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2
(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中国诗歌中飘着酒香,诗与酒的结合,使诗具有了酒的灵性。其中有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问出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有刘禹锡的“ 今日听君歌一曲 , 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坚定、乐观的精神;有欧阳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表现出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
(2)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忧国爱国”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月夜忆舍弟》中“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传达了杜甫忧国忧民、渴望安定的情感;韩愈降职远调,却高呼“ 欲为圣明除弊事 , 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报国之心弥坚。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五千年中华文明如大河流tǎng,生生不息,语言则是河上之云,越过一个个历史的yì站,轻吟浅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吟唱出周代先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吟唱出三国才子对美人佳丽的一往情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吟唱出游子心底思慕故乡的款款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唱出宋代大家渴望心念之人幸福平安的内心愿望。这些曾经的“流行语”,打破了旋生旋灭的魔咒,穿过了朝代更迭的风烟,至今还被人们时时引用,沉淀为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符码。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流tǎng( 淌 ) yì( 驿 )站 更迭( dié ) 沉淀( diàn )
(2)下列成语中“更”的意思与“更迭”中“更”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更新换代 B.少不更事 C.三更半夜 D.更上一层楼
【解析】A.更换;B.经历;C.旧时夜间计时单位;D.更加。
(3)画线句子运用了 比喻 、 拟人 的修辞手法。(2分)
(4)请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3分)
这些曾经的“流行语”,打破了旋生旋灭的魔咒。
“流行语”打破了魔咒。
3.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以“绽放青春,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3分)
(1)“少年强则国强”,担当是青春的亮色。请你依据下面这段文字,补写座右铭。(3分)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救国之志,他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面对中国当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社会状况,“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便树立“一定要让中国强盛起来”的信念,于是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示例)以救国为志向无私奉献 。
(2)班主任计划组织“感恩亲情”系列活动,准备开展三项活动。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2分)
活动一:举办“那一刻,我读懂了亲情”主题征文比赛
活动二:学唱感恩父母的歌曲
活动三: (示例)吟诵感恩父母的诗歌
(3)班长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慰问,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小明参加活动后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请你帮他修改。(4分)
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甲】它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生活,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乙】它是很好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应将“。”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应将“很好的”和“一次”调换位置。
(4)活动期间,班上举办“青春需要怎样的偶像”的讨论,要介绍三类英雄,第一类是屈原、文天祥;第二类是夏明翰、方志敏;第三类是焦裕禄、孔繁森。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两句串词,分别用于第一、二类之间和第二、三类之间的转换。(4分)
① 古人的爱国情感让人动容,革命烈士的忠贞不屈更让我们铭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方志敏和夏明翰两位烈士。
② 战争年代需要方志敏、夏明翰这样舍生忘死的英雄,和平年代就要像焦裕禄、孔繁森一样,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种 子
明前茶
①从小,生长在皖南乡间的明冠华就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南瓜瓤挖出,南瓜籽在泉水中冲净,放在竹编的笸箩里晾晒;花生剥出,逐粒精选,晒到手摸上去有点发涩;苋菜、油菜、芝麻的种子,都轻得很,托在手上翻动挑拣,要屏住呼吸。这些种子晾干时都要防老鼠,防鸟雀,防瓦楞上走过的猫。
②才六七岁的明冠华看管着这一切。她明白,明年,整个菜园的生机,都落在她手上。
③唯一无须操心的,是院落里的丝瓜种子。夏秋之交,最后一茬丝瓜一定会在枝头留着,等它们变粗、变老,直到丝瓜瓤的水分完全被飒响的秋风收去。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
④菜瓜和杂粮的种子,被一一收在小布袋里,封存于瓦罐中。做这些事,令明冠华的神色,有不同于乡间小孩的庄重。
⑤她一定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研究生毕业后会在北京教学植物园里工作,教城里小孩辨认各种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观察植物发芽、生长的全过程,进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⑥我是在植物园的小径上遇见明冠华的。她见我捡拾椴树的叶片,瞅着黏附在叶片下的种子惊讶微笑,就主动找我攀谈,说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本来就各有各的脾气。她一面走,一面像松鼠一样,跳到灌木丛中去捡拾种子,还从头发上、裤脚上扯下牛蒡的果实给我看——原来,这牛蒡果实个个都生有小倒钩。当年,发明尼龙搭扣的人,就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⑦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很寂寞吗?明冠华微笑:一点儿也不寂寞。植物园里的静气是滋养人的,你的耳朵也会变得格外敏锐。植物开花的声音,果皮干裂后种子像子弹一样弹出去的声音,在无风的午后都可清楚地听见。
⑧再说,种子与果实细看上去都分外有趣:
⑨枫杨树的果实有两个尖尖的小翅膀,据说J·K·罗琳,就是看到这种果实,才脑补出《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中一球制胜的金色飞贼。
⑩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
蓖麻的种子有漂亮的暗花,而且顶部油油的,是为了吸引鸟雀吃下它;没消化掉的蓖麻种子被鸟雀排出后,表面已经有小挫伤,更容易发芽,长出蓖麻的植株。
烟草的果实绝对是广种薄收的典范,一捏碎,会撒出来上千粒针尖大的微细种子,像一蓬轻袅的黑色烟尘,可以随风飘到很远;落到水里,会散发微妙的气味,让鱼儿避走不迭。
种子们借助风、水与小动物的力量,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们的迁徙。它的构造,就是为了更方便漂移,从而远离母株,减少同类物种之间的竞争,并争取更多的阳光、空气与生长空间。
就像孩子要独立成人,多半要远离父母一样。
不少小学的自然课堂就设立在明冠华工作的植物园里。那些小孩到了这里,换上工装背带裤,戴上粗布手套和遮阳帽,拿上带弯钩的小网兜,由明冠华领着,出去找种子。他们扒拉落叶,跳过溪流上的踏脚石,钻入秋天最后的迷你青纱帐,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中明冠华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和植物相关的工作恰恰是她小时候保存种子的经历给了她这方面的启蒙。
