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柳永词二首 课件+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 柳永词二首 课件+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10 01:00:55

文档简介

13. 柳永词二首 学案
雪梅香
柳 永
景萧索,危楼独立面晴空。动悲秋情绪,当时宋玉应同。渔市孤烟袅寒碧,水村残叶舞愁红。楚天阔,浪浸斜阳,千里溶溶。
临风。想佳丽,别后愁颜,镇敛眉峰。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各西东。无憀恨、相思意,尽分付征鸿。
【内容赏析】 诵本词,像是在翻看一幅“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各西东”雨迹云踪的旧照,而眼前总像有一位手持单反长镜的摄影大师的在不停地“扫射”。柳永就是这位绘画巨匠,他用独有的彩笔给后人绘制了自然秋景、人间秋色的图画;柳永就是这位摄影大师,他用单反长镜留存了情人雨迹云踪、情好往事的旧照。
独立高楼,面对晴朗天空下凄凉萧条的秋色,引动了应该与当年宋玉相同的悲秋情绪。渔市独起的碧烟寒凉缭绕,水村枯凋的红叶忧伤飞舞。南国的天空辽阔无际,江水溶溶,千里宽广,大浪淹没了斜阳。
迎风中想起了佳丽,别后一定容颜忧伤,愁眉不展。可惜当年的忽然离别,使花前月下的两情缱绻,就这样如落花流水无情消失,彼此从此分隔东西,那雨迹云踪的情好往事成了美好的回忆。无依的怨恨、相思的情意,只好全都嘱咐给远飞的鸿雁遥寄给佳丽。
蝶恋花
奉旨填词——柳三变
柳永(约987-约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因排行七,又称柳七。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
宋仁宗时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有《乐章集》。
柳永作词雅俗兼擅,以俗为主,他继承和发展了民间词的传统,开创了文人俚词一路。他的词作具有很深广的群众基础,形成“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的局面。
《蝶恋花》写于柳永漫游江湖之时,词人漂泊沦落,触景生情,春愁难耐,相思骤生,为他的意中人写下这首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歌。
作者巧妙地把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达了已经倦游思归,怀念亲爱的人的内心活动。
1.“草色烟光残照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草色烟光残照里”以细风、草色、烟光、残阳几个关联着相思离愁的意象,组成一幅凄美、感伤的黄昏春望图,借景抒情,表现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
意境类
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意是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图景。所谓意境,就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考查方向: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
设问方式:
1.“表现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什么意思”,“营造了怎样的气氛”,“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景物有什么特点”等。
2.这首诗歌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首诗歌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这首诗歌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4. 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解题格式:
体会意境:客观形象图景+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答题要领:可分为三个部分:
