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2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2(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2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2(原卷版+解析版+讲解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19:21:49

文档简介

(共39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九上语文第2单元检测卷02
范围:2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10分)
(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行路难》(其一)中“
, ”,这是李白用设问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苦闷与迷
惘;读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 ”,这
是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目光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色;读范仲淹《岳阳楼
记》中“ , ”,这是滕子京被贬后仍积极治理
政事并取得成绩的旷达胸襟。
(2)面对人生的失意,古代文人很擅长自我开解。比如,温庭筠在《商山早
行》中写道“ , ”,告诉自己可借山野情
趣冲淡羁旅辛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
”,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

歧路 
今安在 
戍鼓断人行 
边秋一雁声 
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 
不以物喜 
不以
己悲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
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mò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
从地壳.第一次zhèn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
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一九三七年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沉mò( 默 )  森.( sēn )林  
地壳.( qiào )  zhèn( 震 )动

sēn
qiào

(2)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在发表成名作《
》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两个高
峰:一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
和“ ”;一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仍然继续着歌
颂 的主旋律。(4分)
(3)有人说这首诗中的“煤”象征着中华民族,请你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中华民族有像煤一样的历史,有煤所遭受的灾难,曾经像煤一样长
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
大堰河——我
的保姆 
土地 
太阳 
光明 
3. 复兴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3分)
(1)为烘托活动气氛,请根据对联知识,依据短文中画线句子拟写下句。
(2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
近代反抗外族侵略中,众多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其丰功浩气长存,其伟绩
万古流传,我们将铭记于心。展望未来,我们要弘扬英雄的精神气概,将
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永铸心灵,立志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上句:铭记烈士丰功伟绩浩气长存
下句:
弘扬英雄精神气概梦想永铸 
(2)班主任计划组织“自强不息”励志会,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活动,请你帮
他再设计两项活动。(4分)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活动四:
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唱“奋斗的青春”歌
曲 
(3)下面是小华同学在活动上为大家提供的清华大学校训资料,请你帮他修
改。(4分)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给学子们作了《论君子》的演讲,
【甲】他引用了《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学子中华民族
这一伟大精神。此后,这八个字演变为清华校训。清华大学作为与北京大
学齐名的顶尖学府,她那煌煌上庠(最高学府)的高贵气质,那水木清华
的灵婉俊逸,那人才辈出的光辉校史,无不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寤寐思
服;【乙】她那看似平淡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间又蕴
含了几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应在“学子”后加上“继承”。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应将括号改为破折号。
(4)活动期间,校学生会拟对自强不息模范张爷爷进行一次专访活动,假如你
是学生会主席小华同学,请你给张爷爷打个电话,约定此事。请将电话要
说的内容写在下面。(3分)
示例:张爷爷,您好!我是复兴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小华,我们听说了您自
强不息的事迹之后,很受感动,我们想就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您进
行一次专访,您有时间吗?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回 家
紫 箫
  ①汪林故意站得远远的,端详着他的店。
②谁能想到他这个昔日的小乞丐能有今天的出息?今天第三家分店开业,店门
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店员迎来送往,比过年还热闹。“金麦子”三个字像皇冠
闪闪发光,临街的五扇大玻璃干净明亮,外墙贴着白色的欧式瓷砖,深紫与浅粉色
调显得端庄典雅。
③傍晚时分,天下起了小雨,悠扬清亮的萨克斯《回家》像无数只轻盈的蝴蝶
在“金麦子”蛋糕房的上空萦绕。水晶灯温暖的光如流水荡漾,透明玻璃货架上的
各式蛋糕飘着甜香,吸引着夜色下路过的大人小孩。
④天上又划过一道闪电,雨点开始密集,雨水顺着橱窗的玻璃往下流。不久,
屋内的热气氤氲开一片温柔的祥和,玻璃变得朦朦胧胧。
⑤“哎呀——!”服务生小燕一声尖叫,人们猝不及防。
⑥顺着她的目光,人们看见黑漆漆的玻璃上印着一张脸。他正趴在玻璃上,整
个五官紧紧地贴在玻璃上,他的身下橱窗展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蛋糕,这个蛋糕的
名字叫“家”,制作的是一个家庭聚会的场景,色调明快、场景温馨。
⑦这一声叫,吓得几个孩子放下手里的蛋糕,有的跑开,有的怔怔地站住。
“妈妈——”一个小女孩躲到妈妈的身边,嘴巴一咧“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⑧“哎呀!吓着孩子啦。”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哄起来。服务生小梅蹲下身,
拿个玩具安慰孩子。
⑨那道令人发怵的目光汪林也看到了,他略微皱皱眉头,然后对店员小楠耳语
几句。
⑩小楠撑了一把伞跑出去,不一会儿,流浪汉被请了进来。他身子单薄、脸色
苍白,全身都被淋湿了,哆哆嗦嗦地战栗着,脸上的络腮胡子像杂乱生长的秋草,
几乎覆盖了全脸,布满皱纹和污垢的脸孔上带着沧桑和无望之色。出现在明亮灯光
下的流浪汉显得非常不自在,他眯着眼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颇为尴尬地摆弄着
两只脚,不知往哪里站才好。
汪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的鼻子猛地一酸。他微微地俯下身,冲老人
真诚地点了一下头:“您好,今天我们店开业有活动,蛋糕都免费品尝,欢迎您光
临。”
“啊?啊!有这样的好事?”这个流浪汉蠕动着嘴唇,眼睛四下环顾。
“不要钱的!免费!”店员小梅大声强调,“您这边请——”
店内的人自动给他让出一条路,谁也不想蹭上他又脏又湿的衣服。
汪林把干毛巾搭到流浪汉肩膀上,那个肩膀全湿透了。流浪汉弹簧似的扭动
着身子,连连阻止:“不用不用!谢谢!谢谢!”
