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4、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难点】
重点:①掌握“胡焕庸线”揭示的“东密西疏”空间特征,并能综合运用地图和资料(地形、气候、经济等)分析其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原因。
②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和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
难点:综合分析人口分布成因。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14.4亿人,是世界人口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全国人口迅速增长。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下降,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黑河一腾冲线,又称“胡焕庸线”。该线以东人口密集,以西人口稀疏。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我国就大力推行计划生育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确定为基本国策,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2021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逐步调整完善的,目的是促进我国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原因。
东部地区沿海、沿河,气候温暖湿润,多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地形相对平坦,水源条件好,经济和交通运输发达,城镇多,开发历史早。西部地区多干旱荒漠,高原和山地,经济和交通运输落后,不利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
探究二:国家为何从“独生子女”转向“三孩政策”?
我国将计划生育定为基本国策,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人口急剧增长,给资源、环境带来很大压力。但近些年来由于我国老龄化发展太快,调整我国人口政策是为了更好地使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积极推动适度生育政策,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因此在2021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随堂检测】
数字地图存储便利,信息量大,在资源调查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大量专题地图供人们使用。下图为该平台查询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关结果(港澳台数据未统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可以查看的地理信息有( )
A.黑龙江的人口密度 B.辽宁的城镇人口比例
C.上海的人口数量 D.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分布
2.结合地理知识和查询的信息,可知我国( )
A.沿海平原人口数量较少 B.西北内陆人口数量较多
C.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 D.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答案】1.C 2.D
【解析】1.由图可知,图中只显示不同省的人口数量和我国总人口,人口密度、城镇人口比例和数民族分布图中未直接体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由图可知,我国沿海平原人口密集,人口数量较多,西北干旱区人口稀少,青藏高原高寒缺氧,人口密度极低,由于东部自然环境优越,人口稠密,西部环境恶劣,人口稀疏,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指出当前需要积极、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通过政策调节来扬长避短。图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反映出我国人口( )
A.从2010年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B.从2010年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先升后降
C.从2010年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D.从2020年开始,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20%
4.图中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问题是( )
A.劳动力人口增加 B.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就业困难 D.人口出生率提高
5.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B.延迟退休年龄
C.鼓励人口由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 D.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6.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村出现了“有房无人住,有田无人种”的现象,可能会带来( )
A.城乡协调发展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荒废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7.我国生育政策从“二孩政策”到“三孩政策”,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B.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C.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D.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答案】3.A 4.B 5.C 6.C 7.D
【解析】3.由图可知,从2010年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和所在的比例持续增长,B错误,A正确。图中2030年以后,我国人口总数开始下降,C错误。图中202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没有超过20%,D错误。故选A。
4.60岁以上人口数量和所在的比例持续增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会造成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等问题,B正确,A错误;就业困难是劳动力过剩产生的问题,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出生率提高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B。
5.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适当延迟退休年龄、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ABD正确;鼓励人口由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不能改善老龄化问题,C错误;根据题意,故选C。
6.“有房无人住,有田无人种”直接反映农村劳动力流失导致的土地闲置和荒废,C正确;“城乡协调发展”是政策目标,但题干现象可能加剧城乡差距,A错误;“农业发展水平提高”与劳动力流失矛盾,C错误;进城务工多为青壮年,反而会加剧老龄化,D错误;故选C。
7.“二孩”到“三孩”政策旨在应对少子化、老龄化问题,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D正确;“增加老年人口比重”与政策目标相反,A错误;政策目的是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B错误;政策会适度提升人口自然增长率,C错误;故选D。
【点睛】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了计划生育,在控制人口数量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但同时也出现劳动力减少、社会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为了改善老龄化问题,出现了从单独二孩、开放二孩到可生育三孩的鼓励生育政策。
人口减少一直是东北三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东北三省人口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减少,另一方面是人口外流严重。下图为2023年东北三省人口变化情况图(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 人口减少 人口自然减少 人口流动
