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咏史诗三首 课件 (1)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咏史诗三首 课件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0: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48张PPT。哲思短章
靠不往的优势
三个旅行者早上一同外出,一个拿了根拐杖,一个拿了把雨伞,第三个人什么也没有拿。晚上回来时,拿雨伞的浑身是水,拿拐杖的浑身是伤,而什么也没拿的却安然无恙。于是前两个旅行者问第三个旅行者为什么会这样,第三个人回答说:“当大雨来临时,我躲着走,当路不好走时,我细心地走,所以我既没有淋湿也没跌伤。你们的失误是由于你们凭借了优势。”
许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 修身名句
 
 赏读:保住天下的事,即使一个普通人,也有责任啊!(天下的兴盛与灭亡,每一个普通人都有责任。)梁启超概括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自昔孔门相传之法,一则曰慎独,再则曰慎独。——刘宗周
 赏读:当年孔子及其门人相传(修养自己)的主要方法,一是在无人监督之下控制自己修德避恶的慎独,再一个还是慎独。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顾炎武?闻道有蚤莫,行道有难易。然能自强不息,则其至一也。——《四书集注》
 赏读:知道道理有早有晚,执行道时有难有易。(当你知道道以后)能够自强不息,努力去干,这便和达到道的目的是一致的。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朱子大全》
 赏读:修身的要点包括:说话要忠诚、信实,行为要实际、恭敬,惩戒忿恨,消除贪欲,向好处去做,把过错改掉。 知识卡片
1.作家作品
《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709-约780),字文房,郡望河间(今属河北)。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官至监察御史。与诗仙李白交厚,世称刘随州。其诗多写个人穷愁不遇,为大历诗风主要代表,与钱起并称“钱刘”。著作有《刘随州集》。
李贺(789-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人。唐代著名诗人,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等。一生愁苦多病,仅做过3年从九品微官奉礼郎,因病27岁卒。他是中唐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重要人物。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长于乐府,后人称为“长吉体”。
代表作有《李凭箜篌引》《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秋来》等。《金铜仙人辞汉歌》
温庭筠(约812-866),原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人。才情敏捷,每次考试时,押官韵作诗赋,总是以双手四指交叉,很快成八韵,人称“温八叉”“温八吟”。咸通七年(866)任国子助教,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人称“温李”。擅长近体诗,怀古写景诸诗成就较高,闺情诗婉媚香艳,一如其词。后人尊为“花间鼻祖”。著作有《花间集》。《过陈琳墓》2.写作背景