B.明冠华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并不感到寂寞,是因为她对植物学有着深深的喜爱。
C.文章第⑨— 段写出了各种种子与果实的有趣。
D.第 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内容。
【解析】D.第 段承接上文,但并没有引出下文的内容。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种子”的理解。(4分)
一方面指自然界各种植物的种子; 另一方面指根植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孩子们心中热爱自然的心灵的种子;还指孩子们像种子一样,要远离父母,独立成人。
6.请从明冠华的角度,概括文章内容。(4分)
明冠华从小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工作后教小孩子认识种子,进而探索大自然奥秘,她从中获得了无限乐趣。
7.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6分)
(1)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沙沙”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丝瓜种子成熟时的美妙声音,表现了明冠华在保存种子时的意趣盎然。
(2)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槭树种子的形状和传播的方式,表现了槭树种子在传播时的妙趣横生。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5分)
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对植物的种子是陌生的,在这里补上的课程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
【二】(17分)
材料一 近视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常见疾病,但它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密码,科学家们到现在还没找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近视具有遗传性,尤其是高度近视。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视的易感程度受DNA的强力影响。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约40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眼睛的结构、发育,或者大脑与眼睛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错误的用眼方式更是近视的催化剂。
书本曾被视为近视眼的“凶手”。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早在19世纪前,一些有名的眼科医生会推荐小学生们使用头靠以防止他们离书本太近。从生物学层次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能改变眼球的结构。人们在看东西时,眼球会不断调节射入的光线,使近处的图像聚集在视网膜附近。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即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即所谓的真性近视。由于现在手机上的字体跟图片都比较小,人们在专注打游戏的时候,眼睛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长期下去很容易引起近视,特别是未成年,因为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选自中青网,有删改)
材料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为了研究儿童近视,将澳大利亚悉尼的6-7岁华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岁华裔孩子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发现,悉尼的华裔孩子近视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华裔孩子的近视率却高达29.1%。更惊人的是,两地孩子的父母近视率都差不多,而且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要读更多的书,更经常近距离看物体。明明都是中国人的后代,为什么两地孩子视力会天差地别?罗斯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户外活动的时长: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会花13.75小时的时间做户外活动,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华裔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只有可怜巴巴的3.05小时。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在日光下进行两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或抑制近视的进展。室外光照能够帮助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来放缓眼轴长度的增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材料三 电子产品不一定是孩子近视或近视加深的根本原因,但在孩子近视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产品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其实,真正遗传性近视不到三成,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近视都出现在青春发育阶段。大部分孩子患上近视是由于过早地过度用眼,相当一部分就是沉迷电子产品等。为什么电子产品容易造成孩子近视?这是因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电子产品的光辐射会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会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由于屏幕亮度和视距频繁闪烁变化,眼睛为看清屏幕文字、图形等信息内容,眼睛的调节肌尤其是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久而久之睫状肌就会疲劳(即视疲劳)或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由假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近视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着最大的关系。
B.眼睛的调节力的强弱与年龄有着很大关系。
C.同一民族孩子在户外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也不同。
D.视疲劳如若不增强防范意识有可能导致真性近视。
【解析】A.根据材料一可知,“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根据材料三可知“真正的遗传性近视不到三成”故A项说法有误。
10.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地对比得出新加坡华裔孩子的近视情况比悉尼华裔孩子的近视情况严重的结论,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1.材料三所述的近视有哪几种?造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遗传性近视、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真性近视。原因:除遗传性近视是遗传因素外,孩子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都是因为用眼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久而久之造成视疲劳,加上不及时防治所致。
1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降低青少年近视率。(4分)
①看书写字时,不要离得太近了;②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③减少对电子屏专注的时间;④多参加户外运动。
【三】(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①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
【注释】①设色:染上颜色。②夕舂(chōnɡ):夕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拥毳衣炉火 拥: 裹、围 (2)雾凇沆砀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3)止午、未、申三时 止: 仅 (4)始极其浓媚 始: 才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世俗的人述说呢?
