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87张PPT。柳永词两首词的有关知识:1、词的起源: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并在宋代发展到高峰。词即歌词,指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即词是诗的一种,所以又称“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歌词”等。
2、词牌和标题:词牌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主要内容的集中体现。
常识简介学科网风格比较豪放派
婉约派
题材狭窄,多抒情,婉约缠绵细腻,语言含蓄, 多写个人遭遇或者男女恋情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气象宏大意境雄浑,抒发豪情壮志。豪放派的主要作家有苏轼、
辛弃疾等;婉约派的主要作家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周邦彦等。北宋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如江南二八少女,清新婉约,细腻独到.
柳永 苏轼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俞文豹《吹剑录》 兼跨两宋李清照学科网
一轮诵读-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揣摩情感柳三变
柳 七
柳屯田
第一个专业词人知人论世 北宋仁宗时,有位名妓谢玉英,色佳才秀,最爱唱柳永的词。柳永才高气傲,恼了仁宗,不得重用。途经江州,照例流浪妓家,结识谢玉英,见其书房有一册"柳七新词",都是她用蝇头小楷抄录的。因而与她一读而知心,才情相配。临别时,柳永写新词表示永不变心,谢玉英则发誓从此闭门谢客以待柳郎。 柳永在馀杭任上三年,又结识了许多江浙名妓,但未忘谢玉英。任满回京,到江州与她相会。不想玉英又接新客,陪人喝酒去了。柳永十分惆怅,在花墙上赋词一首,述三年前恩爱光景,又表今日失约之不快。最后道:"见说兰台宋玉,多才多艺善赋,试问朝朝暮暮,行云何处去?"
谢玉英回来见到柳永词,叹他果然是多情才子,自愧未守前盟,就卖掉家私赶往东京寻柳永。几经周折,谢玉英在东京名妓陈师师家找到了柳永。久别重逢,种种情怀难以诉说,两人再修前好。谢玉英就在陈师师东院住下,与柳永如夫妻一般生活。
烟花巷陌,柳永情事 后来柳永出言不逊,得罪朝官,仁宗罢了他屯田员外郎,圣谕道:“任作白衣卿相,风前月下填词。”从此,专出入名妓花楼,衣食都由名妓们供给,都求他赐一词以抬高身价。能和柳七亲热唱和,哪怕是倒贴银子,就成了歌妓们的最高愿望:“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他也乐得漫游名妓之家以填词为业,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柳永尽情放浪多年,身心俱伤,死在名妓赵香香家。他既无家室,也无财产,死后无人过问。谢玉英、陈师师一班名妓念他的才学和情痴,凑一笔钱为他安葬。谢玉英曾与他拟为夫妻,为他戴重孝,众妓都为他戴孝守丧。出殡之时,东京满城妓女都来了,半城缟素,一片哀声。这便是“群妓合金葬柳七”的佳话。
谢玉英痛思柳郎,哀伤过度,两个月后便死去。陈师师等念她情重,葬她于柳永墓旁。
柳永? (约980--约1053年),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外?。???
仕途不顺
飘零沦落
自由张狂 第一次赴京赶考落榜。第二次又落榜。柳永写了首牢骚极盛的《鹤冲天》。
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反映了柳永的反叛性格,也带来了他人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起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样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寻找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这进士科考落第后的一纸“牢骚言”,在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意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人士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思想进步性 。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柳永发展了长调的体制,善于用民间俚俗的语言和铺叙的手法,组织较为复杂的内容,用来反映中下层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受到广大百姓的喜爱。
柳永以当时的新声慢曲,取代了唐五代的旧有小令。两宋慢词的时代,实自柳永开启的。
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人,被誉为“才子诗人”,代表作《望海潮》《雨霖铃》。
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尤其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柳永词 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望海潮背景资料
据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望海潮》是柳永为了与早年的好友孙何相见而作。柳永在杭州生活期间,对杭州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深厚的感情。当时旧友孙何正任两浙转运使,驻守杭州。因身份悬殊,门禁森严,两人无由相见。柳永就填了这首《望海潮》先在歌伎中传唱,结果很快就让孙何听到了。问及词作者原来是故人,孙何便请柳永前去赴宴。二轮诵读-因声求气:
把握节奏、疏通字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把握节奏(1)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疏通字词(2)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3)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4)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5)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叠巘:峰峦重叠
清嘉:风光秀美清雅
(6)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
泛:漂浮(7)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8)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三轮诵读-缘景明情:
把握意象、体会意境
研读诗词内容缘景明情这一首词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来? 杭州的繁华
首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地理形势优越三吴都会江浙最大的城市钱塘自古繁华历史悠久形胜统摄全篇揭示主题词的上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形胜与繁华的?