《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刚而犯上,两遭迁谪”(高仲武《中兴间气集》)。第一次迁谪是在唐肃宗至德三年(758)春天,由苏州长州县尉被贬为潘州南巴(今广东茂名县)县尉;第二次是在唐代宗大历八年(773)至十二年间的一个深秋,因被诬陷,由淮西鄂岳转运留侯被贬为睦州(浙江建德)司马。从这首诗所描写的深秋景象来看,诗当作于第二次迁谪来到长沙的时候,那时正是秋冬之交,与诗中节令恰相符合。 :元和八年(813),李贺因病辞去奉礼郎职务,由京赴洛,途中作此诗,其时,诗人“百感交并,故作非非想,寄其悲于金铜仙人耳”。诗中的金铜仙人临去时“潸然泪下”表达的主要是亡国之恸。此诗写作时间距唐王朝的覆灭(907)尚有九十余年,诗人何以产生兴亡之感呢?这要联系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诗人的境遇来理解、体味。自从天宝末年爆发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宪宗虽号称“中兴之主”,但实际上他在位期间,藩镇叛乱此起彼伏,西北边陲烽火不断,面对这严酷的现实,诗人的情怀很不平静,急盼着建功立业,重振国威,同时光耀门楣,恢复宗室的地位。却不料进京以后,到处碰壁,仕进无望,报国无门,最后不得不含愤离去。《金铜仙人辞汉歌》所抒发的正是这样一种交织着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陈琳是汉末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擅长写章表书檄之类的文章。初为大将军何进主簿,曾向何进献计诛灭宦官,不被采纳;后避难冀州,袁绍让他典(意为“主管”、“掌管”)文章,曾为袁绍起草讨伐曹操的檄文;袁绍败灭后,归附曹操,操不计前嫌,予以重用,军国书檄,多出其手。陈琳墓在今江苏邳县,这首诗就是凭吊陈琳墓有感而作。《过陈琳墓》3.审美视窗
独树一帜的鬼才——李贺
穷寒潦倒的生活,深入肌体的病痛,对理想和诗歌的追求,对残酷现实的体验,以及执着冷淡的性格,使你的内心充满孤凄和落寞。
“雨冷香魂吊书客”,是你在自己凭吊自己,其中哀痛,何以复加?固定的格式与韵律,对一个负荷巨大悲哀的底层生命,是无法满足也不屑遵循的。诗的形式,对你来说,简直是可有可无。你关注的,是冷与暖,轻与重,素与艳,硬与软,这些可感触的诗意,可选择的词句。你要孤独地经营自己的世界,虽然并不阔大,但自成一格,独辟高险。
你要做到极致之上的极致。
所以,羲和不但敲日,还发出玻璃声;宝剑不但怒吼,其声音还有铜的质地。铜人不但流泪,还如铅水一般沉重。不但巫咸会死,连神仙也会死去。你不但对王公贵族的腐化予以嘲笑,而且要为他们的生活涂上荒诞明艳的色彩。你不但站在人的角度来看人世,而且也站在鬼神的角度上看人世。
奇中又奇,极又生极。或病?或才?或痴?缺一而不可至也。 预习作业
1.字音识记zhé huàn yá shān móushuāi  chóu chànɡ lín  pénɡ fú2.词语释义怜惜,羡慕 听到 刺骨的寒风 与 草木凋零 3.名句背诵
(1)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
(2)画栏桂树悬秋香,________________。
(3)衰兰送客咸阳道,________________!
(4)词客有灵应识我,___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___,铜雀荒凉对暮云。汉文有道恩犹薄 三十六宫土花碧 天若有情天亦老 霸才无主始怜君 石麟埋没藏春草 结构图示
1.《长沙过贾谊宅》
这首诗写诗人经过长沙贾谊旧宅时的悲凉心情,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情怀。
2.《金铜仙人辞汉歌》
这首诗以神奇的想像写金铜仙人辞别汉宫时的悲凉心情和对故主的留恋,抒发了历史兴亡之感,寄寓了沉痛的家国之悲和身世之痛。
3.《过陈琳墓》
这首诗怀古伤今,通过写诗人在陈琳墓前的幽思,抒发诗人怀才不遇、落魄潦倒的身世之悲。主旨归纳重点突破
《长沙过贾谊宅》中“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一句以“无情”对“有道”,含意隽永。联系李商隐《贾生》一诗,说说你对“有道”的理解。
