会心一笑。
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这是一道扩写题,要求将一首诗逐句扩写成一个个电影镜头,所以既要求能理解诗句的意思,又要展开合理的想象,并且要注意到人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特别要注意“贪看”“抛”的动作和“羞”的心理活动。这类扩写题是有一定限制的,还要注意整个故事的合理性和连贯性。
【答案】 示例:(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悄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摇桨,任凭船儿飘荡。
(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船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声。姑娘羞得满脸通红,低着头,半天不好意思。
课件75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