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湘教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通过阅读人口统计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学习目标
重磅!中国人口61年来首次负增长:2022年减少85万人!
2023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2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年末我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这是我国近61年(自1962年)以来的人口首次负增长。
01
人口为什么会减少?
减少85万人,这数字大不大?
我们国家不是一直人口最多吗?现在还是第一吗?
人变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会对我们未来有什么影响?
01
population
世界人口大国
CHINA.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总人口14.4亿,是世界人口大国。
国家 俄罗斯 加拿大 中国 美国
面积(万千米2) 1710 997 960 936.3
人口(万人) 14410 3801 144350 32948
2020年世界部分国家面积及人口比较表
①我国人口是加拿大、美国的多少倍?
②我国人口是俄罗斯、加拿大、美国总人口的多少倍?
我国人口约是加拿大的38倍,约是美国的4.5倍。
我国人口约是俄、加、美总人口的3倍。
人口大国
CHINA.
探究
1.我国人口最多、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哪一个?你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有多少?
人口最多:广东省
人口最少:澳门特别行政区
8000万以上:粤、鲁、豫、川、苏
5
11
5000万以上:粤、鲁、豫、川、苏、桂、冀、湘、皖、鄂、浙
CHINA.
探究
玲玲和贝贝查找了1949年以来,我国每5年的人口数据(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见下表。
①利用上表数据,绘制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②算一算,从1950年到2020年,我国每10年各增加了多少人口 分析计算结果,你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分别增加1.1亿、1.9亿、1.4亿、1.5亿、1.3 亿、0.7亿、0.7亿。1970年前增长加快,1970年后人口增长有减慢趋势。
原因
CHINA.
探究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人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
的改善,导致平均寿命增加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
20世纪70年代前不合理的人口政策,导致出生率上升较快。
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为什么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但人口数量仍然十分庞大?
人口基数大
(3)流动人口在增加
(1)人口增长处于低生育水平
CHINA.
拓展
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呈现出特点:
(2)老龄化进程加剧
全国大陆总人口约为14.1亿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10年人口增加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未来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2.64亿人,人口老龄化程度达到18.7%,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4)受教育程度人口增加
……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02
population
CHINA.
疏密不均
人口分布
CHINA.
探究
①读图1-12,完成下表,并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的人口密度,试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人口密度(人/km2)=总人口/总面积】
10153
8475
2585
365
635
848
16
3
反映出东部沿海人口稠密,西部内陆人口稀疏。
胡焕庸(1901一1998)是我国著名的
地理学家,人口地理学奠基人。1935年,
胡焕庸发表了《中国人口之分布》一文。
在文中,他以1个点表示2万人,绘制出
我国第一幅按县统计的人口密度图,提出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一瑷珲一腾冲线,即从
黑龙江瑷珲(今黑河市)到云南腾冲一线,今称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此线把我国划分为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其中,东南半壁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36%,集中全国96%的人口。2020年第七次
CHINA.
中国人口空间分布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hina's population
人口
分界线
黑河-腾冲线
又称胡焕庸线
我国黑河—腾冲线以西地区面积占67%,人口仅占6%。
我国黑河—腾冲线东南的地区面积占36%,人口占94%。
黑龙江黑河
云南腾冲
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东南半壁常住人口占比93.5%,西北半壁常住人口占比6.5%。
黑河一腾冲线是20世纪中国地理学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条线不仅成为我国人口地理格局的重要基线,而且还深刻影响着我们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分析为什么东部地区人口多,西部地区人口少?