提示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这句从贾谊的被贬,隐隐联系到自己。出句要注意一个“有道”,一个“犹”字。号称“有道”的汉文帝,对贾谊尚且这样薄恩,那么,当时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对刘长卿当然更谈不上什么恩遇了;对句“湘水无情”流去了多少时光, 屈原不知贾谊会来凭吊自己, 贾谊又怎知刘长卿会来凭吊自己呢?而刘长卿的心曲, 恨不得让屈原、贾谊复活来倾听,当世又有谁能理解呢?他渴望当权者的“有道”。 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谊被贬至长沙,孝文帝特意将他召回,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中,君臣谈论鬼神之事直至深夜。在一般封建文人心中,这可谓是君臣遇合盛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君“有道”。然而,这“有道”没有表现在关切民生疾苦上,反而追逐求神问仙,因此这“有道”也并非实事求是。李商隐此诗,表面上是讽刺文帝,实际上矛头暗指晚唐许多皇帝,他们大都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致使多少栋梁之才得不到重用,因此这两首诗中的皇帝“有道”其实都不是真正的“有道”。 《过陈琳墓》吊陈琳,又自伤身世。请指出诗中哪些地方吊陈琳,哪些地方自伤身世。
提示 “曾于青史见遗文,今日飘蓬过古坟。”开头说过去曾在史书上拜读过陈琳的文章,今天在漂泊辗转的生活中正好经过陈琳的坟墓。“青史见遗文”不仅点出陈琳以文章名世,而且蕴含着钦慕尊崇的感情。这是在吊陈琳。“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若陈琳灵魂有知,想必会真正了解我这个飘蓬才士吧。这里蕴含的感情颇为复杂。其中既有对自己才能的自负自信,又暗含才人惺惺相惜、异代同心的意思。陈琳有曹操赏识,而自己虽有“霸才”却无人看重,这里流露了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这是在自伤身世。
“石麟埋没藏春草,铜雀荒凉对暮云。”这里对陈琳墓前的荒凉寥落的哀叹,也是对重才时代消逝的哀叹。而诗人对这个弃贤毁才时代的不满,也就在不言中了。这既是吊陈琳又是自伤身世。“莫怪临风倍惆怅,欲将书剑学从军。”文章无用,霸才无主,只能弃文就武,持剑从军,这已经使人不胜感慨;而时代不同,今日从军,又焉知不是无所遇合,再历飘蓬。想到这里,怎能不临风惆怅,黯然神伤呢?这一结尾,再次地自伤身世,将诗人那种因“霸才无主”引起的生不逢时之感,更进一步地表现出来了。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的对比。 咏史诗是诗人通过对史迹、史事的咏叹,抒发其内心复杂的情感,即“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这主要包括抒发历史兴亡之感、托古讽今,托古寄慨、评说历史事件和人物等,请联系本课作品,加以评点。
提示 咏史诗,通常是以史为吟咏对象,而借史抒怀,真正的着眼点在于“今”,借史讽今,借史自伤,抒发兴亡之感和物是人非的慨叹。《长沙过贾谊宅》作者刘长卿用凄怆忧伤的笔调,写了贾谊生平的不顺和遭贬的悲苦命运,实际上是寄寓了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触。
《金铜仙人辞汉歌》从金铜仙人的“观感”出发,以拟人化手法写金铜仙人初离汉宫时的凄婉情态,抒发韶华易逝、人生难久的感慨,也寄寓了诗人仕进无望、被迫离开长安时的难言心情。
《过陈琳墓》是一首咏怀古迹之作,诗人表面上是凭吊古人,实际上是自抒身世遭遇之感。全诗贯串着那种生不逢时的落寞悲愤之感。借古讽今,吊陈琳是为了寄寓自己的内心感慨。 名句品评