汪林的手在他的肋下轻轻划过,令人不易察觉地停了半秒,然后笑着说:
“您太瘦啦,得多补充营养啊。”
热水、飘香的蛋糕都摆到了流浪汉面前。
一顿风卷残云,桌上的蛋糕全部进了肚子,两个服务生又给他端上两例,笑
着说:“这也是免费的,您尽管吃。”又一阵囫囵吞枣,终于压倒了饥饿,他抬起
鹰隼般的眼睛盯着身旁的顾客,拿着水杯的手微微颤抖,黑色枯枝一样的手指僵硬
在半空,沟壑纵深的眼睛加进了不是雨水的东西,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
似乎沉思良久,流浪汉缓缓地说:“我想买一个大的蛋糕,给我的妻子和孩
子们尝一尝。”
店里人睁大了眼睛。小梅眼睛变作弯弯的月牙,笑着说:“好嘞!今天有一
款特价,比平时便宜很多,只剩下一个了,我给您打包?”
流浪汉摇一摇头,看向橱窗,平静地说:“我要那一个。”
店员们顿时面面相觑,眼睛像寻找指令一样看向汪林——那可是本店的招牌
款,近700元呢。这么贵的蛋糕他能买得起吗?小梅嘟哝道:“这款699元,不是赠
送的。”
汪林走过来,目光温和地说:“这款蛋糕可以给您打5折,您有300元钱
吗?”
流浪汉把手伸进口袋,慢慢拿出200元;然后,又把手伸进衣服,一些散
票,最后手指触到几个硬币,他如释重负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整整300元!
远方河中央弥漫着雾气,流浪汉走在黑漆漆的河边。盒子里蛋糕的图案多么
温馨啊,他越走越快,泪水夺眶而出。
他继续往前走,他知道,不远处的简易工棚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白天刚刚
领着两个孩子从农村来探望丈夫。
他看了看手里的蛋糕,向那传出笑声的灯光走去……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第⑩段对流浪汉外貌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流浪汉的脏乱和沧桑,表现
出流浪汉处境的艰难。
B. 从文中店员和流浪汉的对话中可看出店员的善良和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C. 全文围绕“蛋糕”展开情节,“蛋糕”是全文的线索。
D. 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解析】D. 最后一段只是小说结尾的一个情节,并没有总结全文,也没有升华
主题。
D
5. 请按照行文思路,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汪林从远处端详着自己新开业的蛋糕店→
→流浪汉想要买招牌蛋糕,汪林打五折卖给他→

6. 请品读下面的文字,联系上下文揣摩流浪汉的心理。(4分)
  “啊?啊!有这样的好事?”这个流浪汉蠕动着嘴唇,眼睛四下环顾。
①在得知可以免费品尝蛋糕后,流浪汉对此表示惊讶和难以置信;②流浪汉因饥
饿渴望品尝店里的蛋糕,但极力压制自己的欲望。
汪林邀请流浪汉到店吃免费
蛋糕 
流浪汉带着蛋糕
“回家” 
7. 文中的蛋糕以“家”为名有何深意?(5分)
这个蛋糕制作的是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的场景,而流浪汉想要买的就是这个蛋
糕,它蕴含了流浪汉对温馨、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流浪汉关爱家
人的赞美和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8. 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汪林,有人认为是流浪汉,有人认为是汪林和流浪汉
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示例一)汪林是主人公。理由:①文章通过写汪林对流浪汉的同情与帮助,凸
显“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的主题;②故事从汪林的视角展开叙述;③
写流浪汉是为了表现汪林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流浪汉是主人公。
理由:①文章写流浪汉用仅有的钱买下了最贵的蛋糕送给家人,塑造了一个心系
家庭的父亲和丈夫的形象,丰富了文章主旨;②文章以流浪汉带蛋糕回家的情节
作为结尾,与文章题目“回家”相照应;③流浪汉的出现,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
得以展开,他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
(示例三)汪林和流浪汉两个人是主人公。理由:①他们都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人
物;②他们二人的相遇,使得故事得以展开;③作者通过写他们二人,既表现了
对富有爱心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凸显了
文章主题。
【二】(17分)
材料一 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
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到的境界。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
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
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
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
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国,古人就曾提出“修身养性”,现在学校也把
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材料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志之士的人生信条。“修身”,通
俗说来就是修身养性,涵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它强调自律,把检省自己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把
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修身是普通人成为意
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的关键环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的《颜氏家训》
被认为是颜氏家族兴旺和谐的精神支柱。人们盛赞颜氏家训,是因为它将儒家
“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为具体的日常实践。《颜氏家训》列举了起居之
礼、迎送宾客之礼等相当多的“礼”,希望以“礼”规范子孙的言行举止,进而成
为有德君子。他还教导子孙以“仁义”节制自己的言行,凡是符合仁义的事,要不
惜代价去做;凡是不义之事,都不应参与其中。
材料三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
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我
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
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
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
即所谓格物致知。
材料四 从传统文化维度看,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
取优秀资源。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如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
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
一的处世智慧……这些都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文明发展大道,它们在数千年的历
史长河中激励了一代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拥有
“四个自信”的青少年,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 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的一项是( A )(3分)
A.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C.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解析】A. 这句诗写的是春节的习俗,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