东部地区沿海、沿河,气候温暖湿润,多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形相对平坦,水源条件好,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多,开发历史早。
西部地区多干旱荒漠,高原和山地,经济和交通运输落后,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1
2
中国城镇人口增长迅速
2022年,我国城镇人口约9.2亿人,占全国人口的65.22%,与2010年相比,增加了约2.5亿人,与1970年相比,增加了约7.8亿人。在全国人口中,仍有约4.9亿人居住在农村。今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将进入城镇,我国的城镇人口会继续增加。
1.我国人口最多和最少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
A.四川省、西藏自治区 B.广东省、海南省
C.山东省、香港特别行政区 D.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
2. 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我国每年净增人口数量仍很大,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人口死亡率低 B.人口出生率高
C.人口基数大 D.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3.我国人口稠密区和稀疏区的分界线是( )
A.黑河到腾冲一线 B.漠河到腾冲一线
C.秦岭一淮河一线 D.大兴安岭一巫山一雪峰山一线
D
牛刀小试
C
A
03
population
CHINA.
人口政策
中国的
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人口多
充足的劳动力
庞大的消费市场
人口少
资源、环境压力相对较小
①我国曾经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什么问题?
②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人口急剧增加,给我国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计划生育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我国就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人口出生率由1970年的3.3%下降到1990年的2.1%。据推算,20年间全国共少生2亿多人,仅抚养费一项就为社会节约开支约3万多亿元。
③目前我国人口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由于我国老龄化发展太快,调整我国人口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推动适度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1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
2016年“全面二孩”。
2021年“三孩政策”。
2014年“单独二孩”。
知识小结
世界人口大国
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中国的人口政策
中国的人口
人口数量世界第一
人口增速逐渐减缓
我国人口分布大势
我国人口分布疏密不均原因
人口总量还将持续增长
人口国策
习题演练
1.关于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线是漠河—腾冲线 B.内陆稠密,沿海稀疏
C.东部稠密,西部稀疏 D.城市稀疏,乡村稠密
2.广东省人口稠密的社会经济原因是( )
A.地形平坦,气候温暖湿润
B.城镇众多,经济发达
C.草原、荒漠分布面积广阔
D.沿海分布,位置优越
C
B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读“中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和“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所反映出的人口问题,给我国带来的影响是( )
A.教育需求暴增 B.就业竞争激烈
C.养老负担加重 D.医疗体系崩溃
4.为了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现阶段我国采取的措施是( )
A.鼓励向人口稀疏地区大量移民
B.提高生育、养育、教育成本
C.控制人口增长,坚持少生优生
D.鼓励生育,并配套支持措施
D
C
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读“中国人口分布示意图”和“中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二节《中国的人口》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能够运用地图(中国人口密度图、省级行政区划图等),描述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东部沿海密集、西部内陆稀疏;平原盆地密集、高原山地稀疏;城市密集、乡村稀疏)。能够比较不同区域(如东部沿海与西部内陆、不同省级行政区、城乡之间)在人口数量、密度、结构(如老龄化程度)、迁移等方面的显著差异。 综合思维:能够综合运用地理图表和文字资料,分析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能够解释中国人口分布“东密西疏”格局的形成原因,关联自然地理条件(地形、气候、水资源)、历史基础、经济发展水平等多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人地协调观: 能够分析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特别是增长趋势减缓)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能够评价中国不同时期人口政策的调整是基于对国情的深刻认识和适应。能够认识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初步思考协调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发展的策略。 地理实践力:能够阅读和绘制简单的人口统计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人口密度图示意图),从中提取关键信息并描述特征。能够运用人口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比较不同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