16.【甲】【乙】两个文段同样是在写西湖观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甲】文段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乙】文段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只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西湖湖光映翠之工巧,山色披霞之奇妙,都在朝日初升,多阳未下时才最美好。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呢!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发现有趣的事情;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语文学科
2025秋统编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新考向)02
(安徽等地适用)
满分:150分(其中卷面书写占5分) 时间:150分钟
班级: 姓名:
题号 一 二 三 总分
(一) (二) (三)
得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默写。(10分)
(1)中国诗歌中飘着酒香,诗与酒的结合,使诗具有了酒的灵性。其中有苏轼的“ 明月几时有 ? 把酒问青天 ”(《水调歌头》),问出了作者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有刘禹锡的“ 今日听君歌一曲 , 暂凭杯酒长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坚定、乐观的精神;有欧阳修的“ 醉翁之意不在酒 ,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表现出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
(2)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忧国爱国”的茕茕身影,俯身便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月夜忆舍弟》中“ 寄书长不达 , 况乃未休兵 ”传达了杜甫忧国忧民、渴望安定的情感;韩愈降职远调,却高呼“ 欲为圣明除弊事 , 肯将衰朽惜残年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报国之心弥坚。
2.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五千年中华文明如大河流tǎng,生生不息,语言则是河上之云,越过一个个历史的yì站,轻吟浅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吟唱出周代先民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吟唱出三国才子对美人佳丽的一往情深;“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吟唱出游子心底思慕故乡的款款深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吟唱出宋代大家渴望心念之人幸福平安的内心愿望。这些曾经的“流行语”,打破了旋生旋灭的魔咒,穿过了朝代更迭的风烟,至今还被人们时时引用,沉淀为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符码。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流tǎng( 淌 ) yì( 驿 )站 更迭( dié ) 沉淀( diàn )
(2)下列成语中“更”的意思与“更迭”中“更”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3分)
A.更新换代 B.少不更事 C.三更半夜 D.更上一层楼
【解析】A.更换;B.经历;C.旧时夜间计时单位;D.更加。
(3)画线句子运用了 比喻 、 拟人 的修辞手法。(2分)
(4)请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3分)
这些曾经的“流行语”,打破了旋生旋灭的魔咒。
“流行语”打破了魔咒。
3.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以“绽放青春,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3分)
(1)“少年强则国强”,担当是青春的亮色。请你依据下面这段文字,补写座右铭。(3分)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救国之志,他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无私奉献,鞠躬尽瘁;面对中国当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社会状况,“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便树立“一定要让中国强盛起来”的信念,于是将自己的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示例)以救国为志向无私奉献 。
(2)班主任计划组织“感恩亲情”系列活动,准备开展三项活动。他已经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2分)
活动一:举办“那一刻,我读懂了亲情”主题征文比赛
活动二:学唱感恩父母的歌曲
活动三: (示例)吟诵感恩父母的诗歌
(3)班长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慰问,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为他们表演节目。小明参加活动后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请你帮他修改。(4分)
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甲】它不仅丰富了老人的生活,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乙】它是很好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应将“。”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应将“很好的”和“一次”调换位置。
(4)活动期间,班上举办“青春需要怎样的偶像”的讨论,要介绍三类英雄,第一类是屈原、文天祥;第二类是夏明翰、方志敏;第三类是焦裕禄、孔繁森。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两句串词,分别用于第一、二类之间和第二、三类之间的转换。(4分)
① 古人的爱国情感让人动容,革命烈士的忠贞不屈更让我们铭记,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方志敏和夏明翰两位烈士。