出生人数 死亡人数 人口自然减少
辽宁 15 17 40.6 23.6 流入8.6
吉林 8.28 8.84 21.46 12.62 流入4.34
黑龙江 37 8.9 30 21.1 流出15.9
8.关于2023年东北三省人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外流人口数量最多 B.外流是三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C.吉林省人口自然减少最多 D.东北三省均已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9.为提高东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采取生育激励政策 B.健全完善养老制度
C.打造冰雪旅游基地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0.东北外流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①新兴产业岗位供给不足②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③东北冬季寒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8.D 9.A 10.B
【解析】8.辽宁省人口流动为流入8.6万,外流人口最多的是黑龙江,流出15.9万,A错误;三省人口减少的主因是自然减少,辽宁减少23.6万、吉林减少12.62万、黑龙江减少21.1万,而不是外流,B错误;人口自然减少最多的是辽宁,而不是吉林,C错误;三省总人口均减少,辽宁15万、吉林8.28万、黑龙江37万,说明均出现负增长,D正确;故选D。
9.生育激励政策如补贴、延长产假,直接鼓励生育,A正确;养老制度主要针对老年人,与出生率无关,B错误;冰雪旅游吸引游客,但无关生育率,C错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活条件,但不如生育激励政策直接有效,D错误;故选A。
10.新兴产业岗位不足主要导致年轻人,与老年人关联较小,①错误;老年人更需医疗资源,迁往医疗条件更好的地区符合实际,②正确;东北冬季寒冷,老年人倾向于迁往温暖地区,③正确。综上,B②③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从经济支持、服务支持等方面减轻家庭生育养育负担,提高生育意愿,增加劳动力供给,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
二、解答题
11.农村人口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约为3.76亿,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对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下图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各省区农村人口流入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流人量空间分布不均衡,流入量最大的是 和浙江省,人口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 (填“高”或“低”)。
(2)农村人口流动主要以劳动力为主,试分析劳动力大量涌入对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出,大部分农村地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为缓解这一现象,请你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 广东省 高
(2)积极影响;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促进经济发展。消极影响;城市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压力增大;城市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各答一点,言之成理即可)
(3)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加就业岗位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分析】本题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各省区农村人口流入量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劳动力大量涌入对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调动及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的素养。
【详解】(1)由图可知,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流人量空间分布不均衡,流入量最大的是广东省和浙江省,人口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吸引人口流入。
(2)劳动力大量涌入对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积极影响:提供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推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总量,促进经济发展;加速人口集聚和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流动人口增加本地消费需求,刺激商业和服务业发展。消极影响:人口增加,城市住房、交通、教育、医疗压力增大,城市污染等环境问题严重。
(3)缓解农村人口流出问题的建议:扶持农业产业化、乡村旅游等,创造本地就业机会,减少劳动力外流;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增加就业岗位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村养老、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减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压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改善农村教育、交通条件,吸引人才返乡;提供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鼓励青壮年留在农村或返乡创业。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三节 中国的人口(导学案)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新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中国人口的基本状况和变化。
【学习目标】
1、运用有关数据说明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2、运用中国人口分布图描述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
3、通过阅读人口统计表和人口分布图,绘制人口增长曲线图,提高分析图表和动手绘图的能力。
4、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难点】
重点:①掌握“胡焕庸线”揭示的“东密西疏”空间特征,并能综合运用地图和资料(地形、气候、经济等)分析其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原因。
②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和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
难点:综合分析人口分布成因。
【课前预习——你相当可以】
活动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题。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总人口为 亿人,是世界人口大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 和 ,人口死亡率大幅度 ,全国人口迅速增长。近些年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逐渐 ,人口增长速度明显 。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 线,又称“ 线”。该线以东人口 ,以西人口 。
自20世纪70年代初期起,我国就大力推行 政策,1982年计划生育政策被确定为 ,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以遏制,人口素质显著提升。
2021年,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国家提倡 ,一对夫妻可以生育 个子女。
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是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逐步调整完善的,目的是 。
【课中探究——和小伙伴一起】
探究一:中国人口分布呈现出东密西疏的原因。
探究二:国家为何从“独生子女”转向“三孩政策”?