教材分析 本节是八年级上册中国地理总论部分的核心章节之一,紧随《中国的疆域》与《中国的行政区划》之后,是认识中国基本国情(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的起点和关键环节。人口是区域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其数量、分布、结构、迁移深刻影响着国家的资源分配、环境压力、经济发展、社会政策乃至国际地位。理解中国人口状况是理解后续“中国的自然资源”、“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区域差异”等内容的基础和前提。教材分为三个部分,即“世界人口大国”、“人口分布疏密不均”、“中国的人口政策”来认识中国人口数量、增长情况、空间分布、当前面对的问题,加深对我国人口政策的理解。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世界人口知识(如人口增长模式、问题)和初步的图表解读能力,对中国是世界人口大国有明确认知。他们对“计划生育”、“老龄化”等社会热词有所耳闻,但理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系统分析(如政策演变逻辑、老龄化深层影响)。空间认知方面,对“胡焕庸线”标识的“东密西疏”格局有感性认识,但深入分析其成因及稳定性(自然+社会经济综合作用)是难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在发展,对人口结构数据(如年龄金字塔)和政策调整的辩证关系理解易产生困惑。教学中需善用直观图表(地图、数据图),联系身边实例(如家庭结构、家乡变化),并引导多因素综合思考,将宏观国情与微观感知结合。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4、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难点 重点: 掌握“胡焕庸线”揭示的“东密西疏”空间特征,并能综合运用地图和资料(地形、气候、经济等)分析其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原因。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和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 难点: 1.综合分析人口分布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政府发布2022年中国人口情况 【提问】①中国总人口为什么会减少? ②减少85万人,这数字大不大? ③我们国家不是一直人口最多吗?现在还是第一吗? ④人变少了是好事还是坏事? ⑤这会对我们未来有什么影响? 引出本节课主题:中国的人口 学生们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答出关键词,如负增长,人口老龄化等。 通过视频所报道的内容,引发学生对中国人口的变化的好奇心。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世界人口大国 【展示图表】 【引导提问】 ①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是多少? ②与俄罗斯、加南大、美国等对比,反映出中国人口什么特点? 【展示地图】 【引导提问】 ①我国人口最多、最少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分别是哪一个?你所在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大约有多少? ②我国人口在8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5000万以上的省级行政区有哪些? 【展示图表】1949年以来,我国每5年的人口数据(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引导提问】 ①根据表格数据,在课本上绘制1949年以来我国人口增长曲线图。 ②从1950年到2020年,我国每10年各增加了多少人口 分析计算结果,你能够得出哪些结论 ③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口迅速增长? 【展示材料】 ②【引导提问】 为什么中国人口占世界比例逐年降低,但人口数量仍然十分庞大? 二、人口分布疏密不均 【展示地图】 【提问引导】 比较东部沿海两个省与西部内陆两个自治区的人口密度,试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差异。 【展示地图】中国人口分布图。 【提问引导】 ①图中线反映了中国人口分布的情况,这条线被称为什么? ②综合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原因。 ③当下我国城乡人口大致呈现出怎样的流动,为什么? 三、中国的人口政策 【展示材料】 【提问引导】 人口数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有何影响?说一说你的看法。 【展示材料】 我国人口政策发生了“全面单孩”、“单独二孩”、“全面二孩”、“全面三孩”的变化。 【提问引导】 ①我国曾经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什么问题? ②我国实行了什么样的人口政策? ③目前我国人口政策进行了哪些调整?为什么要调整? 学生根据计算结果,认识到中国是个人口大国,也认识到庞大的人口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 学生根据绘图的结果,小组分析讨论发现中国人口数量一直增加,但人口增速变缓。 小组讨论新中国成立后,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可从两方面分析,一是出生率的增加,二是死亡率的降低,派代表回答。 学生回忆人口密度的计算公式并计算相应结果,探讨人口大省多分布我国东部地区,西部地区人口密度小。 分组讨论,分析我国人口呈现出东密西疏的格局的原因,从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水源,社会经济调剂如资源、科技水平、开发历史等方面进行总结,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分组讨论,明确我国的人口基本国策,探究我国人口政策调整的背景和目的。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数据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地理数据,得出地理规律的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图表的能力,通过讨论加深对人口分布影响因素的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知识整合的能力。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人口分布格局及成因,人口政策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数据图表和地图分析,学生能准确描述中国人口“东密西疏”的分布格局及老龄化等核心问题,但对胡焕庸线成因的综合分析仍显薄弱(如忽略历史、经济因素)。政策演变环节中,学生对“三孩政策”的积极讨论体现其社会关切。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