② 战争年代需要方志敏、夏明翰这样舍生忘死的英雄,和平年代就要像焦裕禄、孔繁森一样,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种 子
明前茶
①从小,生长在皖南乡间的明冠华就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南瓜瓤挖出,南瓜籽在泉水中冲净,放在竹编的笸箩里晾晒;花生剥出,逐粒精选,晒到手摸上去有点发涩;苋菜、油菜、芝麻的种子,都轻得很,托在手上翻动挑拣,要屏住呼吸。这些种子晾干时都要防老鼠,防鸟雀,防瓦楞上走过的猫。
②才六七岁的明冠华看管着这一切。她明白,明年,整个菜园的生机,都落在她手上。
③唯一无须操心的,是院落里的丝瓜种子。夏秋之交,最后一茬丝瓜一定会在枝头留着,等它们变粗、变老,直到丝瓜瓤的水分完全被飒响的秋风收去。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
④菜瓜和杂粮的种子,被一一收在小布袋里,封存于瓦罐中。做这些事,令明冠华的神色,有不同于乡间小孩的庄重。
⑤她一定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研究生毕业后会在北京教学植物园里工作,教城里小孩辨认各种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观察植物发芽、生长的全过程,进而探索自然的奥秘。
⑥我是在植物园的小径上遇见明冠华的。她见我捡拾椴树的叶片,瞅着黏附在叶片下的种子惊讶微笑,就主动找我攀谈,说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本来就各有各的脾气。她一面走,一面像松鼠一样,跳到灌木丛中去捡拾种子,还从头发上、裤脚上扯下牛蒡的果实给我看——原来,这牛蒡果实个个都生有小倒钩。当年,发明尼龙搭扣的人,就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⑦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很寂寞吗?明冠华微笑:一点儿也不寂寞。植物园里的静气是滋养人的,你的耳朵也会变得格外敏锐。植物开花的声音,果皮干裂后种子像子弹一样弹出去的声音,在无风的午后都可清楚地听见。
⑧再说,种子与果实细看上去都分外有趣:
⑨枫杨树的果实有两个尖尖的小翅膀,据说J·K·罗琳,就是看到这种果实,才脑补出《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中一球制胜的金色飞贼。
⑩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
蓖麻的种子有漂亮的暗花,而且顶部油油的,是为了吸引鸟雀吃下它;没消化掉的蓖麻种子被鸟雀排出后,表面已经有小挫伤,更容易发芽,长出蓖麻的植株。
烟草的果实绝对是广种薄收的典范,一捏碎,会撒出来上千粒针尖大的微细种子,像一蓬轻袅的黑色烟尘,可以随风飘到很远;落到水里,会散发微妙的气味,让鱼儿避走不迭。
种子们借助风、水与小动物的力量,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们的迁徙。它的构造,就是为了更方便漂移,从而远离母株,减少同类物种之间的竞争,并争取更多的阳光、空气与生长空间。
就像孩子要独立成人,多半要远离父母一样。
不少小学的自然课堂就设立在明冠华工作的植物园里。那些小孩到了这里,换上工装背带裤,戴上粗布手套和遮阳帽,拿上带弯钩的小网兜,由明冠华领着,出去找种子。他们扒拉落叶,跳过溪流上的踏脚石,钻入秋天最后的迷你青纱帐,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3分)
A.文章中明冠华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和植物相关的工作恰恰是她小时候保存种子的经历给了她这方面的启蒙。
B.明冠华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并不感到寂寞,是因为她对植物学有着深深的喜爱。
C.文章第⑨— 段写出了各种种子与果实的有趣。
D.第 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内容。
【解析】D.第 段承接上文,但并没有引出下文的内容。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种子”的理解。(4分)
一方面指自然界各种植物的种子; 另一方面指根植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孩子们心中热爱自然的心灵的种子;还指孩子们像种子一样,要远离父母,独立成人。
6.请从明冠华的角度,概括文章内容。(4分)
明冠华从小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工作后教小孩子认识种子,进而探索大自然奥秘,她从中获得了无限乐趣。
7.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6分)
(1)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沙沙”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丝瓜种子成熟时的美妙声音,表现了明冠华在保存种子时的意趣盎然。
(2)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槭树种子的形状和传播的方式,表现了槭树种子在传播时的妙趣横生。
8.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5分)
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对植物的种子是陌生的,在这里补上的课程是对大自然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
【二】(17分)
材料一 近视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常见疾病,但它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密码,科学家们到现在还没找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近视具有遗传性,尤其是高度近视。20世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视的易感程度受DNA的强力影响。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大约40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眼睛的结构、发育,或者大脑与眼睛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错误的用眼方式更是近视的催化剂。