品评 以双关手法写出贾谊和诗人多舛的命运。“有道”的中兴之主汉文帝尚不能重用才华横溢的贾谊,那么,昏聩无能的唐代宗,又怎能重用诗人自己呢?诗人被一贬再贬,沉沦落魄看起来也就是必然的了。这里一语双关,将暗讽的笔触对准当今皇上,巧妙含蓄。接下来,诗人终究不能自释其然,面对逝者如斯的湘水,想到当年屈原在湘水失意自尽,屈原哪里知道百年后贾谊会到湘水边来凭吊他(贾谊写有《吊屈原赋》);贾谊更想不到千年之后的刘长卿又会在萧瑟的秋风中来凭吊他的旧宅。千载知音难觅,又有谁能听到诗人呼告无处、痛苦难耐的心声呢?(1)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2)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品评 长安城外的道路上长满了兰花,而肃杀的秋风,已把兰花摧残得枯萎衰谢了。“兰”,古人称为幽兰,属幽静之物。兰之所以“衰”,不仅是秋风的摧残,更是其愁苦的情怀所致。以“衰兰”的愁衬托铜人的愁,这愁也正是诗人的愁,恰如其《开愁歌》中的句子:“秋风吹地百草干,华容碧影生晚寒。我生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的,苍天之上,日出月没,似乎终古不变,但假若苍天有情的话,定会与有情之物一样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此句设想奇绝,响落天外,极为真切地烘托了铜人(亦即诗人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感情炽烈执著,意境深沉阔大,实为千古名句。(3)词客有灵应识我,霸才无主始怜君。
品评 此句是全篇寄寓之意所在。“词客”,指以文章名世的陈琳;“识”,这里是真正了解、相知的意思。这里所蕴涵的感情是复杂难言的:既有对自己才华的自负,也有与陈琳虽隔数代但异代同心、惺惺相惜之意。诗人怀才不遇且知音难觅,只能向早已作古的前贤倾诉,这是多么寂寞悲凉的心境。“霸才”,犹言盖世超群的才华,应是诗人自指。陈琳遇到了曹操那样礼贤下士、豁达大度的主帅,应是“霸才有主”。而诗人恰好相反,接下来着一“怜”字,有欣羡之意,二人处境多么不同。其中有对比,有感慨,暗含自己生不逢时的不幸。 考点链接咏史诗
作为一类独立的诗歌题材,经过唐前数百年的涵养和唐宋文人的共同努力,咏史怀古诗积淀和创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质。这种独有的艺术特征,可概括为如下几点:
一、“诗”与“史”的结合:文学性和历史性的统一。
首先,文学性是咏史诗的永恒魅力。唐宋咏史怀古诗词秉承着唐宋诗词的特征,从形态上来说,首先是文学,是诗,是词,而不是历史。 其次,源于历史本事,有感而发,有历史事实作为凭依,而不是空发议论或单纯地抒情,这是咏史诗构成的一个基本要素。因此无论是读史有感,还是登临故地、凭吊古迹,发思古之幽情,咏史怀古诗词必须有历史本事作为基础和触发点。即使是像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四句诗纯是诗人的主观抒情,也依然需要依托于幽州台这一历史古迹的触发,有燕昭王筑黄金台招贤纳士这一历史事件为本。两者的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咏史诗词的第一特征。二、“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
从外在形态上讲,咏史怀古诗词是文学和历史的统一;而从诗歌的内容构成上说,咏史怀古诗词的独特内涵则在于“咏史”与“言志”的结合,并且最终归结于对现实政治的强烈关注。咏史不是目的,咏史是动因,言志抒怀才是最终的旨归。三、“古”与“今”的结合:多维的时空组合。
因为题材的关系,咏史类诗歌可以上下数千年,纵横几万里,在时间和空间跨度上具有着无限自由伸展的容量。唐宋咏史怀古诗词,一般都有着相似的创作路数。或由眼前所见之景物,引发思古之幽情,此为怀古;然后再由凭吊古人引发对当下的时代社会或者自我生存状态的思考,此为伤今。诗歌在古代与当今、过去与现在的转接切换中行进,这是时间的转换。还有空间的转换,从眼前所见景物的破败,遥想昔日的富庶与繁华,这是跨越历史时间的空间切割。刘禹锡的《金陵五题》就是很好的例证。
