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柳永词二首
教案
课题
13
柳永词二首
课型
鉴赏课
教学目标
1.
了解柳永进则庙堂,退则青楼,达则兼济,穷则享乐的复杂双重人格结构直接影响了他的创作,体现“开拓词境,雅俗共赏”的特点。2.
柳永作为浅斟低唱的俚俗词人,其作品主要有两大特点:语言浅近易懂;题材内容多市民化和世俗性。3.
把握柳永慢词艺术的铺叙风格。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柳永词点染与铺叙相结合的艺术创作手法,化虚为实,寓情于景的创作方式。难点:如何理解柳永的慢词语言结构特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与学法、学情
(一)新课导入---知人论世解诗人柳永(约987—1053),初名三变,字
( http: / / www.21cnjy.com )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晚年任屯田员外郎,后人称他为柳屯田。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或柳七。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的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
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
(长调)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词人。他的《乐章集》中有一半属于长调。在他之前,慢词只是个别人试作,还不怎么流行。由于他的提倡,使得慢词广为流行,形成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局面。长调的运用,扩大了词的容量,使词的表现手法得到发展和丰富。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擅长于铺叙,柳词“铺叙展衍,备足无遗”。(李之仪《姑溪词跋》)《望海潮》和《雨霖铃》都是善用铺叙手法的范例。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
( http: / / www.21cnjy.com )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二)课文简析
蝶恋花1.题解这首词原为唐教坊曲,调名取义简文帝“翻阶蛱蝶恋花情”句。又名《鹊踏枝》、《凤栖梧》等。双调,六十字,仄韵。2.
基本解读这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表达了主人公为爱情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主旨)
此首为登楼怀人念远之词,上片写倚楼远望,下片写欲醉无味。上片写凭栏远眺时,触景生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引起对所爱的无限思念。起三句“伫倚危楼”写欲穷千里目,“春愁黯黯”写登楼触人心。“细细”写春风轻吹,“天际”指“伊人”所在。结二句由上文“望极”而收回视线,“草色烟光”写惹愁之景,夕阳“残照”撩归去之心。“风细细”、“草色”、“烟光”、“残照”都是“伫倚危楼”时的所望、所感,由此而使“春愁”黯然而生。所谓“春愁”,就是相思。“无言谁会凭阑意 ”“谁会”一问,肯定凭栏之深意,极写其孤独和无奈。
下片写在登高望远的情景下的联想,进一步
( http: / / www.21cnjy.com )写“春愁”的无法排解,并表达了对爱情的矢志执著和坚贞不渝。下片重头三句乃设想之词,“疏狂一醉”想借酒浇愁,“对酒当歌”写别后之苦,故“强乐无味”。想借醉酒狂歌来排解相思的痛苦,但是借酒消愁愁更愁,无论怎么样勉强作乐,还是乐不起来。通过这样的一再铺垫,“春愁”的无限就给读者以极其鲜明的印象。结二句写甘心痛苦,不回避相思。“衣
( http: / / www.21cnjy.com )带渐宽”间接写身体的消瘦,“消得憔悴”直接写“为伊”的诚心。这春愁令人如此痛苦难熬,后悔了吗?不!永不后悔。因为对他(她)的爱付出再多也是值得的。我愿意为了这样的爱而消瘦,为这样的爱而颜容憔悴。
3.鉴赏要点情景交融是此词的艺术特色之一。上片从凭栏的所见所感,将春景和春愁极其自然地融为一体。词眼鲜明突出是其艺术特色之二。词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尾两句,非常警策,是此词的词眼。不仅写出了对爱情的坚贞执著,矢志不移,而且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而形象鲜明的艺术境界。所谓形象大于思维,这两句所构成的境界,不仅可以用来表现本词所要表现的真挚爱情,也可用以表达对理想、对事业等的执著追求和坚定的信念。柳永的《蝶恋花》是一首表现刻骨相思相恋的情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抒情主人公的性别,作品没有明示,应是男女均可。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到一起来写,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情写景,感情真挚。全词成功深刻地刻画了一个志诚男子的形象,描写心理细腻充分,尤其是词的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深刻传神。画龙点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者”。4.问题探究王国维《人间词话》谓“古今