书本曾被视为近视眼的“凶手”。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早在19世纪前,一些有名的眼科医生会推荐小学生们使用头靠以防止他们离书本太近。从生物学层次看,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能改变眼球的结构。人们在看东西时,眼球会不断调节射入的光线,使近处的图像聚集在视网膜附近。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即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调节过度,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即所谓的真性近视。由于现在手机上的字体跟图片都比较小,人们在专注打游戏的时候,眼睛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长期下去很容易引起近视,特别是未成年,因为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选自中青网,有删改)
材料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为了研究儿童近视,将澳大利亚悉尼的6-7岁华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岁华裔孩子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发现,悉尼的华裔孩子近视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华裔孩子的近视率却高达29.1%。更惊人的是,两地孩子的父母近视率都差不多,而且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要读更多的书,更经常近距离看物体。明明都是中国人的后代,为什么两地孩子视力会天差地别?罗斯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户外活动的时长: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会花13.75小时的时间做户外活动,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华裔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只有可怜巴巴的3.05小时。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在日光下进行两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或抑制近视的进展。室外光照能够帮助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来放缓眼轴长度的增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材料三 电子产品不一定是孩子近视或近视加深的根本原因,但在孩子近视发展的过程中,电子产品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其实,真正遗传性近视不到三成,百分之七十以上的近视都出现在青春发育阶段。大部分孩子患上近视是由于过早地过度用眼,相当一部分就是沉迷电子产品等。为什么电子产品容易造成孩子近视?这是因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电子产品的光辐射会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会引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由于屏幕亮度和视距频繁闪烁变化,眼睛为看清屏幕文字、图形等信息内容,眼睛的调节肌尤其是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久而久之睫状肌就会疲劳(即视疲劳)或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由假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9.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近视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着最大的关系。
B.眼睛的调节力的强弱与年龄有着很大关系。
C.同一民族孩子在户外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也不同。
D.视疲劳如若不增强防范意识有可能导致真性近视。
【解析】A.根据材料一可知,“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根据材料三可知“真正的遗传性近视不到三成”故A项说法有误。
10.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地对比得出新加坡华裔孩子的近视情况比悉尼华裔孩子的近视情况严重的结论,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1.材料三所述的近视有哪几种?造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遗传性近视、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真性近视。原因:除遗传性近视是遗传因素外,孩子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都是因为用眼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久而久之造成视疲劳,加上不及时防治所致。
12.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降低青少年近视率。(4分)
①看书写字时,不要离得太近了;②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③减少对电子屏专注的时间;④多参加户外运动。
【三】(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①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
【注释】①设色:染上颜色。②夕舂(chōnɡ):夕阳。
13.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拥毳衣炉火 拥: 裹、围 (2)雾凇沆砀 沆砀: 白汽弥漫的样子
(3)止午、未、申三时 止: 仅 (4)始极其浓媚 始: 才
14.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15.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世俗的人述说呢?
16.【甲】【乙】两个文段同样是在写西湖观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分析其不同之处。(4分)