运用那些意象?城市风光宁静美丽楼阁错落人烟稠密家家户户安居乐业烟柳画桥,参差十万人家。风帘翠幕,
繁华钱塘江水
汹涌壮观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形胜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商品丰富商业繁荣家家披罗着锦
市民生活殷富民殷财阜繁华之极上阕:描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繁华。词的下阙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杭州的?
运用那些意象?重湖叠巘清嘉水碧山青
秀美异常西湖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背景环境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黎民百姓安居乐业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称赞孙何的执政能力和与民同乐的作风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预祝孙何早日被召回京城下阕:极写杭州人民和平安宁的生活景象。环境美丽、经济繁荣、生活安定的都市生活图景1、从地理位置上看
2、从历史传统上看
3、从自然景观上看
4、从市井面貌上看
5、从百姓生活上看
惊叹
赞美
艳羡
小结:太平、富庶、安定、祥和目的: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品味语言、把握写法“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品味语言(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2)、“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加以赏析。??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1、善用“点染手法”。 东南形胜
三吴都会
钱塘自古繁华自然风光之美
都市繁华之美
民生安乐之美染 点理解技法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发的情感、要说的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有一个总体认识。 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深刻、更生动形象地把握。 “点”即抽象评点,“染”即具体描写,二者紧密相连
铺陈:又叫“铺排”,多见于古体诗中,它运用叠句的手法,使句式反复、对称而又富于变化,在诗歌中主要起渲染烘托气氛的作用 (乐府民歌《陌上桑》、《木兰辞》中: “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2工于铺叙,一句一景,写景富有层次感文学史上描写西湖的名作拓展阅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连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妆淡抹总相宜。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 江南忆,其次是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白居易《忆江南》
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10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雨 霖 铃
柳永解 题 《雨霖铃》词牌名,也写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时因在雨中闻铃声而思念杨贵妃,故作此曲。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一轮诵读-知人论世:
联系背景,揣摩情感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 《雨霖铃》便是其中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已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写作背景二轮诵读-因声求气:
把握节奏、疏通字词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把握节奏上片: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值深秋,暮色苍茫,你送我到长亭,骤雨刚刚停歇,寒蝉发出凄凄悲鸣。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在都城门外设宴饯别,却因将要分别没有了情绪;多想再留恋一会,船夫却催着出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握着手泪眼相互凝视,心中有千言万语却一句也说不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想到这一别越去越远,千里烟波之上,暮霭低沉,楚地的天空辽阔无边。 长亭别离疏通字词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今晚酒醒梦回,我身在何处呢?也许我的小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习习晨风吹拂着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梢头。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羁旅长愁自古以来,多情人离别都很悲伤。离别之时若能有个好天气,
或许能稍微冲淡些愁绪,却遇上个冷落清秋,叫人如何承受得了。
离别以后虽然还会有良辰好景,却无人共赏,等同虚设。离别了恋人,虽有万千深情蜜意,又能向谁来倾吐呢?三轮诵读-缘景明情:
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根据问题,自行研读:1.作者写了哪些景物(选择什么意象) ?
有什么作用?