A
10. 材料三指出:“我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
善’。”请你为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示例:大智大勇,相如完璧归赵国家安;至忍至让,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战
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凭借着大智大勇,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会上维
护君王和国家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战功赫赫的老将廉颇对此很是不服,扬
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避让。廉颇得知后,非常惭
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谐共处,尽心尽力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这
一故事充分展现了“和”之美。
11. 请简述材料二第2段的论证思路。(4分)
文段首先直接提出“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的观点;然后解说修身的方
法——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接着指出修身的必要性;最后
列举《颜氏家训》中的有关内容论证观点。
12. 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谈谈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所说的“现在学校也
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的意义所在。(6分)
示例:①可以涵养青少年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使青少年摆正自己的心,对
自己有客观的认识;②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国家做贡献;
③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④可以培养青
少年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
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激励青少年成
长成才。
【三】(1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
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
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
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
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
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
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①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
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②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
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
执政,咨所宜行。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
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
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
毋以中外为间。”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司谏:官名,掌讽喻规谏。②坐:因……获罪。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归:      
(2)杂然而前陈.者 陈:
(3)用天下名.士 名:
(4)会.保州兵乱 会: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聚拢 
陈列,摆开 
有名,著名 
适逢,正赶上 
/
/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还是在地方。
16. 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4分)
【甲】文借景抒情,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
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乙】文把情感蕴藏在叙事之中,通过叙述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议论政事
等,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敬仰、钦佩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范仲淹因为陈说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司谏高
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他。(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谴责他,说他简直
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因此获
罪,)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宋仁宗更换在朝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
淹都参与执政,(朝廷)增加了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首先入选。
(他)每次进见,宋仁宗都拿治国理政的事向他请教询问,咨询他哪些措施应
该施行。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
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适逢保州发生兵变,因此(朝廷任命欧阳修)担
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帝时,皇帝对他说:“到那里去不
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说:“我做谏官时可以
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皇帝说:“只管说
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还是在地方。”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太阳一点点爬上山头,我们像是被按下了播放键,过往的经历从记忆中一
幕幕浮现,突然发现,在寻常烟火的淬炼中,我们长成了最好的模样。
  请以“我长成了最好的模样”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
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
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2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2
(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行路难》(其一)中“ 多歧路 , 今安在 ”,这是李白用设问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苦闷与迷惘;读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这是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目光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色;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政通人和 , 百废具兴 ”,这是滕子京被贬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的旷达胸襟。