【甲】文段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乙】文段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比堤畔的草还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只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西湖湖光映翠之工巧,山色披霞之奇妙,都在朝日初升,多阳未下时才最美好。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呢!
三、写作(55分)
17.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发现有趣的事情;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33张PPT)
人教新版 九上 语文
同步课件
统编版九上语文 阶段性检测(新考向)讲解课件
九上语文第3单元检测卷02
范围:3单元
(建议用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
1. 默写。(10分)
(1)中国诗歌中飘着酒香,诗与酒的结合,使诗具有了酒的灵性。其中有苏轼
的“ ? ”(《水调歌头》),问出了作者
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有刘禹锡的“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了作者坚定、乐观的精
神;有欧阳修的“ , ”(《醉翁
亭记》),纵情林木,醉意山水,表现出作者乐民之乐的胸怀。
(2)翻开厚重的古诗词书卷,驻足就能看见“忧国爱国”的茕茕身影,俯身便
能听见“报国建功”的铿锵之音。《月夜忆舍弟》中“
, ”传达了杜甫忧国忧民、渴望安定的情感;韩愈降
职远调,却高呼“ , ”(《左迁
至蓝关示侄孙湘》),报国之心弥坚。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今日听君歌一曲
暂凭杯酒长
精神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寄书长不
达
况乃未休兵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2. 请运用积累的知识,完成(1)—(4)题。(12分)
五千年中华文明如大河流tǎnɡ,生生不息,语言则是河上之云,越过一个个
历史的yì站,轻吟浅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吟唱出周代先民对美好爱情的
向往与追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吟唱出三国才子对美人佳丽的一往情深;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吟唱出游子心底思慕故乡的款款深情;“但愿人长
久,千里共婵娟”吟唱出宋代大家渴望心念之人幸福平安的内心愿望。这些曾经
的“流行语”,打破了旋生旋灭的魔咒,穿过了朝代更迭.的风烟,至今还被人们
时时引用,沉.淀为民族的文化和情感符码。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流tǎnɡ( 淌 ) yì( 驿 )站 更迭.( dié ) 沉
淀.( diàn )
(2)下列成语中“更”的意思与“更迭”中“更”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3分)
A. 更新换代 B. 少不更事 C. 三更半夜 D. 更上一层楼
【解析】A. 更换;B. 经历;C. 旧时夜间计时单位;D. 更加。
(3)画线句子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2分)
(4)请提取下面句子的主干。(3分)
这些曾经的“流行语”,打破了旋生旋灭的魔咒。
“流行语”打破了魔咒。
淌
驿
dié
diàn
A
比喻
拟人
3. 你所在的班级将举行以“绽放青春,传承美德”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
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13分)
(1)“少年强则国强”,担当是青春的亮色。请你依据下面这段文字,补写座
右铭。(3分)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周恩来少年时就立下
救国之志,他几十年如一日,忘我工作,以国家为重,以人民为先,无私
奉献,鞠躬尽瘁;面对中国当时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社会状况,“两弹
元勋”邓稼先年轻时便树立“一定要让中国强盛起来”的信念,于是将自
己的毕生心血献给了中国国防科研事业。
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
(示例)以救国为志向无私奉献
(2)班主任计划组织“感恩亲情”系列活动,准备开展三项活动。他已经设计
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2分)
活动一:举办“那一刻,我读懂了亲情”主题征文比赛
活动二:学唱感恩父母的歌曲
活动三:
(示例)吟诵感恩父母的诗歌
(3)班长组织同学们到敬老院慰问,陪老人聊天,帮老人打扫卫生,为他们表
演节目。小明参加活动后写下了自己的感言,请你帮他修改。(4分)
我觉得这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非常有意义。【甲】它不仅丰富了老
人的生活,给他们送去一份关爱和温暖。而且弘扬了中华民族尊老敬
老的传统美德,在我们的心田播下爱的种子。【乙】它是很好的一次
社会实践活动。
①【甲】处画线句有一处标点使用不当,请你修改。(2分)
应将“。”改为“,”。
②【乙】处画线句有语病,请你修改。(2分)
应将“很好的”和“一次”调换位置。
(4)活动期间,班上举办“青春需要怎样的偶像”的讨论,要介绍三类英雄,
第一类是屈原、文天祥;第二类是夏明翰、方志敏;第三类是焦裕禄、孔
繁森。请你为主持人设计两句串词,分别用于第一、二类之间和第二、三
类之间的转换。(4分)
①
②
古人的爱国情感让人动容,革命烈士的忠贞不屈更让我们铭记,下面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方志敏和夏明翰两位烈士。
战争年代需要方志敏、夏明翰这样舍生忘死的英雄,和平年代就要像
焦裕禄、孔繁森一样,为建设伟大祖国贡献自己的所有力量。
二、阅读(55分)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22分)
种 子
明前茶
①从小,生长在皖南乡间的明冠华就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南瓜瓤挖出,
南瓜籽在泉水中冲净,放在竹编的笸箩里晾晒;花生剥出,逐粒精选,晒到手摸上
去有点发涩;苋菜、油菜、芝麻的种子,都轻得很,托在手上翻动挑拣,要屏住呼
吸。这些种子晾干时都要防老鼠,防鸟雀,防瓦楞上走过的猫。
②才六七岁的明冠华看管着这一切。她明白,明年,整个菜园的生机,都落在
她手上。
③唯一无须操心的,是院落里的丝瓜种子。夏秋之交,最后一茬丝瓜一定会在
枝头留着,等它们变粗、变老,直到丝瓜瓤的水分完全被飒响的秋风收去。最后,
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
④菜瓜和杂粮的种子,被一一收在小布袋里,封存于瓦罐中。做这些事,令明
