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核心素养】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4《中国的民族》(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核心素养】湘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1.4《中国的民族》(教学课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16 07:59:13

文档简介

(共30张PPT)
湘教版地理(新教材)八年级上册
第四节 中国的民族
第一章 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知道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了解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初步树立正
确的民族观。
学习目标
56个民族同唱《我爱你中国》
五十六
个民族
中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共有 个民族。
人数最多,占比 91.11%。
除汉族外,其他55个民族统称为 ,占 8.89%。
56
汉族
少数民族
壮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蒙古族
藏族
少数民族中,壮、维吾尔、回、苗、满、彝、土家、藏、蒙古等人口较多。
人数少的民族仅几千人,如珞巴族 、赫哲族只有几千人。
珞巴族
赫哲族
赫哲族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三江平原和完达山余脉,是北方少数民族中惟一曾以渔业为主的民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起察隅,西至门隅之间的珞渝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直到20世纪中期,珞巴族社会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阶段,至今还在沿袭。
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如何,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具有平等的地位。
我国的民族政策
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国家帮助各少数民族地区加速经济和文化发展。
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各民族有使用自己的语言文字和保持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一一民族大团结》邮票,是国家邮政局为纪念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而发行的。该邮票全套56枚,分别描绘了56个民族身着民族盛装,载歌载舞,迎接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庆典的场景。
①读图1一15,说一说,邮票上的民族服饰分别反映了哪些民族的特色?并将下列邮票与其对应的少数民族名称用线连接起来。
②如何理解“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句话?
探究
象征着中国 56 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本质上是各民族在迁徙、交流、融合中逐渐凝聚的过程,如同石榴籽在果实中共同构成完整整体,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会破坏果实的完整性。
中国的
民族分布
②读图1-16,完成表格内容。