( http: / / www.21cnjy.com )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又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第二境界。以爱情的执着比志士的坚毅,这正是千古名句强大的生命力。望海潮1.写作背景简介关于这首词的写作背景,教
( http: / / www.21cnjy.com )科书“资料信息”所录南宋罗大经《鹤林玉露》的一段记载,这首词是写来送给当时钱塘的长官孙何的。此前宋杨浞在其《古今词话》中又有些细节的记述,说孙何门槛很高,一般人不易谒见。柳永想见,而无从入手,于是作了此词,让歌妓唱给孙何听,因而打动了孙何,终于得以谒见。
(见“相关资料”)对这些文献的记载,现在有人提出质疑。其理由之一是,认为柳永的生年与“孙何帅钱塘”不相符。孙何当长官时柳永还是14岁的孩子,不可能具备这样的才华创作此词,也还不懂得什么是政治干谒。有人认为“孙何”当作“孙沔”。孙沔当钱塘长官的时间与柳永的生平比较相符。从本词的实际内容看,送给杭州的地方长官是切合的。
2.题解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观潮胜地。《望海潮》是柳永创制的新词牌,钱塘江潮是天下奇观,调名当取其意。这首词着力写钱塘(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此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3.
基本解读这首词着力描写钱塘
(杭州)的繁华,展现了一派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借以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主旨)
在这首《望海潮》中,柳永以大开大阖、直起直落的笔法,描写了杭州的繁荣景象,仿佛在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宏伟壮丽的历史画卷。词的上阕,一开头即以鸟瞰式镜头拍摄了杭
( http: / / www.21cnjy.com )州的全貌。首先点出了杭州重要的地理位置“东南形胜”和悠久的历史“三吴都会”,自然而然就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和会稽。此处的“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力透纸背。开头三句,从地理形势和历史渊源方面总括钱塘的繁华。接下来,从不同的角度描写它的繁华。而“形胜”和“繁华”四字,乃全篇之主脑。自“烟柳画桥”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前后相契合。但是在具象描写中:“烟柳画桥”,写了街巷河桥的美丽;“风帘翠幕”,写了居民住宅的雅致。“烟柳”三句,写居民区的繁华:路桥华美,居室华丽,人口众多。“参差十万人家”一句,其中“参差”为大约之义,整句以力挽千钧之势,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的繁华富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三句,又推开一层,由市内说到郊外。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犹如云雾一般。一个动词“绕”写出了长堤蜿蜒曲折的形态。“怒涛”两名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云树”三句,用特写的笔法,突出钱塘潮的雄伟壮丽:钱塘江口,周围风景优美,沙堤绿树浓密如云,江面广阔无边,江口怒潮白浪滔天,汹涌澎湃。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写杭州时,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和市民的殷富展露无遗。写人民富有,社会财富丰盛,民众生活豪奢。“市列珠玑,户盈罗绮”,互文见义,所有市场,家家户户都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珍珠宝贝、绫罗绸缎。至于一般的衣食住行的所需之富庶,则不待言而自明。词的下阙前半段专咏西湖。西湖经唐代白居易的治理,五代吴越王的营建,到了宋初已十分秀丽。词从湖山胜览、四时购物、昼夜笙歌、湖中人物四个方面,描绘了西湖美好的风貌。过片之后的六句都是写西湖的繁华景象。“重湖”三句,写西湖的自然景观之美,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重湖叠巘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清嘉”,总括湖山之美。“三秋桂子”承“叠巘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说,着重写山;“十里荷花”承“重湖”说,都是西湖最具特色的最有名的景观。叠巘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两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作者在这里则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据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十三云“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说得虽有夸张,但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练,把西湖乃至整个杭州最美的景色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三句,写湖里、湖边民众悠闲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在的生活风貌。