(2)面对人生的失意,古代文人很擅长自我开解。比如,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写道“ 槲叶落山路 , 枳花明驿墙 ”,告诉自己可借山野情趣冲淡羁旅辛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mò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zhèn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一九三七年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沉mò( 默 )  森( sēn )林  地壳( qiào )  zhèn( 震 )动
(2)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在发表成名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两个高峰:一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土地 ”和“ 太阳 ”;一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仍然继续着歌颂 光明 的主旋律。(4分)
(3)有人说这首诗中的“煤”象征着中华民族,请你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中华民族有像煤一样的历史,有煤所遭受的灾难,曾经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
3.复兴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为烘托活动气氛,请根据对联知识,依据短文中画线句子拟写下句。(2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近代反抗外族侵略中,众多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其丰功浩气长存,其伟绩万古流传,我们将铭记于心。展望未来,我们要弘扬英雄的精神气概,将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永铸心灵,立志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上句:铭记烈士丰功伟绩浩气长存
下句: 弘扬英雄精神气概梦想永铸 
(2)班主任计划组织“自强不息”励志会,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活动,请你帮他再设计两项活动。(4分)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活动四: 唱“奋斗的青春”歌曲 
(3)下面是小华同学在活动上为大家提供的清华大学校训资料,请你帮他修改。(4分)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给学子们作了《论君子》的演讲,【甲】他引用了《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学子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精神。此后,这八个字演变为清华校训。清华大学作为与北京大学齐名的顶尖学府,她那煌煌上庠(最高学府)的高贵气质,那水木清华的灵婉俊逸,那人才辈出的光辉校史,无不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寤寐思服;【乙】她那看似平淡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间又蕴含了几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应在“学子”后加上“继承”。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应将括号改为破折号。
(4)活动期间,校学生会拟对自强不息模范张爷爷进行一次专访活动,假如你是学生会主席小华同学,请你给张爷爷打个电话,约定此事。请将电话要说的内容写在下面。(3分)
示例:张爷爷,您好!我是复兴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小华,我们听说了您自强不息的事迹之后,很受感动,我们想就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您进行一次专访,您有时间吗?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回 家
紫 箫
  ①汪林故意站得远远的,端详着他的店。
②谁能想到他这个昔日的小乞丐能有今天的出息?今天第三家分店开业,店门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店员迎来送往,比过年还热闹。“金麦子”三个字像皇冠闪闪发光,临街的五扇大玻璃干净明亮,外墙贴着白色的欧式瓷砖,深紫与浅粉色调显得端庄典雅。
③傍晚时分,天下起了小雨,悠扬清亮的萨克斯《回家》像无数只轻盈的蝴蝶在“金麦子”蛋糕房的上空萦绕。水晶灯温暖的光如流水荡漾,透明玻璃货架上的各式蛋糕飘着甜香,吸引着夜色下路过的大人小孩。
④天上又划过一道闪电,雨点开始密集,雨水顺着橱窗的玻璃往下流。不久,屋内的热气氤氲开一片温柔的祥和,玻璃变得朦朦胧胧。
⑤“哎呀——!”服务生小燕一声尖叫,人们猝不及防。
⑥顺着她的目光,人们看见黑漆漆的玻璃上印着一张脸。他正趴在玻璃上,整个五官紧紧地贴在玻璃上,他的身下橱窗展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蛋糕,这个蛋糕的名字叫“家”,制作的是一个家庭聚会的场景,色调明快、场景温馨。
⑦这一声叫,吓得几个孩子放下手里的蛋糕,有的跑开,有的怔怔地站住。“妈妈——”一个小女孩躲到妈妈的身边,嘴巴一咧“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⑧“哎呀!吓着孩子啦。”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哄起来。服务生小梅蹲下身,拿个玩具安慰孩子。
⑨那道令人发怵的目光汪林也看到了,他略微皱皱眉头,然后对店员小楠耳语几句。
⑩小楠撑了一把伞跑出去,不一会儿,流浪汉被请了进来。他身子单薄、脸色苍白,全身都被淋湿了,哆哆嗦嗦地战栗着,脸上的络腮胡子像杂乱生长的秋草,几乎覆盖了全脸,布满皱纹和污垢的脸孔上带着沧桑和无望之色。出现在明亮灯光下的流浪汉显得非常不自在,他眯着眼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颇为尴尬地摆弄着两只脚,不知往哪里站才好。
汪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的鼻子猛地一酸。他微微地俯下身,冲老人真诚地点了一下头:“您好,今天我们店开业有活动,蛋糕都免费品尝,欢迎您光临。”
“啊?啊!有这样的好事?”这个流浪汉蠕动着嘴唇,眼睛四下环顾。
“不要钱的!免费!”店员小梅大声强调,“您这边请——”
店内的人自动给他让出一条路,谁也不想蹭上他又脏又湿的衣服。
汪林把干毛巾搭到流浪汉肩膀上,那个肩膀全湿透了。流浪汉弹簧似的扭动着身子,连连阻止:“不用不用!谢谢!谢谢!”
汪林的手在他的肋下轻轻划过,令人不易察觉地停了半秒,然后笑着说:“您太瘦啦,得多补充营养啊。”
热水、飘香的蛋糕都摆到了流浪汉面前。
一顿风卷残云,桌上的蛋糕全部进了肚子,两个服务生又给他端上两例,笑着说:“这也是免费的,您尽管吃。”又一阵囫囵吞枣,终于压倒了饥饿,他抬起鹰隼般的眼睛盯着身旁的顾客,拿着水杯的手微微颤抖,黑色枯枝一样的手指僵硬在半空,沟壑纵深的眼睛加进了不是雨水的东西,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
似乎沉思良久,流浪汉缓缓地说:“我想买一个大的蛋糕,给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尝一尝。”
店里人睁大了眼睛。小梅眼睛变作弯弯的月牙,笑着说:“好嘞!今天有一款特价,比平时便宜很多,只剩下一个了,我给您打包?”
流浪汉摇一摇头,看向橱窗,平静地说:“我要那一个。”
店员们顿时面面相觑,眼睛像寻找指令一样看向汪林——那可是本店的招牌款,近700元呢。这么贵的蛋糕他能买得起吗?小梅嘟哝道:“这款699元,不是赠送的。”
汪林走过来,目光温和地说:“这款蛋糕可以给您打5折,您有300元钱吗?”
流浪汉把手伸进口袋,慢慢拿出200元;然后,又把手伸进衣服,一些散票,最后手指触到几个硬币,他如释重负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整整300元!