【随堂检测】
数字地图存储便利,信息量大,在资源调查等方面有重要意义。国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大量专题地图供人们使用。下图为该平台查询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相关结果(港澳台数据未统计)。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可以查看的地理信息有( )
A.黑龙江的人口密度 B.辽宁的城镇人口比例
C.上海的人口数量 D.内蒙古的少数民族分布
2.结合地理知识和查询的信息,可知我国( )
A.沿海平原人口数量较少 B.西北内陆人口数量较多
C.青藏地区人口分布比较稠密 D.东部人口稠密,西部人口稀疏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了《中国发展报告2020: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和政策》,指出当前需要积极、理性、客观、全面地看待人口老龄化,通过政策调节来扬长避短。图为“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图反映出我国人口( )
A.从2010年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B.从2010年到2050年,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先升后降
C.从2010年到2050年,我国人口总数持续增长
D.从2020年开始,60岁以上人口所占的比例已经超过20%
4.图中60岁以上人口数量变化带来的问题是( )
A.劳动力人口增加 B.社会养老负担加重 C.就业困难 D.人口出生率提高
5.为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下列措施不可行的是( )
A.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B.延迟退休年龄
C.鼓励人口由东部地区迁往西部地区 D.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6.近年来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导致许多农村出现了“有房无人住,有田无人种”的现象,可能会带来( )
A.城乡协调发展 B.农业发展水平提高 C.土地资源荒废 D.农村老龄化程度降低
7.我国生育政策从“二孩政策”到“三孩政策”,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老年人口比重 B.降低劳动年龄人口比重
C.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D.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人口减少一直是东北三省社会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之一,东北三省人口减少的原因,一方面是人口的自然减少,另一方面是人口外流严重。下图为2023年东北三省人口变化情况图(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省级行政区 人口减少 人口自然减少 人口流动
出生人数 死亡人数 人口自然减少
辽宁 15 17 40.6 23.6 流入8.6
吉林 8.28 8.84 21.46 12.62 流入4.34
黑龙江 37 8.9 30 21.1 流出15.9
8.关于2023年东北三省人口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辽宁省外流人口数量最多 B.外流是三省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
C.吉林省人口自然减少最多 D.东北三省均已出现人口的负增长
9.为提高东北三省的人口出生率,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
A.采取生育激励政策 B.健全完善养老制度
C.打造冰雪旅游基地 D.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0.东北外流人口中,老年人比例较高的原因可能是( )
①新兴产业岗位供给不足②获得更好的医疗资源③东北冬季寒冷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二、解答题
11.农村人口是我国流动人口的主体,第七次人口普查公报显示,我国流动人口约为3.76亿,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流动人口增长迅速,对城市化进程和区域经济发展影响重大。下图示意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各省区农村人口流入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农村人口流人量空间分布不均衡,流入量最大的是 和浙江省,人口流入地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 (填“高”或“低”)。
(2)农村人口流动主要以劳动力为主,试分析劳动力大量涌入对长三角、珠三角、成渝等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影响。
(3)随着农村劳动人口的流出,大部分农村地区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为缓解这一现象,请你提出合理建议。
【自我评价】
评价内容 评价等级 评价目的
优 良 中
课前 我能做到认真预习,完成导学案内容 能否积极主动学习
我能积极与同学讨论完成探究题目 能否善于合作
课中 我能认真听老师发言,听同学们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
我能主动指出同学的错误,并改正 能否敢于否定
遇到问题时,我能积极主动举手 能否主动参与
发言时,我声音洪亮,自信 能否清晰表达
我能认真完成课堂笔记,并订正学案 培养总结能力
我整堂课得到老师表扬和鼓励 能否欣赏自我
课后 我善于反思,能自主复习和背诵 能否进行反思
我能及时解决课堂遗留问题 培养解决问题能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