白天夜晚,男女老少都是安闲自在,各乐其乐,一派升平景象。“一千骑”三句,写钱塘长官高雅的休闲生活。“千骑拥高牙”,写长官出游时的扈从之多,千千万万的兵马拥戴着长官那高高飘扬的牙旗,从而突出了长官的威望之高。“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喝酒,听歌,吟诗,观赏风景,这是踌躇满志的高雅娱乐生活。其中“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弄晴”、“泛夜”,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声和采菱的歌声,相互映衬,着一个“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船上,“嬉嬉钓叟莲娃”可以看作是对上文的补充,也是对上文中吹羌笛者是钓叟,唱菱歌者是莲娃,而“嬉嬉”二字将他们欢乐的神情,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下阙后半段总结前文,归美郡守。孙何礼贤下
( http: / / www.21cnjy.com )士,爱好词艺,所以柳永作词相赠。为了博得孙何的称赞,柳永不得不在最后唱一点歌功颂德的马屁经,然而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也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威武昂扬,风流倜傥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结尾两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 http: / / www.21cnjy.com )”凤池也就是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意谓暗指当孙何召还之日,将好景画成图本可以献与朝廷。然“归去凤池”,也深含入朝执政之意,则“好景”除去湖山胜览、市井繁华之外,还寓指着其守杭州的良好政绩。最后两句,直接恭维颂扬钱塘长官的政绩。“好景”,表层意思是指钱塘的美好景观,实际代指其政绩成就。“归去凤池夸”,言外之意是说,到朝廷去请功受赏,还隐含着“你很快就要提升到朝廷当更大的官”的意思。3.鉴赏要点善于铺叙,是此词的特色之一。作品选取最
( http: / / www.21cnjy.com )典型、最具表现力的景物,从最有特色的角度,对杭州的繁华景象进行了淋漓尽致的描绘。特别是对钱塘潮和西湖的描写,非常充分,既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又非常具体形象。反映城市生活的词作,唐五代以来为数甚多,但生活面很窄,角度很片面,绝大多数都是限于樽前檀板的歌酒生活。至于城市的繁荣面貌,在词这个文学领域,并未涉及。而这首词却用浓墨重彩对杭州进行了充分的描绘,展现了一派昌盛的景象。“承平气象,形容尽致。”(陈振孙《直斋书录题解》)时人范镇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
善于点染,是其特色之二。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比较抽象,是点;下面九句就是针对发端三句的“点”来加以生发和渲染的,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三句,不正是对“三吴都会”加以具体渲染么?“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三句不正是对“东南形胜”一句加以渲染么?而“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三句,也就是“钱塘自古繁华”的具体写照。这是在较大范围内的点染了再看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重湖叠巘
( http: / / www.21cnjy.com"
\t
"_blank"
\o
"欢迎登陆21世纪教育网 )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这首词不但画面美,韵律也很美,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柳永词中别具神韵。《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当是柳永所创作的新声。观其内容与声情,确似将钱塘江观潮的感受谱入律吕。如果说他的“杨柳岸,晓风残月”,合于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檀板浅斟低唱的话;那么这首词中的“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则非关西大汉弹起铜琵琶、敲起铁绰板引吭高歌不可。世人论宋词,说起豪放派作品,多推东坡的《念奴娇》(大江东去),即使上溯,也只及于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殊不知柳永此词早于范作十多年,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全篇语言质实,开阖起落,颇有豪迈之气,
( http: / / www.21cnjy.com )大笔淋漓,层层铺写,把杭州独特的自然风光与市井风情,表现得既充分又含蓄,俊逸、豪爽的格调,代表着柳词的别具特色的另一面。[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
( http: / / www.21cnjy.com )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板书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