远方河中央弥漫着雾气,流浪汉走在黑漆漆的河边。盒子里蛋糕的图案多么温馨啊,他越走越快,泪水夺眶而出。
他继续往前走,他知道,不远处的简易工棚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白天刚刚领着两个孩子从农村来探望丈夫。
他看了看手里的蛋糕,向那传出笑声的灯光走去……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第⑩段对流浪汉外貌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流浪汉的脏乱和沧桑,表现出流浪汉处境的艰难。
B.从文中店员和流浪汉的对话中可看出店员的善良和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C.全文围绕“蛋糕”展开情节,“蛋糕”是全文的线索。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解析】D.最后一段只是小说结尾的一个情节,并没有总结全文,也没有升华主题。
5.请按照行文思路,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汪林从远处端详着自己新开业的蛋糕店→ 汪林邀请流浪汉到店吃免费蛋糕 →流浪汉想要买招牌蛋糕,汪林打五折卖给他→ 流浪汉带着蛋糕“回家” 
6.请品读下面的文字,联系上下文揣摩流浪汉的心理。(4分)
  “啊?啊!有这样的好事?”这个流浪汉蠕动着嘴唇,眼睛四下环顾。
①在得知可以免费品尝蛋糕后,流浪汉对此表示惊讶和难以置信;②流浪汉因饥饿渴望品尝店里的蛋糕,但极力压制自己的欲望。
7.文中的蛋糕以“家”为名有何深意?(5分)
这个蛋糕制作的是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的场景,而流浪汉想要买的就是这个蛋糕,它蕴含了流浪汉对温馨、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流浪汉关爱家人的赞美和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8.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汪林,有人认为是流浪汉,有人认为是汪林和流浪汉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示例一)汪林是主人公。理由:①文章通过写汪林对流浪汉的同情与帮助,凸显“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的主题;②故事从汪林的视角展开叙述;③写流浪汉是为了表现汪林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流浪汉是主人公。理由:①文章写流浪汉用仅有的钱买下了最贵的蛋糕送给家人,塑造了一个心系家庭的父亲和丈夫的形象,丰富了文章主旨;②文章以流浪汉带蛋糕回家的情节作为结尾,与文章题目“回家”相照应;③流浪汉的出现,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他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
(示例三)汪林和流浪汉两个人是主人公。理由:①他们都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②他们二人的相遇,使得故事得以展开;③作者通过写他们二人,既表现了对富有爱心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凸显了文章主题。
【二】(17分)
材料一 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到的境界。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国,古人就曾提出“修身养性”,现在学校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材料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志之士的人生信条。“修身”,通俗说来就是修身养性,涵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它强调自律,把检省自己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修身是普通人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的关键环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的《颜氏家训》被认为是颜氏家族兴旺和谐的精神支柱。人们盛赞颜氏家训,是因为它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为具体的日常实践。《颜氏家训》列举了起居之礼、迎送宾客之礼等相当多的“礼”,希望以“礼”规范子孙的言行举止,进而成为有德君子。他还教导子孙以“仁义”节制自己的言行,凡是符合仁义的事,要不惜代价去做;凡是不义之事,都不应参与其中。
材料三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我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即所谓格物致知。
材料四 从传统文化维度看,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资源。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如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这些都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文明发展大道,它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励了一代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的一项是( A )(3分)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解析】A.这句诗写的是春节的习俗,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
10.材料三指出:“我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请你为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示例:大智大勇,相如完璧归赵国家安;至忍至让,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凭借着大智大勇,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会上维护君王和国家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战功赫赫的老将廉颇对此很是不服,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避让。廉颇得知后,非常惭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谐共处,尽心尽力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这一故事充分展现了“和”之美。
11.请简述材料二第2段的论证思路。(4分)
文段首先直接提出“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的观点;然后解说修身的方法——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接着指出修身的必要性;最后列举《颜氏家训》中的有关内容论证观点。
12.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谈谈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所说的“现在学校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的意义所在。(6分)
示例:①可以涵养青少年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使青少年摆正自己的心,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②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国家做贡献;③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④可以培养青少年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激励青少年成长成才。
【三】(1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①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②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司谏:官名,掌讽喻规谏。②坐:因……获罪。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归: 聚拢      (2)杂然而前陈者  陈: 陈列,摆开 
(3)用天下名士 名: 有名,著名  (4)会保州兵乱 会: 适逢,正赶上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还是在地方。
16.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4分)