2.哪些句子直接抒写了作者的感情?
1.景语:寒蝉、长亭、晚骤雨歇烟波、暮霭晓风、残月勾勒环境渲染气氛别后去向别后情景离别前别后2. 情语:都门帐饮执手相看清秋伤别良辰好景情事情态点旨别后生活离别时别后景物描写作用:作用:渲染凄清意境,烘托人物感情。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写景)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品味
上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下片: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柳永以清秋之萧瑟,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入景,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全词结构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
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
明朝之境 想象情景
经年之境 刻画心理
离别环境离别场面此去行程寒蝉长亭骤雨烟波暮霭楚天离别难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无绪催发 泪眼无语
凄切悲凉难分难舍惆怅伤感融情入景(实)(虚)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思念苦今 宵经 年杨柳晓风残月好景虚设风情难言酒醒伤情醉不成欢过 渡伤离别 清秋节因情造景情景交融 离别之前
勾勒环境离别之时
描写情态明朝之境
想象情景经年之境
刻画心理伤离别词作思路梳理离别之后四轮诵读-吟咏诗韵:
品味语言、把握写法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A、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这一句作者交代了送别时的时间、地点、天气情况,用“寒蝉”“长亭”“骤雨”三个独立的画面构成一幅秋雨黄昏送别图。
B、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伤感、无可奈何。名句赏析品味语言2、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兰舟催发。矛 盾矛盾
心态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忍离别,唤起“留恋处”——必得离别,逼出“兰州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伤极痛绝之情态毕现 (描写)痛苦
表情3、“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楚天阔。” 这句词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作分析。――用了“虚景实写”的艺术手法。这两句是词人的内心独白。“念”字告诉读者下面为想像的景物,是虚写。由实转虚的巧妙过渡。名句赏析哀景写哀4、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触景生情却道天凉好个秋
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自古逢秋悲寂寥 共同感受
普遍情感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别赋》 “自古”说明了什么?为什么清秋节更让人难以承受离别之苦?名句赏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芳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①把杨柳、风、月这三件最能触动离愁的事物
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苏轼关于月:关于风:“原为西南风,长逝人君怀”——曹植柳——留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 关于柳:江上柳如烟,
雁飞残月天。 —— 温庭筠名句赏析②这幅画面又是出现在特定的时刻里
——“酒醒”之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白居易“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扶头酒醒,别是闲滋味”——李清照“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 酒依依惜别时:“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喜时——杜甫说:“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哀时——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愁时——李白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李清照说:“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酒醒 愁醒“良辰好景,千种风情”:想象孤寂、痛苦6艺术特色: 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
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
写作特点一:
写作特点二: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婉约词派的特点:哀怨缠绵理解技法上阕(离别时难分难舍的心情)
寒蝉 长亭 骤雨—环境悲凉
执手相看 无语凝噎—难分难舍
千里烟波 楚天辽阔—惆怅伤感
(融情入景 )
下阕(想象中的别后情景)
伤离别 清秋冷落 — 愁意浓浓
杨柳岸 晓风残月 — 酒醒伤情
好景虚设 风情难言 — 惨不成欢
(以情带景 )情景交融 虚实相生 伤
离
别全词小结课外扩展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
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
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
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
人憔悴。蝶恋花课外扩展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闲愁。 八声甘州伤离别伤离别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练 习 1、选出解释错误的一项( )
A、骤雨:急雨 歇: 停
B、都门:京城门外 帐: 通“畅”痛快地喝
C、无绪:没有心思 执手:手拉着手
D、沉沉:深沉 经年:一年
2、对这首词理解有误的一项( )
A、起首三句写离别之时,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
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
的语言和动作。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千秋了”意思是说伤离
惜别自古这样更可况是在这冷落凄清秋季
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想象今晚旅途
中的情景。一舟临岸,酒醒梦回,习习凉风吹拂杨柳
残月高挂柳梢。
BB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