概而言之,咏史怀古诗词是“诗”与“史”、“咏史”与“言志”、“古”与“今”的结合与统一,这是咏史怀古诗词所独有的艺术特征。
1.《长沙过贾谊宅》
(1)以景写情,情景交融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秋草”“寒林”“人去”“日斜”这些景象,渲染出贾谊故宅一片萧条冷落的景象。“寒林日斜”不仅是写眼前所见,也是当时贾谊的实际处境,也正是李唐王朝危殆形势的写照,“空见”更是把回天乏术、无可奈何的痛苦和怅惘,刻画得入木三分。一、文本审美“湘水无情吊岂知”,湘水滔滔流去,时光一去不返,此情此景更令人感怀。
“寂寂江山摇落处”,刘长卿在贾谊故宅徘徊,暮色更浓,群鸦回巢,江山更趋寂静,一阵秋风掠过,黄叶纷纷飘落,在枯草上乱舞,一幅荒村日暮图,更渲染了诗人孤寂悲苦的心情。(2)以古写今,含蓄蕴藉
这首怀古诗表面上咏的是古人古事,实际上还是着眼于今人今事,字里行间处处有诗人“我”在。但这些又写得不那么露,而是很讲究含蓄蕴藉的,诗人善于把自己的身世际遇、悲愁感兴,巧妙地结合到诗歌的形象中去,于曲折处微露讽世之意,给人以警醒的感觉。2.《金铜仙人辞汉歌》
(1)灵活运用拟人的手法
诗中的“金铜仙人”被赋予了人的性灵,它对汉室充满了热爱之情,对汉武帝更是极度怀念。借用“金铜仙人”之眼,饱览了汉王室衰颓之后的荒凉景象,更通过“金铜仙人”一步一回头的离别情怀,展示了对故都王室的热爱和对汉武帝知遇之恩的感激,甚至流下了“清泪”,设想奇特,形象鲜明感人。(2)精于巧思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兰花的衰枯是情之使然,凡是有情之物都会衰老枯谢。别看苍天日出月没,光景常新,终古不变,假若它有情的话,也照样会衰老。“天若有情天亦老”这一句设想奇伟,司马光称之为“奇绝天对”,它有力地烘托了金铜仙人(实即作者自己)艰难的处境和凄苦的情怀,意境辽阔高远,感情执著深沉,实为千古名句。3.《过陈琳墓》
(1)巧用对比
全诗贯串着诗人自己和陈琳之间不同时代、不同际遇的对比,即霸才无主和霸才有主的对比,书剑飘零和青史垂名的对比,文采斐然,寄托遥深,实为佳作。
(2)托古寄慨,咏史自伤
《过陈琳墓》吊陈琳,又自伤身世,表面上寄托了对陈琳际遇的羡慕,实际上是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深沉感慨和自己被弃于当世的悲哀,暗含对这个弃贤毁才的时代的不满。二、写作迁移
【角度一】 诗歌鉴赏
题目:选取文中一首诗歌,对其进行鉴赏。角度自定,题目自拟。150字左右。
【示例】
赏析《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奇特形象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品之一。它设想奇特,而又深沉感人;形象鲜明而又变幻多姿。
诗人时而正面摹写铜人的神态,时而又从侧面落笔,描绘铜人四周的景物,给它们涂上一层忧伤的色调。两种手法交互运用,使诗意开阖动荡,变幻多姿,而又始终围绕着一个“愁”字,于参差中见整饬,色调统一,题旨鲜明。“魏官”二句,侧重描写客体,“空将”二句 则改写主体,用第一人称,直接抒发金铜仙人当时的思想感情:在魏官的驱使下离别汉宫,作千里之行。伴随着“我”的唯有天上旧时的明月而已。事情发生在三国时期而称月为“汉月”,它抒发的显然是一种怀旧的感情,正如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所诠释的:“因革之间,万象为之一变,而月体始终不变,仍似旧时,故称‘汉月’。”金铜仙人亲身感受过武帝的爱抚,亲眼看到过当日繁荣昌盛的景象。对于故主,他十分怀念,对于故宫,他也有着深厚的感情。而今坐在魏官牵引的车子上,渐行渐远,眼前熟悉而又荒凉的宫殿即将隐匿不见,抚今忆昔,不禁潸然泪下。“忆君”句中“泪如铅水”,比喻奇妙非凡,绘声绘色地写出了金铜仙人当时悲痛的形容——泪水涔涔,落地有声。这种感怀旧事、恨别伤离的神情与人无异,是 “人性”的表现,而“铅水”一词又与铜人的身份相适应,婉曲地显示了他的“物性”。这些巧妙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出金铜仙人这样一个物而人、物而神,独一无二,奇特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来。 【角度二】 走近温庭筠