分析形象含义、描摹诗歌图景; 概括形象意境特点; 剖析作者思想。
第一部分,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大部分的、主要的景物,可以利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第二部分,在描摹出图景后,结合主旨分析为什么要写这一形象,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或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雄浑壮阔、高阔远深,或恬静优美、或萧瑟凄凉、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冷清……准确体现其特点和情调。
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
解题步骤:
(1)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
(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再现画面时既要忠于原诗,又要力求语言优美。
(3)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4)分析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请完成“课后知能检测”第6题的第(2)小题
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说说它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本词的画龙点睛之笔,一语道破春愁难遣,为春愁憔悴而无悔:为了她的坚贞情爱,我亦值得憔悴、瘦损,以生命相托!语直情切,荡气回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成功地刻画出一个无法排遣春愁、孤单凄凉、相思满怀而忠诚的男子形象。
3.有人说这首词悬念丛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词的一开始写一位男子站在高高的楼上,一面沐浴着和煦的春风,一面带着暮春的愁思极目远眺,似乎这愁思是由远处引出来的。远处的什么呢?就是夕阳余晖为青青春草蒙上了一层如烟如雾的梦幻色彩。但词人究竟思念谁呢?一句“无言谁会凭阑意” ,词人问人们谁能领会我凭阑远眺的意思呢?又让人猜不着词人的所指,给人留下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悬念。
接下来词人写道:“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这是说词人打算把自己狂烈的思念通过酒来缓解一下,所谓“借酒浇愁”,“一醉方休”;或者学一学曹孟德的“对酒当歌” 。然而这一切全都无济于事,强乐乐不起来,饮酒也觉索然无味。是谁让词人如此愁肠寸断呢?又是悬念。真是跌宕起伏,层层推进,悬念丛生,把读者的胃口吊了个够。
那究竟为谁而如此这般呢?直到词的最后才揭开谜底。原来是“为伊消得人憔悴”,词人是在思念自己的恋人。而且是天天思念,痴痴地思念,思念的矢志不渝:“衣带渐宽终不悔”。
1.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鉴赏】 带着幽幽的哀怨,久久斜依着栏杆,危楼细风微微起,轻轻撩动发际,怎能不勾起心中绵绵愁思,与君昨日欢乐之景,又常常闪耀脑海之间,音容笑貌,好似又重绕耳畔,再现眼前。但眼下却只有微风阵阵,唯能独依危楼。
起句七字,意韵极丰。而紧接着“望极春愁”笔力极重。极力远望,是不是天的一边也有伊人相望,而眼前却是茫茫一片,结果确实愁闷生于这落寞的天际之间。伊人何在?一“极”字让人觉得一种愈是奋力愈是悲伤之感。无尽的愁思与茫茫的天际混成一片,挥之不去。
2.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鉴赏】 此篇下阕,读罢感叹不已。既然无人会意凭阑之感,凄凉自知,那么便转入自我安慰。奔竞仕途,本已把浮名换作了浅吟低唱,已压抑重重,今又漂泊异乡,天各一方。官场,情场,两相失意,事业与爱情皆不如意,试问又有何事能慰藉这颗失落的心灵?唯有借酒消愁,以酒抚慰这落寞的心。
如曹孟德一般,“对酒当歌”之时,“人生几何”的深深感慨也随之涌起。“强乐还无味”一语,已伤心至极。越是追求快乐,越是悲伤得厉害。“借酒消愁愁更愁”、“酒醒添得愁无限”正是这种无尽愁思,却又有挥之不去的无奈。
望海潮
这是一首投赠之作。真宗咸平末年,少年柳永前往京城开封应考,路经钱塘,为了谒见两浙转运史孙何,而写下了这首词投赠他。