宁、甘、新、青

湘、云、贵、桂
内蒙古、青、甘
藏、青、川
黑、吉、辽、京、冀

探究
①读图1-16,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③读图1-16,思考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汉族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 。
形成“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这样的民族分布格局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人口普查资料表明,没有一个县或者市的人口是由单一民族构成的。
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也有汉族居住。
省份之最
民族种类分布最多的省:云南省
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广西壮族自治区
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回族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在中华大地上,繁衍生息数千年的各民族不断交融汇聚,特别是我国自秦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以来,“大一统”的理念深人人心,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收并蓄,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同时孕育出独特的“和而不同”的中华文化。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和风俗习惯。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既是各民族地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傣族
泼水节是云南傣族人民的重大节日,一般在傣历六七月(清明节后十日左右)举行。节日期间,人们相互泼水祝福,并举行拜佛、跳孔雀、赛龙舟等活动。
傣族的竹楼,多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饲养牲畜。目的是为了通风散热和防潮,以及避免野兽侵袭、洪水冲击。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集会,多在夏秋季节举行,一般一年一次。在蒙古语中,“那达慕”意为“娱乐”或“游戏”。早期只有摔跤、赛马、射箭三个项目,如今还增加了马球、马术、田径等比赛内容,同时举办商贸节庆活动。
藏族
雪顿节是藏族重要的节日,每年藏历七月开始举办,节期四至五天。“雪顿”为藏语,意为“酸奶宴”。活动内容以藏戏为主。
晒佛节多在藏历二月初、四月中旬或六月中旬举行。各地寺庙将珍藏的巨幅布画和锦缎佛像取出,展示于晒佛台,或山坡,以供群众观瞻。
雪顿节
晒佛节
侗族
风雨桥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风雨桥是侗族的一种独特建筑,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多建于交通要道,以方便行人过往休憩。
火把节
火把节是彝、白、纳西、基诺、拉祜等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火把节又叫星回节,俗有"星回于天而除夕"之说,相当于彝历的新年(也即农历六月二十四),因此又称过大年。主要活动有斗羊、斗鸡、斗牛、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藏族锅庄舞
维吾尔族手鼓舞
朝鲜族长鼓舞
蒙古族马头琴
哈萨克族冬不拉
傣族象脚鼓
苗族芦笙
蒙古族马头琴
哈萨克族冬不拉
苗族芦笙
傣族象脚鼓
探究
近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开展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在湖南汨罗,每年端午节前后会举办盛大的“汨罗江国际龙舟节”,参赛者在汨罗江上划龙舟竞渡。在江苏周庄,众多演员参与江南水乡的实景演出,为游人演绎苏南古镇的民俗文化。据此,完成相关任务。
1.收集资料,谈一谈端午节的起源,说一说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2.关于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玲玲和贝贝有不同的看法。你赞成谁的观点?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看法?
玲玲:可以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
贝贝: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不利于地方特色文化的保护。
端午节
端午节
端午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
习俗:吃粽子、插艾草、赛龙舟……
2.关于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玲玲和贝贝有不同的看法。你赞成谁的观点?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看法?
看法都有道理,利用地方特色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过度开发会破坏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不利于当地特色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2025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步伐。下图为中国部分民族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我国分布最为广泛的民族是( )
A.汉族 B.壮族 C.回族 D.满族
2.我国民族分布特点是( )
A.各民族交错均匀分布 B.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C.汉族主要分布在东南 D.少数民族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3.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 )
A.只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 B.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C.让少数民族地区独立自主发展 D.统一少数民族制度和文化
A
B
牛刀小试
B
知识小结
五十六个民族
中国的民族分布
“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中国的民族
汉族人数最多
少数民族55个
各民族平等
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汉族主要分布于东部、中部
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东北、西北、西南
习题演练
1.参加图中四个运动项目的少数民族运
动员代表,最有可能来自( )
A.①—广西 B.②—西藏 C.③—新疆 D.④—内蒙古
2.下列关于我国少数民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东南、西南和西北地区
B.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地区
C.我国民族分布呈现“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特点
D.火把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A
C
经国务院批准,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于2024年在海南三亚举办。下图是少数民族运动会纪念邮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该省区主要的少数民族是( )
A.维吾尔族 B.蒙古族 C.朝鲜族 D.藏族
4. 为传承和发扬“望果节”,该省区应该( )
A.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价值 B.扩大粮食作物种植范围
C.加强那达慕大会的宣传 D.大规模开发水能资源
望果节最初流行于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区,是当地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图示意某省级行政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A
D/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地理学科
湘教版版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中国的疆域与人口》 第二节《中国的民族》 课型 新授课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课时 1课时
备课人 教材 湘教版版初中地理
课标要求 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简要归纳中国的民族分布特点,举例说明其对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素养目标 区域认知: 能在地图上准确识别和描述我国56个民族的主要分布区域、特点(如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以及主要的少数民族分布的空间位置,理解民族分布格局与自然环境(地形、气候、资源等)之间的关联性。 综合思维: 综合分析地理环境(自然要素:地形、气候、水文、资源;人文要素:历史、交通、经济)如何共同塑造了我国多样化的民族文化(语言、服饰、饮食、民居、节日、宗教等)和区域发展特点。 人地协调观:深刻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内涵,欣赏和尊重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与平等性,树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化包容心态。 地理实践力:熟练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行政区划图等工具获取、分析和表达民族分布信息。
教材分析 本章节教材内容精炼而内涵丰富,它以地理空间分布为骨架,以民族文化多样性为血肉,以民族团结进步为灵魂,将地理知识学习、空间能力培养、人地观念塑造和家国情怀培育有机融合。教学时需充分利用教材图文资源,引导学生从地理视角深刻理解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感受“多元”与“一体”的辩证统一,为后续地理学习和形成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打下坚实基础。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基础读图能力,对我国民族多样性有初步认知,但对“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规律理解较模糊。学生易被民族服饰、节日等表象吸引,却缺乏对民族政策及文化交融深层意义的思考。部分学生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关联性认识不足,且易受刻板印象影响。需借助生活化案例和空间对比工具,深化对民族格局与民族团结的理性认知。
学习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团结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有56个民族。 2.运用中国民族分布图说出我国民族分布特征。 3.了解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情,结合资料说明我国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 4.通过对我国民族政策的了解,初步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重难点 重点: 掌握“胡焕庸线”揭示的“东密西疏”空间特征,并能综合运用地图和资料(地形、气候、经济等)分析其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原因。 中国当前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和中国人口政策的调整及其背景。 难点: 1.综合分析人口分布成因。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环节一 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56个民族同唱《我爱你中国》 【提问】 视频中大家能认出来他们是哪些民族吗? 引出本节课主题:中国的民族 学生们观看视频,思考问题,知道我国有56个民族,根据视频中的人物服饰,可答出如藏族、蒙古族等民族名字。 通过56个民族同唱一首歌,不仅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也激发学生探究我国民族的热情。
环节二 新课讲授 活动探究 五十六个民族 【引导提问】 ①中国共有多少个民族?人口占比有多少 ②有多少个少数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较多吗? 【展示图片】一些人口数量比较多的少数民族 【展示图片】举例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如赫哲族、珞巴族等 【引导提问】 我国既有人口数量很少的少数民族,也有数量庞大的汉族,那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怎样的? 二、中国的民族分布 【展示地图】展示中国民族分布图 【提问引导】 ①读图,汉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②读图,完成表格内容。 ③读图1-16,思考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归纳总结我国民族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意义: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往与合作,为各民族共同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 【展示图文材料】展示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①傣族泼水节 ②蒙古族那达慕大会 ③藏族雪顿节、晒佛节 ④侗族风雨桥 ⑤彝族、白族等火把节 ⑥少数民族舞蹈:维吾尔族手鼓舞、朝鲜族长鼓舞、藏族锅庄舞 ⑦少数民族乐器 【展示图片】 【提问引导】 ①谈一谈端午节的起源,说一说家乡端午节的习俗。 ②利用地方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业,说说看法。 学生能够脱口而出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比最大,除汉族外,其他民族人口占比少,被称为少数民族。 小组活动,可以探讨本组成员是否有少数民族,可分享与其他民族的一些异同。 学生说出我国的民族政策,可举例说明。 学生观察中国民族分布图,找出汉族的分布区;找出一些少数民族如壮族、藏族等分布区,并派代表回答。 学生思考中国民族分布呈现出的特点,并认识其意义。 学生可根据已储备的知识来分享一些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如深入人心的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等。在了解一些民族风情后,尝试分析其与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学生小组活动,通过了解地方特色文化后,探究其发展旅游业的利弊,派代表回答。 激发学生探索课本以外知识的兴趣。 培养学生观察地图和分析地图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地理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看待问题应该从辩证的角度出发。
环节三 课堂总结 回顾本节内容重难点知识,加深印象。 出示本节知识结构框架,简要小结重难点知识。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强化记忆,同时培养学生的总结表达能力。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类作业 练习:《分层练》 B类作业 理解记忆: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地图展示、案例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我国民族构成、分布特点及文化多样性,整体目标基本达成。学生兴趣集中于民族风情,但对“大散居、小聚居”的空间规律理解仍显抽象。未来需强化动态地图演示,结合区域实例深化认知;同时需补充民族政策与团结教育的时代内涵,避免知识停留于表象。可增加本地民族交流实例,拉近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培养学生尊重包容的文化观。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