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24张PPT。第13课 柳永词二首 漫步宋词 鹤冲天
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依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赏析: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抒发了作者强烈而又真实的思想感情,表现出一种傲视公卿、轻蔑名利的思想。
这首词的构思、层次、结构和语言均与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全篇直说,绝少用典,不仅与民间曲子词极为接近,而且还保留了当时的某些口语方言,如“如何向”、“争不”、“且恁”等。全词写得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不独在柳词中,即使在北宋词中,这一类作品也是少见的。这种“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语言,正是词中之本色,是经过提炼而后取得的艺术效果。目标学法1.了解柳永的生平及其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认识并体会柳永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及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
3.学习柳永写景抒情真挚感人,构思巧妙,千回百折的艺术特色。
《蝶恋花》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写景抒情,感情真挚,着重体会生动的景物描写和细腻的心理描写。学习《望海潮》,要注意词人是如何抓住景物特征,用饱蘸激情而又带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将迷人的西湖与钱塘江的胜景展现出来的。基础梳理1.字音识记
伫倚(zhù) 黯黯(àn) 凭阑(lán)
强乐(qiǎnɡ) 憔悴(qiáo cuì) 参差(cī)
堤(dī) 天堑(qiàn) 珠玑(jī)
罗绮(qǐ) 叠 (yǎn) 羌管(qiānɡ)
叟(sǒu)
2.字形辨析3.常识整合
(1)作者连线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初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属福建)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曾任屯田员外郎,后人又称他为柳屯田。他出身于世代儒学仕宦之家,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养,但个人世路坎坷,多次应进士试不第。生活落拓,长期出入歌楼舞馆,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正由于这样的生活境遇,使他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词人。他精通音律,既擅长作歌词,又擅长谱写乐曲。他创制了许多词调,而且这些词调得到广泛传播,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音乐家。许多歌妓因善于演唱他所作的词,或者得到他的嘉许使得身价大大提高。柳永是词史上第一个大量创制慢词(长调)的词人。他的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有《乐章集》。(2)背景链接
《蝶恋花》
柳永出身于世代儒学仕宦之家,青年时代在汴京度过,生活放荡,是一位风流才子。他为人放荡不羁,仕途坎坷,一生抑郁不得志,多往来于秦楼楚馆之间,与教坊乐工歌妓相交,相传死后是由歌妓们集资为其营葬。其风流韵事、离情别意之举司空见惯,以此为题材写出了诸多旷世之作。本词即词人自己漫游江湖之中,触景生情,春愁难耐,相思骤生,为他的意中人而作,或为排遣心中抑郁而作,历史上并无明确结论。《望海潮》
这首词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是他从家乡福建崇安赴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世谊前辈两浙转运使孙何时的赠词。当时,孙何徙两浙转运使,礼贤下士,爱好词艺,故柳永作词相赠,以博得孙何的称扬和赞誉,可见,柳永亦有升迁之意,只是一生潦倒不得志而已。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完颜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课文解读1.主旨感悟
《蝶恋花》:这是一首怀人之作。词人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结合在一起写,全词成功刻画了一个忠诚男子的形象,表达了一种即使饱受相思之苦,仍痴心不改、坚贞不渝的思想感情。
《望海潮》:这首词用铺叙的手法描写了钱塘(杭州)繁华美丽的景象,展现了一派物阜民丰、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的热爱、惊叹和赞颂之情,并借此歌颂此地的地方长官治郡有方,政绩卓著。2.句段赏析
(1)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品评: “春愁”,即怀远盼归之离愁。不说“春愁”潜滋暗藏于心田,反说它从遥远的天际生出,一方面是力避庸常,试图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增加画面的视觉性与流动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其“春愁”是由天际景物所触发。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品评:这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描写有情人的痴心真情,此心长在,此情不变,即使受尽痛苦折磨,即使为她消瘦憔悴,还是愿意为爱情而牺牲一切。“为伊消得人憔悴”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情所困,为爱所苦,失意伤心,憔悴不堪。这两句写得极其形象化,常为后人引用,但所指则不一定是原意了,例如:王国维便以这两句词来比喻人成就大学问、大事业所必经的第二境界。由于对理想的执著,因此信心十分坚定,虽然饱受挫折,尝尽风霜,仍旧坚持到底,始终不变。(3)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品评: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4)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品评: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少女嬉嬉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少女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3.探究拓展