【甲】文借景抒情,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乙】文把情感蕴藏在叙事之中,通过叙述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议论政事等,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敬仰、钦佩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范仲淹因为陈说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他。(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谴责他,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因此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宋仁宗更换在朝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朝廷)增加了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首先入选。(他)每次进见,宋仁宗都拿治国理政的事向他请教询问,咨询他哪些措施应该施行。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适逢保州发生兵变,因此(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帝时,皇帝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皇帝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还是在地方。”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太阳一点点爬上山头,我们像是被按下了播放键,过往的经历从记忆中一幕幕浮现,突然发现,在寻常烟火的淬炼中,我们长成了最好的模样。
  请以“我长成了最好的模样”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2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2
(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读古诗文,不但要读语言,更要读意蕴。读《行路难》(其一)中“ 多歧路 , 今安在 ”,这是李白用设问的手法来表达内心的苦闷与迷惘;读杜甫《月夜忆舍弟》中“ 戍鼓断人行 , 边秋一雁声 ”,这是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目光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色;读范仲淹《岳阳楼记》中“ 政通人和 , 百废具兴 ”,这是滕子京被贬后仍积极治理政事并取得成绩的旷达胸襟。
(2)面对人生的失意,古代文人很擅长自我开解。比如,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写道“ 槲叶落山路 , 枳花明驿墙 ”,告诉自己可借山野情趣冲淡羁旅辛苦;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写道“ 不以物喜 , 不以己悲 ”,告诉自己不要太在意外物和自身处境的变化。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3)题。(12分)
煤的对话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我的年纪比山的更大/比岩石的更大/你从什么时候沉mò的?/从恐龙统治了森林的年代/从地壳第一次zhèn动的年代/你已死在过深的怨愤里了么?/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一九三七年春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沉mò( 默 )  森( sēn )林  地壳( qiào )  zhèn( 震 )动
(2)艾青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他在发表成名作《 大堰河——我的保姆 》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艾青的诗歌创作有两个高峰:一是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他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 土地 ”和“ 太阳 ”;一是1978年以后,这一时期,他的诗歌仍然继续着歌颂 光明 的主旋律。(4分)
(3)有人说这首诗中的“煤”象征着中华民族,请你简要分析。(4分)
示例:中华民族有像煤一样的历史,有煤所遭受的灾难,曾经像煤一样长久地沉默,更像煤一样蕴含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憧憬着光明灿烂的前景。
3.复兴学校开展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13分)
(1)为烘托活动气氛,请根据对联知识,依据短文中画线句子拟写下句。(2分)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近代反抗外族侵略中,众多烈士抛头颅洒热血,其丰功浩气长存,其伟绩万古流传,我们将铭记于心。展望未来,我们要弘扬英雄的精神气概,将先辈为之奋斗的伟大梦想永铸心灵,立志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
上句:铭记烈士丰功伟绩浩气长存
下句: 弘扬英雄精神气概梦想永铸 
(2)班主任计划组织“自强不息”励志会,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活动,请你帮他再设计两项活动。(4分)
活动一:讲“励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看“奉献的青春”电影  活动四: 唱“奋斗的青春”歌曲 
(3)下面是小华同学在活动上为大家提供的清华大学校训资料,请你帮他修改。(4分)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大学任教时给学子们作了《论君子》的演讲,【甲】他引用了《周易》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激励学子中华民族这一伟大精神。此后,这八个字演变为清华校训。清华大学作为与北京大学齐名的顶尖学府,她那煌煌上庠(最高学府)的高贵气质,那水木清华的灵婉俊逸,那人才辈出的光辉校史,无不令莘莘学子心驰神往,寤寐思服;【乙】她那看似平淡的八字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其间又蕴含了几多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
①【甲】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应在“学子”后加上“继承”。
②【乙】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应将括号改为破折号。
(4)活动期间,校学生会拟对自强不息模范张爷爷进行一次专访活动,假如你是学生会主席小华同学,请你给张爷爷打个电话,约定此事。请将电话要说的内容写在下面。(3分)
示例:张爷爷,您好!我是复兴学校的学生会主席小华,我们听说了您自强不息的事迹之后,很受感动,我们想就您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对您进行一次专访,您有时间吗?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回 家
紫 箫
  ①汪林故意站得远远的,端详着他的店。
②谁能想到他这个昔日的小乞丐能有今天的出息?今天第三家分店开业,店门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店员迎来送往,比过年还热闹。“金麦子”三个字像皇冠闪闪发光,临街的五扇大玻璃干净明亮,外墙贴着白色的欧式瓷砖,深紫与浅粉色调显得端庄典雅。
③傍晚时分,天下起了小雨,悠扬清亮的萨克斯《回家》像无数只轻盈的蝴蝶在“金麦子”蛋糕房的上空萦绕。水晶灯温暖的光如流水荡漾,透明玻璃货架上的各式蛋糕飘着甜香,吸引着夜色下路过的大人小孩。
④天上又划过一道闪电,雨点开始密集,雨水顺着橱窗的玻璃往下流。不久,屋内的热气氤氲开一片温柔的祥和,玻璃变得朦朦胧胧。
⑤“哎呀——!”服务生小燕一声尖叫,人们猝不及防。
⑥顺着她的目光,人们看见黑漆漆的玻璃上印着一张脸。他正趴在玻璃上,整个五官紧紧地贴在玻璃上,他的身下橱窗展台上放着一个很大的蛋糕,这个蛋糕的名字叫“家”,制作的是一个家庭聚会的场景,色调明快、场景温馨。
⑦这一声叫,吓得几个孩子放下手里的蛋糕,有的跑开,有的怔怔地站住。“妈妈——”一个小女孩躲到妈妈的身边,嘴巴一咧“哇”地一声哭了起来。
⑧“哎呀!吓着孩子啦。”妈妈把孩子抱在怀里哄起来。服务生小梅蹲下身,拿个玩具安慰孩子。
⑨那道令人发怵的目光汪林也看到了,他略微皱皱眉头,然后对店员小楠耳语几句。
⑩小楠撑了一把伞跑出去,不一会儿,流浪汉被请了进来。他身子单薄、脸色苍白,全身都被淋湿了,哆哆嗦嗦地战栗着,脸上的络腮胡子像杂乱生长的秋草,几乎覆盖了全脸,布满皱纹和污垢的脸孔上带着沧桑和无望之色。出现在明亮灯光下的流浪汉显得非常不自在,他眯着眼抬头看了看,又低下头,颇为尴尬地摆弄着两只脚,不知往哪里站才好。
汪林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他的鼻子猛地一酸。他微微地俯下身,冲老人真诚地点了一下头:“您好,今天我们店开业有活动,蛋糕都免费品尝,欢迎您光临。”
“啊?啊!有这样的好事?”这个流浪汉蠕动着嘴唇,眼睛四下环顾。
“不要钱的!免费!”店员小梅大声强调,“您这边请——”
店内的人自动给他让出一条路,谁也不想蹭上他又脏又湿的衣服。
汪林把干毛巾搭到流浪汉肩膀上,那个肩膀全湿透了。流浪汉弹簧似的扭动着身子,连连阻止:“不用不用!谢谢!谢谢!”