《望海潮》是一首投赠之作。这首词歌颂了杭州山水的美丽景色,赞美了杭州人民和平安定的欢乐生活,反映了北宋结束五代分裂割据局面以后,经过真宗、仁宗两朝的休养生息,所呈现的繁荣太平景象。
1.本词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钱塘”的繁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历史沿革、城市规模、市容市貌、特色景观、生活图景等方面。
2.“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用了什么手法?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互文的手法。这几句极富生活情趣,晴天丽日,处处音乐悠扬;菱舟泛夜,传来阵阵歌声;老叟怡然垂钓,幼童嬉嬉采莲,好一派歌舞升平、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
3.谈谈点染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全篇看,开头三句是点;接着从几个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看对西湖的描写。“形胜”、“繁华”四字点染了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接着,“烟柳”等句做意染,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的风采。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此乃“繁华”也。
②“重湖叠山献清嘉”是点;“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是染。其中的染,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山色之美,二是湖荷之胜,三是人文风貌之佳。
1.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鉴赏】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这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
2.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鉴赏】 这是近看。在城市东南流过的钱塘江边,高入云端的大树环绕着江堤的沙路,绿树白沙,清风入怀,给人以清凉幽静之感,这是写静景;钱塘江中奔腾的江水卷着雪白的浪花,壮阔雄奇,这是写动景。动静相偶,相映成趣。“天堑无涯”则是总括钱塘江是一道阻挡北方敌人的天然屏障。此句赞赏钱塘江的雄伟、壮阔、险要,写出了杭州美丽之外的另一面——雄奇。
半为诗词半美人的柳永
柳永的词有雅俗之分。柳永的俗词多运用民间语言或俗语来抒写表达。结合柳永生平事迹, 他一生仕宦沉沦,生活潦倒,颇不得志,长期出入秦楼楚馆和下层市井之中,与歌妓们相处密切,靠为她们填词作曲维持生活。也多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因此他的那些诗词就没有完全走迎合古代士大夫消遣生活和审美情趣的老路,他多为教坊乐工和歌妓填词,供她们在酒肆歌楼里演唱,因此他的词吟唱对象自然也多是歌妓等社会下层人群,自然关注的就是下层人民的生活常态和情感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影响了柳永俗词中多运用民间语言(俗语)的特点。他俗词中像“人人”、“无端”、“消得”、“真个”、“争奈”、“自家”等这些民间通俗词汇也随处可见、再三运用。
柳永俗词正是基于对这些俗语的运用,他的词相比于先前其他文人词就更加注重迎合下层人士的感情状况,浅显易懂,语言通俗化、口语化,便于普通下层人士传唱接受,这也就一定程度上开拓和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和表现力量。
【应用角度】 这则素材可用于与“个性”、“寄托”、“理想与现实”、“俗世中的我”、“雅俗共赏”、“表现力”等相关的话题写作中。
柳永墓确认在镇江北固山 后人呼吁打好文化牌
金陵晚报4月20讯,近日,柳氏后人、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发起人、柳氏文化资深研究人柳哲致函镇江市多个部门,呼吁重修北宋婉约派著名词人柳永之墓的建议使得镇江网坛上掀起了一阵地域文化保护风。
柳哲为柳永“平反”