冠华的神色,有不同于乡间小孩的庄重。
⑤她一定没想到,20多年后,自己研究生毕业后会在北京教学植物园里工作,
教城里小孩辨认各种植物的果实与种子,观察植物发芽、生长的全过程,进而探索
自然的奥秘。
⑥我是在植物园的小径上遇见明冠华的。她见我捡拾椴树的叶片,瞅着黏附在
叶片下的种子惊讶微笑,就主动找我攀谈,说植物的果实与种子本来就各有各的脾
气。她一面走,一面像松鼠一样,跳到灌木丛中去捡拾种子,还从头发上、裤脚上
扯下牛蒡的果实给我看——原来,这牛蒡果实个个都生有小倒钩。当年,发明尼龙
搭扣的人,就是受到了它的启发。
⑦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很寂寞吗?明冠华微笑:一点儿也不寂寞。植物园里的
静气是滋养人的,你的耳朵也会变得格外敏锐。植物开花的声音,果皮干裂后种子
像子弹一样弹出去的声音,在无风的午后都可清楚地听见。
⑧再说,种子与果实细看上去都分外有趣:
⑨枫杨树的果实有两个尖尖的小翅膀,据说J·K·罗琳,就是看到这种果实,才
脑补出《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中一球制胜的金色飞贼。
⑩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旦
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
蓖麻的种子有漂亮的暗花,而且顶部油油的,是为了吸引鸟雀吃下它;
没消化掉的蓖麻种子被鸟雀排出后,表面已经有小挫伤,更容易发芽,长出蓖
麻的植株。
烟草的果实绝对是广种薄收的典范,一捏碎,会撒出来上千粒针尖大的微细
种子,像一蓬轻袅的黑色烟尘,可以随风飘到很远;落到水里,会散发微妙的气
味,让鱼儿避走不迭。
种子们借助风、水与小动物的力量,从成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它们的迁
徙。它的构造,就是为了更方便漂移,从而远离母株,减少同类物种之间的竞争,
并争取更多的阳光、空气与生长空间。
就像孩子要独立成人,多半要远离父母一样。
不少小学的自然课堂就设立在明冠华工作的植物园里。那些小孩到了这里,
换上工装背带裤,戴上粗布手套和遮阳帽,拿上带弯钩的小网兜,由明冠华领着,
出去找种子。他们扒拉落叶,跳过溪流上的踏脚石,钻入秋天最后的迷你青纱帐,
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选自《扬子晚报》,有删改)
4.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3分)
A. 文章中明冠华研究生毕业后从事和植物相关的工作恰恰是她小时候保存种子
的经历给了她这方面的启蒙。
B. 明冠华做植物学的科普工作并不感到寂寞,是因为她对植物学有着深深的喜
爱。
C. 文章第⑨— 段写出了各种种子与果实的有趣。
D. 第 段承上启下,引出下文的内容。
【解析】D. 第 段承接上文,但并没有引出下文的内容。
5. 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章标题“种子”的理解。(4分)
一方面指自然界各种植物的种子; 另一方面指根植于人们心中尤其是孩子们心
中热爱自然的心灵的种子;还指孩子们像种子一样,要远离父母,独立成人。
D
6. 请从明冠华的角度,概括文章内容。(4分)
明冠华从小为家里做保存种子的工作,工作后教小孩子认识种子,进而探索大自
然奥秘,她从中获得了无限乐趣。
7. 请赏析下面两段文字。(6分)
(1)最后,摇一摇它,种子就在里面沙沙作响。(从词语运用的角度)
“沙沙”是拟声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丝瓜种子成熟时的美妙声音,表现
了明冠华在保存种子时的意趣盎然。
(2)槭树的种子也带着小翅膀,不过更透明,更轻,就像救生圈一样,保证一
旦种子落在水里不会下沉,可以被水流带到远处冲上岸。(从修辞方法的
角度)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槭树种子的形状和传播的方式,
表现了槭树种子在传播时的妙趣横生。
8.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长在城市所缺失的一
课”?(5分)
从小生长在城市里的孩子,对植物的种子是陌生的,在这里补上的课程是对大自
然的观察和探索以及对生命的好奇与敬畏。
【二】(17分)
材料一 近视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常见疾病,但它的发病机理和遗传密码,科学家
们到现在还没找到。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近视具有遗传性,尤其是高度近视。20世
纪60年代的研究表明,近视的易感程度受DNA的强力影响。目前,科学家们发现了
大约40个与近视相关的基因。这些基因控制着眼睛的结构、发育,或者大脑与眼睛
之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高。但基
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错误的用眼方式更是近视的催化剂。
书本曾被视为近视眼的“凶手”。这个观念根深蒂固,早在19世纪前,一些有
名的眼科医生会推荐小学生们使用头靠以防止他们离书本太近。从生物学层次看,
长时间近距离用眼能改变眼球的结构。人们在看东西时,眼球会不断调节射入的光
线,使近处的图像聚集在视网膜附近。青少年眼睛的调节力很强,当书本与眼睛的
距离达7-10厘米时仍能看清物体,但如果经常以此距离看书、写字,就会使眼睛
的调节异常紧张,从而形成屈折性(调节性)近视,即所谓的假性近视。如果长期
调节过度,睫状肌不能灵活伸缩,引起辐辏作用加强,使眼外肌对眼球施加压力,
眼球壁受压渐渐延伸,眼球前后轴变长,超过了正常值就形成了轴性近视眼,即所
谓的真性近视。由于现在手机上的字体跟图片都比较小,人们在专注打游戏的时
候,眼睛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长期下去很容易引起近视,特
别是未成年,因为他们处于生长发育阶段。
(选自中青网,有删改)
材料二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凯瑟琳·罗斯为了研究儿童近视,将澳大利亚悉尼的6
-7岁华裔孩子和新加坡的6-7岁华裔孩子放在一起比较。结果发现,悉尼的华裔
孩子近视率只有3.3%,但是新加坡的华裔孩子的近视率却高达29.1%。更惊人的
是,两地孩子的父母近视率都差不多,而且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要读更多的书,更
经常近距离看物体。明明都是中国人的后代,为什么两地孩子视力会天差地别?罗
斯找到的最重要因素就是户外活动的时长:悉尼的华裔孩子每周会花13.75小时的
时间做户外活动,相比之下,新加坡的华裔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只有可怜巴巴的
3.05小时。
科学研究表明,每天在日光下进行两三个小时的户外活动,可有效预防或抑制
近视的进展。室外光照能够帮助视网膜释放一种化学物质来放缓眼轴长度的增长。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材料三 电子产品不一定是孩子近视或近视加深的根本原因,但在孩子近视发展的
