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1 春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1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14 21:21: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春 朱自清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春》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以反映自然世界为主题,多出自名家之手,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意境优美、构思精巧、语言精美、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等。朱自清的《春》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
春天是学生熟悉而喜爱的季节,他们都有切身的体验和感受。这篇文章语言口语化,平易好懂,节奏明快,形象生动,极富表现力,容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目标】
1.能把握好重音和停顿,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春》《济南的冬天》《济南的秋天》。
2.揣摩和品味语言,深入散文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发挥想象,领略景色之美,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3、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精妙的用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多角度的描写等写作技巧,并运用一两个技巧完成一个微写作。
4、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观察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揣摩和品味语言,深入散文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发挥想象,领略景色之美,体会情景交融的妙处。
2.学习本文精巧的构思,精妙的用词,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多角度的描写等写作技巧,并运用一两个技巧完成一个微写作。
【新课导入】
1.播放一段春天的视频,视频中展现出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在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你们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吗?春天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学生自由发言,分享他们对春天的感受。
3.导入新课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是如何描绘春天的美景的。
【写作背景】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全文以作者热爱春、赞美春的感情作为线索,绘出了一幅幅动人的春景图。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盼春。开篇点题,总领全篇,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7):绘春。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苏醒、生机勃勃的景象。
第三部分(8-10):赞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春天的新、美、力。
【中心思想】
(一)中心思想
本文抓住春天的特点,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和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生活态度。
【全文分析】
1.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盼望着”?
明确:运用反复修辞,表现出人们急切欣喜的盼春之情。
2.在第1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两种修辞?
明确:“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盼春心切的强烈感情;
“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宣告春天即将到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明确: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4.赏析“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修辞手法角度:“睡醒”“张开了眼”用拟人手法,从总体上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状。
词语运用角度:“朗润”“涨”“红”分别写出春山润泽、春水涣涣、春日暖暖的特点。
5.第3段从哪些方面写春草?体现在哪些词语上?分别写出了春草的什么特点?
明确:情态:“偷偷地”“钻”——旺盛的生命力
质地:“嫩嫩的”“软绵绵的”——柔嫩
颜色: “绿绿的”——生机勃勃
长势: “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旺盛、多
6.文中“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否偏离了写春草?为什么?
明确:没有。连用六个短语写人们在草地上的活动,侧面写出了春草的茂盛,顽强的生命力,也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7.品味语言:
(1)“ 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拟人,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比喻、排比,从视觉上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景象。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写蜂闹蝶舞的热闹场面有什么作用?体会“闹”字好在哪里。
明确:作用:写蜂闹蝶舞的热闹场面,从侧面表现了花的繁茂、香甜。
“闹”字不仅写出了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热烈景象,表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4)“野花遍地是:……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明确:比喻、拟人,从视觉上 写出了野花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明丽色彩。
8.第4段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春花的?写出了春花的哪些特征?
明确:姿态: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颜色: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味道:花里带着甜味儿
特征:写出了春花繁多、艳丽、芳香的特征。
9.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明确:触觉角度。“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巧妙地表现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
嗅觉角度。“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写出春风的醉人芬芳。
听觉角度。“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写鸟儿用歌声传达出欢悦之情。
10.品味语言:
(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明确:(1)“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2)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鸟儿在春风中尽情歌唱的情态,突出了春天的无限生机。
11.春雨图中还写了哪些景物?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明确:还写了树叶、小草、灯光、撑伞的人、工作的农夫、草屋。
按照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由物到人,由近到远的顺序写的。
12.第6段的“春雨图”具体写出了春雨的哪些特征
明确:“雨是最寻常的……三两天”——绵长
“像牛毛……密密地斜织着”——细密
“全笼着一层薄烟”——轻盈
“树叶子……逼你的眼”——滋润
13.品味语言:
(1)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2)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明确:(1)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春雨细密、闪亮、绵软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2)“静默”一词最妙,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房屋以人的情态,烘托出春雨中安静平和的气氛,营造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14.第7段的“迎春图”写出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状态?与前4幅自然春景图有何联系?
明确:“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写出了人们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联系:由景及人,春到人欢,与开头呼应。
15.品味语言: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明确:①三个比喻句用排比句式表达,显得整齐有力。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突出它的勃勃生机;把春天比作“小姑娘”,因为它娇美,突出它的艳丽容颜;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突出它的健壮身姿。
②三个比喻句分别表现出春天“新”“美”“壮”的特点,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在春天里奋发向上、创造美好生活的积极进取的精神。
③三个比喻句单独成段,位置不能颠倒。因为它们是按照喻体的成长顺序排列的,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在进行群文阅读课设计时,要关注群文阅读共同点时还要着重关注写作。因为阅读与写作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这就要求教师将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以写促读,以读带写,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共同发展。学习本文多角度的描写等写作技巧,并运用一两个技巧完成一个微写作的作业,就是学以致用。同时上课时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师生一起走进春天,感受生命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