从1991年便开始研究柳氏家族文化的柳氏后人柳哲告诉记者,按照《京江柳氏宗谱》以及北京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江苏丹徒县志等资料中的记载,柳永的父亲柳宜当过监察御史,官至工部侍郎。且柳永并非无后,而是有子名为柳涚,柳涚曾官至陕西司理参军,还有一个侄子,名叫柳淇,官至太常博士。按宋朝的民情来说,既然柳永有儿子,而且是做官的,自然死后由其子安葬,而且费用不成问题,不可能由开封名妓凑钱来安葬。
确认柳永葬于北固山
柳永的生卒年限至今没有定论,他认为,研究比较深刻的主要有宋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以及明万历《镇江府志》。叶梦得在《避暑录话》记载:“柳永终屯田员外郎,死旅殡润州僧寺。”意思是,柳永死在旅途,殡于润州僧寺。明《万历镇江府志》三十六卷有同样记载,而且记载了在土山下发现的柳永墓志铭残碑的部分内容。“无论哪种版本,柳永葬于北固山这点已经确信无疑”。
呼吁打好柳永文化牌
近日柳哲致函镇江市相关部门,希望镇江政府着力打造柳氏文化品牌,他建议选择一处风水佳地,重修柳永墓;筹拍一部《柳永与镇江》的电视纪录片,编著出版《柳永与镇江》系列书籍;建立柳永研究与纪念专题网站,考虑建立柳永路;建设柳永主题公园等。
【媒评文摘】 1.选择一处风水佳地,重修柳永墓;筹拍电视纪录片,编著出版书籍;建立柳永研究与纪念专题网站,考虑建立柳永路;建设柳永主题公园等措施不失为宣传的最佳手段。
——新华网
2.现在的社会,名人之争,什么时候能停止。“屈原到处安家”,“李白四处走访”,这种靠争名人来发展当地经济的现象,已经不再新鲜。
——人民网
武夷归来话柳永
陈志泽
茶景村的鹅子峰苍翠、俊美。这
里就是柳永的故里。远眺鹅子峰,我们霎时感受到这里山水的灵气。柳永的故居早已荡然无存,在它的遗址之上,现在建起的一座神庙和柳永毫不相干。像是为了消除我们的疑惑,村民把柳永故居残存的地基指给我们看。柳氏故居遗址左侧有两株罗汉松挺立,这种很难长大也很难衰亡的独特树种,成了柳永和柳永故居的见证和注释。据说柳氏故居前方原竖有石碑,现在还能找到断裂了的一块,可惜字迹看不清了,岁月把石头磨平了。那些记载的文字早已消融在霜晨雨夕里了。……我们就这么冒着骄阳在茶景村,在山巅、在村道、在水旁找着柳永当年的踪迹。这个风水极佳的村落,到处是一片碧绿青翠。近旁是武夷山水,地脉紧紧相连。这里活脱脱是一处得天独厚的世外桃源。柳永就在这里汲取家乡的乳水长大,柳永的才华就在这里孕育。在这块土地灵气的熏陶下,柳永的脚步渐渐变得矫健、变得潇洒、变得风流,直到颠沛流离,浪迹天涯……
就因为他在《鹤冲天》一词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之句,宋仁宗御批:“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将他削落进士之榜。填词去就填词去,他倒痛痛快快地从此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浪迹在江湖市井和歌楼舞馆,专力作词。后来,他改了一个名字考中进士,但仍因作词得罪了皇帝,被弃之不用。柳永一生遭受许多困厄,最后死在异乡。但柳永得到了处在社会底层的歌伎们发自心灵的热爱,这是很值得欣慰的。
歌伎界有首歌谣:“不愿穿绫罗,愿依柳七哥;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中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柳永病逝,穷到无钱安葬,还是歌伎们集资,为他置办上好的棺木安葬。柳永在歌伎们的一片哭声中被葬到江苏镇江的北固山上,她们在寒风中绕着柳永的新坟,低着头,洒着泪水,一回又一回缓步而行,不忍离去……为诗为证:“乐游原上伎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
北宋词坛大词家柳永其实已成为一种人们心领神会的形象和意境。柳永成了许多文人雅士心目中的“自我”,尊重柳永者,大有人在。一代伟人毛泽东也垂青柳永,经他圈点的柳词就达50多首,还有他书写的柳词《望海潮》的狂草墨宝……当然,柳永是有缺陷的,柳永也难免有粉饰太平、淫词艳语之作,但这正是真实的柳永,并不影响他的耸然独立。我想应该感谢不让他当官的宋仁宗,中国少了一个平庸或腐败的官吏,而多出一个旷世奇才!
再就是要感谢贫困而又自由的平民生活。柳永怀揣一颗破碎的心,在人生的旅途上辗转、颠簸,四处飘游。他时而纵情于繁华闹市,时而滞留于古道荒原;时而混迹于风尘女子之中,同下层市民耳鬓厮磨,时而金樽檀板,在及时行乐中尽情挥洒艺术创造之美……艰难而丰富的生活体验是柳永的才华得以萌发。
是的,柳永在人世间没留下多少踪迹,甚至连他的生卒之年也不甚了了。但柳永却是崛立在中国文学史上永不消逝的一座高峰,是映现在人们视野里的一道奇异的风景!