汪林的手在他的肋下轻轻划过,令人不易察觉地停了半秒,然后笑着说:“您太瘦啦,得多补充营养啊。”
热水、飘香的蛋糕都摆到了流浪汉面前。
一顿风卷残云,桌上的蛋糕全部进了肚子,两个服务生又给他端上两例,笑着说:“这也是免费的,您尽管吃。”又一阵囫囵吞枣,终于压倒了饥饿,他抬起鹰隼般的眼睛盯着身旁的顾客,拿着水杯的手微微颤抖,黑色枯枝一样的手指僵硬在半空,沟壑纵深的眼睛加进了不是雨水的东西,他赶紧用袖子擦了擦。
似乎沉思良久,流浪汉缓缓地说:“我想买一个大的蛋糕,给我的妻子和孩子们尝一尝。”
店里人睁大了眼睛。小梅眼睛变作弯弯的月牙,笑着说:“好嘞!今天有一款特价,比平时便宜很多,只剩下一个了,我给您打包?”
流浪汉摇一摇头,看向橱窗,平静地说:“我要那一个。”
店员们顿时面面相觑,眼睛像寻找指令一样看向汪林——那可是本店的招牌款,近700元呢。这么贵的蛋糕他能买得起吗?小梅嘟哝道:“这款699元,不是赠送的。”
汪林走过来,目光温和地说:“这款蛋糕可以给您打5折,您有300元钱吗?”
流浪汉把手伸进口袋,慢慢拿出200元;然后,又把手伸进衣服,一些散票,最后手指触到几个硬币,他如释重负地长长地吁了一口气:整整300元!
远方河中央弥漫着雾气,流浪汉走在黑漆漆的河边。盒子里蛋糕的图案多么温馨啊,他越走越快,泪水夺眶而出。
他继续往前走,他知道,不远处的简易工棚里有一户人家,女主人白天刚刚领着两个孩子从农村来探望丈夫。
他看了看手里的蛋糕,向那传出笑声的灯光走去……
(选自《山西日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第⑩段对流浪汉外貌和神态的描写,写出了流浪汉的脏乱和沧桑,表现出流浪汉处境的艰难。
B.从文中店员和流浪汉的对话中可看出店员的善良和对底层人民的尊重。
C.全文围绕“蛋糕”展开情节,“蛋糕”是全文的线索。
D.文章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升华了主题。
【解析】D.最后一段只是小说结尾的一个情节,并没有总结全文,也没有升华主题。
5.请按照行文思路,将相关内容填写在下面横线处。(4分)
  汪林从远处端详着自己新开业的蛋糕店→ 汪林邀请流浪汉到店吃免费蛋糕 →流浪汉想要买招牌蛋糕,汪林打五折卖给他→ 流浪汉带着蛋糕“回家” 
6.请品读下面的文字,联系上下文揣摩流浪汉的心理。(4分)
  “啊?啊!有这样的好事?”这个流浪汉蠕动着嘴唇,眼睛四下环顾。
①在得知可以免费品尝蛋糕后,流浪汉对此表示惊讶和难以置信;②流浪汉因饥饿渴望品尝店里的蛋糕,但极力压制自己的欲望。
7.文中的蛋糕以“家”为名有何深意?(5分)
这个蛋糕制作的是一个温馨的家庭聚会的场景,而流浪汉想要买的就是这个蛋糕,它蕴含了流浪汉对温馨、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流浪汉关爱家人的赞美和对底层人民深切的同情。
8.本文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汪林,有人认为是流浪汉,有人认为是汪林和流浪汉两个人。你同意哪一种观点?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6分)
(示例一)汪林是主人公。理由:①文章通过写汪林对流浪汉的同情与帮助,凸显“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的主题;②故事从汪林的视角展开叙述;③写流浪汉是为了表现汪林富有爱心的人物形象。 (示例二)流浪汉是主人公。理由:①文章写流浪汉用仅有的钱买下了最贵的蛋糕送给家人,塑造了一个心系家庭的父亲和丈夫的形象,丰富了文章主旨;②文章以流浪汉带蛋糕回家的情节作为结尾,与文章题目“回家”相照应;③流浪汉的出现,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他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人物。
(示例三)汪林和流浪汉两个人是主人公。理由:①他们都是贯穿故事始终的人物;②他们二人的相遇,使得故事得以展开;③作者通过写他们二人,既表现了对富有爱心的人们的赞美之情,又表现了对生活在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凸显了文章主题。
【二】(17分)
材料一 个人修养就是人在个体心灵深处经历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和自我提高的过程后所达到的境界。它包括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慎廉,勤正刚直勇。
个人修养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约束着我们的行为。一个人只有具有良好的个人修养,才会被人们所尊重。当然,个人修养的内容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人生实践活动的深入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关于个人修养的讨论和研究,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在我国,古人就曾提出“修身养性”,现在学校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
材料二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古便是有志之士的人生信条。“修身”,通俗说来就是修身养性,涵养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
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它强调自律,把检省自己作为每日的必修课,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修身是普通人成为意志坚定、道德超拔的“君子”的关键环节。南北朝时期颜之推所作的《颜氏家训》被认为是颜氏家族兴旺和谐的精神支柱。人们盛赞颜氏家训,是因为它将儒家“修、齐、治、平”的理想落实为具体的日常实践。《颜氏家训》列举了起居之礼、迎送宾客之礼等相当多的“礼”,希望以“礼”规范子孙的言行举止,进而成为有德君子。他还教导子孙以“仁义”节制自己的言行,凡是符合仁义的事,要不惜代价去做;凡是不义之事,都不应参与其中。
材料三 修身不是为了自己一身,是为了齐家、治国、平天下。平天下不是称王称霸,而是求全世界的和谐和平。这是爱国主义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的完美体现。我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
要求世界和谐,首先得治理本国。要治国,先得齐家。要齐家,先得修身。要修身,先得正心。要摆正自己的心,先得有诚意,也就是对自己老老实实,勿自欺自骗。不自欺,就得切切实实了解自己。要了解自己,就得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即所谓格物致知。