(1)“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剖析: “草色烟光残照里”用景物描写点明时间,以几个关合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了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草色烟光”写春天景色极为生动逼真。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辉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来是一种极为凄美的景象,但加上“残照”二字,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为下文的抒情,烘托出和谐的气氛。这一句词借景抒情,表现了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2)《蝶恋花》构思巧妙,处处悬念,结合全词具体分析这一特点。
剖析:这首词构思巧妙,处处悬念,有“曲径通幽”之妙。
词的开头突现了主人公的外在形象——一位久久地伫立在高楼之上的人,他到底为何“伫倚”楼头呢?下文“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极目天涯,一种黯然销魂的“春愁”油然而生。但“愁”的内容又是什么?是游子思归,情场失意,还是官场倾轧,仕途坎坷?词人却避而不答。接着写主人公的孤单凄凉之感,“草色烟光残照里”,时已黄昏却迟迟不归,再次让人疑惑。“无言谁会凭阑意”,有了“春愁”却又无处诉说,正加重了“春愁”的愁苦滋味。词人在此非但没有说出他的“春愁”是什么,反而掉转笔墨,埋怨起别人不理解他的心情来了。词人就是这样故意闪烁其词,让读者捉摸不定。下阕中,我们真正领略到词人的生花妙笔,真是神出鬼没。读者越是想知道他的“春愁”为何而来,他越是不讲,偏偏把笔墨宕开,写他如何苦中作乐,借酒浇愁,吟啸高歌,大有非抑制住“春愁”不可之气势,结果却“强乐还无味”,他失败了。为什么这种“春愁”如此执著呢?读者又是不解,直到词的最后才终于一语道破:“为伊消得人憔悴”——原来是为她!
这首词妙在紧扣“春愁”即“相思”,却又迟迟不肯说破,只是从字里行间向读者透露出一些消息,眼看要写到了,却又煞住,掉转笔墨,如此影影绰绰,扑朔迷离,千回百折,直到最后一句,才使真相大白,构思相当巧妙,具有很强的感染力。(3)清刘熙载《艺概·词曲概》:“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这里说的是词的一个表现手法“点染”,它既有抽象的评点,也有具体的描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致。柳永的《望海潮》就运用了点染的手法,请加以说明。剖析:《望海潮》中点染手法使用成功,炉火纯青,值得品味。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上二句写杭州繁华热闹的景象,宏伟气派:“烟柳”句即就上二句点染之:通过具体的描述让我们更直观更鲜明地想象到杭州城的大手笔,大都市的风采。雕梁画栋,装饰一新;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真乃“繁华”也。同样“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也是对上句“重湖叠清嘉”的点染。上句写湖水盈澈,山峰连绵,清秀无比;下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自然是紧凑而鲜活的一笔。二者紧密相连,水乳相融,珠联璧合,可谓妙笔佳句。一、基础训练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伫倚(chù) 凭阑(lán) 憔悴(qiáo)
B.繁华(fán) 罗绮(yǐ) 天堑(qiàn)
C.重湖(zhònɡ) 珠玑(jī) 堤沙(dī)
D.参差(cī) 围绕(rào) 羌管(qiānɡ)解析:A项,“伫”应读“zhù”;B项,“绮”应读“qǐ”;C项,“重”应读“chónɡ”。
答案:D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嘻戏 虚与委蛇 融资 惨淡经营
B.憔瘁 肺腹之言 顷斜 胜券在握
C.中肯 落霞孤骛 布署 何啻天壤
D.天堑 依马可待 萍踪 纵横捭阖解析:A项,嘻笑—嬉笑;B项,憔瘁—憔悴,肺腹—肺腑,顷斜—倾斜;C项,孤骛—孤鹜,布署—部署;D项,依马可待—倚马可待。
答案:C二、阅读提升
(一)课内阅读
6.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蝶?恋?花
柳 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1)“草色烟光残照里”一句中,“草色烟光”本是美好的景物,与“残照”放在一起是否协调??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人所说的“春愁”“凭阑意”具体指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作者所写景物应与感情协调一致。全词的基调孤独寂寞而又感伤,因此,即使是美好的景物也会蒙上一层感伤的色彩。
(2)词作的具体内容是作者内心情感的相关阐释,结合词的最后一句可知,这首词所表现的是作者对意中人的思念,据此可分析作答。答案:(1)春草铺地如茵,登高下望,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一层迷蒙的如烟似雾的光色。这本是一种极为优美的景象,但加以“残照”二字,便带上了一层感伤的色彩,这为下一句抒发主人公孤独寂寞的心情烘托了气氛,所以说,“草色烟光”和“残照”放在一起是协调的。?
(2)实际是指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正是因为自己漂泊异乡,没有亲人相伴,想到自己的飘零,想到所思的女子不在身边,百感交集,愁怨并生又无处诉说,所以作者感叹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他久久凭阑的心意,因而百转愁肠。祝您学业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