(选自《散文百家》2006年第9期,有删改)
【精要赏析】 作者从多个方面记叙了悲情才子柳永的一生,写了他的出生地、他的经历和才情,尤其重点写了他的坎坷命运,详略得当。线索的清晰、结构的严谨、前后照应和篇末一笔点出主旨的技法,更应该值得你我学习。
一、基础巩固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凝噎(yī)   憔悴(cuì)   乍暖还寒(zhà)
伫倚危楼(zhù)
B.薄被(bó) 鄙薄(bó) 薄物细故(bó)
厚古薄今(bó)
C.狡狯(kuài) 樊哙(kuài) 叠山献清嘉(yǎn)
脍炙人口(kuài)
D.天堑(qiàn) 堤坝(tí) 户盈罗绮(qǐ)
嬉笑怒骂(xī)
【解析】 A项,噎yē;B项,薄被báo;D项,堤dī。
【答案】 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天堑  豪奢  良辰美景  大浪涛沙
B.箫鼓  岑寂  拟把疏狂  羽扇伦巾
C.仓皇  轩榭  大展宏图  金戈铁马
D.销魂  憔悴  羌管弄情  欢度佳节
【解析】 A项,涛—淘;B项,伦—纶;D项,情—晴。
【答案】 C
3.文体知识填空
词是诗的一种,是可以和乐歌唱的诗体。句子长短不一,因此又叫________。按字数多少可分为________(58字以内)、________(59—90字)、________(91字以上)。词一般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我们学过的词牌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按作家的流派风格可分为________派和________派。
【答案】 长短句 小令 中调 长调 念奴娇 浣溪沙 西江月 水调歌头 豪放 婉约
4.把下列空缺的名句补充完整。
(1)重湖叠山献清嘉,________,________ 。
(2)衣带渐宽终不悔,____________ 。
(3)云树绕堤沙,____________ ,天堑无涯。
【答案】 (1)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 (2)为伊消得人憔悴 (3)怒涛卷霜雪
二、课内阅读
5.阅读《望海潮》(东南形胜),回答下列问题。
(1)若把“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句中的“卷”改为“推”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好。“霜雪”比喻浪花,“怒涛卷霜雪”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用“推”则显得比较平板,力度与气势均没有“卷”强,对浪花飞溅的情态描写也不如“卷”形象逼真。
(2)传说金主完颜亮读了这首词以后,“遂起投鞭渡江之志”。根据词的内容,请你简要说明完颜亮起意渡江南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都市繁华;市民殷富;风景优美;生活和乐。
三、课外阅读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八声甘州
柳 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1)此词上片的景物描写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必须先找出诗歌中的意象,看看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答案】 境界寥廓,气势磅礴,绮丽悲壮;景中含情,寄寓离别之情。
★(2)(对应《蝶恋花》“重难突破”第1题)简析“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意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意境。解答此题注意对诗歌所描绘景象的再现或转述。即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描绘的画面。
【答案】 遥想佳人在妆楼上天天盼我回家,看到多少次天边驶回的船帆,还以为是我的归舟呢。从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景落笔,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盼归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甘草子
柳 永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生, 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
(1)触动主人公愁绪的具体景象有哪些?女主人公心乱愁苦的原因又是什么?
景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秋暮、衰荷、乱雨、冷月 “无侣”(或“单栖”)
(2)结尾二句“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写法上有何新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词妙在结尾二句别开生面,写出新意:“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言语。”荷塘月下,轩窗之内,一个不眠的女子独自在调弄鹦鹉,自是一幅绝妙的仕女图,画中再度流露出她的寂寞无聊的情绪。而画图难足的,是那女子教鹦鹉念的“言语”乃属于“私房话”。
【答案】 不直写女主人公念念不忘“粉郎”及“言语”,而通过鹦鹉学念来表现,写出了女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的自慰自遣,让人倍感凄凉。
四、语言表达
8.充分发挥你的想象,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一段绘景文字,不少于80字。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参天巨木郁郁苍苍就像云雾一般的在这迤逦曲折的长堤之上。不远处那钱塘江潮水势浩大,无边无际,那无边无际的白色浪花就像被这潮水包裹住的雪花。钱塘江潮水就像天然的深沟,好像长远深久的无边无际一样。
9.(2012·新兴高二其中检测)请从下面的材料中筛选信息,保留各方面的主要内容,给“功夫茶”下个定义,不超过50个字。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潮汕一带最为盛行。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最盛行的风俗之一,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功夫茶和其他茶的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功夫茶所用的工具基本上都是陶瓷。一套简单的茶具一般要包括一盖碗、三茶杯、一茶盘、一茶池、一壶、一锅、一炉。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它冲泡的步骤很容易学,但是易学难懂,说它是一门艺术并不为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功夫茶是一种以乌龙茶为主要冲泡茶叶,以陶瓷为茶具,极讲究泡茶方式的盛行于潮汕地区的茶艺。
课件63张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