过程中,电子产品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其实,真正遗传性近视不到三成,百分之
七十以上的近视都出现在青春发育阶段。大部分孩子患上近视是由于过早地过度用
眼,相当一部分就是沉迷电子产品等。为什么电子产品容易造成孩子近视?这是因
为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电子产品的光辐射会抑制视网膜感光细胞功能的发挥,会引
起视疲劳和视力下降。由于屏幕亮度和视距频繁闪烁变化,眼睛为看清屏幕文字、
图形等信息内容,眼睛的调节肌尤其是睫状肌必须频繁运动,久而久之睫状肌就会
疲劳(即视疲劳)或睫状肌痉挛,造成调节性近视,若不及时防治,很快就会由假
性近视变成真性近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9. 下列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分)
A. 近视与父母的遗传基因有着最大的关系。
B. 眼睛的调节力的强弱与年龄有着很大关系。
C. 同一民族孩子在户外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发生近视的可能性也不同。
D. 视疲劳如若不增强防范意识有可能导致真性近视。
【解析】A. 根据材料一可知,“父母存在近视,子女近视的概率也会相对偏
高,但基因只是很小的一个方面”,根据材料三可知“真正的遗传性近视不到三
成”故A项说法有误。
A
10. 材料二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通过具体的数字,科学、准确地对比得出新加坡华
裔孩子的近视情况比悉尼华裔孩子的近视情况严重的结论,使说明更准确、更
有说服力。
11. 材料三所述的近视有哪几种?造成的原因有哪些?(6分)
遗传性近视、假性近视(或调节性近视)、真性近视。原因:除遗传性近视是
遗传因素外,孩子假性近视和真性近视都是因为用眼过度,沉迷电子产品,久
而久之造成视疲劳,加上不及时防治所致。
12. 结合以上材料,说说如何才能降低青少年近视率。(4分)
①看书写字时,不要离得太近了;②连续用眼时间不宜过长;③减少对电子屏
专注的时间;④多参加户外运动。
【三】(16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
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
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
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今岁春雪甚盛,梅花为寒所勒,与杏桃相次开发,尤为奇观。石篑数为
余言:“傅金吾园中梅,张功甫玉照堂故物也,急往观之。”余时为桃花所恋,竟
不忍去。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歌吹为风,粉汗为雨,罗
纨之盛,多于堤畔之草,艳冶极矣。
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①之妙,皆在
朝日始出,夕舂②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
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选自袁宏道《晚游六桥待月记》,有删改)
【注释】①设色:染上颜色。②夕舂(chōnɡ):夕阳。
13. 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拥.毳衣炉火 拥:
(2)雾凇沆.砀. 沆砀:
(3)止.午、未、申三时 止:
(4)始.极其浓媚 始:
14. 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湖上由断桥至苏堤一带/绿烟红雾/弥漫二十余里
裹、围
白汽弥漫的样子
仅
才
/
/
15.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在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2)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
这种快乐只能留下来给山中的僧人和游览的客人享受,怎么能够对那些世
俗的人述说呢?
16. 【甲】【乙】两个文段同样是在写西湖观景,但表达的感情有所不同,请分析
其不同之处。(4分)
【甲】文段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和
淡淡的愁绪,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体现出作者的故国
之思。【乙】文段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写,表现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
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乙文参考译文】
今年春雪很多,梅花被寒气所抑制,和杏花、桃花次第开放,景观更是奇
特。石篑多次告诉我:“傅金吾园中的梅花,是张功甫玉照堂中的旧物,应该
赶快去观赏。”我当时迷恋着桃花,始终舍不得离开。湖上从断桥到苏堤一
带,绿柳迎风飘拂如绿烟,桃花盛开如红雾,弥漫二十多里。美妙的音乐随风
飘扬,带粉香的汗水如雨流淌;穿着各色丝织品的富裕的游客比堤畔的草还
多,真是艳丽极了。
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只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之间。其实西湖湖光
映翠之工巧,山色披霞之奇妙,都在朝日初升,多阳未下时才最美好。月景之
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颜色,水的意味,更是别有
情趣韵味。这种快乐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子说呢!
三、写作(55分)
17. 请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55分)
每个人的一生都是一场独特的旅行。旅途中,我们欣赏美丽的风景,发现
有趣的事情;我们播种希望,放飞梦想;我们享受快乐,也体验忧伤。我们在
前进中感知世界的奇妙,也收获生命的成长。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与思考?联系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自
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分享你的体验和发现。
要求:(1)文中不要透露你个人的身份信息;(2)抄袭是不良行为,请
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3)不少于600字。
Thanks!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f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