材料四 从传统文化维度看,新时代教育工作者要善于从五千年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优秀资源。在“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如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这些都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文明发展大道,它们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激励了一代代青少年成人成才。新时代,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拥有“四个自信”的青少年,关键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其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9.下列诗句中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的一项是( A )(3分)
A.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元日》)
B.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解析】A.这句诗写的是春节的习俗,没有包含个人修养意义。
10.材料三指出:“我国向来崇尚和气,‘致中和’,从和谐中求‘止于至善’。”请你为这一观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示例:大智大勇,相如完璧归赵国家安;至忍至让,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战国时赵国舍人蔺相如凭借着大智大勇,不辱使命,完璧归赵,并在渑池会上维护君王和国家尊严,被赵王封为上卿。战功赫赫的老将廉颇对此很是不服,扬言要羞辱蔺相如。蔺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避让。廉颇得知后,非常惭愧,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之后两人和谐共处,尽心尽力辅佐赵王治理国家。这一故事充分展现了“和”之美。
11.请简述材料二第2段的论证思路。(4分)
文段首先直接提出“修身是一种向内的自我要求”的观点;然后解说修身的方法——把外在的“制约”化为内在的“守约”;接着指出修身的必要性;最后列举《颜氏家训》中的有关内容论证观点。
12.请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谈谈材料一中画线句子所说的“现在学校也把思想品德、青少年的个人修养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的意义所在。(6分)
示例:①可以涵养青少年良好的品格和道德修养,使青少年摆正自己的心,对自己有客观的认识;②可以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建设国家做贡献;③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为世界的和平发展做贡献;④可以培养青少年天下为公、仁者爱人的民本观念,自强不息、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厚德载物的道德修养,先义后利、知行合一的处世智慧,激励青少年成长成才。
【三】(16分)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①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②贬夷陵令。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会保州兵乱,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陛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注释】①司谏:官名,掌讽喻规谏。②坐:因……获罪。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云归而岩穴暝  归: 聚拢      (2)杂然而前陈者  陈: 陈列,摆开 
(3)用天下名士 名: 有名,著名  (4)会保州兵乱 会: 适逢,正赶上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野花开放,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浓密的绿荫。
(2)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还是在地方。
16.请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4分)
【甲】文借景抒情,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乙】文把情感蕴藏在叙事之中,通过叙述欧阳修写信谴责高若讷、议论政事等,抒发了对欧阳修的敬仰、钦佩之情。
【乙文参考译文】
  范仲淹因为陈说时弊而被贬谪,在朝官员大多上奏章解救他,只有司谏高若讷认为应当黜除他。(为此,)欧阳修写信(给高若讷)谴责他,说他简直不知道人间还有羞耻一事。高若讷将欧阳修的信交给皇帝,欧阳修(因此获罪,)被贬为夷陵县令。当时宋仁宗更换在朝大臣,杜衍、富弼、韩琦,范仲淹都参与执政,(朝廷)增加了谏官,任用天下有名之士,欧阳修首先入选。(他)每次进见,宋仁宗都拿治国理政的事向他请教询问,咨询他哪些措施应该施行。欧阳修议论政事恳切率直,别人把他看作仇敌。唯独皇帝奖励他敢于说话,当面赐给他五品官服。适逢保州发生兵变,因此(朝廷任命欧阳修)担任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在告别皇帝时,皇帝对他说:“到那里去不要作久留的打算,想要说什么,就随时讲吧。”欧阳修说:“我做谏官时可以直接论事,现在论事就超过我职务的范围了,是有罪的。”皇帝说:“只管说好了,不要区别在朝廷还是在地方。”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太阳一点点爬上山头,我们像是被按下了播放键,过往的经历从记忆中一幕幕浮现,突然发现,在寻常烟火的淬炼中,我们长成了最好的模样。
  请以“我长成了最好的模样”为题,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