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 朱自清 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 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春》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它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对于学好本单元其他课文,乃至以后学习写景抒情散文都大有裨益.这一单元的学习要点是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写景散文,学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的写作手法。而《春》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并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文章在选材和谋篇上都紧紧扣住了春天的特征,而且在语言的技巧和写作方法上都能为学生提供最好的阅读和写作的范例。因此,《春》作为传统阅读教学的经典篇目,是有其艺术地位和价值的。《春》是一曲春的赞歌.作者以清新的语言引导人们去欣赏大地回春的动人景象,去感受春天所带来的蓬勃生机与无限希望. 这篇文章可以让学生学会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表现美。 文章结构严谨精美,语言的秀雅清新、朴实隽永,令人感受到那“味道极正而且醇厚”的情致。
【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能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章,扫除阅读障碍,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但这一阶段学生的思维和思考还是有待于引导的。学生的认知遵循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情感体验也经历着从无到有、由零散到集中的过程。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领略春之美。
2.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抓住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和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
1.揣摩文中精彩的语句,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在写景中抒发的情感,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
【新课导入】
描写春的诗句:
①春花: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其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②春草: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谢灵运《登池上楼》)
③春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杜甫《绝句(其一)》
④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写作背景】
作者写《春》这篇文章时,已经没有创作初期诗文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乐的情绪。这个时期,正是作者彷徨苦闷而埋头于古典文学研究的阶段,因此,对于春天只能作田园牧歌式的抒唱,不可能在作品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这是一篇有较大风格演变痕迹的散文。
【作者介绍】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他是中国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其散文以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真情实感。
代表作:诗集《雪朝》;诗歌散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论文集《经典常谈》《诗言志辩》《新诗杂话》等;还有《毁灭》《给亡妇》等作品。
【层次结构】
根据“盼春——绘春——赞春”的结构划分段落。
明确:(一)盼春(1)
(二)绘春
2段:春醒图
3段:春草图
4段:春花图
5段:春风图
6段:春雨图
7段:迎春图
(三)赞春(8、9、10)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对春天景色的细致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全文分析】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作者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明确:“盼望着”;“近”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明确: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3.第二段中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春天刚刚到来时的样子。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
4.第三段是从那个方面来写小草的?调动哪些感官?
明确:从情态,质地,色泽,长势四个方面来写,并调动了视觉和触觉两方面来写小草。“嫩嫩的,绿绿的。”一直到“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都是从视觉上来写的,仿佛我们的眼前也是那大片大片有嫩又绿的小草一般。“草软绵绵的”是从触觉来写的,就像是我们吃的棉花糖一般。
5.第四段中“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句话的前后都描写花,为什么中间夹一句动物的描写?
明确:蜂闹蝶舞,是侧面写春花繁茂、鲜艳和甜香,同时用蜂蝶的“闹、飞”衬花的香甜艳丽,使画面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味。
6.朗读第五自然段,并思考:
(1)春风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温暖,轻柔。(像母亲的手)
芳香(泥草、花香)
和悦(鸟鸣、轻风流水、笛声)
(2)作者是怎样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写得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
明确: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
①触觉:引用诗句,又打一个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比喻,拟人)
②嗅觉:“泥土的气息”、 “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
③听觉: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7.第六段的春雨有什么特点?
明确:多,密,细,轻
8.第七段为大家描画出了怎样的一幅图画?颂扬了人们的什么精神?
明确:一幅迎春图。孩子们忙着放风筝,老老少少纷纷出门,或是舒活筋骨,
或是去上班,或是下地做农活。一片欣欣向荣。
颂扬人们抓住春天的美好时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引用,意思是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是尽早安排好。作者用这句话激励人们把握时机、辛勤劳作、奋发向上,抒发作者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9.最后三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写了春天哪些特点?三段能颠倒顺序吗?有什么作用?
明确:像娃娃——“新”(万物复苏,勃勃生机)
像小姑娘——“美”(百花争艳,娇美多姿)
像青年——“力”(健壮、有力,充满活力)
10.最后三段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合为一段?为什么?
明确:三个比喻依次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独立成段,是为了强调春的不同成长过程,抒发作者强烈赞美春的真挚感情。
七、语句赏析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味下列句子的语言美。
(1)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强烈的盼望之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宣告了春天的到来,表达了作者的喜春之情。
(2)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明确: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竞相开放的情景。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明确: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花争艳、万紫千红的情景。
(4)“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明确:“吹面不寒杨柳风”运用引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5)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春雨的细密。
(6)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明确:三个句子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刚落地的娃娃”表现了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这三个句子又构成排比,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不仅赞美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同时也强调了它“新”“美”“充满活力”的特点。
2.仔细揣摩下列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明确:用“朗润”写春山光泽,用“涨”写春水涣涣,用“红”写春日暖人。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明确:“偷偷”二字写出了在人们的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而出的情景和作者惊喜的心情。“钻”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了春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这样写使本来无意识、无情感的小草似乎也有了意识,有了情感。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明确:“闹”字,不仅有声响,还呈现出一派喧嚣沸腾的热闹景象,境界全出。
(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明确:一个“斜”字,不说春风,却已含蓄地写出了春风。一个“笼”字准确地写出了这层薄烟的情状。
八、合作探究
1.文中具体描绘了哪五幅春景图?
明确:春草图、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迎春图。
2.朗读课文,说说文中描绘的五幅春景图分别美在哪里?
明确:(1)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则精神振奋。
(2)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
(3)春风图:这是一幅轻柔温暖的画面。
(4)春雨图:这是一幅绵长、细密、轻柔的画面。
(5)迎春图:这是一幅令人精神抖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画面。
3.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先生对“春”又有什么独特的感受呢
明确:春天是新生的娃娃。春天是美丽的小姑娘。春天是健壮的小伙子。
4.春天是娃娃,是小姑娘,是小伙子,你最喜欢的是什么?请说出理由。
明确:(1)喜欢娃娃。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③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④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喜欢春姑娘。喜欢春姑娘的美: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喜欢健壮的青年。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④一个“抚摸”,便产生了尽情的“酝酿”“卖弄”和“应和”,便使人生发了万般感觉,万般想象,万般喜说。
【板书设计】
《春》(第2课时)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叠词)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比喻、排比)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比喻、排比)
【课后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让学生学会欣赏优美的语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但是对学生的评价不够及时和全面,没有充分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不足之处也没有给予及时的指导和纠正。针对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学生的不足。