题目:请以“走近温庭筠”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自拟题目,自选角度。300字左右。
【示例】
花间鼻祖何处薄幸名
加冕花间派鼻祖的头衔,温庭筠当然不能“浪”得虚名。
他多着笔写妙龄女子的起居、情愫,字字辗转花间,下笔成绝句。其词香艳悱恻,行于风流止于下流,像《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每个字无不双重意境,翻手为景,覆手为情,写情写景曲径通幽,把唐朝绮丽女的懒困写成春梦了无痕,这样的手笔,怎能视为登徒子嗅香弄柳? 《菩萨蛮》娓娓道来,总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丰碑,雍容倚绣,影响深远。至于某些火辣字眼,都将归类为仁者见仁、淫者见淫的智慧。清新脱俗,读之唇齿留香;或者面红耳赤,心跳加速分泌荷尔蒙,那要检验读者自身修为。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文为镜,可辨清秽。 温庭筠诗词集,据《新唐书·艺文志》,当时曾有《握兰集》3卷,《金荃集》10卷,《诗集》5卷,《汉南真稿》10卷,又有与段成式、余知古等人诗文合集《汉上题襟集》10卷,知其创作颇丰。可惜其集不传,今所见温庭筠之诗词,惟《花间集》《全唐诗》《全唐文》中所保存者。《花间集》收温词最多,达66首。可以说温庭筠是中国第一位专力填词的诗人,使词这种文学形式,自他始真正被人们重视起来。随后五代与宋代词人竞相追逐,终于使词在中国古代文坛上蔚为大观,至今仍然有着极广泛的影响。 感怀花间鼻祖,世人皆怜其才。同为唐朝诗人,李白、杜甫珠玉在前,光芒盛极,遮掩住了温庭筠旷世之才。其实,这是历史之错。与其说人们激赏李白、杜甫的诗句,倒不如说是对盛唐精神的向往,那份深深扎进盛唐精神骨髓的乐观豁达,是被无数人仿效励志自勉的。比较起“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大无畏勇气,温庭筠的儿女情事,终究有些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苍白。
晚唐晚唐,政治颓唐,无论是报国凌云志,或者拓疆纵横术,都与那个错乱的时代格格不入。从盛唐堕向晚唐的抛物线,豪迈侠气渐行渐远,理想久久浸淫在挥之不去的胭脂罗裙中。温庭筠被裹挟在颓丧的人海中,这只是时代的过错。 【漫漫古典情】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南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水,在秋日的夕阳中独自流淌。末联写江山依旧,人物不同。
此诗悲壮苍凉,深刻反映了唐朝中期、安史之乱后荒凉破败的景象,也反映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心声。为爱而走
一个住在夏威夷一座偏远小岛上的男孩仔细地聆听着解释,为什么人们在圣诞节时要互赠礼物。
教师说:“礼物表示我们的爱意与我们对耶稣降临的欢喜,耶稣是最大的礼物。”
圣诞节到了,男孩为教师带来一份礼物——一颗闪闪发亮的贝壳,是海水冲上岸的贝壳中的珍品。教师问:“你在哪里发现这样一颗稀有而又不寻常的贝壳?”
男孩告诉教师,据他所知,只有一个地方能找到这种非同寻常的贝壳。二十多英里外某个隐秘的海滩上有时会有这种贝壳冲上岸。
教师说:“哦,它真是太美了。我会一辈子珍惜它的。但你不应该走那么远的路去为我带回礼物。”
男孩闪着眼睛说:“走路是礼物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